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12021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文教资料、中国考试、教育发展研究等;
学业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永红、付钰、刘跃华等。
学业质量评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214篇
占比:99.93%
总计:120302篇
学业质量评价
-研究学者
- 何永红
- 付钰
- 刘跃华
- 夏林丽
- 张明霞
- 朱科红
- 王毓新
- 郭元祥
- 颜宝平
- 马友平
- 万灿娟
- 于泽元
- 付锐
- 任仲田
- 任婵媛
- 何仕伟1
- 余尧
- 俞小煊
- 傅泽禄
- 刘学智
- 刘尔权
- 刘桂英
- 刘璐
- 刘英琦
- 刘辉
- 刘颖
- 刘颖珏1
- 单中伟
- 卜庆刚
- 吕立杰
- 周九诗
- 周炳渠
- 周红霞
- 唐大平1
- 姚林群
- 姚胜利
- 孔凡哲
- 宋怡
- 尹秋菊
- 崔允漷
- 崔晓燕
- 常卫霞
- 庞中治
- 张勇健
- 张明敏
- 张玉婷1
- 张红洋
- 张雄
- 彭尔佳
- 徐云
-
-
张明霞;
王治斌
-
-
摘要:
社会竞争激烈,各阶层比拼、焦虑助长了教育短视化和功利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违背了教育规律。“双减”政策的出台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文章介绍初中物理学业质量的多元评价、隐性评价、目标评价和即时评价,努力纠正学业质量评价偏差,着力推升“双减”政策下物理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的进阶。
-
-
刘桂英;
刘英琦;
戴坤旭
-
-
摘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四层四环"育人模式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建立的综合教学模式,为探寻该模式下学生学业质量水平发展状况及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方式,文章基于"四层四环"育人模式指引下的教育实践,探寻实施学生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的方式方法,测评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反馈学生学业情况,优化教育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
姚胜利
-
-
摘要:
做好"双减"工作,我们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功能。笔者认为,我们应以完善课程体系、规范课堂教学、提高作业质量、注重家校合作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育人质量。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将增加学校课程的体量和类型,改变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学校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并结合新的学生发展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考虑学校自身实际,形成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
-
-
徐静
-
-
摘要:
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新课标对学业质量评价的一体化描述为通过建构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引。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一体化评价须明确一体化的评价价值目标,并细化分解评价指标,聚焦真实情境任务创新题型选材构思,跳出纸笔测试、达成水平评价藩篱,关注个体核心素养发展动态,技术赋能一体化学业评价。
-
-
王宝明
-
-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由教育部颁发。其中,很多词汇映入眼帘: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育人导向、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要的是形成“任务群”理念,具备“任务”意识,并把原本教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
-
付锐
-
-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部分学校的教育变得更加功利性,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这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双减”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新的教育发展之路,要求学校和教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助力学生健康发展。文章主要对“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进行了探讨。
-
-
李琳
-
-
摘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并且明确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一定水平,并以学科素养水平的关键表现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生物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探索方式相互促进实现的。
-
-
崔允漷;
郭华;
吕立杰;
李刚;
于泽元;
王振华;
刘学智;
李美莹
-
-
摘要: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是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规定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引领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意志和定位,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其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建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国家课程方案只有转化成学校的规划以及教师的行为,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转化国家课程新方案,学校应做好三个规划: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学校学科发展指导方案和单元规划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从“目标”期待到“内容”选择、组织,再到“质量标准”刻画的逻辑闭环使“课程目标”转化为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给出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由知识习得到素养养成需要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其中学科实践使学科知识学习向学科素养转化有了可靠的过程和方式,实现了求知和育人的统一。教材是对新课标的再创造、再组织,基于课程标准新价值、新要求、新方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迫在眉睫。
-
-
金春花;
卜庆刚
-
-
摘要:
2015年9月,韩国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改革以过程性评价作为重点之一,开展新一轮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工作,开发与评价标准相匹配的示例评价工具,在评价领域进行有益探索.本次制订的学业质量评价中标准本位的绝对评价,深化了评价的功能性;多元的评价方法,体现了评价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优化学习内容和开发示例评价工具,保障了评价的有效实施;自上而下的推进体制,保证了评价理念的一致贯通.对我国评价领域的启示是革新评价理念,回归发展性评价;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提高评价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改进评价方式,全面性、真实性贯穿始终;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标准落实的可行性.
-
-
李萍;
张勇健
-
-
摘要:
近年来,合肥市教育局以推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新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持续丰富完善合肥市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一、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探索之路2013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常态化监管机制"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初心,合肥市教育局开启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