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亚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46585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太平洋学报、南风窗等;
朝贡体系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振纲、黄纯艳、于逢春等。
朝贡体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585篇
占比:99.70%
总计:46726篇
朝贡体系
-研究学者
- 吕振纲
- 黄纯艳
- 于逢春
- 冯建勇
- 刘勇
- 吴莉莉
- 周峰
- 宋华
- 朱亚非
- 王大虎
- 王小红
- 王春焕1
- 田丰
- 邓清波
- 陈福广
- 鲍雨
- 黄泽平
- 万鹏
- 于海洋
- 付百臣
- 侯滢
- 冯孔
- 刁莉
- 刘俊燕
- 刘健
- 刘军
- 刘晗
- 刘艳
- 刘若楠
- 刘馨宇1
- 南炳文
- 叶少飞
- 吕振纲1
- 吕振纲12
- 吴莉苇
- 周巧生
- 周方银1
- 唐晓峰
- 夏楠
- 姜鹏宇
- 孔源
- 孙瑜鑫
- 孙竞昊
- 孟维瞻
- 安成日
- 宋晓芹
- 宋黎磊2
- 宫玉振
- 巢彦婷
- 巴里·布赞
-
-
沈昌
-
-
摘要:
自明朝建立以后,重新确立了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朝鲜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参与国,虽对明表示臣服,帮助维护东北亚的秩序,但在表面下,表现出巨大的离心力,在国家利益和藩属国义务之间来回摇摆。最后由于壬辰战争带来的破坏,朝鲜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后金的压迫和国家利益选择下放弃了与明朝的封贡关系。本文以明朝的封贡体系为切入点,探究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
-
王荣亮
-
-
摘要:
历史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推动了东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东北边疆在国家整体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与东北外蕃关系纷繁复杂。在朝贡体制下,朝廷在东北边疆推行的民族策略具有代表性,在处理中央王朝与东北外蕃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形势发展变化,唐朝在东北边疆设立了一系列军政机构实施管辖,军事政治战略也随边疆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保证这种朝贡体系的稳定。
-
-
邢佳烨
-
-
摘要: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与别的国家进行交流往来的外交模式。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在继承明代朝贡制度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朝贡制度在清代前期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并持续发挥着稳定周边关系的作用。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凭借繁荣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强盛的军事实力吸引周边国家前来称臣纳贡,并进行回赐的一种外交秩序。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最早使用“tributary system”一词来描述朝贡体系,并于1941年和邓嗣禹撰写《论清代的朝贡体系》一文,从此朝贡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主要话题之一。
-
-
孟维瞻
-
-
摘要:
古代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中原王朝的每次完全统一和成功崛起往往是基于对联盟体系的有效管理。中国疆域之内的部族、疆域之外的政权或行为体,均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每次崛起的强大阻力和安全威胁。为确立在东亚体系中的主导权以及建立稳定而持久的朝贡体系,朝廷选择联合一部分盟友,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并且与之合作击败那些威胁中原的游牧部落或其他行为体。羁縻关系和宗属关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中原与边疆政权之间在安全上的相互支持。与今天美国的基于价值观一元化的联盟体系不同,古代中原王朝的联盟政策是基于对道义原则的遵守,包括守信、慎战、强恕。它一方面恪守对盟友的安全保护承诺,另一方面对破坏区域和平的政权尽量不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怀柔远人、弘扬道义,公平公正地调节周边政权之间的矛盾。在上述手段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朝廷会选择联合盟友消灭主要敌人。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建立了最为成功的联盟体系,具体表现为它与北方草原和朝鲜半岛各行为体之间确立了羁縻关系或宗属关系,保证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类似地,其他几个主要王朝在崛起时期,也是通过联盟保证政权安全和实现统一,进而提升在体系中的地位,这大体上是一个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多数时期的规律。相对于研究美国的联盟体系,研究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联盟体系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
冯孔
-
-
摘要:
由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滨下武志所著、王珍珍翻译的《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一书,于2021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东亚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从亚洲经济圈的视角讨论侨汇与亚洲金融贸易体系的关系,论述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华侨华人金融网络的情况。全书除自序、绪论、总论和终章之外,另有9章。首章分析了华侨华人关系网的特质,第二章以泰国潮州商人团体为中心讨论了移民与商业关系网,第三章从侨汇切入分析了华侨经济与民间金融的关系,第四章考察了19世纪下半叶朝鲜的华侨金融关系网及朝贡体系下的商业移民,第五章介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南洋华侨的调查,第六章讨论了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侨汇关系网中两个枢纽的地位,第七章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华侨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第八章和第九章讨论了进入21世纪后新移民的情况。
-
-
罗琴
-
-
摘要:
朝鲜领选史金允植的日记《阴晴史》,记录了他于光绪年间出使中国的见闻。内中记载既有与清朝文人、官员之间的友谊,也有清末官场的腐败、民间百姓的积贫积弱。从《阴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朝鲜官员对国家命运的探寻,中方官员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与对朝贡体系的维护,以及中国、朝鲜的社会民生实况。
-
-
李东泽
-
-
摘要: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外交关系网络,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发轫于先秦,形成于西汉,终结于晚清,辐射范围涵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诸多国家,其发展过程中多有变化.其中,唐宋之间的变化是较为显著的一次:具体形式上,朝贡转为贸易,政治支配让位于经济主导;思想内核上,民族本位兴起,华夷之辨被强调,思想趋于保守,文化转向内在.这些变化,当可与"唐宋变革论"相互印证.
-
-
李晓乐
-
-
摘要:
借助于结构主义"中心—边缘"解释范式,萨米尔·阿明提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第三世界边缘国家依附于中心发达国家的理论假设,主张走与全球化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体系"脱钩"的社会主义道路。阿明极力推崇的边缘解放并不代表着人类解放的必然规律;边缘解放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明等依附论者测度资本主义整体政治经济结构的狭隘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思考:如何解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独特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如何以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代性视野来讨论全球正义以及国内正义、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
-
王煜焜
-
-
摘要:
至今,中日学界对遣明使的研究已过百年,积累深厚。有趣的是,跨洋的外交团中有"伪使"的存在。从明朝的角度看,这些"使节"违背天朝规定,且多在海关"不通人情",难以获得认可;对日本而言,出师不利使盘算已久的经济筹划泡汤,诸方皆感沮丧。通过对使节出海的经纬、使团的构成、同倭寇的关联、背后势力的政治博弈等问题的考察能加深对16世纪中叶明日通交状况的理解。简而言之,明朝制定的国际秩序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逐渐显现变化。其次,日本的朝贡和交邻使节的派遣受到地方势力博弈的影响。再者,遣明使的构成使得其团体在商业利益期望值未获满足时会导致"身份"的转变。
-
-
黄亢亢;
张雪洋;
白玉玺
-
-
摘要:
前近代亚洲历史上中国同某些国家的某种关系似乎一直以来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界定清晰的概念:以某国为中心;以某种形式为基本形态;与某种“西方”、“近代”的关系不同等。然而近代亚洲在形成的过程中,西方人以近代视角去理解 “宗属关系”、“封贡关系”、“宗藩关系”;“朝贡体制”等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是否还能成立?近代东亚的国际体系变化的过程中,这类词概念的界定曾有过激烈交锋,这也是我们看待近代东西交锋与东亚政治秩序嬗变的新视角。
-
-
-
-
-
-
-
-
-
-
- 斯皮拉技术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1-28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至少一种第一物质(S1)和至少一个基底(B)的传导性多组分体系(10,110),其中a)第一物质(S1)以一个或多个物质部分存在,b)至少一个第一物质部分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官能团(R)并且设有第一连接体(L),和/或其中基底(B)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官能团(R)并且设有第二连接体(L),c)第一官能团(R)通过预定的相互作用与第二官能团(R)和/或基底发生反应并将它们彼此连接和/或其中第二官能团(R)通过预定的相互作用与第一官能团(R)和/或第一物质(S1)反应并将它们彼此连接,d)第一物质(S1)的物质部分作为颗粒或以颗粒形式存在并且至少部分是传导性的。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传导性多组分体系(10,110)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