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社会

地方社会

地方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117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江汉论坛、开放时代、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地方社会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贤亮、周建新、罗康隆等。

地方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2 占比:12.1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3117 占比:87.43%

总计:3565篇

地方社会—发文趋势图

地方社会

-研究学者

  • 冯贤亮
  • 周建新
  • 罗康隆
  • 刘玉堂
  • 吴琦
  • 张帅奇
  • 曲哲
  • 李坚
  • 杨继业
  • 胡梦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隆青泉; 颜灿威
    • 摘要: 县级融媒体建设作为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建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其在媒介实践方面做出的诸多尝试都暗含了试图融入地方社会的努力。本研究以一个民族自治县融媒体为个案进行考察,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传播实践史的视角探究其在融入地方时的发展演变逻辑。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在与地方社会互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面向和传播方式,从而找到自身在地方社会网络中的生存位置。不仅融媒体创造性的传播活动在不断地去适应地方社会,带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也能在与县级融媒体的互动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县级融媒体同地方社会、普通个体间互动与勾连的过程,就是融媒体深度嵌入地方社会的过程。
    • 王后
    • 摘要: 明代泽州地区是佛教发展的重镇之一,广泛分布的佛寺对于构建区域神圣空间发挥着重大作用。佛教通过寺院捐赠将其影响力进一步渗透至基层社会和百姓生活领域,而来自不同阶层的群体则通过多样化的捐赠方式来表达自身的精神诉求,并借助寺院这个独特场域形成身份认同感和构建地方话语权。因此,寺院捐赠成为了构建地方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群体之间血缘关系和社会经济背景的限制,增强了区域内的凝聚力。
    • 李侃
    • 摘要: 海河工程局为中外合作疏浚海河航道而设,存在于1897年到1949年之间。相关研究基本理清了海河工程局的主营业务、运行制度,大体勾勒出了海河工程局与地方、国家、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中外文档案和报纸考察租借破冰船、潮白河决口、墙子河水闸三个事件,分析民国时期海河工程局与国际社会、中国国家、地方社会的关系,以期对海河工程局的运行实态有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认为海河工程局在实践中表现出灵活多变的身份和角色,不断调整应对各方的策略,在国际政治、水利事业、地方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海河工程局帝国主义的底色挥之不去。1916年,海河工程局出租的破冰船在海参崴除冰引发德奥两国指控中国违反局外中立,这一事件集中体现了各方对海河工程局的暧昧的机构性质的利用,最终事件在海河工程局代表团议事的框架内解决,体现了海河工程局平衡中外利益、解决中外争端的作用。民国元年(1912年)潮白河决口将海河工程局卷入全国水利规划与天津港口经济发展的矛盾漩涡。海河工程局在中国的其他水利机构的交锋中代表天津地方的商业利益。它依仗外交途径,一方面强势干预民国政府的水利统筹规划,一方面又促成了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为上下游水利机构合作创造了平台。墙子河水闸引发的天津内部租界和华界的利益冲突,跨越晚清民国,展现了海河工程局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及其对自身定位的转变。海河工程局最初与租界站在一起,积极谋求海河以外的管理权限,尔后逐渐退出水闸管理,力图塑造一个更加中立、专业的形象。然而在各国领事、租界当局,乃至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海河工程局仍然是洋人利益的当然代表。总的来说,海河工程局的身份有不同的面向,面对各方势力,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以便在纷繁的时局中尽可能地实现机构自身的目的。海河工程局虽然在制度层面是一个独立的公益法人,但它的存在与运行都依附于近代条约体系,无法真正独立。
    • 张光辉
    • 摘要: 黄帝与黄河,一个是凝聚寰宇华人的人文初祖,一个是滋养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二者已然超出具象的人物和简单的自然物。黄帝与黄河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主体。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根脉同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同步性,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黄河文化兼收并蓄内涵式上升,黄帝文化流播演绎地方化发展。"两黄"文化虽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
    • 魏晓锴; 陈稷东
    • 摘要: 狐突信仰肇源于狐突的忠臣形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被塑造为一种“雨神”信仰,在地方民间力量的作用下,进一步演变为全能型“狐神”或“狐爷”。山西清徐西马峪狐突庙是现存最早的狐突庙,通过碑刻及其他文献,可以勾勒出一个以狐突信仰为中心的村落社会秩序,狐突信仰也强化了西马峪与外界的复杂联系。狐突信仰的“在地化”过程,既是特殊自然地理格局下“边山模式”的突出表现,也反过来不断巩固着其内外结构的合理性。
    • 张青仁; 包媛媛
    • 摘要: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平谷四座楼麻核桃在2000年后开始成为文玩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在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产量剧增、质量下降的麻核桃出现了销售危机。熊儿寨乡政府以文玩贩子发明的盲开核桃的“猜青皮”为重点,打造了“麻核桃品鉴季”。平谷城乡的民众也广泛地参与到“猜青皮”中,帮助麻核桃走出滞销的困境。平谷地方社会对麻核桃销售的参与,是国家权力主导下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的团结经济生成的过程。乡土中国的团结经济承接着农业市场化的风险,赋予了基层社会农产品交易道义互惠的属性,具备着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纪莺莺
    • 摘要: 本文讨论一个行业协会为何能够在地方社会中获得影响力并承载地方社会的再生产。从组织网络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组织的行业协会,其组织活力来源于对市场、行政和社会等多种地方性网络的整合与联通,行会组织因此是在市场网络、行政网络与社会网络交错中产生的“果实”。从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业协会介入基层治理所依赖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目标,在提供公共品、介入市场治理和市场政策倡导等具体领域,组织的核心理念都是对于“实质公道”的遵循,而非以个体权利为核心的诉求。本文的贡献在于:(1)在组织网络的层面,展现了组织与网络的复杂交融关系;(2)在组织理念的层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关系。尽管行业协会要处理利益冲突和危机管理的情境越来越现代,但是它的核心精神却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传统色彩。
    • 雷俊霞
    • 摘要: 红薯以备荒救灾的食物、粮食、绿色食品、保健食物等多重角色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替补、主角和配角的角色演变不断,通过人们的身体实践和集体记忆建构关于红薯的多重文化符号。红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变迁的动态文本,勾连了个人、地方社会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红薯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演变,使其既是串联异域与本土的载体,又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动态文本,更是人们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与智慧。
    • 储翰璇
    • 摘要: 明清时期,江西河口镇是全国闻名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在我国茶叶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理想的种植条件以及便利的水运交通,为河口镇茶叶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基础。随着贸易的兴盛,逐渐形成以河口镇为中心的区域茶叶市场、贸易网络,茶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繁荣的茶叶贸易又反过来对河口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数量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使河口成为名震一时的地方重镇。
    • 贾勇
    • 摘要: 明代是汉江流域书院发展的一座高峰,而且书院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地方各种力量如官员、士绅和民众对书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汉江流域书院数量与进士数量的量化分析,则能体现出书院业已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此外,书院通过教学、讲会、祭祀等活动,对地方社会传播教化,日益成为地方施行教化的重要场所和推动力。书院与当地社会保持着良性互动的模式,也为教育事业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