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性观

人性观

人性观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120篇;相关期刊499种,包括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科学、四川心理科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0(EBM2010)(2010年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人性观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义成、张文渊、乐传勇等。

人性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13.7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4120 占比:85.92%

总计:4795篇

人性观—发文趋势图

人性观

-研究学者

  • 胡义成
  • 张文渊
  • 乐传勇
  • 徐建成
  • 谢丽娜
  • 况志华
  • 吴祎哲
  • 张俊强
  • 朱海娟
  • 申艳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俊生
    • 摘要: 使用文献法,目的在于研究后现代心理学人性观视域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作用.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涉及社会职业认可、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提升的问题,也涉及复杂的人性问题.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多元化与去中心化的,是具有主体性与差异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后现代心理学人性观可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启示.这种启示表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使教师能以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自我与学生,建立起去中心化的教师;要能够适应不同角色的集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师;要能够打破个体创造性的局限建立群体反思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 杨嘉蕾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根”与“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优秀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爱思想中蕴含的众多观点对今天价值观的发展与道德理念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人性的思考问题上,也有着和众多哲学家的人性观观念不一致的方面。而对于仁爱思想与今天的人性观念的充斥,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
    • 舒跃育; 靳佳丽; 李嘉明
    • 摘要: 班杜拉是第三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传统行为主义将人看作机器或动物不同,他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人所具备的五种能力的基础上,他建构了社会认知论体系。在今天,班杜拉的思想对于心理学家通过思考心理学本体论预设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建立学科同一性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敏
    • 摘要: 对于人性的理解直接决定着学习观念。建基于“自然性”“德性”“理性”“志性”“灵性”“五位一体”人性观,生成教育理论强调存在论意义上人的先在性,价值论意义上的人文化成,认识论意义上的整体思维,学习本体论意义上的可持续生成,在“五位一体”人性观的视域中,无论是学习价值观、目标观,还是学习对象观、方式观、过程观都应该彰显出人性整全发展的价值追求。在面向未来的学习变革中,整体主义学习秉持素养本位的基本取向,让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发展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的人文化成,促进人的自然性力量、德性力量、理性力量、志性力量、灵性力量都得以健康、充分、整全地发展。
    • 石美玲
    • 摘要: 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的青少年暴力现象,是发生在力量不够均衡的学生个体间反复、故意的行为伤害事件。据统计,我国中学男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比女生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受欺凌的概率逐渐减小。女生更容易遭受关系型欺凌,男生则主要是肢体型欺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代校园欺凌个例,探讨重构人性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熊富标; 路雪莲
    • 摘要: 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角度出发,指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利己的逻辑起点引出利他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人人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秩序。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经济人是具有道德意识的社会人,“利己”与“利他”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人。在从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推进过程中,其正义观构成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内核。正义不仅是个人必备的品质,也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促使各种美德相互包容、和谐共存,使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处于合宜状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沈正平
    • 摘要: 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要求将其落实到日常语文教学中去,提升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该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整本书阅读具有独特的意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本书阅读,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性观
    • 陈梦婷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性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依据“人性观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如何将人性观与高校学生事务有效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人性观教育”。
    • 王雅; 彭浩
    • 摘要: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 王能萍
    • 摘要: 洛克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他的权力分立思想直接影响了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本文试图从洛克人性观的产生背景、其人性观的内容,来窥测洛克关于人性的理解对于其立法权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洛克对于立法权的来源、行使主体、行使方式和权力范围的理解,可以发现,人是理性的,因而可以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从而产生国家层面的立法权.同时人性利己,所以立法权一定要受到限制.可以发现,人性观是理解洛克立法权理论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