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层社会

基层社会

基层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862篇;相关期刊52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国家治理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创新对接京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第11次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城市史研究的新疆域:内陆与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基层社会的相关文献由89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元竹、孔伟、吕德文等。

基层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3 占比:13.0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862 占比:86.81%

总计:6753篇

基层社会—发文趋势图

基层社会

-研究学者

  • 丁元竹
  • 孔伟
  • 吕德文
  • 李敏
  • 陈明胜
  • 陈辉
  • 冯贤亮
  • 刘伟
  • 吴从环
  • 孙立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玉萍; 张梓涵
    • 摘要: 数字治理融入基层社会的影响因素是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基层数字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vivo软件,对128份由知网文献、新闻报道、访谈记录组成的样本数据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数字治理融入基层社会的掣肘因素包括“数字鸿沟”“指尖形式”“资源限制”“制度滞后”“隐私泄露”“信息不对称”,推进因素主要为“需求回应”“模式创新”“党建引领”“减贫增收”“情绪调动”“外部援助”。各个因素因其不同的影响机制阻碍或推进数字治理与基层社会互融互嵌;掣肘因素具有非技术性特征,推进因素具有技术性特征,两者还具备关联性和相互转换性。为使数字治理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须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基层数字治理新路径;兼顾数字工具理性和个体人性,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从顶层设计上厘清基层数字治理体制,以制度促规范。
    • 张健; 吕嘉成
    • 摘要: 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基层社会的犯罪治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久治安。以浙江龙泉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全能主义治理""综合治理""合作式治理模式转型"等三种类型的更替。犯罪治理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与治理模式的变化。70余年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一些特有的机制得以延续,成为了当前犯罪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经验,主要包括国家主导与地方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运用、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并存三个方面。未来,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犯罪治理的良性运行。
    • 宋秀波
    •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重要环节。文章论证了统一战线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检视了当前统一战线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梧州市长洲区为个案,从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四个方面解剖了统一战线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构建“治理型统战”格局的必要性和路径。
    • 米凌轩
    • 摘要: 宋代是乡饮酒礼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一改汉唐以来由政府主导举办乡饮酒礼的制度,转为由地方长官与地方士人合办,或寻求地方士人的资助。乡饮酒礼不仅进一步下移至基层社会,而且在仪礼规范与程序运作上更加倾向凸显“尊德尚齿”的文化意蕴。北宋时期的乡饮酒礼延续唐代科举活动的“宾贡”之意,南宋时期乡饮酒礼注重对古礼的恢复。从北宋初年用“鹿鸣宴”表示“宾贡”之礼开始,乡饮酒礼的概念渐趋缩小为以“尊德尚齿”为主旨的基层宴饮仪式。受政府政策的倡导、地方官员的推行、地方士人的配合等因素的影响,宋代乡饮酒礼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宣扬和秩序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刘一博
    • 摘要: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基层社会,开辟了红色政权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局部执政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探索。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把动员群众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执政是通过基层社会改造来开展并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政权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创建,也是基层社会改造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的探索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镜鉴。
    • 刘凤云
    • 摘要: 乡村治理,除了是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代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极大影响,是促进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乡村治理,其核心在于治理有效,深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搭建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让自治、法治与德治可以在基层中得到契合。乡村治理不仅要对乡村治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也要不断落实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乡村治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搭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此外,还需要促进乡村人文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软实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 施惠玲; 苏洋
    • 摘要: 基层社会风险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基层社会风险治理,有助于廓清其应用限度。其有效路径体现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和治理目标四个方面:一要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主体活力,建立风险治理的共治模式;二要借助信息技术健全治理机制,构建规则规范的治理网络;三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治理能力,获得完整系统的治理绩效;四要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全面性目标的风险治理,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
    • 张侃
    • 摘要: 市域社会治理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提出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而带来的“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联系日益紧密,但区隔又没有完全消失而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问题。由这两方面问题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让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提出适逢其时、势在必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构建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凸显问题导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智能化、现代化。
    • 陈世香; 王崇峰
    • 摘要: 基层社会的稳定是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巨大变动时期。中国国营农场职工伴随多次经营体制变革,其身份相应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每次转变,国营农场职工的利益结构相应遭受影响,其利益诉求也相应发生转变,必然给基层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基层政府相继采取事后救济、事前崁入和需求前置的行动策略,有效化解各种利益诉求危机,不仅保持了基层社会稳定,而且保障了辖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中国基层转型稳定提供智慧借鉴和政策样板。
    • 白萍
    • 摘要: 自从党十九大顺利召开以来,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将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以及社会治理的创新、加强作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及安排。随着目前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逐渐开启了新媒体时代,此时代的到来也有效的推动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展开,让整个工作的创新及发展不断得到深化。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针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进行探讨,分析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挑战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治理工作的策略及建议,希望可为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