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
唐前期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专利文献1673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晋阳学刊、齐鲁学刊、西域研究等;
唐前期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明光、余新忠、许总等。
唐前期
-研究学者
- 陈明光
- 余新忠
- 许总
- 赵克尧
- 黄正建
- 保宏彪
- 刘海峰
- 吴树国
- 张剑光
- 徐秀玲
- 曹京徽
- 李军
- 李国文
- 李坤
- 李志生
- 李殷
- 李锦绣
- 苏利国
- 葛晓音
- 郝二旭
- 颜廷亮
- 黄莉莉
- 任佳
- 何佳垣
- 何金龙
- 俞钢
- 傅永聚
- 傅砚农
- 关大虹
- 冯培红
- 冯安宁
- 冻国栋
- 刘俊文
- 刘后滨
- 刘太祥
- 刘子凡
- 刘学锴
- 刘跃
- 卢厚杰
- 卢向前
- 卢开万
- 叶树钦
- 司金銮
- 吴宗国
- 吴建华
- 吴忠起
- 吴慧
- 吴枫
- 吴树国1
- 吴海军
-
-
朱定芬
-
-
摘要:
在唐前期,兵士不仅是宿卫、征战、戍边等任务的执行者,同时亦是色役的承担者。兵士不仅服务于中央、地方行政机关,亦服役于官员个人。由于服役机构与对象的差异,色役职掌则各不相同。与白丁服役不同,部分兵士通过承担色役可以进入仕途。兵士通过不役纳资输课,作为官府的开支或充当官员的俸料,是唐前期行政部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兵士轮番到服役部门履行职责,是唐前期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吴树国
-
-
摘要:
唐前期色役的纳资与纳课存在差异。纳资是不役纳资,属于色役的代役金;而纳课则是舍身纳课,具有免役税性质。色役纳资与纳课在唐玄宗开元末期走向合流,这既是官吏利益诉求的结果,同时也有皇权对秩序维护的助推作用。色役的资课合流对兵役完全走向募兵制和力役普遍纳庸具有牵引作用,最终在开天之际形成人身役使关系松弛的趋势。其对唐宋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具有开启意义,主要表现为赋役合一、金属货币财政、中央财政集权和军事财政等。这种变革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使然,但唐宋以降社会经济体制的重构是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决定了这种变革绝非一蹴而就,必然经历跌宕与反复。故从长时段视野观察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经济结构嬗变,是色役资课合流以及与之相关役制变迁研究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
-
-
李阳
-
-
摘要: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北诸蕃共同拥戴为“天可汗”,结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与突厥语去考证“天可汗”含义,可以发现它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无上称谓。实际上,在隋代与唐代前期的历史进程中,受称“可汗”称号的皇帝不止唐太宗,从隋代开始中原皇帝已经开始接受北方民族的“可汗”称谓,反映了隋唐之际农耕、游牧两个政治系统及所辖民众的高度融合,也反映了隋唐皇帝对皇权的拓展,在秦汉的基础上更为广泛地覆盖已知世界。可是若从整体北方民族的视角进行考虑,隋唐皇帝获得的可汗称号便会逊色一些。
-
-
娄昊
-
-
摘要:
隋炀帝对隋朝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唐朝社会也有不小的影响。隋唐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朝代,唐人是与隋炀帝距离最近的历史主体,对隋炀帝有着最多的评价,既发挥重大作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唐前期及唐后期唐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入手,归纳了唐人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
-
徐秀玲
-
-
摘要:
吐鲁番文书记载的十六国至唐前期西北的盗贼,这些盗贼的出现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并对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对此,不同时期的政权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治这些"盗贼",有效地化解了"盗贼"给西北地区带来的社会治安与国防隐患,维护了当地社会与边疆的安全.
-
-
高晏卿
-
-
摘要: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藻井宝相花中对叶形纹样,经过唐前期第一期的探索尝试,于第二期开始大量使用。佛座莲瓣中装饰对叶形纹样的实例在莫高窟亦主要见于唐前期第二期,尤其第220窟相关实例证明了该窟造像与长安一带的紧密联系。至唐前期第三期,藻井宝相花臻于鼎盛,对叶形纹样是其最重要的花瓣形式之一,尤以第217窟为代表。唐前期第四期,藻井宝相花中对叶形纹样的实例减少,对叶形纹样之间插附的栓形花变大。
-
-
赵晓芳;
郭振
-
-
摘要: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平定麴氏高昌,随即在吐鲁番之地施行邻保制度.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西州邻保组织积极配合里正等基层官吏按比户口、访捉逃户,承担逃亡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并在司法案件中成为重要的征询对象.此外,西州也存在由亲属代承课役、代输税钱的情形,表明连带范畴进一步扩大.邻保制为维护西州有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施的前提是6世纪初期“内徙断念”后吐鲁番地域认同的增强.
-
-
吴秋红
-
-
摘要:
唐前期把公正用人作为人才选拔、任用和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导向,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健全法律监督,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潜力和积极性,为盛世局面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学习其历史经验,有利于匡正当代用人风气、完善用人机制、健全考核和监督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国目标.
-
-
朱旭亮;
李军
-
-
摘要:
一年是唐代散官文武分途的重要时间节点。唐太宗为了建构具有“贞观”色彩的政治生态,不仅将“散号将军”更易为“武散官”,而且使文、武散官品阶完整而平衡。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所兴起的“封禅”意图成为唐代散官文武分途之契机,贞观十一年所拟定的封禅仪典推动了贞观朝政治礼仪秩序的构建。在唐王朝“偃武修文”政治理念影响下,武散官的品阶、叙迁等制度比照文散官设计,体现“文”之于“武”在制度层面的先导优势。
-
-
李舜臣;
陈晗
-
-
摘要:
唐宋诗之别在宋代就已被有意识地提出,其中主“情”和不主“情”是经常被后人提及的一种区别。事实上,中唐至北宋是唐宋诗歌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儒家人性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诗歌本是“吟咏情性”的文体,人性观变迁自然会对诗歌创作理念产生影响。其中韩愈“性情相应”气本论人性观、李翱“性善情恶”性本论人性观和王安石“性情一体”性本论人性观都不同于唐前期的官方主流人性观,而这三种人性观影响下的诗歌也都对之前唐诗的主“情”传统进行了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