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矿业工程>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4-12

主办单位:山东省煤炭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密度电阻率反演本身的不稳定性及解释的经验性,探测结果的解译往往存在很大差异,电剖面法虽然能简单直观的显示异常体,但一种异常表现可能由多种原因所致,因此,实际探测中常要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测试,以对比分析异常的表现,提高探测解译的可信度。应用综合电法寻找地下水是行之有效的,充分发挥各点法手段本身的优势,合理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信随着电法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法找水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龙矿集团北皂煤矿是我国第一个海下采煤矿井,在勘探过程中采用煤炭、石油联合勘探技术,完成了海域三维地震勘探.生产验证结果表明,煤炭石油海域联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大中型断层的有效控制率为94%,平面位置平均偏移量18m,煤层埋藏深度解释平均误差3.3%。探采对比结果表明,该项技术既发挥了煤炭系统的勘探队伍熟悉本系统的各种规程、规范的优势,又弥补了他们缺乏海上勘探的装备的不足,实现了国内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域煤炭三维勘探的技术空白,为大型水体下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借鉴。
  •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的二维地震资料处理不同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指出了这些方法在西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区近地表基准面的静校正方法,把处理方法与解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应用,大大降低了传统二维地震交点闭合差的影响,提高了深度解释的可靠性.该方法适用于勘探范围广、工区地表起伏大的西部煤田勘察.
  • 摘要:新疆准东煤田位于克拉麦里山南麓的戈壁荒漠平原区,区内遍布戈壁、冲沟、沙丘、盐碱地和沙漠等多种地形,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相比较而言本区勘探的难点在于表层变化而引起的资料的不一致性及低信噪比,静校正问题。由于能够得到很好的初至波,计算准确,效果良好。因此,工作的重点以提高信噪比及分辨率为主。以下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成功地关键:面波分离、线性干扰压制及去噪等处理方法针对性强,在去除各类噪音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有效反射信息,处理效果比较理想,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高频反射能量振幅补偿及子波整形等一致性处理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复杂表层条件引起的单炮品质差异问题,使剖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统一,保持了较好的波组特征。通过逐级压缩子波,达到了提高分辨率的目的。有利于薄煤层及煤层结构的解释。处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资料处理要求,处理流程、参数完全统一,确保各线资料在波组特征、能量、时间、相位的闭合,各条测线资料特征一致性较好。目的层J2x波组主频达到了65Hz以上,能够满足解释任务要求。
  • 摘要:对于井下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坚持超前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查明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的含水构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手段做准备。对超前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所提出的可疑区提前20m进行钻探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认真研究本矿的水文地质特点,采取可行的防治水策略,制定有效的防治水措施,避免重大水灾事故发生。总之,超前探测技术理论成熟、方法多样、使用灵活,实用性及经验性都很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把握规律,才能更好服务于煤矿的防治水工作。今后本矿将进一步推广超前探测技术,不断总结探测规律,提高探测准确率,为矿井的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 摘要:龙口矿业集团北皂煤矿井田内全部为软岩地层,矿井支护强度大,常规探放水方法为布置施工钻孔,该方法探测施工强度大、成孔了率较低、成本较大.常规钻探手段单一,方向盲目性大,钻孔针对性不高。在瞬变电磁数据基础上设计探放水钻孔,方向针对性强,易于对影响工作面回采安全的积水区进行疏放。瞬变电磁探测法在先,而后采用钻探对探明积水区进行钻探验证,使两种方法互补,对全面掌握采区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作用。瞬变电磁方法探测成本低,易于实施,相对于钻探施工,工期短,低投入,低风险,在矿井防治水工作中,尤其是在采区积水区分布不明情况下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本区域第四系底部为砂层,富水性较弱,但砂层易随水流动,因此3煤层开采上限确定时,可不留设防水煤柱,按垮落带高度留设防砂煤柱即可,即防砂煤柱按第四系底界下垂深35m留设.在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基岩风氧化带对煤质和支护的影响,防砂煤柱应大于或等于风氧化带高度.
  • 摘要: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快速发展,带动整个煤田物探水平提高。2010年中国煤田地质行业联合完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及实践应用”提出,煤炭地质勘查由“钻探为主,地震先行,多手段结合”综合勘探方法向“物探为主,钻探验证,多手段结合,多矿种兼顾”的协同勘查方向转变。其中煤田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起着最为关键作用。把地震勘探作为系统工程对关键技术进行全面完善提升,进一步依托计算机处理分析技术拓展信息应用,可以把煤矿高产高效地质保障体系的构造勘探、岩性勘探精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在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物探精度高、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按照“依据地震预测,综合研究地质规律,合理布置钻孔,做到一孔多用”的原则开展工作,一定能够获得地质找矿突破和矿山安全生产的新成就,并进一步推动勘查技术进步和勘查方法改革,为实现我国地质找矿突破和矿产资源自足再立新功。
  • 摘要: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50条表4规定,只有当直接位于煤层露头上覆地层为“松散孔隙强、中含水层”才必须留防水安全煤柱。而四采区3煤露头直接上覆地层为弱含水性的基岩风化带,厚约20m、泥岩占70%以上、裂隙大部分被充填;应不属于留防水安全煤柱规定范畴。第Ⅰ含水层底界面下为由含砾粘土质砂,固结好的含砾粘土;钙质粘土、半固结的泥质结构;粉砂质泥岩、泥质结构、均匀层理组成厚40m、有良好隔水性的地层。它阻断了其上覆Ⅰ含水层与其下伏的基岩风化带、基岩导水裂隙带的水力联系。即Ⅰ含水层下有厚40m、稳定的粘性隔水层。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符合不需留防水安全煤柱的条件。而3煤露头直接上覆地层厚60m,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与Ⅰ含水层底界接触,其厚度远大于3煤开采后产生的导水裂隙带加保护层的高度,完全可以起到可靠的防水安全煤柱的作用。为此,四采区开采3煤,不应再留安全煤柱。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充水因素,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分析确定矿井水害类型,论证其对矿井生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突水危险性预测,通过研究分析,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相关规定,对矿井2号煤层底板水文地质特征与开采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2号煤层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是基岩裂隙水和奥灰水。基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矿井涌水量较小,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奥灰含水层仅在井田西南部2号煤层存在带压开采。2号煤层到奥灰的实际距离为100 -130m,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与底板阻水带厚度之和为35. 67m。正常情况下根据底板阻水厚度评价方法,2号煤层底板完全可以抵抗奥灰水压,确保2号煤层安全开采。结合全国煤矿开采的实际资料,《煤矿防治水规定》中采用的经验数据为0. 06—0.lMPa/m,即在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一般不大于0. 06MPa/m,正常块段不大于0. lMPa/m。盘道煤业矿井2号煤层开采时突水系数为0. 015—0.026MPa/m,最大值为0. 026MPa/m,远远小于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临界值,因此,在承压区域2号煤层的开采是安全的。
  • 摘要:水下采煤安全是湖区采煤重点关注的安全焦点之一,本文在地层与构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高度计算,并结合第四系冲积层、侏罗系砂、砾岩和山西组的3煤顶板砂岩等含水层特性,论证了微山湖下采煤的安全可行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次应采用最大煤层厚度,通过类比实际经验、现场实测分析等方法来确定3上、3下煤层的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经分析分别确定为34.12m、103.64m和25.OOm、129.87m,最终确定3上、3下煤层所需的防水安全煤岩柱尺寸分别为120.70m、142.37m。根据资料分析可知,研究区域内3上煤层基岩柱最小厚度约为300m,远大于所需的120.70m的防水安全煤岩柱尺寸;同理分析可知3下煤层的基岩厚度小于33.33m区域不开采,间距大于33.33m的区域可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基岩风氧化带对煤质和支护的影响,防砂煤柱应大于或等于风氧化带高度。在靠近风化带边界附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井下应布设钻孔进行探查。根据计算,3煤层防砂煤柱应大于33. 33m,据此建议730采区3煤层防砂煤岩柱按第四系底界面下垂深35m留设。矿井内采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完全相同,防砂煤柱或防水煤柱的留设应按照相关规范规定,在做足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选择。根据计算,3煤层防砂煤柱应大于33.33m,据此建议3煤层防砂煤岩柱按第四系底界面的下垂身35m。本留设方法,较矿井初步设计留设的防水煤柱提高了近40余米,解放了约320万t的煤柱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郓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含水裂隙、构造发育,矿井深、矿压大、水压大,岩石硬度软硬差异大。对巷道掘进施工造成破坏影响的含水层,主要为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煤层顶底板3砂含水层,各含水层补给条件好,补给来源极其充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在国内实属罕见。严重影响矿井掘进施工期间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制约郓城煤矿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对郓城煤矿极其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质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高了对郓城井田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的认识,对断层与砂岩水的关系、裂隙与砂岩水的关系、砂岩水与顶板的关系认识。为郓城煤矿针对目前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防治水工作和整体技术工作思路提供了技术依据,确定了郓城煤矿矿井建设期间防治水工作技术路线,即“探查、注浆、掘进、支护、疏放”总体技术指导路线,为郓城煤矿的防治水工作及郓城煤矿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摘要:通过对郓城煤矿首采区3砂含水层水文地质规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3砂含水层富水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发育区域,局部富水性强,3砂含水层赋水是以静储量为主,经过相对较短时间的疏放后可以基本疏干,对指导3砂含水层的防治水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利用郓城煤矿首采区3砂含水层水文地质规律,采取在辅助轨道探水巷停头位置进行探放水,对该区域大范围实行高位放水,掩护巷道掘进的防治水技术方案,起到了很好的放水效果,有效的掩护了郓城煤矿主线工程四条石门的掘进施工.
  • 摘要:针对井筒在流砂含水层壁后注浆堵水风险大、效果差及唐阳煤矿主井井筒为双层井壁的特点,在堵截井筒淋水时采用了无极调速QSB/22/120气动单注塞双作用双液风动注浆泵及高分子双组份纳米技术材料进行壁间注浆,有效地堵截了出水通道,大大减少了井筒涌水量,保证了煤矿施工安全,延长了井筒使用寿命.本次注浆堵水正是根据筒出水原因、井壁结构、井壁材质、注浆目的等主要因数及出水点水流通道小的特点,并结合以往注浆经验,正确选择了壁间注浆设备及材料,在最短时间内把井筒涌水量降到最低,这不仅能减少涌水对井简装备的腐蚀还保证了整个矿井的提升安全。因此,在井筒涌水注浆方面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摘要:传统的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在一些特殊点不能准确预测突水危险性,故引入多种因素对底板突水指数进行评价,相关因素融合法主要采用SURFER软件,每个突水因素形成一个信息层,即一个信息层一般只包含一个因素的信息,在进行多因素拟合分析之前,首先必须进行复合处理,把各个有关因素的信息层复合成一个信息层,使所生成的信息存储层中包含所有相关因素的信息,然后构造数学模型,对各个因素的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本次研究采用的数学模型合理地考虑了构造影响、富水性强弱、阻水厚度和采动影响,将一些构造复杂、富水性中等、阻水厚度小的区域划为极危险区,将构造简单、富水性弱、阻水厚度大的区域划为较安全区,其他的划为危险区。此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方法更为全面,适用于本矿区下组煤突水危险性评价,针对其他地区也可以通过修改相应的权值进行评价。
  • 摘要:高煤公司3上1109工作面内断层较发育,为查明顶板富水性和断层含(导)水性,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探测.结合工作面布置方式,采用"U"形探测模型在运输巷、材料巷和切眼分别进行物探,形成三条测线.通过对比不同测线的视电阻率等值剖面图,圈定了两个低阻异常区的分布范围.后经工作面回采期间出水情况验证,与解释结果一致,说明瞬变电磁法在探测煤矿井下富水性地质体、地质构造方面是可靠、可信的.
  • 摘要: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地震勘探存在着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等难题.通过对煤矿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逆冲推覆构造个案实例的分析,综合利用地质、地震资料和多种技术手段,较好的对其进行识别。利用地震勘探有效的控制了该构造中煤层的赋存形态,为煤矿生产提供较可靠地质成果,同时也节约的勘探成本。对于今后类似地质构造的地震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 摘要:在东胜煤田区域采用TEM法对煤层顶底板含水层进行勘探,结合已知水文孔单位涌水量,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能圈定相对富水区范围,而且还能推测富水区内单位涌水量.通过对工作区内后续的16个水文孔的观察与研究,15个水文孔的单位涌水量与圈定的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吻合,而测定最后1个水文孔水质浓度偏大,推测为局部泥岩过多,阻碍了地下水的连通性,从而影响了该水文孔的单位涌水量。这证明了TEM法在对顶底板含水层富水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区构造简单,地层倾角小于20。但是大多数工区内构造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多样,地形起伏多变,再加上TEM法本身的“覆盖效应”和“体积效应”,所以在对TEM后期资料解释过程中要综合全面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才能保证成果的可靠。
  • 摘要:该文介绍了瞬变电磁纵向电导微分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纵向电导微分成像软件处理瞬变电磁数据的流程.在河南省某煤矿采空区进行了实验勘探工作,解释和推断了低阻异常区,并和传统视电阻率成像方法进行对比.实践证明,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测深视纵向电导微分成像解释法具有计算速度快、图件直观明了、剖面电性分层清晰等特点。处理结果可靠,便于及时处理野外采集数据,为地质和物探人员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也能迅速给业主安全生产及防治水工作提供物探参考。
  • 摘要:煤层在燃烧过程中,其围岩受到高温烘烤,致使煤层上、下部围岩裂隙发育,失去了形成层状地震反射的条件,同时在磁性、导电性等方面物理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为地震勘探及磁法勘探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地震方法尤其是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石油、煤炭等资源勘探以及工程勘察中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地质任务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尤其是利用综合物探方法是提高分辨率,成功地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关键。两种方法综合解煤层火烧区两处,均分布在各主采煤层露头处,并呈条带状分布,第一处火烧区位于测区中南部,火烧深度自各煤层露头由北往南逐渐变深。第二处火烧区位于测区西北部边界附近,仅B6煤层被火烧,火烧深度20-160m,走向长1180m,南北宽448m,火烧面积约0. 53km2。
  • 摘要:经过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和超前探水钻孔施工,摸清了巷道前方顶底板水文地质情况。钻孔施工情况表明,巷道前方地层情况正常,第一次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的陷落柱不存在。第二次三维地震勘探对该区域的解释准确可靠。通过此次施工,证明了瞬变电磁法在煤矿井下施工中对于减少钻探工作量,提高巷道掘进效率,避免发生突水事故,确保巷道掘进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针对曹县勘探区覆盖层厚、煤层埋藏深、构造复杂的特点,选择了旨在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勘探方法,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高信噪比深部煤炭地震资料.经钻探资料的验证,人机联作解释的成果,如覆盖层厚度、煤层埋深变化趋势、剥蚀边界与断层切割关系等吻合性较好,为东部地区的深部找煤作了有效地探索.经分析普查地震资料,了解煤层的分布范围和埋深、构造发育情况的前提下,在t3波发育较好、埋藏较浅(断层上升盘)的部位,预测了2个钻孔的新近系底界和3煤层底板深度,目前钻孔已施工完毕,实测深度与预测深度较为吻合。庄寨地区煤层埋藏较深,南部达到2000m,针对目的层埋藏深的特点,本次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采取加大排列、增加覆盖次数的方法,所提交的地质成果与实际钻探资料相比,吻合性较高,说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深部找煤中是切实可行的。深部含煤区一般勘探程度低,目的层埋藏深,地 质资料少,为了提高这类地区的勘探精度,提高煤炭资源储量,应进一步加强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更进一步研究深部煤层赋存状况,寻找新的煤炭资源。
  • 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排列图可以确定影响煤田勘探钻机事故类型、安全检查三违行为及外协钻机事故多发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机械打击和机械伤害仍然是钻机最主要的伤害形式,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也是钻机安全防范的重点。抓主要影响因素,但也不可忽视次要因素的作用,主要次要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外协钻机隐患占所有钻机相当大的比重,增加了管理难度,从严加强外协钻机管理是煤田勘探钻机防范事故多发的重要环节。通过统计分析,有助于找出事故隐患的重点,有助于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
  • 摘要:直接在淡水泥浆中加盐配置盐水泥浆,一次性加盐量大,费时费力,且不易控制盐水泥浆的饱和度。以第一口钻井为例,在淡水泥浆中直接加盐转换为盐水泥浆,加上平时泥浆消耗,需要固体盐30—40t(当时固体盐的价格是600元/t),且波美度>15时固体盐很难在盐水泥浆中溶解,必须经过充分的搅拌才能溶解,而用卤水转换,加上平时泥浆消耗,需要波美度> 20的卤水80~lOOm3(当时卤水价格为40元/m3),固体盐3t,且卤水使用方便,节省时间还节约成本。在本区域采用打隔离液的方法将淡水泥浆转换为盐水泥浆,通过3口盐井实践验证,转换过程操作方便,实践证明该操作方法切实可行,省时省力,且具备较高的经济性。在泥浆池及泥浆槽上方搭建遮雨棚,防止雨水流入盐水泥浆中,避免了盐水泥浆性能遭到破坏,从而保证了盐水泥浆性能的稳定性,有效的保证了盐矿层盐芯的采取率。
  • 摘要:陕西彬长大佛寺煤矿煤储层具有低渗透、低压,钻遇倾角大,目的煤层埋深浅等特点,造成钻井施工中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施工风险大、固井困难等问题.针对所遇的问题,在井深结构设计、设备选择及钻井参数、钻具组合、井眼轨迹控制、钻井液选择、筛管完井等技术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方案,完成了远距离水平对接井(水平段施工476.70m)的成功完井.大佛寺煤矿煤层气水平对接井成功完井,充分说明了该区块实施地面水平对接井,地面排采煤层气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该方法推广应用,可有效的对煤层瓦斯进行抽放,降低煤矿风排瓦斯成本,确保煤矿井下安全,有效的利用了现有资源。
  • 摘要:本文以晚古生界中的稳定煤层作为划分层序单元的良好依据,研究了黄河北煤田晚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有三大沉积组合序列:1.残积型沉积组合序列.2.海陆交替型舍煤沉积组合序列.3.大型三角洲沉积组合序列.本溪沉积期是浅海相沉积环境;山西期下部为海陆交互沉积.下石盒子期,海水退出,开始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物质,为陆相沉积.
  • 摘要:东北地区三叠纪地层区划是我国三叠纪地层总体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配置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油气资源远景预测评价和勘探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局限,所以对东北地区三叠世古地理重新进行编图。
  • 摘要:以贵州六枝特区兴旺煤矿地袁塌陷为例,采用概率积分法作为地表移动及变形预测的模式,选取下沉系数、主要影响角、主要影响半径和水平移动系数为地表移动参数吗,计算得出井田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425.3mm,影响面积1.85 km2.并比较说明除移动参数外各类煤柱的留设也是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 摘要:海上溢油对海洋是灾难性的,不但包括对海洋生境(或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损害,而且包括对海洋生物的损害.因此在综合分析溢油事故造成影响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使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来确定各要素的权重,进而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评定溢油事故的威胁程度和等级,有助于做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为溢油事故应急预案、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格架下厚煤层的分布特征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学者的关注。大量针对近海型陆源碎屑含煤岩系煤层的研究表明厚煤层的发育常与最大海泛面有关。贵州盘县上二叠统为典型的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但前人专门针对该区的研究较少。该区聚煤作用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SQ1、SQ3、SQ4,其中以SQ1、SQ3煤层最为发育,且主要集中在海侵体系域中。SQ1和SQ4中的煤层受潮汐作用影响较大,煤层硫分较高,灰分中等,而SQ2和SQ3处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期,煤层硫分相对较低,灰分较高。煤层厚度中心主要发育于三角洲环境分流河道周围的分流间湾环境。区域稳定分布的厚煤层6#、14#和29#煤层均发育于海侵体系域早中期,较高的泥炭堆积速率较高的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相平衡,最大海泛面附近的煤层较薄甚至不发育。
  • 摘要:在我国有些地区地层倾斜角度大,野外施工的斜孔倾斜方向与煤层的倾向不一定一致,与勘探线也有一定的夹角,在室内制做剖面的时候,若在二维空间则需要进行空间投影,即按走向或按倾向等投影.先是用钻孔资料做成二维空间模型,再图切剖面,计算结果很多为推算和平均确定,其精度对剖面的制作和储量的计算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基于AutoCAD软件在三维空间内可以清晰准确的反映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在提取垂切剖面、计算煤层真厚和煤层储量等方面比在二维空间里更加准确、直观、快捷.
  • 摘要:研究区含煤岩系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构造层序(SⅡ1和SⅡ2),分别对应于下部的本溪组主体和上部的太原组-山西组.研究区层序格架下沉积环境演化总体表现为随着海平面下降,盆地由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演化为近海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其中石炭系本溪组主要发育滨外陆棚沉积体系,其次为障壁-潮坪-泻湖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主要发育障壁-潮坪-泻湖沉积体系,其次为滨外陆棚沉积体系;山西组下部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上部为浅水三角洲上三角洲平原与曲流河沉积。
  • 摘要:山东省新元古代地层仅发育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主要集中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西侧、蓬莱和莒南等地.地层清理后的山东省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其中岩石地层分为2个群、10个组:青白口至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土门群,包括黑山官组、二青山组、佟家庄组、浮来山组、石旺庄组;震旦纪蓬莱群,包括豹山口组、辅子夼组、南庄组、香夼组;震旦纪朋河石组.年代地层:分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生物地层:划分出1个大型疑源类组合、3个微古植物组合、1个叠层石组合、3个微古植物组合.
  • 摘要:通过对新疆布尔津县大拿拜套矿区区域地质资料、成矿条件和矿体特征和矿化富集特征的分析,综合该区地球化学特征,岩金矿是新疆阿尔泰的主要资源类型,分布较广,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和石炭系,形成于海西中晚期,产于第四系河流相沉积建造中,本区符合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区内圈定了四个综合异常区,其中HS-1、HS-4号综合异常区情况较好,说明该区具有较好的岩金矿成矿前景。
  • 摘要:南屯煤矿自1973年底投产以来,主要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三煤,1973年底投产以来至今,3煤的资源量急剧减少,且所剩资源中“三下”压煤有较大的比例,开采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因此为使南屯煤矿后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实行上组煤和下组煤配采就非常必要。下组煤-432m水平位于南屯并田西南部,位于兖州向斜南翼转折端,采区东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西部近南北向;地层倾角平缓,一般3°-9°,平均5°,为一西高东低的单斜形态,其总体形态符合井田构造形态。白马河全长76km,流域面积10521km2,井田内河床宽度25-32m。自北向南流经并田西部,属于季节性河流,最大流量568 m3/s。近几年因疏通河道,现在太平桥以南为常年通航的河流,河流与第四系上组潜水有互补关系,由于第四系的阻隔,与基岩没有直接补给关系。白马河流经下组煤十一采区的上部。通过对南屯煤矿下组煤-432m水平的地质情况做了简要分析,为工程的摆布和采区布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更好的设计开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采区和矿井回采率,为南屯煤矿实行上组煤和下组煤配采,保证南屯煤矿后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具有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查庄井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上组煤(二叠纪山西组煤层)资源枯竭,下组煤(石炭纪太原群煤层)逐步向井田深部开采。开采深部下组煤受煤层底板石灰岩(四灰、五灰和奥陶纪灰岩)高承压水威胁;井田内各煤层间构造发育不均衡,中小型断层联系性差,隐伏构造、导水构造赋存不清,是当前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矿井生产实践表明,查庄井田内断层的发育规律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井田内的大中型断层,虽多以正断层的形式出现,但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并且活动方式有所变化。而断层的分级控制性明显,其控制关系既表现在断层的规模级别上,也表现在断层的发育数量及展布方位上。一般情况下,大型断层控制中型断层,中型断层控制小型断层。被控制的次级断层与控制性断层存在伴生或派生的关系,常与控制性断层平行或以小角度相交,其发育数量随远离控制性断层而递减。煤层中小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性。生产实践表明,井田内同一构造块段在不同深度上构造发育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性。井田内发育滑动构造,滑动面上可见明显擦痕。在查庄井田煤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沿煤层顶底面发育的滑面常形成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滑脱带;二是断层的收敛现象;三是插入煤层的灰岩“岩楔”现象。在8煤层的开采中常见顶板四灰呈楔子状插入煤层中,俗称“二合顶”。因此,通过对井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分析研究,采取针对性防治水措施,合理的留设断层保护煤柱,从而优化采场和工作面设计,最大限度地解放受承压水威胁煤层,增加煤炭开采量,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
  • 摘要:在安徽淮南地层施工中,泥浆是成井顺利与否的关键,应进一步加强泥浆的研究及使用,低固相泥浆是一个发展方向。应增加处理事故的应急设备,及时快速处理完事故,即能缩短事故时间,也可降低处理事故中复杂程度。固井是此次陷落柱定向钻孔施工的重要环节。每次固井作业前,必须测井完成后,确定下管位置,制定下管具体措施,安排好工作流程,并进一步确定套管丝扣连接强度。开工前应制定周密的施工及安全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埋钻、卡钻应急预案、穿遇采空区应急预案、防火应急预案、人身事故应急预案等。定向井的施工设计,应充分考虑井眼的轨迹和地层的倾角问题,并制定依据地层情况可行性造斜措施方案。
  • 摘要:MAPGIS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有的GIS平台,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本系统是基于MAP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借助VB语言,充分挖掘MAPGIS潜能,实现储量图自动生成的软件.系统软件适合运用于煤田地质报告编写中,输出成果符合勘查规范要求,使用方便.煤炭资源储量计算机系统,是在MAPGIS基础平台上二次开发的软件,丰富了MAPGIS的功能,系统建立在WINDOWS系统下,界面友好,功能齐全。主要功能为储量图做图、属性数据与WORD、EXCEL之间的交换等等。系统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简化了资源储量计算的操作步骤,图件为MapGis格式的点、线、区文件,满足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在地质报告编写过程中储量计算方面做到事半功倍的效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 摘要:针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呆滞煤量,采取工作面停采线外延的方式进行开采,能够回收该范围的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的煤炭资源回收率.在工作面外延开采过程中依据生产需要,对外延段及周边巷道受采动压力影响范围进行分析,预测巷道变形值,在开采前对巷道进行加强支护或卧底改造。对变形较严重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的巷道修复改造,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该工作面外延开采是因接续紧张工作面面临脱节而提出的方案,在工作面设计时未考虑设备配套问题,所以工作面外延必须对原运输设备和采煤设备进行改造才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分析机头外延开采提高回收率的技术创新点,体现在末采扇形外延开采的创新,短距离皮带运输的创新,以及转载机可控距离的创新。通过工作面的外延施工,效果良好,没有因外延发生事故,同时该方案科学合理,现场施工具有可控性,对运输设备短距离运输满足现场需求,实现了安全生产,在今后具有同类条件下工作面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针对以上理论,结合新阳能源陷落柱已揭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黄河北煤田陷落柱形成的原因。黄河北煤田陷落柱的形成是由于下部煤系地层基底奥灰岩体的不断溶蚀,导致上部岩体不断坍塌跨落,由于某些原因,如地下水的排泄、局部的升降等,引起浅部岩溶腔内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改变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当岩溶盖层底面腔内水体由承压转为无压时,在岩溶腔内水面与上覆岩溶盖层之间出现空穴,陷落柱上部形成真空,并对上部岩体形成吸附作用。初步查明了黄河北陷落柱的富水性。虽然巷道没有直接揭露该陷落柱,但通过对其周围地层富水性的总结分析,认为该陷落柱上部真空部分富水性较弱,煤7以下的富水性较强;由于该陷落柱与三条断层相交,周围围岩应力较中,在二采七层靠近陷落柱的各条巷道中,小断层均较发育,生产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以上理论及已揭露的资料,采掘工作面在靠近此陷落柱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方针,利用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陷落柱的导水性及破坏程度,进一步充实黄河北煤田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和导水性的依据。
  • 摘要:水闸墙是井下重要的防治水设施,在矿井有突水危险的区域设置水闸墙,一旦矿井突水,可以将水害控制在一定区域,有效减轻水患威胁。龙矿集团丰泰油页岩公司在矿区遭遇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邻矿被淹的不利情况下,采取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与森德公司相邻的1201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施工挡水墙。为保证矿井安全,需要对防水墙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矿井依据《采矿工程设计手册》要求,对挡水墙墙体形状、厚度和墙体嵌入围岩深度都进行了认真论证,使构筑的防水墙安全性满足《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条例》要求,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 摘要:近年来,随着肥城矿区煤炭资源开采的纵深化发展,在传承肥城矿区薄层灰岩注浆改造含水层技术基础上,重点针对深部"双高"(高水压、高矿压)及深部不仅受徐灰水威胁,更直接受奥灰水威胁的实际,开展了奥灰顶部注浆改造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奥灰顶部注浆改造,可将徐灰及奥灰顶部改造成不含水或弱含水层,同时加固煤层底板至奥灰顶部隔水层,形成阻止奥灰突水的“盖层”。根据奥灰顶部岩溶成层性、韵律性特征,奥灰第一个含水段(32-61m之间)为主要“注浆层”,底部约92m的弱富水或不富水段为“阻浆层”,能够阻止浆液垂向不向深部扩散。肥城矿区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奥灰顶部注浆改造注浆段高、布孔方式、注浆工艺等技术体系,实践证明该技术是矿区深部防治奥灰水的“治本”技术。
  • 摘要:深部奥陶系灰岩顶板孔隙发育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弱,顶板上部小、微孔隙发育,微孔隙为主,连通性较差,中下区段,各直径孔隙的次生裂隙发育,连通性好,岩溶较发育,愈往深部,主要发育以微孔隙为主的原生裂隙,连通喉道变小,甚至发育互不连通的独立孔隙,岩溶愈不发育。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岩块裂隙分为垂直裂隙和斜裂隙(高角度裂隙、低角度裂隙),垂直裂隙导水性好,斜裂隙导水性差;有断层控制的断块裂隙渗流条件好,富水性强。奥陶系灰岩的埋深、岩溶发育的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岩溶水中游离CO2含量是控制深部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埋深愈深,地应力场的垂向应力与水平主应力愈大,岩溶含水介质空隙空间和渗流通道变小,渗流条件变差,侵蚀性的CO2含量变小,岩溶水的侵蚀能力减弱,岩溶愈不发育,研究区深部奥灰岩溶富水性整体上表现为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矿井深部开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向斜构造轴部因受张力作用发育倒"V"型裂隙,形成储水空间富水,在砂岩层原生空隙、裂隙和地质构造裂隙的影响下,形成以向斜两翼覆盖区域为汇水空间的局部富水构造.该富水构造对工作面回采造成较大影响,特别在工作面断裂构造影响下,工作面上部侏罗系含水层可通过构造裂隙对工作面间接充水.3上1101工作面为西十一采区首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而采区深部工作面局部向斜构造是影响矿井工作面回采的一种富水构造,受此影响,侏罗系砾岩含水层成为工作面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出水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3上1101工作面顶板水防治过程中,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技术探测面内查明了富水区域,加大矿井涌水量检测,及时分析矿井涌水量变化原因,将向斜轴向裂隙和工作面断层构造影响下,将侏罗系砾岩含水层间接充水纳入分析范围,突破工作面回采“两带”发育高度理论对防治水思路的束缚,及时修改防治水方案的涌水量预计,加强防治水措施,为工作面后期突水防治,提供了技术向导,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 摘要: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张赵庄重要性程度属于一般村庄和居民聚居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二级。研究区主要灾种为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出现塌陷坑的主要原因煤层开采造成其上覆地层不均匀沉降产生地裂缝,在枯水期水位较深,地裂缝呈张开状态,丰水期水位上升,地下水位波动幅度较大,位于裂缝之上饱和粉土在地下水冲刷作用下不断流失到地下而导致地面出现塌陷坑。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危险性大。预测评估张赵庄可能遭受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大。综合分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全区为大区。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而对于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坏程度严重的居民住宅,要做好搬迁安置工作,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点影响区的住户应暂时撤离、避让。工程方面,采取如加台建筑物基础的整体性,加强建筑特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等措施,以抵抗差异沉降产生的拉裂等。对已产生地面塌陷坑附近的建筑,局部变形的应采取加固方法,如钢筋混凝土梁加固上部结构。已出现地面塌陷坑的地方,尽快用碎石、沙土等充填材料填平、夯实。
  • 摘要:在矿体没有开采之前,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矿体开采后,形成了地下空间,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引起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并一直延续到岩体内形成新的平衡为止。而典型曲线法的实质是用无因次的曲线来描述地下开采后主断面上地表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规律。这种方法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预计精度较高,可以给出多种曲线,而且一般采用的函数形式较为简单、使用方便。
  • 摘要:在软岩地层钻进施工过程中,在遇到流沙层、含水层、断层、采空区和老巷漏浆等异常情况时极易发生漏浆现象。只要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都能安全通过漏浆区域,完成钻进工作任务。丰泰油页岩公司在井筒检查孔施工过程中,对第四系流沙层漏浆,断层破碎带漏浆,第三系砂岩含水层漏浆,导水裂隙带漏浆,以及井下老巷漏浆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有效解决了钻孔漏浆对钻探工作的影响,按时完成了井筒检查孔的施工任务,为本矿区地质钻探工作提供了经验,也为相同地质条件下钻孔施工漏浆处理提供了借鉴。
  • 摘要:论文对北京市怀柔地区公路干线崩塌灾害展开研究,以实地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研究得出,影响怀柔地区公路干线崩塌灾害发育的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发育和降水量;人为因素,包括人类修筑公路活动.研究结果对怀柔地区主要交通干线崩塌灾害的防治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综合勘探是以钻探、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为主体,其它勘探手段(抽水试验、数字测井、采样测试等)密切配合的勘探方法。综合勘探在山东省济宁、巨野、黄河北等煤田取得了极大成功,该勘探方法在阳谷-茌平煤田同样适用,并且在黑虎庙井田获得了成功,而且本井田发现于2002年,为新发现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紧凑。普查阶段虽未提交普查报告,但通过钻探、地震等各勘查手段的协同“三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地震事先为钻探预测了主要层位埋深,钻探得以顺利开展无岩芯钻井。全井田钻探无岩芯进尺。以地质、地震专业为主体构的“三边”组各专业紧密协作,为钻探生产提供了保障综合勘探是先进的,但目前不是万能的,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的勘探方法,或采用适用于当地的勘探手段的组合,同样能达到综合勘探的效果。
  • 摘要:井田内的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状况,对采区设计和工作面布置有很大影响,为满足矿井开拓及开采所需,结合三维地震勘探、矿井震波勘探、钻探和巷探等多种技术手段探测湖区煤田构造形态十分必要.而每种勘探方法都有其先进性和局限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勘探方法相互印证,只有利用综合探测手段,才能使井下未知的地质问题变得清晰明了,才能为优化设计、采煤工艺选择、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提高资源回采率;同时规避构造复杂区,确保矿井正常接续,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 摘要:内蒙古呼山煤盆地北东段勘查区位于海拉尔中新生代凹陷,勘查区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伊敏组及大磨拐河组.根据勘查区已有的地质资料以及最新的详查成果,认为勘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复式向斜,地层产状较平缓,构造中等;伊敏组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下、中、上三段,可采煤层主要集中在上段和下段,煤层厚度变化大,在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厚度大、向向斜的两翼及盆地边缘逐渐变薄直至尖灭,其中3-4煤层平均厚度11.04m,发育稳定,结构简单~复杂,区内对比可靠.该资料对该勘查区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探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 摘要:由南屯煤矿矿井东部构造复杂区现存的地质问题可以看出,依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尚难作出可采性如何的正确评价。必须通过矿井地质资料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依据构造演化的规律性,正确认识构造发育、演化和组合规律性,综合评价影响矿井生产地质因素,才能为矿井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重新解释,结合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的深入分析,确定十采区发育的主要断层及其特征。十采区的构造以NNW-近NS向的断层为主体控制性构造,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以地堑式为主,由于次级断层的发育导致构造形态的复杂化,并且在地堑的两侧可以各发育一组阶梯状正断层组合,使煤层的埋深向地堑的中心方向逐渐加深,煤层倾角增大甚至形成牵引褶曲,煤层的产出状态也趋于复杂。
  • 摘要:冲刷带造成煤层变薄或尖灭,古河流冲刷造成矿井储量减少,影响煤矿规划、设计、采掘生产,并直接影响煤炭回收率、原煤质量.本文通过对井下冲刷带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霄云矿井内3号煤层冲刷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沉积分析法中常用的预测法有沉积分析法,矿井物探法,和地质统计法.三种不同方法预测的综合利用,使之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 摘要: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分析,要结合矿山设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影响资源储量分割的主要因素。首先把对比报告的采矿证范围分煤层投影到核实报告图纸上,对比两个矿界范围,找到资源储量分割的依据,并分煤层进行对比分割;其次确定核实报告估算深度,把对比报告图纸的估算深度分煤层投影到核实报告中,对比两个估算深度,确定资源储量分割界限,并分煤层进行分割对比;最后根据矿山具体情况,尤其是多年未做过核实的老矿,尽量搜集地质资料,对比相邻矿井开采情况,弄清多年来与相邻小矿的资源储量分割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核实报告核实资源储量的目的,正确衡量矿床潜在经济价值,并且为矿业权设置、延续、变更(出)转让或煤矿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等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M煤矿低变质煤资源状况、煤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氧化煤、正常煤、风化煤中腐植酸含量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按含量描述了腐植酸的分布,腐植酸含量高低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腐植酸资源量估算.M煤矿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层数多,煤层厚度大,资源量丰富,腐植酸含量高,煤层埋藏浅,易于开发利用。各煤层腐植酸含量的高低是氧化煤含量高,其次是正常煤,风化煤含量最低。估算可采、局部可采煤层风氧化带内腐植酸资源量500多万t,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可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开发利用腐植酸资源。
  •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数据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采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局域网内地质测量数据库的远程共享。通过对服务器中地质测量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客户端可远程访问服务器中最新数据。该系统实现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同一服务器,实现了多任务操作,同时结合Lonruan CIS 3.0绘图软件可方便快捷的自动化成图。
  • 摘要:为了确定兴隆庄煤矿副井井筒的稳定性,提出了评价井筒安全性的方法.选取了卸压槽压缩量、治理工程服务年限、水位降及地层压缩量等多个因素对副井井筒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模糊数学评价法将多因素转化为单因素进行判别,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副井井筒在2008年底具有破裂的可能性,需要对其采取提前治理措施.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煤田地质勘探的前沿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探的主要技术和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根据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勘探和开发现状,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地质勘查力度,多渠道融纳资金,查明煤炭资源家底,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煤田地质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煤炭及相关领域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加强煤田地质基础研究,为煤炭资源调查、煤田地质勘查以及相关的煤层气、水资源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加强煤田地质勘查设备更新改造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规划,对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及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建设。
  • 摘要:以东滩煤矿1305综放工作面开采实际为背景,应用钻孔应变感应法和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了采动底板变形破坏深度的综合研究.采动矿压对底板的影响具有"超前"显现和"滞后"延续的特点,底板采动扰动范围由浅及深分为采动破坏带和塑性扰动带.该工作面3煤底板采动破坏带深度大于17.0m,但不超过20.0m.研究结果为该矿的巷道支护、老空水防治及下组煤开采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随着山东省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增煤炭资源压覆量迅速增加,导致煤炭资源新增占压与煤炭企业生产开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推进山东省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山东省煤炭资源赋存概况,分析了山东省煤炭压覆量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影响与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而“三下”开采的技术原则主要有采动影响的特征与程度,保护标准与要求,以及资源回收率。根据“三下”开采的技术原则,在“三下”可能采用的开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全部充填开采,条带开采,离层注浆,限厚开采,“采-注-采”三步法开采,并重点介绍了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充填开采技术。
  • 摘要: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它不仅本身严重影响煤矿生产,而且也对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煤田内大、中型断层十分发育,各组断层相互交叉,对采区的划分影响很大,致使采区划分很不正规。断裂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类型构造的叠加,使得各井田构造相当复杂,甚至在未搞清各种构造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叠加关系时,就出现了“工作面已采完,但构造仍搞不清楚”的情况。发育在煤层顶板附近的滑动构造及其派生的各种构造,严重地破坏了煤层顶板的稳定性,给顶板管理和巷道维护带来困难,尤其在倾角较大时,极易发生片帮、冒顶事故。由于大中型断层的切割,致使三灰、十下灰、十三灰、奥灰等主要含水层在煤田范围内多处与煤层对口或间距缩短,增加了矿井充水的危险性。此外,中奥陶统与石炭二迭系之间的假整合面附近存在主滑面,由于滑动过程中强烈的剪切作用,滑面附近派生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分支断裂,致使本溪组地层乃至太原组下部煤层的隔水层严重破碎、变薄。因此,下组煤(16、17)下部隔水层的隔水能力降低,甚至消失,使底板承压水直接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在生产中尤其是下组煤开采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马鬃山铜矿区与公婆泉铜矿区同处一较大的重磁高值区,受制于同一条多期持续活动的断裂构造,该构造同时控制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海西中期岩浆活动,两矿区成矿作用是同一构造事件的产物,两矿区围岩蚀变特征相同。马鬃山铜矿与公婆泉铜矿受控于同一断裂,Fl控制了海西期岩浆岩的侵位,尤其是偏碱性岩的分布,也控制了多数铜矿体的产出。马鬃山铜矿与公婆泉铜矿同属一个铜矿田,其矿床成因热液脉状是其表象,真正的成因类型应是斑岩型或超基性岩型,其深部找矿潜力巨大。马鬃山铜矿尽管目前探求的资源量不多,仅1×104t多,但其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它的发现及马鬃山一带众多铜矿点的存在,证实了公婆泉铜矿田已不仅仅是东西长16km,南北宽5km的狭小区域,而可能是整个马鬃山地区。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该区会有更多铜资源量被发现控制。下一步,应把具有Cu元素异常的矿区中部,尤其是伴有Ni、Co、Pb元素异常部位,作为重点找矿靶区。应注意绢英岩化蚀变部位、二长花岗岩脉(株)附近地段和南部(超)基性岩区的找矿、评价工作,尤其是其边部。
  • 摘要:在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分析过程中,通过煤岩层对比工作,可以掌握区域地层沉积关系、研究地质构造、掌握岩层厚度和结构变化规律,而巨厚层沉积相似的岩层对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井田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上,通过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对比等方法,介绍了五图井田巨厚层油页岩对比分层方法及注意事项.研究表明,油页岩虽然厚度大,但同一时代沉积地层,其沉积条件相似,有一定的规律。在研究井田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岩性组合与测井曲线特征综合比较,结合钻探取芯资料,在厚层油页岩分层对比是有效可行的。对比过程中先追踪主要标志层,再追踪次要和辅助标志层,分步进行对比。对比工作需要边对比边修改,多次进行反复。对于岩层产状变化较大的钻孔、构造影响钻孔要先进行校正和确定断缺位置等再对比。
  • 摘要:鲁西受太平洋库拉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在印支运动时期断裂隆起较早,普遍缺失三叠系盖层沉积,二叠系煤层受风化剥蚀。煤田内断层数目较多,落差较大且为正断层,为张性构造。地质构造条件利于煤层中的瓦斯向外逸散,不易造成瓦斯积聚。在3上、3下煤层分叉区煤层顶板为泥岩,瓦斯含量较多;3上、3下煤层合并区,煤层顶板为细砂岩,不利于煤层瓦斯保存,瓦斯含量偏少。岩浆岩主要侵入在16煤层下部,使煤层稳定性降低,煤质变差,可采性变差,煤层瓦斯含量增加。煤层埋藏较浅,上覆基岩厚度和瓦斯含量关系不明显,西部由于受断层YF17的影响,煤层埋藏较深,上覆基岩厚度较厚,不利于瓦斯逸散,瓦斯含量有可能较大。地下水对瓦斯赋存影响不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需采取卸压与增强综合防突技术,即通过排放钻孔和瓦斯抽放,降低地应力、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相应增加构造煤强度。同时提高巷道支护强度,保证发生突出的阻力大于动力,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故事,实现安全生产。
  • 摘要:对郓城煤矿首采工作面的地质构造规律的分析研究,极复杂的地质构造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组合性、反倾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研究及应用,能够对地质构造进行准确的预判,指导巷道的掘进、开拓及工作面的回采,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生产和煤炭开采量,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为以后矿井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主持.
  • 摘要:霄云煤矿矿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东南20km,交通方便。该矿床为石炭二迭纪沉积的煤矿床,煤类为肥煤及焦煤,主要赋存于华力西期碎屑岩体中,矿体呈层状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井田东西长8.lkm,南北宽2.9km,面积23.42km2。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3煤,开采深度-430m至-1500m,主采煤层3煤,赋存稳定。霄云煤矿主要可采煤层3煤层,3煤层为低中灰、低硫分、中等挥发分、特低磷、特低氯、高热值煤,是较好的动力和炼焦用煤。3煤层为肥煤和焦煤,煤层结构较简单,北部及中部均有冲刷带,煤层厚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 摘要:对南四湖流域浅层地下水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浅层高氟地下水中氟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揭示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成因,发现湖东隆起区岩浆岩和各类变质岩、湖西多次黄泛冲积物是高氟地下水成因的物源基础,而土壤经天然水淋滤和地下水的浸取作用,将水溶态氟转入地下水,并在构造凹陷区或河间洼地区聚集,经蒸发浓缩形成高氟水区。而对于确定地氟病的成因及制定地氟病的防治措施,寻找适用饮用的低氟地下水,改善和提高地氟病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新疆大南湖北露天煤矿处于新疆极度缺水地区,根据研究得出Ⅲ火烧区烧变岩地下水以储存量为主,地下水储存量高达5.0×l07m3。然而根据水质调查分析得出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因此,对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净化与资源化对于解决新疆哈密大南湖北露天矿区的用水困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其它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现实依据。而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工艺除了预处理中的混凝、沉淀等工序外,其关键工序就是脱盐。脱盐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经过矿井水井下清污分流与利用,高矿化度矿井水净化处理与利用,高矿化度矿井水深度处理与利用,通过对地下高矿化度矿井水采取分级处理、分质利用,避免了高级别水质、低级别利用的处理投入浪费,使矿井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节约了成本,不仅充分解决了矿区缺水的现状,还对矿区周边地区的缺水情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对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应用取得可良好的成效。
  • 摘要:通过对巨野煤田的矿井热害及地热能资源分析和评价,根据最新的勘探成果对菏泽地热田的边界范围进行了重新确定。巨野煤田所有矿井都面临矿井热害的问题,特别是龙固、郭屯等矿,3煤层的地温已经高达500C,下组煤的地温更高。必须引起矿井开发、建设和生产部门的重视。作为菏泽地热田的一部分,巨野煤田的地热资源同样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巨野煤田的地热温度与埋藏深度、地下构造、奥灰水的岩溶发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巨野煤田奥陶系地热水的氟、偏硅酸达到矿水命名浓度,为氟水、硅水;锶已接近锶水、偏硼酸已接近矿水浓度;同时含有F-,H2 S103,HB02,Li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可作为采暖,洗浴等用水。因此,提出了浅地层恒温带的地热资源目前只应用于地源热泵空调的开发,作为建筑物供暖送冷。如果能把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到煤矿地下降温、矿井热害消除上也会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报告提出了“上煤下热”的开发模式。该模式可以既可以对地热能进行开采,同时,又能减少煤层,特别是下组煤开采面临的突水威胁。当然,该开发还仅仅是设想阶段。若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巨野煤田的地热资源的开发应当根据地热资源的温度、水质以及实际使用需求,利用研究开发的技术进行集成,可以构成梯级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真正使地热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 摘要:本文旨在建立起一套工作面电法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工作面底板破坏带的动态监测,通过监测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底板岩层的动态变化来预测预报是否出现底板突水(特别是滞后突水)、突水时间和地点、突水的强度,以期达到早监测、早预测、早防治,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目的。采用网络并行电法技术,动态探测煤层底板受开采作用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反演电阻率等因素分析,得出在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在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区底板,受膨胀层向张力作用存在高阻区,在工作面前方煤柱内,由于超前应力压缩作用存在相对低阻区。高低阻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向前发展。通过动态反演电阻率结果表明:在正常煤厚条件下,底板破坏深度在底板下深度为20.6 - 23m,即底板下石灰岩底界面附近,在大采厚条件下,底板破坏深度在38m,即奥灰顶部。底板破坏发育时间滞后于工作面的推进时间。正常采厚条件下,底板破坏空间上滞后lOm-15m,按照每天2-3m/d的推进速度计算,底板破坏滞后工作面推进时间为5d。大采厚条件下,底板破坏空间上滞后5-lOm,按照每天推进0.6-1.2m/d的推进速度计算,底板破坏滞后工作面推进时间为4~15d。从岩性角度考虑,结合电阻率特征认为:在正常煤厚条件下,底板以下20m的硅质泥岩-49m深的太原组底部泥岩的电性参数相对稳定,可以把这29m(49-20=29m)的岩层作为隔水关键层处理,在大采厚条件下,底板破坏深度较大,底板破坏深度达到奥灰顶部迈界,因此在回采大采厚煤层时,应加强对奥灰水的治理,预防突水事故发生。由于观测时间较长,矿井巷道环境变化对于地电有一定的干扰,在进行底板连续观测中要进行巷道环境的实时调查,如在测线附近的巷道变形、水电管路变化、巷道堆积材料、工作面回采进度等,以便解析时提供环境约束参数。
  • 摘要:基于勘探资料、煤层煤质资料等,以阜康矿区某井田为例,研究了煤层自燃、围岩烧变特征,分析了控制自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井田煤层受多种地质因素的控制自燃现象较普遍,使得煤层及围岩特征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煤层物理化学性质明显变化,颜色变浅,光泽暗淡,强度变弱等,围岩形成烧变岩,煤厚越大,构造越密集,火烧区范围也越大。煤层有机组分以镜质组、惰质组为主,挥发分产率及含硫量均较高,孔裂隙较发育,煤体易破碎,厚度大,为自燃提供了较好的内部条件。井田断层发育,使得煤孔裂隙较发育,倾角较大,局部煤厚增加,在背斜构造中,两翼热量容易在核部聚集,井田地下水补给及径流条件差,煤低温氧化释放的热量无法逸散,这些均为煤自燃提供了较好的地质条件。而且火烧区一般均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丘或陡崖,这些区域煤层暴露较好,氧气供给相对丰富,加之日照的影响,使得热量易聚集,促使煤层发生自燃。
  • 摘要: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发现本矿3上煤层中所发育断层密度远大于3下煤层中断层密度,前者为后者的2-3倍。能同时切割上下煤层的断层只占3上煤层的十分之一左右,占3下所见断层的五分之一左右,(十八采可占二分之一)。能同时切割两煤层的断层特点为:在3上煤层中倾角大于45°且落差在1. 5m以上;在3下煤层中倾角大于70°,且落差在2m以上。一些落差虽然较大,但倾角小的断层出现同时切割3上、3下两层煤的可能性不大。如3上煤层中长揭露的一类伴随有强烈牵引构造的低角度断层可能为层间滑动产生的勺状断层,其切割深度仅限于煤层及直接顶或直接底板。断层的落差往往是采掘工作对断层构造的关注重点,预测时,根据已揭示的规律,对3上断层向3下图纸投绘预测时,落差要适当加大,反之落差应缩小。一般变化范围不超过实见断层落差的1/2。目前统计样本偏少,特别是已知切割上下煤层的断层仅发现5条(物探大型断层除外),今后随采掘工程揭露要求加强观测,应及时统计分析,以期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便于精确分析。断层的切割深度同延展长度均是断层规模的表现,据以往研究资料,将断层可视为一个岩石差异移动封闭系统,断层延展长度大,其切割深度相应也大。目前未能取得断层延展长度的数据,今后需将断层延展长度纳入统计范围。
  • 摘要:肥城煤田地温随深度增加变化趋势同一般地温梯度规律是一致的,但梯度变化较为趋缓,在恒温带以下,地温梯度0.7℃~ 2℃/l00m,由于地质构造影响,浅部大于深部,随深度增加更为趋缓。受第四系及上覆基岩厚度与煤系地层埋深影响,肥城煤田东部地温梯度较西部地温梯度变化明显。查庄井田平均不大于1℃/l00m。煤系基底厚约800m奥陶纪、寒武纪石灰岩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上组煤山西组地温梯度较下组煤太原组变化稍大。地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开采地质条件,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温度的变化影响井下工作环境,危害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肥城煤田各矿井由于钻孔地温资料和巷道实测地温资料较少,在实际矿井开采过程中,地温梯度使用标准不统一,对地温梯度变化规律认识不够深刻。虽然地温梯度变化不明显,但随着煤田向深部开采,受地质构造、地下含水层影响,地温梯度可能局部异常变化。加强对煤田地温梯度的分析研究,为矿井开拓开采、通风设计等提供地质依据,制定研究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以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为安全生产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
  • 摘要:本次三维地震勘探从设计、施工到资料处理,各种参数的选择均经过严格的论证,确保了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并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和处理成果。资料处理流程、参数恰当,处理效果较好,时间剖面信噪比、分辨率高,褶曲、断层、煤层冲刷等各种地质现象反应较清晰、可靠。资料解释方法正确,依据充分,查明了勘查区断裂构造及煤层褶曲、冲刷、剥蚀、变焦等地质现象,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地质任务。采用谱分解、属性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确定煤焦分界,提高了解释成果可靠性,为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本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块段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岩浆岩侵入造成目的层反射波特征多变,影响小断层的解释。对煤、焦的划分,尽管采用了属性、谱分解等多种岩性研究方法,因其基础仍来源于地震资料,仍然存在一定的多解性和局限性。建议采用小道距地震或钻探工程,针对第四系尤其是煤层露头附近进行补充勘探工作。
  • 摘要:矿井瞬变电磁法是井下探测含水体(包括含水层、构造、集水区等)的有效技术手段,合理确定探测装置的技术参数能有效提高探测成果的可靠性。结合实际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含水异常区划分标准为其关键。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成果与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可以加深对含水层非均质性的认识,为正确分析生产中的矿井涌水规律提供基础依据。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成果与各勘探时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能够确定防治水工作的重点,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对策。由于物探资料存在多解性,且影响视电阻率大小的因素较多,因此异常区的富水性原则上还是一种相对定量评价指标。煤矿防治水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之重要工作,在工作面开采之前必须完成必要的探放水工作。
  • 摘要:兴隆庄煤矿位于兖州市境内,是兖州矿业集团特大型现代化煤矿。三采区是该矿的生产接续区,由于勘探程度较低,原有地质资料无法满足采区生产要求。为了查明采区构造发育情况,正确评价边界断层及3煤层顶板砂岩赋水性,为综合采面的布设和巷道的开拓提供精细可靠的地质资料,对三采区进行了地震、电法综合勘探。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利用三维地震、直流电法进行综合勘探,很好地解决了矿方所提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充分地利用地震解释资料约束条件用于解释直流电法资料,同时配合水文地质资料,划分了新生界下部地层和断层带岩性及含、隔水性,为提高开采上限提供了可靠依据,查明了采区内断层的分布、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及分布、隔水层的厚度及分布、含水层的厚度及分布,为顶、底板突水预测提供准确翔实的水文地质资料。
  • 摘要:通过对山东某矿3702工作面底板岩层富水性的探测,介绍了瞬变电磁法在矿井水害预测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基本吻合,为井下水害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说明瞬变电磁法在矿井掘进巷道顶底板、前方或旁侧的含水构造及岩层的含水性探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为井下水害预报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在严重缺水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地区,通过电法勘探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本次工作,电法勘探能够比较准确地区分各个地层单元及含水层,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岩溶地区通过已有的水井地下物探资料、已有钻孔资料综合分析,对比试验,指导钻探布设新井位,在严重缺水地区是一种有效的找水方法.成果解释时必须充分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本次物探工作结合地质条件、综合柱状图和电阻率断面图,推断了各个地层单元的埋深及含水层发育情况,在第四系砂砾石及基岩风化壳厚度大的地段确定井位,取得了良好的找水效果。
  • 摘要:杨庄矿含煤地层被第四系厚冲击层覆盖,九采区3层煤位于山西组下部,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或中砂岩,厚0. 80~15.18m,上覆第四系,使得煤岩层较软弱,覆岩具有软弱型顶板的特征。两带高度最大值的理论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厚煤层分层开采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杨庄矿进行九采区残煤复采,在九采地面采空区进行补充勘探,钻孔成孔后,在四个孔内的基岩段分别进行了钻孔电视成像,以对孔内成像揭示的岩层结构变化及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 摘要:目前煤矿探水主要应用瞬变电磁(TME)技术,瞬变电磁(TEM)属时间域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纯异常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达到在时间上由先到后、深度上由浅(近)到深(远)的探测目的。该方法用于煤矿井下有三大优点:测距大(150—200m)、对水敏感、定向性好。无线电波坑透(CT)技术是通过电磁波在穿透不同地质体时能量的消耗来推测异常体的存在,尤其在探测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方面效果较好,两者相结合,可以互相验证,再结合地质资料,提高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两项比较新的井下物探技术,瞬变电磁法能对地质构造的含水性和导水性进行评价,且效果明显;坑透技术在探测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方面效果较好,这些异常体往往都伴随着地下水体的活动,因此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在探水方面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为煤矿防治水提供了可靠依据,保证工作面顺利、安全地回采。
  • 摘要:龙口矿区海域地质构造受区域性基底断裂的控制,构造形态与区域构造基本一致,具有非张性正断层发育、大断层尖灭快等特点,其主要是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塑性地层在张扭性和压扭性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其构造特点的认识,对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意义.矿区海域构造受EW向及NNE向两组基底断裂的控制,断层性质主要为正断层,与区域构造基本一致。矿区海域非张性正断层发育,部分正断层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对其力学性质的认识,可为判断断层的导水性和富水性提供依据,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和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矿区海域大断层有快速尖灭的特点,同时伴有断层尾部地层倾角突然变大的现象。掌握其规律有利于在开采过程中预测断层落差及地层倾角的变化,指导合理布置工作面从而提高开采效率。
  • 摘要:在我国西部山区修建的铁路隧道大都处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在隧道的开挖过程中,提前发现隧道掌子面前方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对合理调整施工工艺和预防、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而探地雷达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对查明隧洞施工中的地质灾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探地雷达技术也有其局限性,而探测距离与分辨率的矛盾,多次波及其他杂波干扰严重,原始记录的信噪比低,有效波的识别及其成果解译困难,所获得的被探测对象的空间信息量太少,其资料的解释往往存在多解性,制约探地雷达技术向前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表明,探地雷达资料解释精度的高低,既取决于使用者对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信号处理等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使用者对多种地下目标体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和异常信号识别技术的研究程度,后者对探地雷达资料解释的指导作用更直接具体。因此,系统地研究典型地下目标体的雷达反射波的图像特征,对于提高探地雷达资料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拓展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本文以富祥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为基础,对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分区,在矿山建设与开采过程中,不占用破坏保护区内的土地、植被资源。尽最大可能保持矿区原始地形、地貌及地表植被景观。依靠科技手段,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无损或受损最小化,做到人类、资源、环境协调有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开采技术,尽可能降低矿业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减轻地面塌陷危害,做好对煤矸石和矿坑水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 摘要:研究区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内水系不发育.区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新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层、白垩系上统孔隙裂隙含水层、白垩系下统伊敏组孔隙裂隙含水层,其中煤层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白垩系下统孔隙裂隙含水层,即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通过抽水试验,1煤组砂岩含水层在空间上分布差异大,属富水性弱~中等含水层,在含水层发育地段富水性略强;3煤组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砂岩含水层沉积不稳定,厚度分布不均匀,含水层连续性差。补给来源匮乏。地表无长年流水及地表水体。各含水层之间有隔水性较好的隔水层,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不密切。采用“大井”法承压一无压公式预计区内正常涌水量为384. 12m3/h,最大涌水量为384. 12×1.5= 576. 18m3/h。水文地质条件为孔隙裂隙简单类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矿床的开发。
  • 摘要:煤矿井巷工程在石盒子组巨厚砂岩含水层及其导水破碎带中掘进,山东郓城煤矿在国内尚属首例,建井工作十分艰难。主要原因该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是石盒子组巨厚砂岩含水层通过构造上下贯穿,补给充分,水量大、水压高,水量丰富、难以疏干。二是断层发育,断层破碎带发育宽,岩层裂隙发育率高,所以容易导致巷道大范围淋水、冒顶或突水现象发生。断裂构造带使含水层与构造裂隙带导通,所以构造两侧水力联系更加广泛。较大构造附近3砂和三灰水相互联系。三是该矿井构造地质条件复杂和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针对不同情况:注浆管棚短段掘砌过出水断层带技术;滞后冒落综合治理技术;化学浆结合疏水降压短段掘砌技术。
  • 摘要:黄河北高王矿区11、13煤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地层结构相对完整、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较大,有大面积的块段奥灰突水系数在临界安全值以下,在11、13煤层开采前,做好工作面底板隔水层的完整性状况探查,加大底板突水的检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对主要断层应留足断层防水煤柱,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断层突然涌水,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危害。加强探放水工作,采用疏水降压的方式对奥灰含水层底鼓隐患进行防治,实现安全开采是可行的。
  • 摘要:随着我国煤矿进入深部开采,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水害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矿开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基本特点,针对不同的水害类型,提出了煤层顶、底板水害探查技术及装备;导水陷落柱探查、治理技术与装备;采空区水探查技术、装备及防治方法;巷道穿越(导水)断层破碎带的管棚支护技术等几种典型煤矿水害的实用探测、治理技术及装备.
  • 摘要:沂源煤田鲁村煤矿地层含水层较多,含水压力大,矿井具有突水危险.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对鲁村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鲁村矿井地层含水层较多,水头压力较大,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原则,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类型。突水优势面是指最容易发生突水的断面,是指在受灰岩承压水威胁的区域,在开采平面上存在着最容易发生突水的危险断面。明确区分出不同的突水类型,找出各种突水优势面,对突水机理研究和开采安全性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得到鲁村矿井突水系数为T=0.086MPa/m,在隔水层完整地段开采是安全的,而在底板隔水层受构造破坏地段开采具有危险性。矿井水害类型为较大断层水和底板水,突水优势面以导水断层优势面和底板裂隙发育带突水优势面为主。对断层水和底板水的防治提出了相关了技术措施。
  • 摘要:鲍店煤矿位于兖州煤田的中部,为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的隐蔽式井田。在井田西部第四系底部含水层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成为威胁浅部煤层安全开采的重大隐患。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矿井设计时将基岩厚度小于80m煤炭资源划为第四系防隔水煤柱。通过分析以往开采上限研究情况,5303工作面留设防砂煤岩柱的可行性,以及5303工作面防砂安全煤岩柱的留设问题和确定5303工作面开采方案,得出,一、二分层工作面开采时严格控制设计采高,严禁超高回采。加强回采过程中顶板管理,防止冒顶。回采时按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2倍组织排水系统,并加强矿井主排水系统管理与维护,保证回采期间矿井正常排水。顶分层工作面回采时全面铺网,并在基岩厚度小于40m以及断层附近铺设双层网;并编制过断层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加强对第四系下组水位、试采区涌水量及水质、水温等的联合监测,回采过后及时进行总结,指导下分层工作面开采。编制工作面水害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加强培训和避灾演练,确保紧急情况及时撤人避险。
  • 摘要:吉克煤矿整体上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附加次一级褶曲,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层倾角在12°~22°间.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中等,本次补勘首次引入瞬变电磁法勘探,与地质钻探、三维地震互相补充,结合本区钻孔资料及地震地质成果,对所获电性资料做出了精细的地质解释,解释了电性异常8个.在断层导水性解释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在曲靖市尚属首次,在整个云南省也处于领先地位.
  • 摘要:地质构造严重影响煤矿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效率,并存在突水威胁.井下槽波地震勘探具有探测距离大、精度高、抗电干扰能力强、波形特征较易识别、解析精度高等特点,预先探测巷道外未知区域和工作面内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对下一个工作面或采区设计、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本次采用德国产井下槽波地震探测仪器,可以分辨规模与煤厚相当的小断层或地质异常体,还可获得工作面内部其他地质信息,包括断层破碎带、褶曲、夹矸、煤厚变化、瓦斯富集区及老空区边界等,探测精度高。井下槽波地震探测距离大,可以很好解决现有探查构造物探仪器探测估距离不足的问题。井下槽波地震勘探布置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探明工作面内部与巷道成任意夹角的地质异常。
  • 摘要:岩性地震反演技术主要利用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道进行约束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谱分解技术是利用薄层调谐体离散频率特性,通过分析复杂沿层内陷频谱变化和局部相位的不稳定性,识别薄地层横向分布特征.与正常煤层相比,岩浆岩侵入区的反射波具有反射能量弱、声波阻抗高和反射波主频高的特征。利用波阻抗反演圈定火成岩的侵入范围时,根据煤层和岩浆岩的测井曲线异常,可以综合利用密度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来进行反演,提高岩浆岩和煤层边界的分辨能力,从而准确圈定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根据杨营煤矿东翼采区的三维地震数据和井巷资料,综合利用地震反演、谱分解技术等岩性解释方法,圈定了杨营煤矿3煤层的岩浆岩侵入范围。
  • 摘要:崔庄煤矿23下09工作面采用无线电波透视CT成像法来探查工作面内地质异常区的赋存情况.采用无线电波透视CT技术探查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赋存情况,探查工作面内落差大于1/2煤厚隐伏断层赋存情况,探查工作面内煤厚小于1/2煤厚的薄煤区赋存情况.通过与实际揭露对比可知无线电波探测异常区域大部分于实际揭露相符,坑透成果可靠。坑透解释未发现逆断层,可能是由于该段坑透解释时已知资料未发现明显的异常,23下09工作面轨道顺层存在电器设备干扰外,影响了坑透数据的采集,导致坑透结果有误。影响无线电波透视法的采集数据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些因素在了解或掌握了它们造成干扰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影响是可以消除或减弱的。坑透成果原始采集数据质量高,干扰小,才能保证高精度的成像效果,这一点赢引起足够重视。
  • 摘要:煤炭作为重要能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遥感技术作为重要的勘查手段,在煤田地质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在找矿工作,地质填图,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小煤窑生产情况监测方面的应用,在提高数据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体现出了巨大优势,具有处理数据高效性、监测实时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煤层在地震勘探中属于薄层,对于煤田采区勘探,多数煤层厚度小于lOm(一般为1-6m),从煤田地震勘探的角度来看,与煤层反射主波长λ(45m左右)相比,煤层厚度小于λ/4,顶底板反射不能分离,形成复合波,属于薄层范畴。煤层厚度的分析研究对煤矿高效安全生产及开采设备选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而在实际预测工作中,要充分将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使得薄煤层厚度的预测越来越精确。三维地震勘探所形成的数据体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充分利用数据体信息,提取其各种属性参数,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地层岩性。反射波振幅属性与煤层厚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取、分析反射波振幅属性可以大大提高煤层厚度研究精度。该方法应用于夹河煤矿煤层厚度研究,获得了更加可靠的厚度变化趋势资料,并得到较好的验证。
  • 摘要:煤层气水平对接井地质导向是影响水平段距离和煤层钻遇率关键因素,将煤层气水平对接井设计轨迹和地形地质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地质剖面图相结合,建立煤层气水平对接井地质导向模型.在煤层气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利用地质导向模型随时把实钻轨迹资料、地质资料绘制在模型上,及时对比,找出偏差,及时调整地质资料并合理调整钻井轨迹,使二开准确着陆,三开钻井轨迹在目的煤层的合理位置,保证煤层钻遇率扣对接效果.经多个煤层气水平对接井施工检验,效果良好.
  • 摘要:分析了露天煤矿地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说明煤层顶底板的岩层特征,对边坡工程地质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系松散层边坡类型为一类一型,侏罗系地层边坡类型属一类二型,本矿区南西北地层倾角平缓,边坡稳定性较好,而东帮处地层倾角陡,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容易形成顺层滑坡,影响边坡稳定,指出生产时要加强边坡管理.并对剥离物强度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本次露天煤矿的勘探工作,较全面分析了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位、水质、富水性。对露天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为层状岩类中等型,评述了未来露天采场岩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不同边坡类型的坡度。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评价了剥离物的类型。为矿山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 摘要:在金属矿领域,由于成矿地层一般水平层理发育不良,注浆工艺应用较少。近几十年,地面预注浆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新井筒三同时建设中,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方面发挥了很大优势。因此,这项技术也逐渐被一些生产矿井和金属矿井所认同。尤其是一些金属矿井为压缩基建工期,前期工作做的不足,井筒开挖状态后涌水量很大,无法继续生产,地面预注浆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理这类水害。但是,这类工程在注浆时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本文借助马鞭山铁矿注浆工程介绍煤矿注浆和钻孔定向技术在开挖金属矿井注浆的应用效果,工程实践和研究证明,在以火成岩为主的铁矿,使用煤矿钻孔定向钻进技术和设备,能取得很好的定向效果,精确控制钻孔落点,有效避开井下泵房、大巷等已建工程,将钻孔落点控制在井筒荒径3-5m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控制压力和限制流量注浆,不会对良好井壁造成大的破坏。浆液质量优良、参数配置合理的情况下,在水平裂隙发育不好的火成岩地区同样能取得很好的注浆效果。
  • 摘要:根据宁汶煤田唐阳井田石炭系太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等沉积特征,将该区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合煤岩系划分为障壁—泻湖体系和潮坪沉积体系,通过盆地充填沉积的成因相特征分析,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认为本区太原组形成于潮汐作用为主的陆表海海岸,泥炭沼泽是成煤的重要古地理环境,海平面的变化是控制沉积环境演化和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
  • 摘要:龙口矿区油页岩炼油产业蓬勃发展,现为炼油提供的是北皂、梁家两矿开采的煤1油2层,该层下方赋存的含油泥岩及薄层油页岩,经初步分析存在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开展了矿区油2下分层补充勘探工作,对资源的赋存、质量和可利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初步评价,确定了下分层3.5m左右的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储量4400万t左右,可分别为梁家矿和北皂矿延长服务年限16a和3a;为矿区寻找到可观的后备资源;为龙矿集团大油页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龙口矿区完成了对油2下分层资源的勘查工作,获得了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查明了油2下分层资源分布范围和赋存情况、质量、资源储量情况,确定了油2下分层3. 5m左右的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资源层段,为矿区寻找到可观的后备资源;对此部分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为其开采可研和规划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龙矿集团大油页岩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