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五届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论坛等;唐宋变革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雨、刘光临、成天骄等。

唐宋变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76.3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57%

专利文献>

论文:28 占比:22.05%

总计:127篇

唐宋变革—发文趋势图

唐宋变革

-研究学者

  • 张雨
  • 刘光临
  • 成天骄
  • 李飞跃
  • 谢一峰
  • 贺宏亮
  • 黄崇珍
  • 付柳
  • 代珍
  • 代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烁伟
    • 摘要: 士人命运是唐宋变革的重要着眼点,对中下层士人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这一议题。南宋士人曾丰,从入仕到改官,一直陷于人情与法度的双重困局,干谒求荐屡次碰壁,受荐磨勘变数频生,历程长达20年。曾丰个人之遭际,既是宋代广大中下层士人改官中命运的缩影,也反映出在改官制度的两重面向之下,宋朝“任人”与“任法”调和的失败。从历史角度分析,改官制度正是唐宋变革不成熟、不完全的产物。
    • 吕洪果; 艾永明
    • 摘要: 唐宋变革在法律史方面的体现是宋对唐之前朝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具有近代化的意义;宋朝政治清明、统治宽松、经济繁荣,虽然表面貌似承袭了前朝“贵义贱利”和“重本抑末”的经济法律思想,但实质上已经变革为“农商并重”“义利并举”,在法律实践层面表现尤甚;宋朝出现了以新兴官僚、小地主、商人、平民士子所形成的“新阶层”,他们影响了宋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是唐宋变革的中坚力量;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深受儒家礼制的影响,体现为以义务本位,由于宋朝功利主义思想兴起,逐渐转变为权利和义务并重。宋朝经济法律思想的重大变革促使南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具有了近代化的特征。
    • 杨超
    • 摘要: 一、引言五代十国时期混乱而短暂,士气不振,学术衰微。教育事业亦遭受严重打击,与前后的唐宋两代相比,之善可陈。因此,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不设选举一目,表现出宋人对五代教育的蔑视。但从现代学术的高度重新审视,五代十国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各国在战争间隙大都进行了文献保护工作。
    • 张文利
    • 摘要: 唐宋转型(变革)理论是近百年来比较引人瞩目的学说,对国际国内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研究都有显著影响.新世纪以来,唐宋转型视阈下的宋代文学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及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今后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标,对于深入开展宋代文学研究大有助益.
    • 李东泽
    • 摘要: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外交关系网络,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发轫于先秦,形成于西汉,终结于晚清,辐射范围涵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诸多国家,其发展过程中多有变化.其中,唐宋之间的变化是较为显著的一次:具体形式上,朝贡转为贸易,政治支配让位于经济主导;思想内核上,民族本位兴起,华夷之辨被强调,思想趋于保守,文化转向内在.这些变化,当可与"唐宋变革论"相互印证.
    • 马科
    • 摘要: 在"唐宋变革"视域下,内藤湖南从史注、金石学、史官执掌、史体、史著撰述方法等内容对唐宋时期的中国史学进行解读,尝试构建起唐宋史学变革的体系.但这些认识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 周鼎
    • 摘要: 围绕唐宋之际统治阶层的嬗替这一主题,受"唐宋变革论"以及唯物史观的双重影响,二战后日本东洋史学界形成了两条研究取径:其一,立足宋代,追溯士大夫家族的源流与形成机制;其二,聚焦晚唐五代地方社会,探讨新兴社会阶层的雏形.在研究实践中,松井秀一、栗原益男、谷川道雄等人完成了对唐末"土豪"历史形象的建构与赋义,并对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但这一"新陈代谢"式的历史叙事在实证层面存在明显缺环,更遮蔽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面向.史料所见唐末五代的"土豪"身份驳杂,涵盖了地主、商人、胥吏、军将等诸类人群,并非一个拥有身份认同意识与特定经济基础的阶层,而是对非身份性地方精英的泛称.
    • 成天骄
    • 摘要: cqvip:一、“唐宋变革论”与《知我者:中唐时期的友谊与文学》概述作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北美汉学界近年来对中国文学的综合研究呈现出富有创造力、朝气蓬勃的态势。无论是跨学科利用多样的理论,还是日益精深的文献学与考证学成果,对华语学界的研究者们来说,北美汉学研究从方法到成果,都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在诸多研究中,唐代文学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兴趣热点之一,从20世纪起就涌现出如Edward Hetzel Schafer(薛爱华,1913—1991)、James J.Y.Liu(刘若愚,1926—1986)、Stephen Owen(宇文所安,1946—)等著名学者,其研究对象涵盖了从初唐到晚唐、从文本细读到考据、从诗歌到词体等多个维度。
    • 成天骄
    • 摘要: 一、“唐宋变革论”与《知我者:中唐时期的友谊与文学》概述作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北美汉学界近年来对中国文学的综合研究呈现出富有创造力、朝气蓬勃的态势。无论是跨学科利用多样的理论,还是日益精深的文献学与考证学成果,对华语学界的研究者们来说,北美汉学研究从方法到成果,都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在诸多研究中,唐代文学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兴趣热点之一,从20世纪起就涌现出如Edward Hetzel Schafer(薛爱华,1913—1991)、James J.Y.Liu(刘若愚,1926—1986)、Stephen Owen(宇文所安,1946—)等著名学者,其研究对象涵盖了从初唐到晚唐、从文本细读到考据、从诗歌到词体等多个维度。
    • 谢一峰
    • 摘要: 无论是倾向于所谓的唐宋变革,还是侧重于所谓的两宋转折,中外史家已从不同维度关注到宋代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转折性地位。从道教史的脉络而论,宋代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哑铃状”节点。重访学术史可悉:将道教与民间信仰视为两个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甚至将其置于共同的研究框架和问题意识中来认识和把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西方、日本和中国学者在道教研究,尤其是宋以后之道教研究中的一种共识。然而,唐宋时期道教的实际面貌则并非如此“民间”,而是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国家宗教特征。依有宋一代的情形而论,官方对于道教的尊崇态度在南宋时期一定程度的“退潮”和削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种消长的态势,却并非根本性的转变;而在宋元易代之后,士人对于道教的批评之声,却已从潜流变成显流,逐渐反馈于官方对于道教的态度和立场,折射出其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女亶变历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