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体
地表水体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5260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环境经济、地下水、水处理信息报导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第二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表水体的相关文献由65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建伟、詹艳慧、王汉席等。
地表水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260篇
占比:99.27%
总计:25446篇
地表水体
-研究学者
- 林建伟
- 詹艳慧
- 王汉席
- 刘学军
- 张学雷
- 徐建玲
- 付俊娥
- 庞治国
- 江威
- 任圆圆
- 杨孟娟
- 何国金
- 吕娟
- 姜博汇
- 方巧
- 曲伟
- 李佳
- 李婷
- 李小涛
- 李琳
- 杨昆
- 杨永民
- 王丹赫
- 王星星
- 练建军
- 路京选
- 邢云青
- 郑雯婧
- 陈波
- 刘团团
- 刘悦
- 吴丰昌
- 帕提古力·阿不都米吉提
- 张志强
- 张艾明
- 李卫东
- 杨彪
- 武晓峰
- 武雄
- 段庆伟
- 段金龙
- 王伟
- 王怿涵麒
- 章喆
- 邓安嫦
- 丁青松
- 冯沛华
- 冯玉杰
- 冷宛春
- 刘东辉
-
-
杨枫;
周兴玄;
纪美辰;
高红杰;
宋永会
-
-
摘要: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形势下,水体背景值、污染物结构特征、非污染物响应特征等因素对COD指标的影响逐渐凸显。本文系统梳理我国地表水体COD指标适用性问题,解析原因并对COD指标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建立健全有机污染指标评价体系;加大“COD去除剂”监管处置力度,提升监测溯源能力的建议。
-
-
胡政;
田茂中
-
-
摘要:
文章针对贵州山区岩溶场地中,近湖泊或水库分布场地、靠河流岸边场地、河湾场地、河流三角地场地等4种不同地表水体场地的抗浮水位取值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抗浮水位取值可通过: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最高水位(H_(kmax))、可能的意外补给造成该层地下水位的变幅值(ΔH_(0))、该层地下水相对勘察时的最大变幅值(ΔH_(e))三者之和求得;②近湖泊或水库分布场地抗浮水位取值可以利用反推法或经验法获得。通过场地与湖(库)水水力比降反推在洪水期场地的最高地下水位;靠河流岸边场抗浮水位取值应以历史最高洪水位为基础,根据场区岩溶发育程度、建筑物与河流距离及水力比降综合分析确定,抗浮水位应在历史最高洪水位基础上增加0.5~1.0 m为宜;河湾地段场地抗浮水位取值应查明历史最高洪水位、水力坡降和场地岩体完整性、岩溶发育程度及规模,在岩体透水性、岩溶贯通好的场地增加0.5~1.0 m应较为宜;河流三角地段抗浮水位取值应确定地下径流方向、与河流间的水力比降及工程位置的最高水位,在岩体透水性、岩溶贯通好的场地增加0.5~1.0 m应较为适宜。
-
-
孙进
-
-
摘要:
综述了地表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和重金属治理主要方法,讨论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法的研究现状。生物修复法中的植物修复法,以及复合生态法联合功能材料的应用修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和资源回收等显著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
刘建荣;
周梓欣
-
-
摘要:
本文结合前期地质勘查工作成果,从采空区、火烧区、废弃老窑、地表水体、含水层分布和富水情况及导水裂缝带发育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各隐蔽致灾因素对某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空区积水、火烧区积水可能是造成煤矿安全生产影响的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在矿井生产中要加以足够的重视,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监等综合防治措施,对积水隐患进行探测与排查,及时疏放,并预留足够的防隔水煤柱。
-
-
付常璐;
耿骏;
闫杰
-
-
摘要:
水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监测机构,对进入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的技术资料。为保证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出具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监控手段,排除不合格因素。
-
-
柴宝惠
-
-
摘要:
利用科学测绘技术绘制的近代地图作为一类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不同程度上反映着过去的地表覆盖情况,数字化则是复原地图所载地表覆盖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华东·上海》地图为例,实现并验证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形态学的彩色近代地图数字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挖掘地图中的颜色信息和形态结构信息,以半自动方式快速准确地将彩色近代地图中的地表水体信息提取出来。该方法对数字化一类彩色近代地图具有参考价值,有望为精准复原近代以来地表覆盖变迁,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变化提供数据和方法基础。
-
-
张成全
-
-
摘要:
道桥施工过程中的涉水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一些比较大的工程建设中会更容易出现涉水的问题,施工时需要跨越较大的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等。道桥对交通来说十分重要,再加上工程量大,对水域的影响面积也大,所以施工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减少在涉水施工时对水环境以及水底生物带来的不好影响。桥梁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和基础构造。
-
-
夏永秋;
陈磊
-
-
摘要:
刚刚结束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是我国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源排放总氮141.49万吨,总磷21.20万吨,分别占总污染负荷的46.5%和67.2%。农业面源在对地表水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成为限制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随机、过程复杂的特点,模型模拟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核心领域。
-
-
何必;
许颖;
李斌
-
-
摘要:
地表水体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承担着水源供给和调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为快速准确的勘察蕲春县地表水体基本情况,本文以Landsat 8卫星的OLI影像为基本数据,经过对其预处理后获得蕲春县卫星影像,采用波段计算方法,提取了蕲春县地表水体信息,经相关统计,获得了蕲春县境内地表水体面积为86.17平方公里,占该县全域面积的3.59%.
-
-
帕提古力·阿不都米吉提
-
-
摘要:
地表水体总磷检测水样采集和检测过程易受不同类别干扰因素影响,准确检测较为困难。本文从总磷检测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总磷检测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当前总磷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总磷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和加标回收率均优于国家检出限标准。成果对于指导喀什地区总磷安全、高效、准确检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
张宇;
徐岳仁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五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2012年7月21日,北京西南及河北北部发生特大暴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利用暴雨前后的2012-05月、2012-10月、2013-10月3个时相的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分析特大暴雨与地表水体空间分布的关系、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水体分布的影响,对认识此次暴雨的成灾规律及制定有效的减灾措施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研究区的水体面积在暴雨后达67.59km2,是暴雨前的1.84倍,拒马河和大石河出山口河段的水体面积暴雨后较暴雨前分别增加2.36倍和2.45倍,水体的个数分别由暴雨前的122个和22个,增加到暴雨后的435个和88个,反映了暴雨前后地表水体的显著差异,但是灾后2013年与2012年相比,水体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均较小;2)暴雨后地表积水规模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其发展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以有效用于地表水体变化的动态研究中,可为这一地区的灾后规划与重建提供技术参考.
-
-
-
Lin Jianwei;
林建伟;
Zhan Yanhui;
詹艳慧
- 《第二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磷是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水体磷来源包括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当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磷释放(内源磷)将成为水体磷的重要来源.因此控制底泥磷释放对于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底泥磷释放控制技术包括底泥疏浚、底泥惰性原位覆盖、铝盐钝化、曝气供氧和薄层活性原位覆盖等.其中,薄层活性原位覆盖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底泥磷释放控制技术.本文介绍了底泥薄层活性原位覆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综述了不同材料构建的底泥活性覆盖系统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并详细分析了不同底泥活性覆盖材料的优缺点.本文认为研究开发高效、经济和安全的活性覆盖材料是底泥薄层活性原位覆盖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
-
-
LI Xia;
李霞;
YU De-hao;
于德浩;
LONG Fan;
龙凡;
YANG Tong;
杨彤;
WANG Kang;
王康
- 《第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为了在海量遥感数据中高效、高自动化程度的提取地表水体信息,提出了归一化地表水体挖掘指数法(NDSWDI),该方法先选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归一化建筑物差异指数(NDBI)、土壤指数(SI,Soil Index)、裸土指数(BI)以及比值植被指数(RVI),并根据上述指数绘制了特征指数曲线,通过分析发现地表水体存在MNDWI+BI/MNDWI-BI>0,而其他地物没有此规律,因此在学者于德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归一化地表水体挖掘指数(NDSWDI),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此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水体与其他地物混淆的现象,在精度方面较其他方法有明显提高,而且,该方法不用人工设定阈值,在自动化提取水体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因此,该方法可用于海量数据地表水体的自动提取.
-
-
-
-
-
娄保锋;
张翔;
穆宏强;
印士勇
-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
| 2011年
-
摘要:
高锰酸盐指数是地表水体水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它也是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的基本参数之一.对三峡水库干流水体而言,高锰酸盐指数也是几个常见超标项目之一.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由此,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前后(蓄水前1998年至2002年,蓄水后2004年至2009年)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库区干流高锰酸盐指数的时空分布出现新的特点.近坝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显著降低,如太平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比蓄水前下降了约30%;蓄水后年内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仍然是丰水期>平、枯水期;蓄水后,库区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从库尾至库首沿程下降,从涪陵下游的清溪场断面至坝上太平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约50%~60%,尤以丰水期沿程下降最为突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以上变化特征缘于库区水位抬高后,流速减小导致的澄清作用,即高锰酸盐指数所代表污染物中的一部分随泥沙发生了沉降.
-
-
彭恋;
汪金成;
张德兵;
赵起超
- 《2018第五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中国目前采用滴定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该方法操作繁琐、耗时,且滴定过程中环境温度和人为操作对结果影响很大.本文利用配备了新型在线消解装置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实现了水样高锰酸盐指数的快速测定.实验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当硫酸溶液比例为1+3(体积比),消解温度为97°C,消解时间为20~30min时,标准溶液测定能获得最佳结果.该方法在高锰酸盐指数0.35~12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线性,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9,检出限为0.12mg/L,相对标准偏差0.71%~2.37%,加标回收率为98.0%~103.0%.通过t检验发现该方法测定结果与滴定法无明显差异.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过程全自动化,且不受环境温度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测定结果更加准确,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