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水裂缝带

导水裂缝带

导水裂缝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77504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建井技术、煤矿开采、煤田地质与勘探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6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等;导水裂缝带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兵朝、朱伟、余学义等。

导水裂缝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5043 占比:99.97%

总计:775307篇

导水裂缝带—发文趋势图

导水裂缝带

-研究学者

  • 赵兵朝
  • 朱伟
  • 余学义
  • 滕永海
  • 尹尚先
  • 张玉军
  • 魏久传
  • 刘士亮
  • 尹会永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新献; 刘勤裕; 于春生; 赵晓凡; 吕超
    • 摘要: 为了预防巨厚松散层深埋基岩下厚煤层开采工作面溃砂溃水事故,以焦作矿区东部某煤矿16011综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观测方法,研究了煤层开采上覆基岩分类、导水裂缝带高度与覆岩岩性和采高之间的关系。通过工业性试验得到了巨厚松散层下顶分层开采采场和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6011工作面采用顶分层开采期间,上覆基岩属于正常厚基岩;工作面年产量达到150万t实现了安全生产。综采工作面支架时间加权平均工作阻力和循环末阻力分别为支架额定工作阻力的64.26%和71.83%;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平均动载系数各为2.32和1.76。巨厚松散层下顶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显现规律与正常厚基岩煤层开采相近。工作面前方移动支承压力影响区达到90~140 m,其中剧烈影响区范围35 m。巨厚松散层下顶分层工作面前方移动支承压力影响区和剧烈影响区范围均大于正常基岩煤层开采。研究为特厚松散层下深埋基岩下厚煤层开采顶板围岩控制提供指导和参考。
    • 刘建荣; 周梓欣
    • 摘要: 本文结合前期地质勘查工作成果,从采空区、火烧区、废弃老窑、地表水体、含水层分布和富水情况及导水裂缝带发育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各隐蔽致灾因素对某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空区积水、火烧区积水可能是造成煤矿安全生产影响的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在矿井生产中要加以足够的重视,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监等综合防治措施,对积水隐患进行探测与排查,及时疏放,并预留足够的防隔水煤柱。
    • 谢秀娟
    • 摘要: 山西吕梁离石永聚煤业有限公司为整合矿井,整合前各煤矿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定面积的老空区,尤其是4号煤层大面积的老空区及老空水对未来煤矿开采6、10号煤层有一定影响。文章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论证了老空水分布及导水通道查明情况,对本矿老空水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受老空水影响的主要为6号煤层,危险性等级最大可达严重。
    • 李友伟; 张玉军; 肖杰
    • 摘要: 为了研究多煤层重复采动下覆岩破坏高度的发育规律,以公乌素煤矿三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得到了单层开采和三层重复开采时16煤1604工作面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采用3DEC数值模拟研究了单煤层开采及重复采动覆岩的破坏特征,理论分析了重复采动覆岩裂隙发育机理及裂缝带高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钻孔冲洗液观测与钻孔窥视结合实测法更准确,公乌素16煤重复采动条件下,裂采比15.14,垮采比3.15;模拟显示采空区两侧裂隙发育明显且为离散裂隙,中部裂隙闭合,裂隙高度与实测较为接近;提出了3种不同程度的重复采动裂缝带发育高度的计算方法,为确定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裂隙发育高度提供理论依据。
    • 张玉军; 申晨辉; 张志巍; 李友伟
    • 摘要: 收集了国内厚及特厚煤层综放和大采高综采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数据,共计179组,其中坚硬覆岩51组,中硬覆岩100组,软弱覆岩28组。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14大煤炭基地分布分别列出了不同覆岩类型条件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和裂采比的范围,绘制了我国煤矿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布图,以此数据为基础回归了导水裂缝带高度(简称“裂高”)预计公式,并重点分析了3个典型矿区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实测导水裂缝带高度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原因,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从全国区域来看,实测平均裂采比随着岩性由软弱、中硬到坚硬依次递增,坚硬覆岩的平均裂高分别是中硬覆岩和软弱覆岩的1.52倍和2.29倍,中硬覆岩平均裂高是软弱覆岩的1.5倍;不同覆岩岩性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都随着采厚的增加而增加,且坚硬覆岩条件下增加的速率明显要高于中硬和软弱覆岩;裂采比则随着采厚的增加而降低,且减小速率随着采厚达到一定厚度有趋于稳定的趋势。黄陇基地永陇-彬长矿区属于中硬覆岩类型,导水裂缝带高度和裂采比明显高于我国东部矿区,工作面长度大于170 m时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受工作面长度影响较大,其高度及裂采比随着工作面长度增加,呈增高增大趋势。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矿区属于极软弱类覆岩,针对该类型覆岩条件,依据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长期实践数据,最小裂采比仅为5,采厚达到16 m时仅为全国软弱覆岩平均裂采比的68%,并提出采用趋势分析方法来预计极软弱覆岩条件下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神东基地浅埋矿区具有埋深浅、基岩薄、土层厚、高强度开采的特点,实测获得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差异性极大,裂采比集中在19~28,最大达到35,明显高于全国尤其是东部矿区中硬覆岩条件的裂采比;但是部分矿井由于厚层红土层赋存对导水裂缝带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实测裂采比7.16~7.78,较类似软弱顶板条件下开采裂采比仍降低了15%~53%。由实测数据回归得到的导水裂缝带预计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全国不同覆岩类型条件下厚及特厚煤层高强度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提供依据。
    • 施龙青; 曲兴玥
    • 摘要: 通过概述国外矿井水害防治研究历史和现状,阐明国外学者很少涉及顶板水害防治的研究。在系统地阐述“上三带”理论、“上四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应用条件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相关规程或规范中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方法的不足之处,总结了导水裂缝带高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探测技术,指出了顶板水害防治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同时提出了顶板水害防治理论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得出了我国顶板水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
    • 杨伟强; 郭文兵; 赵高博; 马志宝; 杨达明
    • 摘要: 煤矿采动覆岩“竖三带”(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下沉带)范围的合理确定,对瓦斯抽采、“三下”采煤和采煤沉陷区建(构)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判别方法,并将该理论判别法进行工程应用。根据某矿采矿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方法,从采动覆岩的离层、破断和垮落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采动覆岩的破坏运移规律,得到了垮落带和断裂带的分界判别依据(破断岩层能否形成稳定“砌体梁”结构)、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界判别依据(岩层是否发生破断);基于上述分界判别依据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了破断岩层的形成“砌体梁”的稳定条件和岩层破断临界条件下的挠度弯曲变形公式,提出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竖三带”理论判别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该方法被应用于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计算与判别,并与现场双端堵水器观测法和钻孔电视观测法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提出的理论判别法计算得到了采空区上方垮落带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弯曲下沉带厚度,该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近,验证了所提出采动覆岩“竖三带”理论判别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 贾玉良
    • 摘要: 为了查明厚基岩、中等埋深赋存条件下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情况,以哈拉沟煤矿6上105工作面为例,采用经验公式、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确定导水裂缝带高度为66.6 m,预计最大高度发育时间为2~3个月,形态总体上为典型的“马鞍型”;数值模拟显示垮落带高度为28.4 m,是采高的4.06倍,导水裂缝带高度为89.0 m,是采高的12.7倍;现场实测结果显示导水裂缝带高度为82.0~83.5 m。研究成果为哈拉沟煤矿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韩鹏; 袁小春
    • 摘要: 神东哈拉沟煤矿目前主采的22号煤层即将接续下水平31号煤层,埋深均较浅。浅埋煤层下层煤开采带来矿压显现强烈、水害防治、矿井水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问题,与煤层开采覆岩活动规律、导水裂隙带高度有直接关系。以哈拉沟煤矿22号、31号煤层开采为例,建立地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并开展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相似材料模拟以及覆岩破坏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顶板导水裂隙演化动态过程及发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预测方法,能够为接续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和揭示矿井水水质成因提供直接支撑。
    • 刘小雄; 陈永亮
    • 摘要: 锦界煤矿属于典型的浅埋薄基岩条件下顶板强补给含水层直接充水水害危险矿井,同时伴随溃沙灾害,以3121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以往地质勘查钻孔、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和井下顶板探查工程以及顶板水害疏放工程,综合查明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和含水层富水性以及松散层的分布特征;编制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分布图,圈定基岩较薄区域和红土层缺失或变薄区,并结合井下顶板探查钻孔进一步精细的探查薄基岩段分布区;采用理论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工作面开采的“两带”高度,依据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圈定工作面内导通直接充水含水层直罗组风化基岩和松散溃水溃沙的范围,评价溃水、溃沙危险性;采用井下音频电透圈定顶板富水异常区,并针对富水区实施工作面探放水工程,根据结果评价物探、探放水效果,采用比拟法预测了该工作面的矿井涌水量,评估了工作面的排水设防能力;最后,总结成功的实践构建适应于锦界煤矿浅埋薄基岩条件下顶板强补给含水层溃水溃沙的灾害评价与防治技术体系,保障矿井安全、高效开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