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训
声训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920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文史知识、丽水学院学报、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等;声训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泽顺、王闰吉、李国英等。
声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920篇
占比:98.91%
总计:34295篇
声训
-研究学者
- 吴泽顺
- 王闰吉
- 李国英
- 刘兴均
- 姚炳祺
- 康泰
- 张国良
- 朱惠仙
- 葛光辉
- 董婧宸
- 陈建初
- 傅毓钤
- 叶方石
- 孙雍长
- 李茂康
- 李进立
- 王丽俊
- 黄巧玲
- 于金华
- 元玉杰
- 冯蒸
- 刘中富
- 刘江涛
- 刘清
- 劉青松
- 古德夫
- 姜宝琦
- 孟心
- 张大勇
- 彭志雷
- 李义敏
- 李思敬
- 李萍
- 杜红梅
- 段雪璐
- 汪耀楠
- 王云洲
- 王國珍
- 王翰颖
- 王苗
- 白瑞芬
- 祝敏彻
- 褚群武
- 谈承熹
- 赵拴牢
- 郑妞
- 郭向敏
- 郭珑
- 金亚男
- 陈会兵
-
-
姜永超;
郭翀
-
-
摘要:
从音义匹配关系角度,通过“摘拓”“茶茶”“盾”等例证考察《玉篇》音韵研究中利用声训、古今字和反切比较等材料的研究过程,不仅验证了先贤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可能错误的已有成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古音回归”的实质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语言(语音)规范,以及音义匹配关系的调整,而非“回归古音”。
-
-
尹夢
-
-
摘要:
“釋名以章義”是《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的重要書寫體例,其中采用了大量聲訓來説解文體,體現了劉勰對於文體名源的探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大興,各類文體逐漸具備,《文心雕龍》不但構建起了空前完善的文體系統,而且提出原道、宗經等文學思想,對其時文風進行規範,在文體論中,聲訓對於文體溯源和辨類起到了重要作用,爲文學規範提供了語言層面的依據。劉勰將訓詁與文論相結合,用兩漢經學“正名”的説解思路推進了文論的發展,爲後世文體學奠基。
-
-
谢蕾婷
-
-
摘要:
《通雅》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大量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将"音近义通"的语词放在一起,从而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超越前人之处,为人们探求同源词提供了宝贵的语料.
-
-
林韵璇
-
-
摘要:
《释名》一书为东汉刘熙所作,注重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求词义,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然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于《释名》的关注度不高.本文主要对《释名》的概况、内容和体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辨明《释名》一书的价值与不足.
-
-
杨军会
-
-
摘要:
著名药典《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名物训诂达一千余条,尤其是"释名"部分对名物的训释运用了声训这一重要方式,李时珍花费大量精力考释各种药物的得名之由,分辨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之间的关系.其声训理论和方法受到前代训诂学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声训成就的同时,而又多有创新,成为草本植物名物训诂领域颇有特色的奇葩.
-
-
-
-
程子媛
-
-
摘要:
音义学思想最初是在西方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从一两位语言学家的初探到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思想,再到成为一门正式研究性学科,音义之间联系性的研究过程十分曲折,甚至现如今仍有很多语言学家不承认这种象似性。中国虽然不是最早对音义联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但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音义思想——“声训”,随后经过多个朝代的研究总结,汉语语言中的音义思想已初成体系。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声训发展的五个主要时期进行梳理和探究,分别从先秦和汉代根据音近义通词的“推源释义”、北宋“右文说”的音义思想以及清代的谐声系统和连绵词等等归纳出音义联系性的理论依据。这种语音理据性的探究相信无论是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还是对于语言学理论的丰富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
-
刘青松
-
-
摘要:
《释名》声训中有很大一部分记录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字,在经典用字或日常书写中存在假借关系,可见刘熙是在对经典用字和社会用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释名》创作的.刘熙通过大量文字假借现象,考虑到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超越字形,在语音的层面上寻求语言的根源.他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具体结论是否符合语言实际,而是在于对因声求义方法的系统利用.清儒常以求本字的方法纠正《释名》,反倒泯灭了刘熙的良苦用心.
-
-
王佳星
-
-
摘要: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所编的《五经正义》之一,最具代表性,也最有价值。本文拟从训诂方法角度入手整理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训诂材料,分别从声训、义训、语法通训诂、修辞通训诂四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对《毛诗正义》书中的训诂方法作一个考察。
-
-
张晨光
- 《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在包括形训、义训的三大训诂学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声训的重要性前人曾有诸多论述,如王念孙的"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广雅疏正》自序),王引之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经义述闻》卷23),以及黄侃先生的"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训诂述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