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实践

审美实践

审美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1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专利文献867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社会科学家、学习与探索等; 审美实践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正方、徐岱、张梦中等。

审美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29.97%

专利文献>

论文:867 占比:70.03%

总计:1238篇

审美实践—发文趋势图

审美实践

-研究学者

  • 张正方
  • 徐岱
  • 张梦中
  • 祁志祥
  • 于莉
  • 刘立魁
  • 周志刚
  • 周文杰
  • 姜莹
  • 尹庆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瑶
    • 摘要: 程嘉燧在其作品中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释情有度、率性有节,闲赏山水与钟情绘画,企慕隐逸与喜好交友等方面。影响着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展开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心、儒、禅的熏染,社会时代背景等外在原因,也有个人人格心态的内在因素影响。程嘉燧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活动影响着其作品的题材、风格,构建起自己的审美生活氛围,这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化生存,也促使当代人追求更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 马慧
    • 摘要: 缄默知识是指那些无法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地图来表达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支配着人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缄默知识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美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应重视在审美实践的深度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缄默知识;教学中教师采用对话教学、情境教学、强化自我表达实践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把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反思和运用;教师应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他们人格修养的发展。
    • 王黎; 赵冰冰
    • 摘要: 普契尼小型歌剧的排演,体现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对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寻。以普契尼小型歌剧为“体”,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为“用”,整合传统歌剧“唱”与“演”形式,通过多层次深入理解歌剧背后审美逻辑,以期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 李竞
    • 摘要: 近年来,景观照明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生态美学是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它可以沟通景观照明和生态环境,为景观照明设计和管理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在生态美学的原则下,景观照明建设应遵循“少即是多、极饰反素、天人合一”的原则,景观照明管理应将生态友好性作为首要审美判断依据(决策依据)。
    • 吴彩萍; 韩晶
    • 摘要: 音乐教育是知识教育、技艺教育,也是审美教育、启智教育,更是扶正灵魂的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点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机缘,将思政素材和元素,有机和谐地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鉴赏和音乐技能训练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能在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价值引领。在音乐曲词鉴赏中培育家国情怀。音乐作品的曲词来源于人类生活实践,优秀的作品往往包容着小家庭与大祖国的缕缕情思和浩荡胸臆。
    • 高万成
    • 摘要: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培养和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 冶人的情懆,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实 现的,培养和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社 会化的训练获得的。比如,一个在原始部落生活的土著人和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当代人对自然美、社会 美、艺术美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故而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造型艺术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 睛,欣赏小说要有借助语言艺术进行艺术现象描述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 李月
    • 摘要: 中国文人兼擅诗、书、画传统由来已久。现代以来的诸多作家亦不乏文画会通的实践。这一传统到了当代,却渐渐中断。近年来,部分作家诗、书、画兼顾,如冯骥才、莫言、贾平凹、张承志等。这种现象在浙江也较为普遍,李杭育、马叙、古兰月、郁雯、祁媛、艾伟等,都是“文/画”兼顾的作家。
    • 张子程
    • 摘要: 动态平衡是自然界的主要形态。自然在本质上是动态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自然作为动态平衡的承载主体,其构成的多样性,必然会在动态平衡中呈现出美的多样性,这样也就形成了自然生态美的丰富性。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动态平衡美学观正是以此为前提来看待和观察自然生态美的,也以此为依据来指导人类的生态审美实践。动态平衡美学观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在于,其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美的进一步认知,在美学上丰富和充实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如果以动态平衡美学观看待美的事物,解决美的问题,就会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视角和实现途径;假如我们将之延及至艺术领域则能极大地提高我们认知美和欣赏美的水平。
    • 柴源; 宋尚莲
    • 摘要: “风骨”一词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指人的品格与精神,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关于审美的品评标准之一,其内涵关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本文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出发,分析和见解了有关“风骨”的不同含义;从人品、线条、笔墨三个方面分析了“风骨”对于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影响;然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上,由古论今,以徐悲鸿、齐白石为例,谈现代中国艺术大家如何将“风骨”之说运用于其艺术创作之中。由此论证风骨与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关系,并从“风骨”之中得出有关艺术创作、美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邵金峰
    • 摘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王朝闻认为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主体在客体那里肯定了自身,艺术家的主观条件决定了艺术境界的高低。不只诗词创作需要境界,一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都需要境界,自然美的欣赏也需要境界。创造卓越的艺术境界,艺术家需要有高尚的艺术趣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王朝闻的意境理论对于指导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