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战后

战后

战后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9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亚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5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601种,包括国际展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日本问题研究等; 战后的相关文献由96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晓光、黄万华、佚名等。

战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5 占比:99.04%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0.96%

总计:934篇

战后—发文趋势图

战后

-研究学者

  • 林晓光
  • 黄万华
  • 佚名
  • 刘旸
  • 吴汶键
  • 张海东
  • 叶隽
  • 戴立云
  • 王怡如
  • 王玉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田奇
    • 摘要: 本文将日本战后近70年间的漫画发展轨迹分四个阶段进行考察: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后经济高速成长期(1956-1973年);战后经济低速成长期及泡沫经济酝酿期(1974-1991年);战后泡沫经济期及经济低迷期(1992-今)。结合每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选取典型作品,从内容、主题、形式等方面展现战后日本漫画发展轨迹。
    • 李亚楠
    • 摘要: 1946年4月,由广东出发的多艘日本侨俘遣送船在遣返途中发生霍乱疫情。日本当局将霍乱船只集中于浦贺港,并建立了以“浦贺归国援助局”为核心的防疫指挥机构,开展了全面的卫生防疫工作。防疫措施主要包括检疫消毒、隔离诊疗以及向遣送船供给物资等。虽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防疫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但最终成功防止疫情向日本国内蔓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霍乱疫情依然对浦贺、东京乃至关东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 陆乐; 施展
    • 摘要: 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海军很快就恢复了战前未能完工的30K型驱逐舰(北约代号:“火力”级)及新开工的30比斯型驱逐舰(北约代号:“快速”级)的建造工作。此前国内有很多资料都认为30比斯工程是苏联在战后新设计的第一种驱逐舰.
    • 刘慧子
    • 摘要: 以弃老为题材的《楢山节考》在日本战后文坛引起轰动并让同时代的作家和读者大加赞赏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作品故事情节的"特异性"。在和谐平静的民谣氛围的笼罩下,作品究竟触碰到了昭和三十年代的读者内心哪些脆弱的情感和阴暗的回忆?本论文将结合民俗学进行考证,深入信州一处封闭的贫困村落,探索以楢山信仰为精神纽带的共同体当中以阿铃为代表的村民个体是如何实现理想化的身份建构来获得他者的认同,同时通过考察文本中的饯别酒席和楢山之路等阴气逼人的场面描写,揭示作者对日本战时军国主义统治下民众的舍私为公和战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之社会现状的抨击与反思。
    • 朱英
    • 摘要: 抗战胜利后上海出现严重房荒,住房奇缺与"二房东"人为抬高房租,引发大量房屋租赁纠纷,市政府以治标与治本举措穷于应付,参议会也通过诸多决议案缓解房荒与租赁纠纷,均产生一定效果但始终无从解决这一难题.法律界、工商界、房客群体站在各自不同立场,对缓解房荒与租赁纠纷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同样也无济于事.房荒与租赁纠纷成为战后上海市政府和广大市民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
    • 王升远
    • 摘要: 逻辑预设、理论工具和认识装置之趋同,使得近年来中国的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同温层效应".为使该领域研究能在更开阔的空间中走向深广,本文提出以下三个观念维度:其一,应以"江湖文学史"的观念重审昭和文学史的史述逻辑,以"影子研究"的方法,以德意诸国同类文学为参照系,为日本战争文学建立有效的世界坐标;其二,可将"战后"视作历史后视镜般的认知装置,以一种时间维度重新照亮战争与日本文学、思想、社会的过往,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反推其"所以然",展望"将若何";其三,有必要在同时代日本文坛内部建立起侪辈间可资参照的坐标,描绘战时文学家时局因应的多色光谱,并据此考察在极端语境下的文学家、异态时空中的人,使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在政治与文学、暴力与文明、战争与人的复杂关系层面上成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源.
    • 朱英
    • 摘要: 抗战胜利后上海遭遇严重房荒,且火灾频仍,尤其1947年1月发生的一场大火给灾民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并广为传闻消防员有渎职甚至是趁火打劫行为,舆论称之为离奇火灾案.上海市政府及所属相关部门对这次火灾极为重视,经市长吴国桢亲自督办迅速成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详实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书,认定消防员确有失职行为,但勒索盗取金条查无实据.离奇火灾案发生后,上海全体消防员因不堪舆论指责而提出总辞职,引发了完善消防设施、改善消防员待遇的讨论.
    • 林琪祯
    • 摘要: 二战后的日本,国家疲惫,百废待兴,却仍能在1950年代后期创造丰硕的经济成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善的教育制度向经济复苏提供了人才,同时促成了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探讨二战后至1950年代初期日本教育制度的重建,通过与二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比较,凸显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转型的方向,也刻画出二战后日本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的过程。
    • 陈明胜; 张春梅
    • 摘要: 对于战后的国民政府而言,恰当地处理汉奸并非易事,一方面是抗战期间与部分伪政府要员秘密交往而形成的“合作”情结,一方面是战后民众要求从速严惩汉奸的呼声,最终导致国民政府陷入“两难”困境:从严则失信于人,从宽则失信于民.此一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政府惩治汉奸政策的制定与践行.“抗战有功”汉奸减刑标准模糊、汉奸财产处理规定前后矛盾等反映出国民政府的犹豫心态;法律条文朝令夕改,个人干预司法等导致国民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而汉奸财产接收过程中的不法行为、检举汉奸过程中的诬告之风则对国民政府的秩序重建形成新的挑战.汉奸处理问题是战后国民政府秩序重建的重要环节,汉奸问题处理失策产生的链式反应,使国民政府秩序重建的努力化为泡影.
    • 张建远
    • 摘要: 晋厉公(?--前573),名姬寿曼,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十九年)夏天,晋景公病重,立太子寿曼(《左传》作名州蒲)为君,是为晋厉公。一个多月后,晋景公去世。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以晋国取胜而告终,战后,诸大夫都为晋国的战胜而欢歌雀跃,只有士燮一人为晋国的前途感到担忧。士燮并不是那种不解风情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有见地,有远见的人,而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毫无疑问,令士燮感到担忧的不是别人,正是晋厉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