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过程
受精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动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5875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生物学教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第一届油茶学术交流会、2012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等;受精过程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申家恒、李伟、丁建庭等。
受精过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875篇
占比:99.84%
总计:76000篇
受精过程
-研究学者
- 申家恒
- 李伟
- 丁建庭
- 刘志鸿
- 杨爱国
- 杨虹
- 申业
- 严会超
- 于涛
- 吴彪
- 周丽青
- 岳文斌
- 徐成
- 李冉俐
- 汪斌
- 王叶元
- 王清印
- 章静波
- 钟铮
- 陈树棠
- 黄志君
- Brigitte Litschauer
- Cheung L.-P.
- Chiu T.T.-Y.
- Clemens B Tempfer
- DNA
- De Vos A.
- Denise Tiringer
- Gao Chao
- Johannes Ott
- Joris H.
- Katherina Walch
- Kazem Nouri
- Liao Ting
- Lukas A Hefler
- Michael Sator
- Tang Jing
- Tjer G.C.-C.
- Van Landuyt L.
- Wang Luhong
- Yuan Deyi
- Zou Feng
- 丁丽艳
- 丁家桐
- 丁常宏
- 丁德明
- 丁雨龙
- 严云勤
- 中村守纯
- 中野和枝
-
-
-
-
摘要:
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林文慧团队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vule initiation:the essential step controlling offspring number in Arabidopsis”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拟南芥胚珠发生的规律和机制,分别从胚珠发生前、胚珠发生时以及胚珠发生后3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梳理了参与胎座形成和胚珠决定(胚珠发生的前提)的重要基因和信号;接着阐述了多胚珠原基群体起始的规律,并详细总结了植物激素及其信号互作调控胚珠发生的功能和机制;随后简要概述了胚珠发生后续的发育过程(胚珠发育、胚珠中雌配子体发育、受精过程、合子发育等)以及这些过程对植物后代数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胚珠发生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胚珠发生的根本问题(原初信号)、胚珠发生的终止信号、是否存在第一个胚珠(the primary ovule,元珠猜想)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技术革新、环境影响、植物不同侧生器官发生的机制比较、动植物器官/形态特征均匀排列的机制比较等),以及该领域研究在提高多胚珠子房农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前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
-
-
摘要:
左上图:示受精过程,引自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7;右上图:示髋关节,成都华域天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供图;右下图:示星形胶质细胞,大鼠脊髓灰质,GFAP免疫荧光染色,齐建国供图。
-
-
-
-
摘要:
左上图:示受精过程,引自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7;右上图:示髋关节,成都华域天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供图;右下图:示星形胶质细胞,大鼠脊髓灰质,GFAP免疫荧光染色,齐建国供图。
-
-
蔡璐
-
-
摘要:
杂种优势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的生物学现象,育种家利用杂种优势培育了大量性状优良的杂交作物。但由于杂交作物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杂种优势无法保持,需要育种家每年重新制种,成本高昂。有没有可能让杂交作物得到与自己一样的克隆后代,以此实现优势的固定?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剑研究员通过无融合生殖技术成功获得了杂交稻的克隆种子,实现了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突破,并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
-
刘蓉;
吴德军;
王因花;
任飞;
燕丽萍;
周晓锋
-
-
摘要:
树木的杂种优势是林木育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白蜡属(Fraxinus)植物为雌雄异株,通过风媒传粉,极易天然授粉杂交,后代表现较差,需要进行人工杂交育种.花作为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有繁衍后代的作用,了解亲本花的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是进行杂交育种的基础.该文对白蜡属植物的花器官形态结构、花粉生活力及贮藏条件以及花的受精过程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白蜡属植物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以及丰富其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
-
陈一凡;
王德贺;
陈晓勇;
刘萌;
赵娜;
王坤;
周荣艳;
陈辉
-
-
摘要:
《畜牧学概论》是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未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规划。该文对《畜牧学概论》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以受精过程内容为例,融入教学中,通过提问方式教学,让学生懂得万事皆艰辛的道理,增强学生敬畏、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
-
-
-
摘要: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周道绣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Plant 上发表了题为DNA demethylases remodel DNA methylation in rice gametes and zygote and are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水稻受精前后的雌雄配子体和合子细胞进行DNA甲基化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水稻受精过程中DNA甲基化的重塑机制。该研究通过显微操作分离水稻雌雄配子和合子细胞进行DNA甲基化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水稻受精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相对于雌雄配子,受精6.5小时的水稻合子基因组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区域性的甲基化重塑。
-
-
薛运波
-
-
摘要:
一个纯种处女王和另一个纯种的雄蜂在交配之后产生的后代工蜂,为杂交种。在其受精过程中相结合的性细胞是异质的,差异较大,因此,它们的生活力较强。在一定范围内,性细胞的这种差异越大,其后代的生活力就越强。在某些性状上要超过父母双亲(如采集力、繁殖力等)。然而,纯种处女王和本品种的雄蜂交配之后所产生的工蜂仍然是纯种,在其受精过程中相结合的性细胞是同质的,没有差异或差异很小,因此,它们的生活力较弱,在性状上没有大的变化,表现不出优势来。
-
-
-
-
摘要: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作物种子形成的关键环节,其繁衍受精讲求“独一无二”,这也是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这将对常见粮食作物、水果蔬菜和花卉等植物的杂交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丰富种质资源、提升育种品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
吕红梅
-
-
摘要:
《人的生殖》这一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纵观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不难发现,本册书是围绕"人"来编排的,旨在了解人的各大系统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生殖"这一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知识体系上,通过前面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这给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后面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所以"人的生殖"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
吴彪;
于涛;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 《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是一种冷水性的大型蚶类,又被人们称为"赤贝"、"血贝"、"大毛蛤"等,广泛分布于日本北海道以南、朝鲜、菲律宾、俄罗斯南部等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海域,其中山东、辽宁及河北是其主要产区(刘世禄等,2005).杂交是进行动植物种质改良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近些年,国内许多单位特别是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育苗企业引进了韩国魁蚶并开展了苗种繁育和养殖方面工作的尝试和探讨(王廷贵等,2012).生产实践中发现韩国魁蚶一旦适应了当地的水质条件,在生长速度等方面较国内魁蚶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吴彪等(2010)对韩国统营和中国江苏的两个群体魁蚶进行了外形对体质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梁超等(2010,2011)也对一个韩国魁蚶群体和三个中国魁蚶群体的形态及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韩国魁蚶与中国魁蚶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差异,遗传距离相对于国内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要大,所以将这两群体魁蚶杂交有可能产生可以供利用的杂种优势.为此,要确定两群体魁蚶能否产生杂种优势,能顺利完成受精过程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是基本前提.利用显微观察技术对受精过程中双亲遗传物质形态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够有效判定受精成功与否。为了明确韩国魁蚶与中国魁蚶进行人工杂交育种的可行性,本实验运用荧光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了中国魁蚶(♂)×韩国魁蚶(♀)的受精生物学过程及早期的胚胎发育,为开展魁蚶种质改良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
-
-
朱冬发;
王春琳;
余红卫;
陈丹
- 《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会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光镜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三疣梭子蟹的受精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三疣梭子蟹的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其纺锤体长轴的旋转过程可以开始于卵巢中.卵子排出后,其纺锤体长轴一般与质膜垂直.精子入卵引起卵子激活,成熟分裂过程继续进行,由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外侧的染色体由质膜包裹形成第一极体.排卵后约3h,次级卵母细胞排出第二极体.单倍的雄核重建成雄原核,雌核形成雌原核,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22~25°C水温下,排卵后约5h,雌雄原核通过联会形成合子核.
-
-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贾瑞锦;
翟介明;
李波
- 《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以云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为材料进行杂交,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分析了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为阐明石斑鱼种间杂交的受精生物学过程提供基础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云纹石斑鱼卵表面布满纵横交错、走向不确定的网纹,在受精孔区可观察到前庭、受精孔和微小孔;七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精子入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内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受精孔封闭。精子入卵的速度非常快。受精后0~25s,可观察到精子附着在卵子受精孔周围;受精30~45s,己有精子进入卵子,并且明显可见精子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入卵后,受精50~60s,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可协助精子入卵,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授精70~80s,受精孔周围呈蜂窝状,并可看到大小不一的分泌物;授精90s至3min,卵表面处于修复状态,逐渐变平坦。整个过程未发现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
-
-
杨晓梅;
侯立静;
马跃;
崔博文;
翟玉梅
- 《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泰山赤鳞鱼卵壳膜表面结构以及受精过程的形态变化.授精后3s~5s在卵膜孔内未发现精子进入,授精6s~30s,可见精子头部附着于精子穿入部,并有精子进入精孔管.此时动物半球皮层小泡破裂,放出其内容物,卵子表面呈蜂窝状,并有大量絮状物附着.在此过程中卵表面微绒毛的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
Liao Ting;
廖婷;
Yuan Deyi;
袁德义;
Gao Chao;
高超;
Zou Feng;
邹锋;
Tang Jing;
唐静;
Wang Luhong;
王路红
- 《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第一届油茶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试验以油茶'湘林XLC15'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切片荧光观察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油茶的授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如下:油茶授粉后2h花粉萌发,48 h花粉管长至花柱基部,60 h花粉管通过一个退化的助细胞开始进入胚囊,为珠孔受精方式,观察到的花粉管进入胚囊的比例为23%.精细胞与二极核相互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3~10d,精卵细胞的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5~16d,配子的融合属有丝分裂前类型.初生胚乳核形成后即开始进行有丝分裂,胚乳的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胚乳核极不发达,胚乳细胞大、个数少.合子经历约4个月的休眠后开始发育,授粉后200 d形成球形胚,具有明显的胚柄,胚的发育类型为茄型.
-
-
Liao Ting;
廖婷;
Yuan Deyi;
袁德义;
Gao Chao;
高超;
Zou Feng;
邹锋;
Tang Jing;
唐静;
Wang Luhong;
王路红
- 《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第一届油茶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试验以油茶'湘林XLC15'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切片荧光观察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油茶的授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如下:油茶授粉后2h花粉萌发,48 h花粉管长至花柱基部,60 h花粉管通过一个退化的助细胞开始进入胚囊,为珠孔受精方式,观察到的花粉管进入胚囊的比例为23%.精细胞与二极核相互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3~10d,精卵细胞的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5~16d,配子的融合属有丝分裂前类型.初生胚乳核形成后即开始进行有丝分裂,胚乳的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胚乳核极不发达,胚乳细胞大、个数少.合子经历约4个月的休眠后开始发育,授粉后200 d形成球形胚,具有明显的胚柄,胚的发育类型为茄型.
-
-
Liao Ting;
廖婷;
Yuan Deyi;
袁德义;
Gao Chao;
高超;
Zou Feng;
邹锋;
Tang Jing;
唐静;
Wang Luhong;
王路红
- 《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第一届油茶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试验以油茶'湘林XLC15'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切片荧光观察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油茶的授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如下:油茶授粉后2h花粉萌发,48 h花粉管长至花柱基部,60 h花粉管通过一个退化的助细胞开始进入胚囊,为珠孔受精方式,观察到的花粉管进入胚囊的比例为23%.精细胞与二极核相互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3~10d,精卵细胞的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5~16d,配子的融合属有丝分裂前类型.初生胚乳核形成后即开始进行有丝分裂,胚乳的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胚乳核极不发达,胚乳细胞大、个数少.合子经历约4个月的休眠后开始发育,授粉后200 d形成球形胚,具有明显的胚柄,胚的发育类型为茄型.
-
-
Liao Ting;
廖婷;
Yuan Deyi;
袁德义;
Gao Chao;
高超;
Zou Feng;
邹锋;
Tang Jing;
唐静;
Wang Luhong;
王路红
- 《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第一届油茶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试验以油茶'湘林XLC15'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切片荧光观察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油茶的授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如下:油茶授粉后2h花粉萌发,48 h花粉管长至花柱基部,60 h花粉管通过一个退化的助细胞开始进入胚囊,为珠孔受精方式,观察到的花粉管进入胚囊的比例为23%.精细胞与二极核相互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3~10d,精卵细胞的融合主要发生于授粉后5~16d,配子的融合属有丝分裂前类型.初生胚乳核形成后即开始进行有丝分裂,胚乳的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胚乳核极不发达,胚乳细胞大、个数少.合子经历约4个月的休眠后开始发育,授粉后200 d形成球形胚,具有明显的胚柄,胚的发育类型为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