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
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

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

  • 召开年:2003
  • 召开地:洛阳
  • 出版时间: 2003-10-0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医学求真集览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金寿山(1912~1983),浙江绍兴人,自学成医,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医临床医学家.一生主要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与文献研究,对中医教学的思路、方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晚年,犹抱病坚持参与全国中医院校四版教材的编审工作,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 摘要: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在包括形训、义训的三大训诂学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声训的重要性前人曾有诸多论述,如王念孙的"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广雅疏正》自序),王引之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经义述闻》卷23),以及黄侃先生的"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训诂述略》)等.
  • 摘要: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傅青主女科》一书山张丹崖凤翔氏序刊.此书发行至今已逾1个半世纪,在将近180年的流传过程当中,关于此书真伪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与产生争论的原因相对应,探讨此书真伪的学者也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前期的学者主要从傅书内容与陈书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还未深入讨论所谓殊为荒诞的"遇仙传书"一事;后期的学者除了继续深究傅、陈医著的异同关系外,还进一步涉及"遇仙传书"的庐山真面目这个关键点的考证.千分凑巧的是前后两期的研究学者,恰可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做为一个大致的分水岭而各居一侧又前后呼应.找到这个天然的时间坐标,使我们对这段长约150年之久的傅青主、陈士铎医著关系论争史描述的进一步简化和条理化成为可能.
  • 摘要:《素问》、《灵枢》是现在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籍,人们一般认为,《素问》、《灵枢》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两汉之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弄清《素问·灵枢》的著作年代以及它们的否为《黄帝内经》的传世之书,对于评价其中的学术内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素问》、《灵枢》不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而是《汉书·艺文志》中"医经七家"的集大成之作,约成书于东汉早期,记载了西汉之前的医学成就.笔者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用以证明《黄帝内经》不是《灵枢》、《素问》两书的总合.
  • 摘要:山慈菇,原作山慈菰,《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均有记载,可惜此二书散佚,然其佚文为北宋《嘉祐本草》所引录:"山慈菰根,有小毒.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摩傅之,亦剥人面,除皯黯.生山中湿地,一名金灯,花叶似车前,根如慈菰.零陵间又有团慈菰,根似小蒜,所主与此略同."但是,按照李时珍在"集解"项的转引,这段原文的后半部分系分别出自《本草拾遗》和《日华子本草》.李氏必有所据,亦未可知.《本草纲目》重订其名为"山慈菇",并将《嘉祐本草》视作其出典.
  • 摘要:20多年前有一很偶然的机会,见到刘渡舟老先生关于使用《金匮》泽泻汤方救治"清阳不能升,因浊阴不降"的"眩晕病症"的文章.后凡遇此病证,本人刻意用此汤方治之,全都收到了中、西医其他治疗难以取得的疗效,真可谓效若桴鼓,在预料之外.值得总结,讨论.现将本人应用"泽泻汤"的体会,如实认真地总结出来,谨请同道批评指正.
  • 摘要:《黄帝内经》和《难经》都是我国中医典籍中的重要文献存世久远,内容极其丰富,理论亦趋完善.《黄帝内经》文字古奥,医理精微,历代医家从注释、校勘、专题研究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难经》实质上是《黄帝内经》最早的专题注解本.《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即指《黄帝内经》.书名义为问难《内经》.其作者对《黄帝内经》中自己认为是难点和疑点的某些理论提出问题,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合为八十一难,对人体脏腑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络针治等诸多问题作出了发挥性阐解.综观《内》《难》,不难发现《难经》为《内经》所出,两者在内容、观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兹就《内》、《难》中主要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 摘要: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有31处条文论及眩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作了诸多的论述.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以归纳概括,以期对理论和临床研究有所裨益.
  • 摘要:《审视瑶函》作为一本总结性的眼科专著,承先启后,在眼科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清代不少眼科专书与其有关,如《眼科全书》、《青囊完璧》、《眼科启蒙》等.其中《眼科全书》最为重要,不但因其刊刻年代最早,而且两书之间的关系也较他书更为复杂,但多年来未见讨论,常将《眼科全书》另作一部专书介绍<'[1]>.此与《审视瑶函》最早刊刻于何年关系甚大,近年一些重要中医著作中不但提及该书崇祯甲申刻本,甚或还有明崇祯间刻本的说法<'[1],[2]>.笔者认为疑点不少,但未见学者发表不同看法,似乎已成定论,有必要进一步考证.这对了解两书的本来面目和学术源流关系将有很大帮助.
  • 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6年6月影印出版了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对于这本书,笔者阅读和思考了40余年,心中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对该书"内容简介"所滋生的疑窦;二是对该书版本演变痕迹的探讨.兹分述于下.
  • 摘要:柏子仁,味辛、甘,气香性平.《神农本草经》谓其有"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现代对柏子仁研究甚少,甚至于有许多中药药理学专著都未收集此药.笔者经廿年的临床观察,用柏子仁为主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尤其对老年病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2002年始,本文作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刘保延副院长立项、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副所长负责的"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古文献)"这一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近两年的工作实施过程中,我们受益匪浅,而且感慨万千,值此中医文献界同仁欢聚之际,谈几点感想.
  • 摘要:目前说的经方,都是指仲景《伤寒》与《金匮》的方子.《汉书·艺文志》所言经方家,是与医经家、神仙家、房中家并称的医学四家之一,是以重视临床经验方剂为特点的一派. 仲景师宗内、难,撰用神农、伊尹而写成的《伤寒杂病论》重视临床,言不涉及房中与神仙,当视为经方家言在汉代的显现.经方家所传承的是药物配比与剂量的成功经验,配用方法,服用方法等.
  • 摘要: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清间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在杂病诊治方面,李氏对泄泻一证,论治尤其精详.他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归纳提炼出的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治泻九法,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由于作者行文过简,各法的理论依据、运用要点均未一一阐明,加之临床证候大多表里两兼,虚实互见,矛盾交织,病情错综复杂,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文献讨论十分明确具体,但临床运用却并不那么简单清晰,常需如微鉴别,数法兼施,才能准确针对病机,获得预期效果.如望文生训,则难得要领,甚至因名废实,反生疑误.因而确有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之必要.
  • 摘要:《内经》坚持人体是具有生命运动的五藏协调、阴阳平衡、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有机体的观点.认为生命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各功能系统之间、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乃是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机体与环境、或机体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内部矛盾着的各方面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则会发生疾病.这时,则可能出现各组织器官形态上或功能活动上的异常.这是《内经》对疾病的总认识.这个认识是在医疗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这一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对客观存在着的藏府经络等病变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总结出来的.
  • 摘要:过去研究中医药学史所依据的文献,基本上是传世文献,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上古的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文献的问世,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上古中医药学史,因为简帛中有大量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医书,且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比传世中医药文献早,所带来的信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观点.传世医籍最早者是《黄帝内经》,<'①>而简帛医籍中有不少都比它早,并且,仅马王堆医书中,就有不少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医药学文献,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经脉学著作.《脉法》和《阴阳脉死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诊断学著作.《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著作.
  •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是世界医学界科研难题,该病轻则疼痛,重则残疾,严重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本人治疗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骨髓炎、骨肿瘤、滑膜炎、脉管炎等疑难骨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研制内服"健骨散"和外贴"骨炎膏"灵活施治,临床住院病人疗效满意率达98﹪以上.该疗法具有安全、高效、标本兼治的特点.现就对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病理和治疗等进行简述.
  • 摘要:我们已经多次论证:我国的十二经脉调节理论从殷商走来,至两汉时期方逐步完善,其经脉名称及在臂胫周径上的排列,虽有许多是建立在当时的经脉解剖基础上的,但从总体讲,为满足三阴三阳经之排列顺序而人为排列是显而易见的.<'[1]>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排列于脊柱两侧,当我们从解剖、生理及临床诸方面考查膀胱经的时候,它在十二经脉理论中的历史地位便显露出来了.
  • 摘要:麻疹一证初起时与感冒发热相似,故很多医生此时重用银翘散导致寒邪入内,变症逆转危及生命,麻疹证的病机与感冒发热的施治用药也有雷同,麻疹证发热咳嗽及感冒发热咳嗽,有时被认为"肺炎",故常以清解消炎等解毒热为主,忽视疏泄用法,在治疗上往往延误病情,导致本来不应有的病都变化出来,如用银翘散会导致风邪不去延误病情等.今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我认为其治法与麻疹证有共同点,需要清解外透的平和疏泄为主方剂.
  • 摘要:绍兴何廉臣是清末民初一代名医,学问渊博.他倡导整理医籍以保存国粹,在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研究领域,是一位领军人物.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中医文献学研究工作是与前人的学术耕耘一脉相承的,所以,回瞻前贤何廉臣的治学脚迹,对当前学科建设有益.
  • 摘要:一个纤细的鸟形脚、翼生双手而持针的喜鹊状人,飞也似地上路了.左有子阳挎着药囊,右有子豹背着书简,紧随其后.过洛阳、赴邯郸、入咸阳,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流.随俗而为耳目痹医,带下医,小儿医,不啻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全能医师.
  • 摘要:两宋疫病流行的危害程度和发病频率和隋唐五代时期近拟.据《三千年疫情》统计,北宋的疫病流行有22次,南宋有29次.当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如派太医院深入医疗,紧急编写印发医方,建立病坊,施方给药等等.其中与文豪苏东坡有关的圣散子方事件是一件常被提起的故事.本文介绍了圣散子的方药组成.
  • 摘要: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杰出的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统在总结了唐代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医药学宝库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这部巨著不但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为金元四大家以及不同医学流派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医养生学说也做了杰出的贡献,他遵崇《内经》,弘扬总结了先秦养生经验,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说内容,并使之成为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独具特色的学说一一中医养生学.
  • 摘要:血液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环境、空气污染和病菌的感染,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净化血液必须要疏通筋络,将瘀血和病菌排出,才有益于健康,也是治病的根本.
  • 摘要:叶天士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医家,其医案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医学和中医医疗水平的最高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医案的内容、形式都非同寻常,反映了时代的独特构思,医案被后世很多医家和医学界人士进行过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医案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发觉医案中蕴涵着叶氏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尚未引起中医学界的足够重视,故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 摘要:自从1978年8卷10期,亚洲医药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讨会专刊上刊出了拙作"论充阴通阳"后,继而将该治则的辨证特色和具体运用,以病案报导的形式——充阴通阳法治验三则(疑难病)发表在安徽中医临床杂志98年10卷6期上.此后又出席了几次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持召开的中医药学术研讨会.该论点获得了与会者的认可和鼓励.并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但在会议中(包括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文献学术研讨会)有不少同仁提出了问题或质疑,大致上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因邪致病同阳阻阴虚证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二)祛邪与通阳有何区别.(三)充阴与补阴又有什么区别.现在就有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个人的一得之见,与海内外同仁商榷,希望在共同探讨中,使其论点、论据更加充实和完整.
  • 摘要:《素问标注》卷与《灵枢标注》卷均为日本尾州藩的医学世家浅井氏数代著名医家对《素问》与《灵枢》二书所作的标注.所谓标注就是对古书原文附加的校释性注文. 浅井氏是近代日本久负盛名的医学家族.如果从开始从事医业的浅井盛政(1547~1637年)作为第一代算起,直到本世纪初为振兴汉医事业竭尽全力的浅并国(1848~1903年),前后共连续十代都是对医学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这两部为《黄帝内经》标注的书就是浅井家数代名医反复添加的注本.
  • 摘要:针灸,历来就是中医学之瑰宝,由于它简单便捷,效如桴鼓,而扎根民间,深受病家欢迎.历史上浙江针灸名家辈出,著作宏丰.浙江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如二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治宜砭石"的记载,"砭石"就是最早的针灸器具.浙江地处东海之滨,也是针灸的发源地之一.1972年在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数枚类似"砭石"的文物.另外,尚有数十枚大小不等的骨针,其制作精细,锐而锋利,柄后无孔,因此不可能是缝制衣服的工具,而是古代医疗工具,可进行点刺放血.这些资料表明,浙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针灸的实践活动.
  • 摘要:温热病一证历来被中医界认为是重危病证,由于其发病急来势猛,稍有闪失则有性命之虞.《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当代中医学者在总结了千年的临床经验后,得出了一套治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作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中,遇有发热病证,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 摘要:中医理论中的物理气化、气生万物观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一种哲理.人的健康生长发育要在适合的物理气温,和适宜的化学物质的环境中成长,这是人体健康生长发育必备的两种条件. 中医认为,人身万病的滋生,是阴阳不平衡、五行的生克乘侮引起的,所以中医治疾病以调平制化,达到阴平阳秘,身强体健,精神乃治为目的.中医天人一体、医易同源的气温气化、气生万物的理论体系,则是使人身达到阴阳调平,五行制化的阴平阳秘,身强体健的主要方法.
  • 摘要:在医史文献研究中,判别文献成书年代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以马继兴先生《中医文献学》为研究对象,运用形式逻辑学中归纳推理方法,以《中医文献学》的内容为例证,归纳总结出中医文献成书年代判别九法.
  • 摘要:临症多年从事肿瘤中医治疗,我们发现肿瘤从中医学"从化规律"出发,总结其从化规律与证论归属关系密切.特从下文简述,仅供同道共勉.
  • 摘要:左心功能不全是指原有心脏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排出的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所需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症.根据现代研究,温阳剂水中药可引起肾脏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表现在有效肾血流量增加,从而使心衰病人尿量增多,减轻心脏的负药.
  • 摘要:中医学将人的固有寿命称为"天年"."禀赋"又称"禀受",是指人体承受先天给予的天生资质,它造就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固有的生理特征,以及不同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或易感性,本文对"天年"与"禀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摘要:玉屏风散是治表虚自汗的经世名方.对其出处,现代大致有二种说法:一是谓出自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37年),持这种观点的有《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964年版)、《古今名方》(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编中医方剂学》(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二是近年有人鉴于《世医得效方》现行本未载此方,认为系元·朱震享《丹溪心法》(1481年)方.《简明中医辞典》亦持此说.其实,在中医古籍中,先于《世医得效方》和《丹溪心法》就有玉屏风散的记载.前几年,我们在整理和校点《医方类聚》过程中,对此有新的发现.
  • 摘要:崔知悌为唐代医学家,《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又称其为唐代著名结核病专家.著书立说,尤其发明结核同源之说,对现代结核病、细菌性痢疾的诊治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创用的黄连解毒汤,是一个著名的方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至今仍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防治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等最为常用或首选的有效方剂之一.《崔代骨蒸方》既为崔知悌治疗结核病的专著.
  • 摘要:宋兹,字惠父(1186~1249),南宋建阳童洲里人.为了缅怀先贤业绩,笔者反复拜读宋慈名著《洗冤集录》及其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宋慈验炭"的评价有失公允,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评价.
  •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治症纲纪"是明·吴球在嘉靖18年(1539)的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活人心统》中所载,目前此书在国内已经失传."治症纲纪"58条顾名思义,是指临床医生在诊病治病程中,必须遵守的律条、法则.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思想,也表现了作者的医德及医学观点.
  • 摘要:,宛若仲景之旧文重光于世,引起当时中医界不小的震动,近年来仍时常有人撰文予以研讨,其中尤以"桂林古本"因得到过著名医学家黄竹斋先生的推崇而受瞩目较多.对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辨伪,马继兴先生<'[2]>、张灿岬先生<'[3]>及蒋建成、李仙<'[4]>诸位前贤已然论及并提出了多条证据.本文作者依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对全书细考之后,又发现了几条作伪的证据,兹列举如下,权作续貂.">民国时期,仲景著作曾有四种所谓"古传本"被发现,内容皆与定本有所不同<'[1]>,宛若仲景之旧文重光于世,引起当时中医界不小的震动,近年来仍时常有人撰文予以研讨,其中尤以"桂林古本"因得到过著名医学家黄竹斋先生的推崇而受瞩目较多.对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辨伪,马继兴先生<'[2]>、张灿岬先生<'[3]>及蒋建成、李仙<'[4]>诸位前贤已然论及并提出了多条证据.本文作者依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对全书细考之后,又发现了几条作伪的证据,兹列举如下,权作续貂.
  • 摘要:1998年4月至2000年8月,笔者运用自拟化栓饮治疗脑血栓患者100例,收效满意,现进行其治疗方法.
  • 摘要:我国美容美发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沐"、"浴"等保健美容习惯.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有治瘢除疣的美容方法.最早的一部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已记载了一些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本文简要整理了古代关于美容美发的验方.
  • 摘要:. 根据现存文献,"君臣佐使"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此后,《黄帝内经》等历代文献每有论述.当前,在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医学中,如何理解"君臣佐使"、如何运用"君臣佐使",常"见仁见智"各执一意,令人莫衷一是,甚或变象否定这一重要原则.因此,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学在"制方"方面有系统理论与严格规定.符合"君、臣、佐、使",是重要原则之一.所谓"君臣佐使",即"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1]>. 根据现存文献,"君臣佐使"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此后,《黄帝内经》等历代文献每有论述.当前,在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医学中,如何理解"君臣佐使"、如何运用"君臣佐使",常"见仁见智"各执一意,令人莫衷一是,甚或变象否定这一重要原则.因此,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本文作者自2002年起参加了"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有关本草文献的一部分工作,通过具体的工作加深了对这一课题的理解,认为这是中医药文献研究的一项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在初始阶段的投入较大,但一旦完成,其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将是不可限量的.由于该系统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贮、检索、推理、自然语言理解与查询以及知识挖掘的功能,能够在知识的层面上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可为中医药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获取手段.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既是传统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继续,也是工作模式和研究方法上的革命,而其所取得的最终成果将为中医药领域的各项工作提供技术平台和信息资料基础.
  • 摘要: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统治者重西轻中,歧视和排斥中医,妄图消灭中医,使中医的学术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正确指引下,中医药事业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了中医药文献方面的研究发展概况.
  • 摘要:此节文字,《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已有引用,言其出于《药对》一书.李时珍认为是上古遗文.其谓:"此亦《素问》岁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药对》中,而义不传尔.按杨慎《巵言》云:白字本草,相传出自神农,今观其中,如肠鸣幽幽,劳极洒洒,发髲仍自还神化,及此五条,文近《素问》,决非后世医所能为也.此文以立冬日为始,则上古以建子为正."<'[2]>从上可知,李氏认为《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但通过考察历法,发现若以李氏之法推论,则《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颛顼历.现聊术如下.">《本草纲目》"《药对》岁物药品"下有李氏关于《雷公药对》所用历法的推论."《药对》岁物药品"内容为:"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立夏之日,蜚蠊先生,……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1]>此节文字,《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已有引用,言其出于《药对》一书.李时珍认为是上古遗文.其谓:"此亦《素问》岁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药对》中,而义不传尔.按杨慎《巵言》云:白字本草,相传出自神农,今观其中,如肠鸣幽幽,劳极洒洒,发髲仍自还神化,及此五条,文近《素问》,决非后世医所能为也.此文以立冬日为始,则上古以建子为正."<'[2]>从上可知,李氏认为《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但通过考察历法,发现若以李氏之法推论,则《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颛顼历.现聊术如下.
  • 摘要:鸡眼、胼胝和跖疣,在劳动人民中发病率较高,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多因挤压、磨擦和病毒感染所致.跖疣多在足癣感染的基础上或因外伤后在小裂口处被人乳头瘤病毒乘机感染而发病.用本发明创新方药根治彻底,治疗痊愈后不复发.本文介绍了其方药组成、使用方法.
  • 摘要:建国以来医史学研究在医学通史、人物传记、专史、文献汇辑、检索工具书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专史类研究取得尤为显著的成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内容涉及中药、中医基础、临床各科、疾病、中外医学交流、医政与科技成就、民族医学、医文化及其他等八个方面,本文进行简要介绍.
  • 摘要:中华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以古文形式保存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旧的注释,一般采用双行小字夹注的方法.凡是夹注之处,原则上是语意告一段落的地方,也就是一句或一段的标志.古医籍旧注之中,就有分析句读的内容,直接辨析句读的并不太多,多数的句读分析,是通过解释词语和串讲文意体现出来的,可以作为句读的依据.另外,注文中的校勘,也可供句读时参考,特别是那些因文字差讹而难断错断的句子,就更具利用价值.
  • 摘要:王冰编次注释之《素问》(即王冰次注本)为二十四卷,其时已亡卷七之《刺法论》、《本病论》.今存之《素问》金刻本,虽仅及王注本二分之一,然期价值不可以卷数多寡观上,此书在《素问》版本学校勘学及《素问》释音之研究上,真可谓价值连城也.">《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亡篇一卷,金刻本.今存卷三至卷五,卷十一至卷十八,卷二十,亡篇一卷,共十三卷.此书卷三首页"黄帝内经素问卷三"标题下有"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方印图章,则此书1949年前原藏国立北平图书馆,今藏于北京图书馆<'[1]>王冰编次注释之《素问》(即王冰次注本)为二十四卷,其时已亡卷七之《刺法论》、《本病论》.今存之《素问》金刻本,虽仅及王注本二分之一,然期价值不可以卷数多寡观上,此书在《素问》版本学校勘学及《素问》释音之研究上,真可谓价值连城也.
  • 摘要:《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大论是"天人相应"学说的具体体现,它把一切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与自然气候变化密切联系起来,认为风、热、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因素,是一切疾病的外因."疾疠"的产生被认为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失调或时令严重反常所致.《素问·刺法论》中说:"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则成暴郁(疫)". 运气学说中60年一个周期性的甲子年历,并不单纯是一个纪年的序数,而是具有深刻的生物学含义,它反映了时空变化运动给整个生物界所带来的相应变化.五运六气学说源于天象观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分析认识年度性流行疾病和规律性灾害方面颇有独到之处.
  • 摘要:养生,在各代医籍中都有散在的记载,均宗《内经》对养生长寿的精辟论述,但作为一门专学,尚无一部专著,至明代中叶著名医学家万全,摭拾前贤精华,结合临床五十余年的临床诊见,融合自己高龄长寿的心得,撰写完成了《万氏家传养生四要》的养生学专著,全书共分五卷,在卷一中指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概括出养生延年益寿的要诀,是在研究了人类生命的规律,导致衰老的因素,而提出来的.在万氏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堪称是一部福泽黎民的养生百科全书.在今天仍不失为一部研究健康长寿,并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 摘要:中医古籍中的疑难字,常常是一个常见字由于种种变异因素引起字形的变化而导致的.只有通过对字形、字音等因素的考察,还原出本来该用的字,才能正确理解疑难字所在的古代医学文献.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充分,以致在中医古籍阅读、注释的实践中,疑难字被误释或不能识读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需要中医文献和医古文工作者作长期细致的研究,力求较为全面地破解中医古籍中大量存在的文字变异现象,整理、编撰成一部专用工具书,方便读者应用,减少阅读和注释实践中的错误.本文谨举中医古籍中"箅"字的变异情况作为示例.
  • 摘要:万事万物皆为阴阳所缚,不离五行之生克制化,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事物大概极少,非典病毒自然也不例外,其出现与远去在阴阳五行之内,为运气所致,非人力可为,所以虽然非典已然远去,对运气学说的认识和研究应继续下去.中医也更应加强五运六气学说医学思想的研究与运用.
  • 摘要:">历史上研究《内经》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校勘训诂家类和医学注释家类.《内经》研究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校诂派"与"注释派"两种不同的治学风格倾向,这与中国古代的大学术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汉学长于训诂,宋学长于义理.长于训诂者,常常注重经典字义的正确解释,对经典施以客观的理解;长于义理者,却是注意经典字义的同时,更多地注重从文章整体上来把握圣贤的精神,将经典加以主观的(哲学化的)理解.<'[1]>
  • 摘要:《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科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是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本文介绍了该书的成书出版及影响成就.当我们捧着这部洋洋越百万言的医学巨著,徜徉于医药知识的海洋之中,对作者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和横溢满腹的才华产生肃然起敬的心情之时,作者为这部书成书而付出的辛劳、著述的艰苦、出版的困难等情形也会一鼓脑地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迸发出来,一下子又把我们带回到400多年前围绕《本草纲目》孕育、诞生、成长的那如歌如泣的日子里……
  • 摘要:《汉书·艺方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
  • 摘要: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和作者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天经地义地认作是"三坟"之书,出自上古圣人黄帝之手.唐宋以后,随着辨伪之学的出现和盛行,人们的史学观念开始理性化和科学化,对于历史上诸多文化典籍的出处均采用考据学的方法重新认定.《黄帝内经》也不例外.宋时开始对其著者问题提出质疑,动摇了黄帝著《内经》的说法.提出《内经》非黄帝所著的首先是北宋早期的两个重要人物:一是经学家邵雍;一是史学家司马光.宋代是一个辨伪之学盛行的时期,理学家程颢依据《内经》中的文字气象考证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聂吉甫把《素问》文字与《淮南子》相比较,径指《素问》一书"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其后明人方孝儒、胡应鳞,清人魏荔彤均提出否定黄帝著《内经》的观点.随着史学科学的发展,这种观点已被现代学界普遍所认同.
  • 摘要:中医虚实理论起源于《内经》,长期以《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理论依据,从而将虚实理论规范在邪与正的病理关系方面,并发展为八纲虚实的证治体系,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尝试对《内经》相对于邪正说而言是广义的虚实理论作一框架性分析和讨论.
  • 摘要:"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太素》杨上善注:"肝心属木火,故为牡脏;脾肺肾属土金水,故为牝脏.牝特五脏,五色,五时,五音,五味,故有二十五之变也."这五是那里来的?是从河图洛书来的.不论河图还是洛书皆有中心五,其含义是什么?本文探讨了五数之来路、含义、功用等问题.
  • 摘要:《痰火点雪》系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的代表作,记载了丰富的诊治肺痨的经验,麦冬、天冬为其方中主药,能"润燥清金,滋阴降火",应用颇广,别具一格.兹就其用二冬的经验,进行分析.
  • 摘要: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出:头为诸阳之会,若清阳不升,邪气相乘,易致头痛.本证有内伤、外感之异.邪气既有外来,亦有内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搏,脉满而痛".其"种种变证,所在多有,务在详辨精细",并备列辨治之法."俾学者触目洞然".
  • 摘要:"非典"是现代医学病名,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联系到我国传统医学则属于温病(温热病)、瘟疫(亦名温疫,属于疫病中以发热为主证,具有较强、急性传染的特性)范畴. 至于温病和温疫的学术临床专著,主要以明末迄晚清不足300年的历史时期最为丰富,它体现了在"热病"诊疗等方面的昌盛与发展.现选择温病、温疫名著,进行简介.
  • 摘要:《内经》的作者观察到,宇宙间存在着节律性周期运变,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天体运动的五运六气周期,联系到疾病发生的周期变化,于是产生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本文探讨了SARS的发生与运气的关系.
  • 摘要: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幼随父宦游入四川,喜研习医术,1917年考入四川军医学校,后东渡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归国,曾任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祝味菊一生崇尚仲景之学,是近代著名的伤寒派学者,他认为仲景之学是中医中以"正气为本"学术中坚:"吾国医学于治疗上所以能奏伟大之功效者,亦即古圣教人尊崇正气之故耳,仲之故耳,仲师《伤寒》《金匮》两书,为自来医家之宝函,其立法处方,无不以正气为重",所以他重新整理和发挥了仲景之学,从中提炼出了以正气为指归的理法方药体系,又因祝味菊博学于西医,在其对中西医深刻领悟,融会贯通后,又用西医的知识来注释《伤寒论》,为中西医结合也做出了赫赫贡献.
  • 摘要:非典型肺炎疫情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医者们表现出的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全力救治、不怕牺牲、恪尽职守、竭诚服务、科学防治的"抗非典精神"却让人记忆犹新.这种精神,正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崇高医德的充分体现.孙思邈,号真人,又号太白处士,孙氏不仅医技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不谋名利,一生济世活人,被后人尊为"一代宗师".在其所著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孙氏将论述医德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放在首位,足以证明他对医德之重视.孙氏对医生的品德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一生身体力行,堪称后世医者之楷模.
  • 摘要:刘惠民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近60年,对神经系统疾病、内科外感疾病,以及小儿麻痹证、痘疹、疳疾、热病、惊痫、妇女不孕症等疑难病症治疗,均有丰富临床经验.著有《刘惠民医案》,全书共分医案选录、医话和附方三部分.每一病例病案均按病史检查、辨证、治法、处方等项分别叙述,每种病或每个病案之后均加有按语,医话部分主要载有崩症、浮肿、干血痨、尿浊病案4例,并详细记录了临床治疗效果.附方部分,介绍了自创并经常应用的处方,并将处方、服法、作用、适应症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 摘要: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rugosa.Thunb.的干燥花蕾,春未夏初,花将开放时采摘.月季花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chinensis.Jacq的干燥花.全年均可采收、花微开时采摘,阴干或低温干燥.由于其外形相似,不易区别.近来,在某些药市及基层医院药房经常将它们相互掺杂,混用.它们虽然都是蔷薇科植物的干燥花,但功效主治各不相同,临床运用不同,故必须注意鉴别,不得混淆.
  • 摘要:民国时期,中医药的发展很艰难.加之"西学东渐",西医学的各种理论与中医学数千年来所遵奉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理论形成巨大反差,人民开始质疑中医学的科学性.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值此中医药生死存亡之际,广东中医药界不但坚持兴办中医学校和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而且还通过创办多种中医药期刊来进行舆论抗争、学术交流和中医常识普及.这一时期的广东中医药期刊文献在反映广东中医的生存和抗争状况、维护和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岭南中医的风貌和学术特点,对于我们研究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史和岭南医家学术思想都很有价值.
  • 摘要: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明目.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观察,其在各种急慢性疾病治疗中确有其功,一般用量30~40g.现就在治疗胃肠病的应用试举例.
  • 摘要:牵引,古代称之为"拔伸"、"拽"、"扯拽",为正骨重要手法之一.本文介绍了牵引手法的应用及要领.
  • 摘要:骨性关节炎俗称骨质增生、骨剌,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关节边缘增生,滑膜肥厚形成的渗出,粘连为主要变化的疾病,发病的多是负重的关节,以颈椎、腰椎.双膝关节及跟骨为多见. 我经三十多年临床不断验证,完善的"舒筋散"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较好,治愈了大量骨性关节炎患者.自1980年至今已经治疗3600多例.
  • 摘要: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张子和是中医扁鹊学派传人,被誉为攻邪派宗师,享有"医王"之圣名,与医圣张仲景合称为"豫医双壁"(《中医研究》借此开辟专栏,专发二张学术论文),足见其在中医学中的显赫地位.张子和并非专攻妇科,但《儒门事亲》对经、带、孕、产、乳等方面的疾患的论述与治疗经验却十分丰富,对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略述如下.
  • 摘要:,并在这之后大行于世,也就是说针灸方的"方解"出现时间比药方的"方解"要早1000多年. 但奇怪的是,在《内经》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针灸文献中却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内容;可能与针灸医生自秘其术有关,以致于《证类本草》<'②>的序中言:"自古人俞穴针石之法不传,而后世亦鲜有得其妙者,隧专用汤液丸粒理疾."">而药方"方解"则是在宋金时期才出现<'①>,并在这之后大行于世,也就是说针灸方的"方解"出现时间比药方的"方解"要早1000多年. 但奇怪的是,在《内经》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针灸文献中却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内容;可能与针灸医生自秘其术有关,以致于《证类本草》<'②>的序中言:"自古人俞穴针石之法不传,而后世亦鲜有得其妙者,隧专用汤液丸粒理疾."
  • 摘要:中医辨证学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形成的包括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的科学体系.几千年来辨证施治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中的诊断治疗,它的特有魅力除了它具备的科学性外,还包含着基本的美学思想.
  • 摘要:祖国传统医学是维系中华民族兴盛发达的重要保障,在古代它更是华夏儿女生命繁衍、驱除疾病的唯一依靠.虽然许多古代医学文献国内已不见踪迹,由于历史上中外文化与科技交流与渗透,很多中医古代文献流传海外,并保存至今.如何将散失在海外的中医珍本古籍重归故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有待现代学者探索解决.
  • 摘要:我院著名老中医王鹏飞是闻名于北京地区的"小儿王",其学识渊博,儿科医术祖传三代,独具特色,为使王老的医术能更好地为广大儿童服务.现将王鹏飞老师对临床主要病症的治则与经验,初步整理,简要地介绍,供同道们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