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2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3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233392篇;相关期刊620种,包括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等;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相关文献由506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琳、陈小芳、杨锡强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3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33392 占比:99.12%

总计:235459篇

呼吸道合胞病毒—发文趋势图

呼吸道合胞病毒

-研究学者

  • 董琳
  • 陈小芳
  • 杨锡强
  • 汪受传
  • 赵晓东
  • 王莉佳
  • 刘恩梅
  • 季伟
  • 钱渊
  • 黄升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振波; 邵淑蓉; 陈虹宇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3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RSV组,APS低、中、高剂量组,利巴韦林组(n=10)。除对照组小鼠用乙醚轻度麻醉后,滴鼻50μl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鼻腔滴注50μl RSV-long株病毒溶液[含6.8×10^(6)个斑块形成单位(pfu)]2 h制备模型。此外,AP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0、200、300 mg/(kg.d)APS灌胃,1次/d,持续5 d;利巴韦林组给予46 mg/(kg.d)利巴韦林灌胃,1次/d,持续5 d;对照组及RSV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测量各组小鼠感染前后的体重变化并计算肺指数,采用空斑减数实验检测病毒复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和IL-33的含量,比色法检测肺组织的氧化及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SV感染可使小鼠体重降低(P<0.05),肺指数升高(P<0.05),血清IL-1β、IL-18、IL-33及肺组织氧化指标MD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抗氧化指标SOD及GSH表达水平降低(P<0.05)。此外,RSV感染可使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增高、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及CD4^(+)/CD8^(+)比例增高(P<0.05),且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发生磷酸化(P<0.05)。与RSV组比较,低、中、高剂量APS可呈剂量依赖性地逆转上述变化(P<0.05),且利巴韦林组治疗也具有与APS相同的作用(P<0.05)。此外,与利巴韦林组比较,APS高剂量组对RSV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降低、血清IL-1β及MDA水平升高、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调及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结论APS可抑制RSV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反应,并减轻炎症及氧化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APK/NF-κB通路的激活有关。
    • 王娟; 廖焕金; 李延宁; 戈伊芹; 李佳
    • 摘要: 目的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气液相界面(ALI)培养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模型,为深入研究呼吸道病毒致病机制提供更接近体内环境的细胞模型;通过分析RSV感染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表达的影响,探讨RSV感染损伤支气管上皮的致病机制。方法将hBEC接种到Transwell膜上,进行液体浸没式培养,细胞汇合度达100%后转ALI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细胞分化成熟后按照以下分组分别感染RSV病毒:6 h对照组,6 h感染复数(MOI)1.0组,6 h MOI 3.0组,24 h对照组,24 h MOI 1.0组,24 h MOI 3.0组。每组3个复孔。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确认RSV感染效果和RSV感染对细胞核蛋白HMGB1和pMLKL表达的影响。结果经细胞扩展期液体浸没式培养4~10 d后,细胞汇合度达100%。转ALI培养约4周后,细胞条索状分布越来越清晰,且分泌肉眼可见的黏液,形成黏液层,将Transwell膜石蜡包埋切片,得到典型的假复层上皮HE染色结果。经抗RSV抗体免疫荧光染色确认,MOI为3.0感染24 h RSV病毒成功感染细胞;抗HMGB1和抗pMLKL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该感染条件下,细胞核内出现粉色荧光[为蓝色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和红色HMGB1荧光Merge结果],证实RSV感染后出现HMGB1核表达;而RSV感染前后均未见pMLKL表达。结论通过在Transwell膜上液体浸没式扩展培养和ALI分化培养,可获得分化良好的hBEC,且能较长时间维持其形态及功能,可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疾病研究提供更接近体内环境的细胞模型。在MOI 3.024 h条件下,RSV成功感染该细胞模型,并引起损伤相关分子蛋白HMGB1核表达。
    • 杨红霞; 姜敏
    • 摘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2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导致患儿住院的主要原因,对儿童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其具体的致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目前也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micro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s,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中最重要的分子。研究显示多种microRNAs在RSV感染后出现异常表达,并可通过参与先天免疫反应、调控淋巴细胞分化、影响细胞因子生成等机制在RSV感染后发挥调节作用,很可能是RSV感染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和治疗靶点。本文综述microRNAs在RS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为探讨RSV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桂红芽; 王姝妹; 张晓燕; 章孝成; 黄升海; 何茂章
    • 摘要: 目的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Balb/c鼠模型,分析肺部病毒感染是否会造成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发生显著改变。方法13只雌性Balb/c鼠随机分为实验(Case)组(n=7)和对照(Ctrl)组(n=6),Case组以RSV滴鼻,Ctrl组用DMEM滴鼻。在感染后第3天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处死小鼠后采集盲肠内容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代谢物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预测RSV感染的代谢物标志物;通过代谢通路分析确定与RSV感染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Case组盲肠内容物代谢物基峰强度色谱图与Ctrl组有明显差别;PCA和OPLS-DA分析均提示Case组和Ctrl组代谢物组成存在显著分离。Case组显著富集的代谢物有L-丝氨酸、2-丁酮酸、油酸和甘氨酸鹅去氧胆酸,显著降低的有L-甲硫氨酸、L-酪氨酸和烟酸等(P1);主要与赖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丙酸盐代谢通路相关。结论RSV感染引起的肺部损伤可能引起盲肠内容物内源性代谢失调。
    • 黄晓溪; 杜琨
    • 摘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略导致重症感染,且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感染后的严重程度较年长儿严重,更易发生爆发感染。根据RSV的G蛋白与单克隆抗体反应的不同以及G蛋白基因的不同,将RSV分为A、B两种亚型,由于不同亚型RSV的G蛋白中和抗体不能提供有效的亚型间交叉保护作用,故可反复多次感染。关于两种亚型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具有差异,国内外存在诸多报道,但结论不一。针对RSV基因型与疾病的相关性,本文对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不同亚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为疫苗的研制及临床特异性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黄欢; 冯秋琴; 陈宏君
    • 摘要: 目的:分析干扰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氧化应激及气道炎症状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8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21年3月—2021年11月),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组49例以盐酸氨溴索治疗,研究组49例给予盐酸氨溴索+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为95.92%,高于常规组的79.59%(P<0.05);研究组肺啰音、气促、喘息、咳嗽缓解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FN-γ、IL-10、IL-4、SOD、MDA水平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干扰素配合盐酸氨溴索治疗RSV毛细支气管效果显著,能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氧化应激及气道炎症状态。
    • 曾瑞梅; 吴亚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衣原体(CP)感染所致肺炎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一病原体感染所致肺炎患儿1,000例,RSV感染496例,CP感染504例,分别作为RSV组、CP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性别、年龄相匹配)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测定比较三组的血清TGF-β1、IL-17、IFN-γ、IL-10水平。结果对照组的CD4^(+)/CD8^(+)绝对计数明显低于RSV组和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1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组的血清IL-17、IL-10水平比CP组更高,IFN-γ水平比CP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组和CP组急性感染患儿的血清TGF-β1、IL-17、IL-10、IFN-γ水平均比慢性感染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V和CP感染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一定差异,二者分别主要通过调节IL-10和IFN-γ表达来影响CD4^(+)T细胞亚群,引起细胞免疫异常。
    • 彭富群; 刘玲; 李树军; 付素珍
    • 摘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因素,有较高的发生率和一定的死亡率,且RSV感染可能会对肺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感染后易出现喘息、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目前治疗上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尚无安全有效的特异抗病毒治疗方法。宿主免疫反应失调可能在该疾病严重程度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小儿RSV免疫反应研究进行综述,明确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免疫反应机制,为RSV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王琨; 朱颖; 王铁岩; 陈静; 赵玮
    • 摘要: 目的探究小儿喘息性气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喘息性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患病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10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健康组。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儿喘息性气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组中母体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肺炎支原体(MP)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有过敏史、父母有过敏史、住房装修时间<2年、居住地靠近公路的患儿占比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感染、RSV感染、有过敏史、父母有过敏史、居住地靠近公路均为小儿喘息性气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79、2.924、1.921、1.857、1.723,均P <0.05)。结论小儿喘息性气管炎的发生与MP感染、RSV感染、有过敏史、父母有过敏史、居住地靠近公路均密切相关,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小儿喘息性气管炎的发生。
    • 陈蓉燕
    • 摘要: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普儿科收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的101例婴幼儿为观察组,根据《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分级方法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A组(轻度,41例)、B组(中度,32例)和C组(重度,28例)。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婴幼儿30例为对照组。采用细菌16Sr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测定各组小儿粪便中双歧杆菌(B)、大肠杆菌(E)数量,并计算B/E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肠道微生态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双歧杆菌数(B值)、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值(B/E值)均低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E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A组患儿B、B/E值均高于B组和C组,E值均低于B组和C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与B、B/E值呈负相关性,与E值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伴有肠道微生态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