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7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01篇;相关期刊461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等;国家与社会的相关文献由728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明、常建华、柴振荣等。

国家与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6 占比:22.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501 占比:77.96%

总计:3208篇

国家与社会—发文趋势图

国家与社会

-研究学者

  • 董明
  • 常建华
  • 柴振荣
  • 赵子陆
  • 侯利文
  • 刘安
  • 刘涛
  • 张健
  • 张军
  • 曾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金花
    •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单一的社会利益诉求变得多元化了。这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日益多元化。政党作为联结国家与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它是社会利益诉求表达的最重要通道之一。西方社会主要是通过多党派的竞争性选举来实现多元化利益诉求表达的。而在中国,党建国家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地位。虽然存在其他八大民主党派,但八大民主党派只是参政党.
    • 陈春声
    • 摘要: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一批优秀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做出了卓越努力。蒋旨昂属于他们之中拥有明确“学术自觉”的佼佼者,他的《社会工作导论》以“建立中国社会工作之体系”为目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构建的最初尝试。而《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则立足于社区,把田野调查一类“地方性知识”融入学术表达和理论建构之中。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在1964—1965年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系列论文,主要依据的是其在成都南郊的高店子一带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而蒋旨昂就是施坚雅在华西协合大学访学期间的指导教授。尽管施坚雅受到蒋旨昂的影响,他和蒋旨昂的基本取向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 田宏伟
    • 摘要: 党史记录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断前行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发展出的重大贡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强化党员对党的认知和热爱。首先,有利于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当前,仍有大部分群众甚至个别党员并未充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 王士珩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从国家社会关系、民主本质与民主模式三个维度,展开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系统性批判。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理论特别是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但在阶级社会中,“民”的内涵是统治阶级,“主”的方式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游戏,只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不存在固定模式,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渐进的。
    • 纪莺莺
    • 摘要: 本文讨论一个行业协会为何能够在地方社会中获得影响力并承载地方社会的再生产。从组织网络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组织的行业协会,其组织活力来源于对市场、行政和社会等多种地方性网络的整合与联通,行会组织因此是在市场网络、行政网络与社会网络交错中产生的“果实”。从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业协会介入基层治理所依赖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目标,在提供公共品、介入市场治理和市场政策倡导等具体领域,组织的核心理念都是对于“实质公道”的遵循,而非以个体权利为核心的诉求。本文的贡献在于:(1)在组织网络的层面,展现了组织与网络的复杂交融关系;(2)在组织理念的层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关系。尽管行业协会要处理利益冲突和危机管理的情境越来越现代,但是它的核心精神却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传统色彩。
    • 陈念平
    • 摘要: 现有文献从价值-功能、政党-社会关系、事件-过程三个视角建构起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研究的框架。从基于本土经验的事件-过程类研究中可以发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价值维度上突出使命型政党的担当精神、吸纳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嵌入政党价值;在结构维度上多层次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治理主体,纵向科层动员以整合条块资源、弹性化层级结构,横向政治动员以吸纳多元治理主体,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网络;在治理方式上,遵循低成本撬动机制,体现出简约治理的逻辑,采取协商治理等多种方式综合施策;在治理动力上,依托压力型体制的动力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基层组织增能赋权。对比经典的科层制等理论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经验现象,可以发现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某种独特性。未来仍需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本土经验基础上,推动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发展。
    • 李方芳
    • 摘要: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关键组成,其有序运转能够对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部分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并非单纯盈利,但金融系统管理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的平稳运行,有助于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的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是其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但如今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会计建设机制,致使管理会计的意义和价值没能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现存问题,针对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意义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
    • 谢晓通
    • 摘要: 批判“国家—社会”二元范式是近年来学界兴起的主要研究旨趣,尤其在中国乡村场域得到广泛关注。其中,以再生产出超越“国家—社会”关系的“第三领域”为主张,衍生了诸多围绕国家治理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在基本立场上仍缺乏一种中立的思考。故此,需将理论的规范价值与中西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从国家建立之前的历史进程中挖掘政治发展的重要线索。事实上,立足于长时段的历史前提来考察中西政治制度的现代建构问题,也是由澄清政治的原初形式是否具有社会性这一问题所推动的。通过分析早期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一般形态,概括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社会的共同基点,可以阐明基于血缘之上的社会性与中西政治发展之间的关联,由此明确国家与社会二元主体必然界分的命题。在这一命题所指向的认知逻辑下,对批判取向所关注的中国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展开探讨,还可提出一个“寓权威之治于民主之中”的设想。
    • 樊伟杰; 江英健
    • 摘要: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常谈与重视的话题。心理健康作为当代人们逐渐重视与发展的一项生活指标,它的发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未成年人作为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期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防护也逐渐被国家与社会所关注与重视。然而,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在很多地区,尤其是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未成年人出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显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与维护。因此,文章主要通过研究现阶段当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指出现阶段未成年人心理防护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出建立“阳光档案”以应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构想,通过实施这一项目以及配套措施,以切实改善与解决部分地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 贾玉娇
    • 摘要: 如何实现多元、复杂、有效且与国家疏离的社会动员,尽可能充分地释放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同步建构,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议题,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发现并不断发展国家社会互动逻辑的制度载体——社会动员.与西方语境下由现代性发展而内生出的社会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国家建构的社会动员观和西方研究范式下现代国家发展而生成的政治力量自上而下开展的国家社会建构的社会动员观不同,中国的社会动员是外在建构力量与内在自发力量双向运动的产物,是透视基层社会治理空间中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分析框架.通过梳理近五年来的基层社会动员实践经验,能够总结出内生精英辐射式、行政主导层级式、多元共治纵横式三种社会动员框架,为深入认识与完善中国基层社会动员结构提供学理性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