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
基层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0年内共计6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8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社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创新对接京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第11次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城市史研究的新疆域:内陆与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基层社会的相关文献由59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元竹、孔伟、陈明胜等。
基层社会
-研究学者
- 丁元竹
- 孔伟
- 陈明胜
- 冯贤亮
- 刘伟
- 李敏
- 王宏
- 王春光
- 胡荣誉
- 薛涌
- 丁丁
- 侯晓晖
- 俞策
- 刘东侠
- 刘任平
- 刘思弘
- 刘涛
- 刘金伟
- 史云贵
- 吕德文
- 吴擎华
- 吴燕
- 吴维维
- 夏周青
- 大方
- 姚斓
- 宁波
- 常建华
- 张平
- 张晨
- 方堃
- 曹鹏飞
- 李军
- 李玲玉
- 杨扬
- 杨海清
- 狄鸿旭
- 王先明
- 王少峪
- 王煜源
- 王爱美
- 王连喜
- 蒉开波
- 蒲泽洪
- 赵晓芳
- 郑外国
- 陈木森
- 陈科
- 高福顺
- 丁秉
-
-
冯英子;
李俏燕
- 《甘肃理论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模式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社区营造的既有经验,基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小林村的社区营造项目本土化实践,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可为之处,提出社会工作者要从构建共同在场的关系和情感入手,以本土文化培育为主要工作内容,并结合所在村居实际,探索特色的多元治理方式,不断推动社区资源的活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
-
谢秋燕
- 《理论导刊》
| 2020年
-
摘要:
"微治理"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态度意识和形式策略,对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的丰富和拓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微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治理形态,积极倡导尊重民意、 多元参与、 高效服务及民主协商等是其显著特征.基层自治组织悬浮、 公共服务供需异位、 社会利益事务关联及人际社交"非正式化"等构成其生成逻辑.结合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微治理"的实施路径在于构建微机制共识、 创建微组织平台、 启动微心愿项目、 开展微行动激励.
-
-
刘月梅
-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社区的各类主体协商共治,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优化社区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社会主体力量的提升,以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则为实现党委领导下各个主体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试图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和建议.
-
-
赵晓芳;
郭振
- 《敦煌学辑刊》
| 2020年
-
摘要: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平定麴氏高昌,随即在吐鲁番之地施行邻保制度.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西州邻保组织积极配合里正等基层官吏按比户口、访捉逃户,承担逃亡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并在司法案件中成为重要的征询对象.此外,西州也存在由亲属代承课役、代输税钱的情形,表明连带范畴进一步扩大.邻保制为维护西州有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施的前提是6世纪初期“内徙断念”后吐鲁番地域认同的增强.
-
-
刘晖
- 《河南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新时代基层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基层社会之治的根本保障.基于362份基层干部问卷调查及分析,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应抓住五个着力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组织引领作用;以树立法律权威和强化法律执行力为取向,真正把法治嵌入基层群众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以培育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为关键,切实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对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为基础,让群众树立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自觉;以创新工作方法为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
-
韩志明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广泛面临着因人的多样性以及利益分歧性而形成的复杂性挑战,具体包括治理负荷过重、治理知识不足、治理问题反复以及治理结构破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混合治理是应对基层社会复杂性而演化形成的治理新形态,包含了多样性的共存共生、差异性的兼容并蓄、矛盾性的各得其所、系统性的适应拓展等多个维度.混合治理通过缓解价值冲突、匹配个性化需求、整合治理主体、提升治理灵活性和拓展治理空间而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但也包含了基于多样性的摩擦、冲突以及混乱.混合治理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及其特性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视角.
-
-
孔伟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明代实行军民分籍制度,兵主要指民兵,来自民户.明代民兵名号众多,但就其基层控制功能而言却相差无几.明代国家平时以民兵控制越轨,守卫城池,危难时无军州县赖民兵以备御,择选民兵以备警急,打击寇盗,维持治安;战时则驱民兵冲先,以保存官军,以民兵来补官军之不足.明代民兵是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军事控制力量,对维护地方秩序,保境安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
-
-
-
-
刘月霞;
刘昕远
- 《第八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人情色彩更加浓厚,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更深、作用力更强,治理过程中的非制度安排更突出、功能更重要.因此,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来看,"熟人社会"中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意味着人情的"在场"和传统作用的不可或缺.河北省石家庄市岗上村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社会治理作用,形成了以《功德录》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成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亮点.
-
-
常媛媛
- 《创新对接京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第11次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同时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扰,对社会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基层社会管理陷入了诸多的困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变革势在必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完善法律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才足以适应现实的需求,继而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
-
狄鸿旭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官方医疗机构一般指由国家建立、支持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与行政组织.中国古代国家政权诞生之初,一直存在有国家层面主导的医政组织,并主要为皇帝家族和贵族大臣服务.唐代以后,医政组织进一步发展完善,并逐步形成了在服务皇家贵族的同时,兼顾国家政治需要和民众突发性瘟疫救治的运行模式.明清以降,官方主导的医政体系并呈现日趋衰退的局面,虽然在中央层面较为成熟完善,但是基层社会医政则不断衰落,甚至缺失,对于清代普通民众的医疗状况和医疗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地方医政的衰退带来了医生执业缺乏监督、专业医生的培养选拨不到位、医政有关的政府公共服务不利、庸医泛滥等问题。同时,自宋以来医学正典的儒家化倾向,使得儒医阶层成为医士主流,导致正统医疗资源的贵族化倾向。使得在官方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民众寻医问药的难度增大,只能更多地面向多元的医疗市场寻求疾病解决之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