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10-21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健康志愿者中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分布、消除的规律,为该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30名志愿者分为3组,每组分别静脉推注0.5 mg,1 mg,2 mg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以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血浆和尿药物浓度. 结果:受试者静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人体耐受良好,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Cmaxfen别为(1.74±0.48)ug/L,(3.86±1.08)ug/L,(5.88±0.89)ug/L,t1/2 β分别为(12.83±3.98)h;(12.6±6.4)h;(10.58±3.74)h,V分别为(3.45±0.16)L/kg;(4.11±0.0716)L/kg,(4.25±0.56)L/kg;CL分别为;(0.81±0.11)L/hr/kg;(0.85±0.15)L/hr/kg,(0.87±0.11)L/hr/kg AUC0-∞分别为(21.62±9.34)(ng/L)*h,(24.89±8.52)ng/L)*h;35±11.2)ng/L)*h尿药累计排泄率分别为(78±21)%,71±29%,78±19%; 结论: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5 mg,1 mg,2 mg静脉推注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线性关系良好,各项指标与国外试验结果相同或相近.
  • 摘要:目的:建立了氯甲酸芴甲酯(FMOC_Cl)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中威替米星的含量. 方法:将血清的乙腈沉淀上清液,与FMOC-Cl室温反应15 min,甘氨酸终止反应后,用乙腈∶双蒸水=93∶7(V/V)在Alltima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荧光检测的激发波长为263 nm,发射波长为315 nm. 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1~5 μg/ml(r=0.9992),最低定量限为0.041 μg/ml,绝对回收率87.7~106 %,相对标准差小于11%. 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威替米星在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在新药研究中,为了减少产品上市时间,提高新药开发的成功率,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以高通量的方式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串联质谱的应用,使高通量研究成为了可能.本文介绍了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107例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确诊方式,实验室检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在本院内科住院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107例. 结果:107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的共89例,确诊率为83.2%.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62例(57.9%),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CVD)17例(15.9%),肿瘤性疾病7例(6.5%),其他3例(2.8%)原因未明18例(16.8%).确诊方式:血清学27例(30.3%),细菌学13例(14.6%),体液及骨髓5例(5.6%),组织病理活检9例(10.1%),影像学6例(6.7%),临床综合诊断和试验性治疗29例(32.6%).CVD疾病组淋巴细胞%与结核病、普通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比较低(P<0.05).病毒感染疾病组血沉与CVD和普通细菌感染,结核病疾病组相比较低(P<0.05).CVD疾病组C反应蛋白与病毒感染组比较高(P<0.05).CVD疾病组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ALB)、α1及α2球蛋白与普通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感染,CVD,肿瘤是本组FUO的主要病因.血清学细菌学检查及临床综合诊断和试验性治疗是主要的确诊手段.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肝结核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6年收治的19例肝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9例患者中,有发热的12例,肝脏长大者11例,经肝脏穿刺或剖腹手术获得肝脏组织行病理活检确诊者14例,未经病理活检证实,但临床高度怀疑肝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痊愈者5例. 结论:肝结核的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其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 摘要:近年来,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抑制)人群不断增加、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甚至滥用等,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由于存在多种高危因素,患者常继发深部真菌感染,鉴于目前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的局限性,临床常采用经验性用药.何时开始治疗以及选用何种药物是经验性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卡泊芬净治疗我所R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体会,探讨卡泊芬净在经验性治疗中的使用时机和指征.
  •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有创机械通气早产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指导参考.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NICU早产儿确诊为VAP病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47例VAP患儿气管导管末端培养标本中. 结果:阳性为38例,阳性率80.85%,共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29株(70.73%);革兰阳性菌(G+)10例(24.39%);真菌2株(4.88%).病原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对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普遍耐药,对碳烯类抗菌素、万古霉素较为敏感. 结论:VAP是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病原菌耐药普遍.
  •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地区儿科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的情况. 方法:对5所儿童专科医院从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内检验科送检标本分离出的4种革兰阳性球菌(共计12063株)进行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实验,按照2000年-2005年每年NCCLS标准进行判读,并计算出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I%)和敏感率(S%). 结果:从感染患儿中分离出592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率为6.01%,红霉素总耐药率为64.61%,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度敏感菌株;肺炎链球菌共3416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的检出率为65.21%,红霉素耐药率为88.71%,两者耐药率均在上升;β溶血性链球菌共849株,对青霉素全部敏感,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8.41%,且耐药率在逐年增加;肠球菌共1869株,对万古霉素的中度敏感率为3.32%,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0.8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7.61%. 结论:除了β溶血性链球菌之外,多数革兰阳性菌对广谱青霉素的耐药率都偏高;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MRSA仍在较低水平,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万古霉素中敏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但是出现了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的肠球菌,耐药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仍然要加强各地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调查某医院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显著增多的耐头孢哌酮/舒巴坦鲍曼不动杆菌之间的同源性,了解是否有该耐药株爆发流行. 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28株具有相同耐药模式的耐头孢哌酮/舒巴坦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型,明确其是否为同一菌株的克隆. 结果:28株鲍曼不动杆菌PFGE图谱分为A(A1、A2、A3)、B(B1、B2)、C、D、E五型,其中主要流行型A1亚型有11株,流行型B1亚型有9株,剩余的8株中A2亚型2株,A3亚型2株,B2亚型1株,C型2株,E型1株.A1亚型和B1亚型来源于呼吸科,并在外科大楼的胸外科、脑外科、肝胆外科已存在9个月左右.A2亚型、A3亚型,B2亚型和C型2株则在2005年6月开始出现于胸外科和肝胆外科. 结论: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该院出现了由两个克隆株引起耐头孢哌酮/舒巴坦鲍曼不动杆菌的爆发流行,结合临床资料和科室地理位置分析,医务人员的手污染可能是引起本次暴发感染的重要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送检的2300份成年人脑脊液标本的培养情况及药敏情况,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用药提出参考. 方法:细菌的鉴定及药敏采用美国DADE公司的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结果:在2300份脑脊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数180份(7.83%),其中细菌144株(革兰阳性株98株,革兰阴性菌46株),真菌26株,结核分枝杆菌10株. 结论:链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很敏感,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很高的抗菌活性;革兰阴性菌对常用药物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差,碳青霉烯类、氨曲南对革兰阴性菌则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一些脑膜炎由结核杆菌及真菌所致.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脑膜炎患者的特点,个体化用药,力争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监测我院近年临床标本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从患者不同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采用NCCLS标准K-B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 结果:1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呼吸病区最多(47株,26.6%),其次为ICU(38株,21.5%);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痰标本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最高(78.1%);除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其他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而且耐药率逐年增高;发现10株泛耐药菌株.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性逐渐增强,应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主要致病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方法:对临床分离出的984株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普遍耐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G-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性.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显示较高的耐药率,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72%和60%.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占1.56%. 结论:临床病原菌的耐药问题不容忽视,要根据药敏适当选药,合理用药,减缓抗菌药物的耐药寿命.
  •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儿童感染中,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全院MRSA和MRCNS进行耐药情况分析. 结果:我院2001-2004年MRSA为14.54%,MRCNS为62.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1、2002、2003、2004年的MRS分别是24.67%、21.27%、27.58%、47.86%,2004年与2001-2003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所有MRS中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结论:在儿科感染中,MRCNS明显高于MRSA,并呈上升的趋势;在血培养中不能忽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并重视其耐药性.治疗MRS首选万古霉素.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小儿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及药敏仪,对我院2004-2005年感染性疾病细菌病原学进行监测,并对阳性率在前6位的细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总共分离出的病原菌为1452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858株为主,占59.1%,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嗜血杆菌在我院的检出率较高,共619株,占所有革兰氏阴性杆菌的72.1%,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磺胺、哌拉西林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490株,占33.7%,其中肺炎链球菌137株占9.4%,金黄色葡萄球菌122株占8.4%,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及磺胺类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结论: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和特殊产酶菌有上升趋势,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目的:研究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 方法:以PCR及测序技术对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进行突变研究;同时以琼脂二倍稀释法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和加入羰基氢氯苯腙(CCCP)后的MIC进行分析,以确定泵出机制的存在. 结果:试验菌株存在gyrA突变的有23株(76.7%),主要为Thr-83→Ile,第87位突变3株;parC基因突变的10株(33.3%),其中5株为Ser-87→Leu,第91位突变的有3株;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CCCP能极大降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MIC,MIC降低至1/4以下的共计21株(7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两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和泵出机制形成了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铜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多家中心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子(SCCmec)分型杀白细胞毒素(PVL). 方法:收集5家教学医院分离的484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琼脂稀释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法检测毒素PVLSEH,并进一步对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用多重PCR方法进行SCCmec分型. 结果:MRSA的平均分离率是53.9%,上海(79.5%)>北京(56.4%)>沈阳(50%)>浙江(35%)>武汉(31.6%)上海与其它医院相比有.SCCmec分型以Ⅲ型为主(66.7%,范围64.3%-90.3%),但沈阳是Ⅱ型为主(85%).沈阳与其它四家医院分型.未检测到Ⅰ、Ⅳ、Ⅴ型.PVL+菌株的平均分离率是6.8%,()>北京()>()>()>(),武汉检出率与其它医院相比有;PVL+菌株在MRSA中的分离率(5.0%)高于MSSA(9.0%)但;门诊分离率(8.9%)高于住院(6.6%)显著差异. 结论:5家教学医院MRSA分离率、SCCmec分型及毒素PVL存在差别.的分布存在差异,(结果未提到他们有统计学差异啊??)未发现社区获得性的MRSA,差别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以及消毒剂耐药基因qacA的分布状况. 方法:检测1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价和二价化合物消毒剂的MIC,对消毒剂耐药菌株(耐药表型株)用PCR法检测其qacA基因型,再提取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均为阳性株质粒. 结果:2006年1~6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药物表型阳性15株,qacA基因型阳性株12株,其中10株可携带目的质粒. 结论: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qacA基因携带率较高.
  • 摘要:目的:构建屎肠球菌hyl基因突变株,来研究hyl基因的功能. 方法:用自杀质粒pTX4577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筛选获得hyl基因的突变株,并用小鼠腹膜炎模型和兔心内膜炎模型来研究突变株的毒力改变情况. 结果:经同源重组,利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脉冲场电泳和southern blot进行鉴定获得基因突变株hyl mutant,突变株在体外的生长能力低于野生株.在鼠腹膜炎模型中,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野生株,引起的兔心内膜炎也较野生株轻. 结论:hyl基因突变株hyl mutant构建成功,hyl基因在屎肠球菌致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因子之一.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基因变异与肺炎链球菌耐药关系. 方法:分别对15株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MIC测定;采用CTAB法分别提取每株细菌膜蛋白DNA模板,应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对获得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结果:通过对15株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的MIC测定,得到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4株,青霉素中敏肺炎链球菌(PISP)6株,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5株;提取膜蛋白模板,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5株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PBP1a、PBP2b、PBP2x的全基因序列.PSSP的PBP1a、PBP2b和PBP2x氨基酸片段与标准菌株R6高度一致,提示PSSP在PBPs中未发生导致氨基酸替代的点突变;而多数PISP的PBP1a、PBP2b和PBP2x也未发生明显变异;PRSP发生的点突变较多,尤以PBP1a和/或PBP2x为主,PBP1a基因耐药突变中,以S370TMK区域的Thr371→Ala/Ser替代最为多见,PBP2x突变导致靠近S395SN区域的His394→Tyr/Leu,S337TMK区域的Thr338→Ala/Gly/Pro发生替代. 结论:在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的关键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点突变中,常见PBP2b单一位点突变导致较低水平耐药,多见青霉素中敏肺炎链球菌;而以PBP1a和/或PBP2x为主的基因突变,则导致高水平耐药,多见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 摘要:目的:调查国内6个省市25家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的分布情况. 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国内6省市8家省级医院、浙江省11个地区17家医院临床分离的70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5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筛选三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接合试验、质粒抽提,以及Southern杂交确定armA基因定位. 结果: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异帕米星、奈替米星耐药率分别为67.7%、70.9%、75.7%、63.5%、71.5%;对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全部耐药菌株377株,其中334株检出armA基因;未发现rmtA、rmtB基因阳性菌株.armA基因阳性菌株PFGE分型以A、B、C 3型为主.碱裂解法反复抽提未得到质粒,多次接合试验未成功;Southern杂交显示armA基因分别位于克隆A、B、C菌株染色体ApaⅠ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约220kb、300kb、220kb大小的脉冲场凝胶电泳片断上. 结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armA基因定位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染色体上.
  • 摘要:目的:研究全国7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美罗培南敏感与非敏感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方法:收集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304医院和大连、浙江、南京医院临床分离存活的非重复的美罗培南非敏感不动杆菌126株,并分别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浙江、大连、南京五家医院选取美罗培南敏感的19株菌做为对照,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这些菌株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等方法分析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样、OXA-24样和OXA-58样及OXA-51样四个亚组的碳青霉烯酶分布特点. 结果:收集145株临床非重复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出blaOXA-51-like基因127株(87.6%),美罗培南非敏感126株菌中,blaOXA-23-like基因8株,blaOXA-23-like与blaOXA-51-like基因同时存在65株(51.6%)blaOXA-24-like基因1株、blaOXA-58-like基因3株.以不同医院为单位,依据药敏谱型挑选四种酶型阳性代表株,分别进行全长引物测定,序列分析blaOXA-24-like确定为OXA-72 3株blaOXA-58-like确定为OXA-58;15株blaOXA-23-like确定为OXA-23;13株blaOXA-51-like测序结果12株为OXA-51等位基因OXA-66,1株为OXA-68.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OXA-66/OXA-51样碳青霉烯酶以固有存在的方式广泛分布于鲍曼不动杆菌中.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院内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情况及该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到2005年12月460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药敏情况及相关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患者临床分布主要为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外科.经验用药使用最多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报告后主要使用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以二联用药为主,最多发现有六联用药的情况. 结论:在治疗用药中大部分是有效合理的,但也存在着使用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6省市8家省级医院、浙江省11个地区17家市级医院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其基因周围环境. 方法:收集我国25家医院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临床分离的700株鲍曼不动杆菌,纸片扩散法筛选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同源性;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周围基因环境. 结果:70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筛选到342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42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含舒巴坦制剂耐药率分别为68%、54.2%,对多粘菌素E耐药率最低为10.8%,对米诺环素耐药率75.9%,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342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FGE分型中298株菌株属于6个广泛流行的克隆株;342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322株携带OXA-23-like基因,317株携带OXA-51-like基因,313株菌株OXA-23-like基因上游检测到插入序列ISAbal,13株OXA-51基因上游检测到ISAbal. 结论:克隆播散是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OXA-23组和OXA-51组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是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未检测到OXA-24组、OXA-58组、IMP型和VI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类碳青霉烯酶基因与插入序列ISAbal关系密切.
  • 摘要: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常见院内感染致病菌之一.由于它分布广泛,生存条件简单.所以,它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微生物.为给临床医生提高对该菌所致感染的认识以及减少盲目用药,现将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住的40例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患者(各种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上),将其临床经验用药与体外药物敏感作一比较分析.
  • 摘要:男性淋球菌性尿道炎(GU)病原淋病奈瑟氏球菌(NG)传染性强、危害大,对其早期快速诊断是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NG诊断的"金标准"是分离培养,而分泌物标本的涂片染色镜检又容易漏诊、误诊.因此,我们根据NG能迅速氧化四甲基对位苯二胺而出现颜色变化的特点介绍一种新型氧化酶拭子,探讨该方法在评价男性淋球菌性尿道炎(GU)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为了更好的完成抗感染药物临床研究,保证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并保障其安全,护士是这项研究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在科研药品管理、标本采集、资料收集、病员随访等工作中,对负责研究医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协同作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随着临床科研不断深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在全国各临床药理基地广泛开展.作为本专业的护士,在药品管理、标本采集、资料收集、病员随访等工作中,为研究医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协同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收到实效.
  •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其用药特点及合理性. 方法:抽取2006年3月份全院出院病历1225例,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4%,应用抗菌药9类40种,其中使用1-3种抗菌药物占78.5%,多为一联、二联用药,用药天数4-14d占60.7%.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不合理现象亟待改进.
  • 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对几种常用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探索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差异与其膜孔蛋白OprD2变化的关系. 方法: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8种常用抗假单胞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对筛选出来的32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不同耐药表型的Pa,提取外膜蛋白并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离,检测OprD2相对含量. 结果:耐药率最高的是亚胺培南(54.23%),其次是环丙沙星(45.07%)、美罗培南(28.87%)、氨曲南(19.72%)、阿米卡星(17.6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4.08%)、头孢他定(11.97%),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9.86%).呈现多重耐药的菌株占38.73%(55/142),交叉耐药率高达40.84%(58/142),有一株对本实验选用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在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中,合并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达到62.34%(48/77).亚胺培南耐药率(54.23%)高于美罗培南(28.87%)(P<0.05);142株Pa中,未发现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或中介的菌株.32株Pa外膜蛋白电泳结果显示OprD2相对含量在耐药组为0.00%~3.5%(其中有一株为8.70%),敏感组为6.20%~10.20%.在碳青霉烯类耐药组与敏感组之间统计分析P<0.05,耐碳青霉烯类组高于敏感组,但是在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敏感组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耐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常见,且常呈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率高于美罗培南.膜孔蛋白OprD2减少或缺失是我院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美罗培南耐药中所起的作用(因缺乏美罗培南耐药亚胺培南敏感的临床标本),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碳青酶烯类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常见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被认为是控制临床重症感染,尤其是产β-内酰胺酶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最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本项试验目的在于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碳青酶烯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法和不同培养基的标准平皿二倍稀释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清热解毒中药与头孢三嗪合用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能力的大小,为临床中、西抗菌药物联用治疗严重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头孢三嗪单独或与3种抗菌中药联合体外作用于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比较高、中、低三种浓度,作用4 h后细菌释放内毒素的量. 结果:头孢三嗪不管是单用还是与中药合用均是低浓度组产生的内毒素量最大,高浓度组量最少;低浓度组产生内毒素的量比不加抗菌药的菌对照组更大;双黄连与头孢三嗪合用比单用头孢三嗪产生内毒素量更少. 结论:低浓度的头孢三嗪能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双黄连能减少头孢三嗪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
  • 摘要: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分布情况,临床数据是否支持重新评估头孢菌素的药敏折点. 方法:根据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生和药敏结果,回顾调查相对应住院病人的病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疗效情况. 结果:三年共分离培养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株共977株,其中产ESBLs株为358例(大肠埃希菌246株,肺炎克雷伯菌112株),检出率为36.6%;非产ESBLs株为619例(大肠埃希菌355株,肺炎克雷伯菌264株),检出率为63.4%.产ESBLs株中有68例病人接受三代以上头胞菌素(头胞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胞噻肟)的治疗,其中头孢菌素治疗无效改变用药方案的有22例,头孢菌素与其它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有效的为18例,头孢菌素单药治疗有效的有28例. 结论:临床数据支持重新评估头孢菌素对产ESBLs株的药敏折点.
  • 摘要:21世纪以来上市的新氟喹诺酮主要有巴洛沙星、帕珠沙星、鲁利沙星和吉米沙星等.吉米沙星(Gemifloxacin)是在第7位引入肟-吡咯烷基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本文还详细介绍了鲁利沙星(Prulifloxacin)、巴洛沙星(Balofloxacin)、帕珠沙星(Pazufloxacin)以及开发中的新喹诺酮类。
  • 摘要:目的:为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卫生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了解各地区学习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进展情况,进行调研. 方法:选取我国两个省会城市的六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城市均包括一家卫生部直属医院、一家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和一家市属医院,首先抽取各家2005年7月出院的甲状腺手术的全部病历,每家医院再随机抽取10份病历,将患者性别、病历号、住院天数、术前住院天数、手术名称、费用(住院费用、药费、抗菌药费)、抗菌药物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情况、术后有无感染情况等逐项填入调查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六家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18天(6.0-17),平均住院费7538.50元(6595.24-8704.59),平均药费2140.78元(1696.24-2500.3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平均依从率35%,平均用药时间6.38(天),给药时机平均依从率80%,联合用药率平均26.67%. 结论:各院在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多临床医生还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指导原则的具体内容.要真正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好,还需要各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医院管理部门要组织好学习培训,使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熟悉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具体内容,在临床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 摘要: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强基层医院感染管理. 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病例资料以不同目的分别抽样300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统计;对医院感染环境监测结果和住院病人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全院医院感染率持续在4%-6%;切口感染率为0.6%;环境监测合格率为95.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大于非手术科室.经验性用药占82.9%,根据药敏试验用药仅占13.0%,预防性用药占31.2%,外科术后预防性用药)3d者占72.5%.联合用药率为60.2%,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占78.3%,三联用药占11.1%. 结论: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的法令法规,管理好药物的流通渠道,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学诊断决定,不断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 摘要: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药、仿制药品不断涌现,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了更多途径,也为广大患者迅速康复带来了福音.但同时由于药品品种繁多,医师不易准确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等药理特性,容易出现用药不当.而且随着药品市场的繁荣,购销活动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药品的合理使用受到很大冲击,给医院药品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发生药疗事故的危险性,同时也给社会和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做到合理用药已成为各级医院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摘要:目的:对2004年8月~2005年8月间我院常规药物浓度监测的六个品种进行分析,探讨治疗药物监测(简称TDM)在临床上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均相酶免疫法测定药物浓度,分析六种药物的药物浓度测定结果,考察六种药物的监测目的. 结果:监测药物浓度例数共375例,其中监测目的用于判断是否中毒的13例次,判断是否曾用过该药物的55例次,判断疗效及调整剂量的286例次,去除毒物过程监测的21例次.地高辛是六种药物中高于有效浓度例数最多的一种药物,也是出现临床中毒反应最多的一种药物,因此是最需要监测使用的药物品种之一. 结论:治疗药物监测并不仅仅能监测药物疗效和调整药物剂量,而且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能协助临床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骨髓或器官移植的开展、各种导管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及艾滋病的流行,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迫切需要具有高效、低毒以及作用快速等特点的抗真菌药,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药物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摘要:自2001年迄今,抗菌药物研究在过去基础上有些进展,先后有16种新抗生素与合成抗菌药问市(见表1),还有一些颇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正在研究中.为了克服日益增长的耐药性,开发出更有效的新药,近年十分关注具有新作用机制与全新结构的化合物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上市的药物,它们和已应用的同类药物有那些同异?性能有那些改进?有那些值得关注的特征?本文将按药物类别简要评述研究现状并对新药探索做一展望.
  • 摘要:目的:评价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与盐酸左氧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随机单盲对照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实际入组283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41例,对照组142例.试验组给予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每次500mg,每日2次,静脉点滴,疗程7-14天;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每次200 mg,每日2次,静脉点滴,疗程7-14天. 结果:260例进入PP人群,其中试验组127例,对照组133例,临床总痊愈率分别为62.99%和69.92%,总有效率分别为93.70%和93.2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19%和87.9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3%和3.60%,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帕珠沙星与左氧沙星一样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对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治疗中、重度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 方法:本临床试验选用两组药物,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试验药(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和对照药(益保世灵)的剂量均为2g次-1,Bid;疗程均为7-14天. 结果:本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益保世灵组疗效评价例数分别为20例和21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0.48%,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44%和88.89%,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和4.76%,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益保世灵在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对敏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 摘要:目的:评价吉米沙星片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项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左氧沙星为对照药,用随机单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吉米沙星的剂量为320mg,CAP组,每日口服1次,疗程7-14天,AECB组,每日口服1次,疗程5天;左氧沙星的剂量为200 mg,CAP组,每日口服2次,疗程7-14天,AECB组,每日口服2次,疗程7天.共入选病例281例,其中吉米沙星组141例,255例进入PP人群,其中吉米沙星组132例,左旋氧氟沙星组123例.试验组吉米沙星组和对照组左旋氧氟沙星组各有141、140例可进行安全评价的病例. 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吉米沙星组为82.09%,左旋氧氟沙星组为77.5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ITT/MBE分析患者的细菌学有效率吉米沙星组为97.14%,左旋氧氟沙星组的细菌学有效率为94.0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吉米沙星组16.05%,左旋氧氟沙星组10.29%. 结论:吉米沙星与左氧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
  • 摘要: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四环素的半合成制剂,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4-5倍,是四环素族中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有比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临床疗效较高、半衰期长,适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本项研究目的:应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呼吸道、泌尿道细菌感染,分析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平行阳性药物对照试验方法.试验药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1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每日2次缓慢静滴;对照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100 ml,每日2次给药,静脉滴注,疗程均5~14天. 结果:试验组27例,对照组24例,治疗后总的痊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5%和83.3%;有效率分别为92.6%和95.8%;两组细菌阳性率分别为85.2%与87.5%,试验组细菌清除率95.7%,对照组细菌清除率100.0%.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16.1%,主要表现为皮疹;白细胞下降,血清转氨酶升高,程度均较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消失;对照组1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中一种新的抗细菌感染药物,治疗各种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疗效比较好,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广谱、静脉用抗菌药物.
  • 摘要:由于临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许多临床致病菌对这一类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加,出现大量β-内酰酞胺酶的耐药致病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提高抗菌活性并扩大抗菌谱受到了各国医药界的重视.安灭菌为羟氨苄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的复合制剂.我院于2001年8月~2003年10月用安灭菌(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肺部细菌性感染58例,疗效较好。
  • 摘要:头孢曲松(Ceftriaxone)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强的抗菌作用,但细菌对其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为了克服头孢曲松的耐药困惑,恢复和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其临床疗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渝友医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将头孢曲松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按4:1比例结合制成新型广谱复合型抗生素--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进行单次耐受性研究,了解该药单次给药在正常人体内的耐受情况,判定该药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Ⅰ期药代动力学试验和Ⅱ期临床试验制订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 摘要:头孢曲松(Ceftriaxone)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强的抗菌作用,但细菌对其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为了克服头孢曲松的耐药困惑,恢复和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其临床疗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渝友医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将头孢曲松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按4∶1比例结合制成新型广谱复合型抗生素--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在健康人体内进行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了解该药在正常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规律,为连续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和Ⅱ期临床试验制订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 摘要:新发和再发呼吸道传染(感染)病新发(emerging)传染病是指新确定或先前未知、而可以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再发(re-emerging)传染病指原已熟知、传播水平降低已不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又回复到具有流行性传播状态的传染病.近10余年来被识别的呼吸道传染有汉塔病毒肺综合征(SNV等)、SARS(SARS-CoV)和人禽流感(H5N1).汉塔病毒肺综合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主要流行于美国四角地区(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犹他和科拉罗多四州交界处),但美国其地区和南美多国均有发病,近年欧洲亦有散发病例报道.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是SARS是否会卷土重来?H5N1禽流感病毒是否会出现人与人之间传播和重演历史上一样的流感大流行?虽然现在尚不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但根据病毒性传染病的规律,可以预计SARS-CoV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变异至失去致病力或消亡,而H5N1变异和适应人类也只是时间问题.美国CDC和WHO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包括严密监测和及时反应、基础和应用研究、基础设施改进和培训、以及预防和控制.中国是SARS发源地、流感多发地和历史上3次新亚型流感首发地、养禽大国和人禽流感相对高发国,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本文介绍了肺炎分类上的变化:从护理院获得性肺炎到医疗护理相关肺炎,并探讨了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中是否高估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以及呼吸道感染的短程抗菌治疗。
  • 摘要: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CARTIs)是指在医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更多作者将其限于无明显免疫抑制儿童,而如果我们要了解CARTIs病原学,则应严格将其限于未使用过抗生素者,否则极可能因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被已使用的抗生素所杀灭或抑制,造成病原学的假阴性或所谓革兰阴性菌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病原菌的假象.CARTIs居小儿感染性疾病的首位,其中肺炎依然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2000~2003年儿童死亡病因评估报告中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73%归于6种疾病,首位是肺炎(19%).我国小儿肺炎病死数约占全世界7%,但由于人口众多,死亡的绝对数占了西太平洋地区2/3,肺炎死亡中75%是婴幼儿,85%发生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这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要降低儿童死亡率,防治CARTIs尤其肺炎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将重点讨论CAP.
  • 摘要:细菌性感染是人体与细菌、螺旋体、放线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菌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抗菌药物在控制人类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以前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结核病、肺炎、梅毒等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抗菌的大量使用,细菌群体中的敏感株被清除,耐药株被选择并生长为优势菌群,成为导致临床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同时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也层出不穷,广谱抗细菌以后真菌感染的凸现,有限药物资源的浪费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感染科医师是医院抗感染队伍中重要的成员,参加各科会诊,如何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如何促进医院其他兄弟科室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本文探讨了几个值得关注问题.
  • 摘要: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和控制其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2月从临床标本分离确认的158株肺炎克雷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耐药率统计. 结果:我院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62.12%,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保持100%的抗菌活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在40%左右,其它11种抗菌药耐药率在50%以上,以头孢菌素类尤甚,呈现多重耐药性. 结论: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监测,规范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的应用,及早进行菌株培养和药敏试验,是控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和耐药率上升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细菌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d,ALRTI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细菌的发生率、分布及其的耐药率. 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ATB Expression鉴定及药敏仪,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儿童细菌性ALRTIs进行痰液细菌培养,对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作ESBLs表型筛选及确证试验,并用K-B纸片扩散法作常用抗生素体外试验. 结果:4年共检测出各种细菌143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87株,产ESBLs 124株(43.6%),肺炎克雷伯菌154株,产ESBLs 51株(33.1%).小于1月龄的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产酶株明显高于1岁以上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3.97,P<0.05),ICU、新生儿病房的产酶株高于普通病房,但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产ESBLs细菌主要来自医院感染,强调医护人员勤洗手制度,隔离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病原学及其耐药监测,以动态了解当地及本院的细菌耐药状况,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中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预防和减少院内真菌二重感染. 方法:调查我院2005年1月~12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患者的病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124例真菌二重感染者中,60岁以上者94例(占75.8%),平均年龄64.7岁,平均住院天数30.6天,最长达208天,同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3.2天,死亡15例(占12.1%).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85例,占68.6%),其检验对象主要为痰、咽试子、便、尿,引流液、血等.病源学检查证实细菌、真菌混合感染的63例(占50.8%),分离培养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致病细菌的有21例(占16.9%).真菌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124例二重感染病例,其中患有基础疾病的有117例(占94.4%),且基础疾病严重而复杂,患有糖尿病的19例(占15.3%),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24例(占19.4%),患结核病的6例,患血液病的7例,晚期肿瘤患者22例,气管插管4例;停留尿管7例;其他插管4例.外科患者7例;由于多为老年患者,个体免疫力低下;大都伴有严重的细菌感染,住院时间长,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收治危重、高龄患者多的科室,二重感染发生率高,如:呼吸科及干部病房合计发生64例占全院发生例数的51.6%.124例二重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的121例(占97.6%).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的有19例(占15.3%),使用2种的有34例(占27.4%),先后使用3种及3种以上的有68例(占54.8%),抗菌药使用最多达8种;抗菌药累计应用时间最长达96天.二重感染出现之前,平均每例用药10.27天,使用抗菌药品种1.9种. 结论:真菌感染常发生于住院的危重病人,为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的基础性疾病、自身免疫力低下、老年患者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各种介入性操作是主要促发因素.控制院内感染和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二重感染的主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肉桂醛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反应情况,进一步评价肉桂醛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参照NCCLS 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和氟康唑对原始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2)采用多步诱导法,观察在含梯度浓度(1~50 MIC)肉桂醛培养基上连续转种的白念珠菌MIC的变化情况,以氟康唑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和溶媒对照;(3)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0次后,检测其MIC值;(4)测定肉桂醛对氟康唑敏感性下降诱导株的MIC值. 结果:(1)肉桂醛和氟康唑对原始白念珠菌的MIC值分别为:0.014 μg/mL和2.0 μg/mL;肉桂醛对原始白念珠菌的MFC值为0.056 μg/mL,氟康唑在本实验的最高浓度(64 μg/mL),未发现有杀菌作用.(2)在多步诱导培养过程中,肉桂醛组的MIC值始终保持不变,未诱导出对肉桂醛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菌株转种至含10 MIC肉桂醛的培养基时,即停止生长,而在含50 MIC氟康唑的培养基上菌株仍能生长.氟康唑诱导组菌株在培养过程中,MIC值逐渐升高,转种至50 MIC时,其MIC(命名为FR株)是其亲株的12倍.(3)FR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0次后得到FR',氟康唑在FR'的MIC为20.16 μg/m,与F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肉桂醛对FR的MIC值为0.014 μg/mL,与其相应的原始菌株相同. 结论:肉桂醛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仍敏感.肉桂醛是一种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抗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天然药物.
  • 摘要: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在含青霉素培养基内的生长规律,进一步探讨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以及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原理. 方法:将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敏感株及3株青霉素耐药株分别接种于不含青霉素及青霉素64 μg/ml的培养基内培养,分别取培养不同时间的各培养物进行菌落计数、青霉素残留活性和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 结果:在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4 h,敏感株的细菌数量从6.51×107 CFU/ml逐渐减少至≤2×102 CFU/ml;耐药株培养至6 h,细菌数量减少至(0.75、4.80、5.00)×106CFU/ml,培养24 h分别增至(5.00、13.00、2.27)×108 CFU/ml.不含细菌或含敏感细菌的青霉素培养物,24 h抑菌环直径保持2.3 cm;含耐药株的青霉素培养物的抑菌环直径明显缩小,至10 h已不能形成抑菌环.无青霉素的0-24 h培养物中的5.0×106 CFU数量的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维持稳定;而在含青霉素的0-24 h培养物中,同样数量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分别从(0.041、0.034、0.059)μmol/5.0×106 CFU增加至(0.162、0.213、0.263)μmol/5.0×105 CFU . 结论:在耐药株生长繁殖的早期阶段,青霉素也能够对耐药株产生有限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致临床可以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青霉素具有明显的诱导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作用,可使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强.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产酶耐药基因流行状况. 方法:对40株MRCNS进行了mecA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erm基因(编码红霉素甲基化酶)和qac(编码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 结果:40株MRCNS检出mecA、erm、qac基因阳性株分为38株(95.0%)、30株(75.0%)、31株(40.0%).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MRCNS携带耐药基因十分严重,应重视对其进行监测与控制.
  • 摘要:肠球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可造成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是英国和美国院内感染的第二、三位致病菌.万古霉素长期以来一直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最终选择,自1986年在法国分离出第一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开始,很多国家相继发生VRE造成的临床感染.欧洲2000年时肠球菌中VRE的分离率已达到5.8%;美国1989年时肠球菌中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只有0.3%-0.4%,2002年和2003年造成院内感染的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达到27.5%-28.5%.我国近年也开始有VRE感染的报导.VRE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严重问题. 2003年以前我所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仅分离出两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但从2004年至2006年仅从北京和天津地区即分离出12株VRE,针对这12株VRE我们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了其耐药基因型,并研究了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在肠球菌间水平传递情况.
  • 摘要:目的:对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肠球菌进行细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研究. 方法:对临床分离36株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药敏实验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aph(2″)、aph(3′)-Ⅲ、ant(6)-Ⅰ]、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基因(ermB)、四环素类耐药相关基因(tetM)、糖肽类耐药相关基因(vanA、vanB)和Ⅰ类整合子(Int Ⅰ)检测. 结果:36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G(41.67%)、高浓度庆大霉素(120 μg)(86.11%)、高浓度链霉素(300 μg)(88.88%)、红霉素(83.33%)、四环素(52.78%)、呋喃妥因(16.67%)、左旋氧氟沙星(27.78%)、万古霉素(0.0%).36株肠球菌共检出aac(6′)/aph(2″)基因30株(83.33%),aph(3′)-Ⅲ基因22株(61.11%),ant(6)-Ⅰ基因28株(77.78%),ermB基因26株(72.22%),tetM基因19株(52.78%),Int Ⅰ基因16株(44.44%),vanA和vanB基因检出率为0. 结论:肠球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临床常用的7种抗生素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目前本研究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仍为最高,临床医生应重视肠球菌所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造成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inhibitor-resistant β-lactamases,IRBL)在国内大肠埃希菌中的有无、类型和分布. 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5月15日至2005年12月1日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27株,采用CLSI推荐的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的最低抑菌浓度.筛选出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对头孢唑啉敏感的菌株52株,用针对耐酶抑制剂TEM型β-内酰胺酶(Inhibitor-Resistant TEM,IRT)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其全序列.将PCR产物测序,使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检索比较. 结果:23株扩增出IRT基因全序列,对PCR产物测序.使用Blast比较,19株的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编码的蛋白质与TEM-1 100%相同,3株的PCR产物之间核苷酸序列编码的蛋白质相同,但是与数据库中的记录不同,1株的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同数据库中的记录也不同,表明可能为2种新酶. 结论:此2种酶极有可能为一种新的耐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
  • 摘要: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使用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维持或/和增强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的有效方法.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IRBL)的出现使酶抑制剂的抑制效力大为降低,抗菌治疗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 摘要: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是以4-喹诺酮母核为基本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自从1962年萘啶酸(Nalidixic acid)用于临床治疗尿路感染以来,越来越多的喹诺酮类药物被开发出来.而1986年第一个氟喹诺酮药物(Fluoroquinolones)诺氟沙星(Norfloxacin)以及1987年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的开发和应用,大大丰富了这一类药物的抗菌谱.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多种感染的治疗,包括泌尿生殖道感染、骨髓炎、肠道或者呼吸道感染等,并可作为感染预防手段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及手术病人,还能阻止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1].有报道指出,环丙沙星是全球最为常用的抗生素[2].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细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逐年增加[3].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①药物作用靶位(DNA回旋酶以及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②由于外膜通透性降低或药物外排泵的高水平表达而导致细菌体内聚集的药物减少[1].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机制并不存在[4].但1998年Luis MartínezMartínez等最先报道临床分离菌株肺炎克雷伯菌UAB1携带的质粒pMG252(包含qnr基因)能介导细菌对喹诺酮药物耐药[5].此后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从肠杆菌科多种细菌上检测到喹诺酮耐药基因qnr,从而使人们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一.喹诺酮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三.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1,7,19-20]四.质粒介导的细菌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五.结论.
  • 摘要:目的:以我院临床分离产DHA-1型质粒AmpC酶的1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株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探讨DHA-1型质粒AmpC酶诱导耐药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PCR扩增AmpR调节因子基因序列,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结果:所有实验菌株和重组子AmpR基因检测阳性,重组子AmpR基因测序表明与摩根摩根菌染色体上该段基因同源性达99.8%. 结论:我院分离产DHA-1型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中具有诱导耐药的调节因子AmpR基因.
  •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OXA、PER、GES、VEB、CTX存在状况. 方法:用生物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确认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进行15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结果 14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一致,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均耐药,对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均检出CTX-M基因和TEM基因,均未检出SHV、OXA、PER、GES、VEB基因.对4株TEM基因扩增产物和1株CTX-M基因扩增产物测序,经BLAST程序分析为TEM-1和CTX-M 3型.本研究中TEM-1、CTX-M 3型基因序列已成功注册GenBank(www.ncbi.nlm.nih.gov/nucleotide,注册号:DQ078258,DQ078259). 结论:本组14株肺炎克雷伯菌耐三代头孢和耐酶抑制剂,同时产广谱β-内酰胺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可表现为耐酶抑制剂[11].最近,日本报道了新生儿ICU产GES-3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爆发流行[12].新生儿属于ESBLs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早产儿自身抵抗力弱,吸氧、吸痰等操作比较多,极易造成新生儿病房感染爆发流行.最近接受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也是促进ESBLs产生和扩散的高度危险因素,因此特别要注意对高危人群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视耐药菌株的监测,科学的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特性. 方法:参照NCCLS用纸片协同法对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对细菌的AmpC酶进行检测;用PCR法对鲍曼不动杆菌染色体DNA的ampC基因进行扩增,以确定其产酶基因的位置. 结果:从临床分离的4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均在40%以上,其中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为57%,头孢他啶为48%,头孢噻肟为43%;经纸片协同法检测均不产ESBLs;有22株细菌在AmpC酶三维试验中出现阳性;细菌染色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有39株为阳性. 结论:本次研究株鲍曼不动杆菌染色体上普遍存在有ampC的结构基因,故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是由于产AmpC酶所致,而与ESBLs无关.
  • 摘要:目的:了解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近年关于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对其进行分类介绍. 结果:加替沙星少见的不良的反应涉及多个系统,且比较严重,如过敏性休克、肝毒性反应、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低血糖和高血糖、神经系统反应等. 结论: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给药方式、年龄、过敏史等因素相关,临床应用时需注意.
  • 摘要: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欣氟")在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欣弗"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调查后发现."欣弗"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1-4分钟不等,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灭菌效果.因此引起患者一些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闷、心悸、寒战、腰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出现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表现为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升高,核左移,血小板减少等.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改变,部分患者血气分析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氧分压降低.安徽华源"欣氟"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警钟. 建立医疗机构的信息网络,承担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监测,为耐药性的有效遏制提供信息。加强抗菌药物再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耐药监测体系,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菌株外排泵抑制剂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活性的影响;探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差异与其外排泵表达水平关系. 方法:对亚胺培南耐药的Pa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外排泵抑制剂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107株Pa)与Phe-Arg-β-naphthylamide(PAβN)(71株Pa)的抑制试验,观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对筛选出来的32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不同耐药表型的P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种外排泵基因(mexA、mexD、mexF)的表达量. 结果:联合外排泵抑制剂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下降均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MIC值没有变化的菌株占50%以上.仅仅8株MIC值降至原MIC值的1/4.设定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外排泵表达量为1,4株敏感株mexA表达量介于0.0003~0.99,mexD表达量介于0.0001~1.11,mexF表达量介于0.013~0.31;10株IMP耐药、MEP敏感株mexA表达量介于0.28~4.48,mexD表达量介于0.37~20.06,mexF表达量介于0.44~5.56;17株IMP、MEP均耐药株mexA表达量介于1.42~138.25,mexD表达量介于0.1~16.66,mexF表达量介于0.22~12.61.在27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Pa菌株中88.89%菌株存在外排泵高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三种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在敏感组与耐碳青霉烯类组之间P<0.05,耐碳青霉烯类组高于敏感组. 结论:当外排泵抑制剂CCCP和PAβN浓度分别5 μg/ml和20 μg/ml时,在Pa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影响较小,外排泵表达水平和泵抑制剂对MIC影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外排泵高表达是本院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一株菌同时存在多种外排泵高表达的现象十分常见.MexAB-OprM的高表达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差异上发挥重要作用.MexCD-OprJ、MexEF-OprN在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差异上不起主要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建立体外PK/PD模型,了解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不同代谢速度,能否产生协同抗菌效果. 方法:建立一室药代模型,HPLC法分别测定头孢曲松钠、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同步)和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非同步)药物浓度.对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ATCC700603进行了MIC测定后再进行药效学分析,观察中央室细菌数变化. 结果: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不同代谢速度,产生协同抗菌效果. 结论:通过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建立体外PK/PD模型,了解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不同代谢速度(同步和非同步),可产生协同抗菌效果.
  • 摘要:目的:了解氨苄西林/舒巴坦、克林霉素、头孢哌酮对目前社区及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常见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氨苄西林/舒巴坦、克林霉素、头孢哌酮其中一种或多种抗生素对待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对氨苄西林/舒巴坦,MSSA、粪肠球菌、A群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厌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100%敏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为83.3%,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为80%.对克林霉素,MRSA耐药率很高为9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和A群链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6.7%和80%,厌氧菌耐药率为62.5%,MSSA耐药率为30%.对头孢哌酮,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100%敏感,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96.7%敏感,铜绿假单胞菌40%敏感,鲍曼不动杆菌未见敏感的菌株. 结论:氨苄西林/舒巴坦对MSSA、粪肠球菌、A群链球菌、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克林霉素对MSSA的敏感率为60%,对其他所研究的细菌敏感率较低.头孢哌酮对MSSA、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不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好.这三种抗生素可经验用于社区获得性感染治疗.
  • 摘要:盐酸安妥沙星是最近开发的国家Ⅰ类氟喹诺酮类新药,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对革兰阳性、阴性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本文在粒细胞减少小鼠大腿感染模型中,研究该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模式和药效学特征,并确定疗效相关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以及达到治疗终点评价指标的参数值. 方法:在实验前第4、1天,分别对ICR雌性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A)150、100 mg/kg,建立小鼠粒细胞减少模型,实验当天小鼠大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2 h后皮下注射盐酸安妥沙星10、40、80 mg/kg 3个剂量,取小鼠眼眶静脉血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粒细胞减少小鼠大腿接种金葡菌ATCC29213和临床分离金葡菌03-229,盐酸安妥沙星给药量在5-640 mg/kg之间呈2倍递增,每个剂量分1、2、4、8次给药,24 h后分离大腿肌肉确定组织菌量,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疗效最为相关的PK/PD参数;粒细胞减少小鼠感染金葡菌ATCC29213和7株临床分离金葡菌,盐酸安妥沙星治疗方案与上相似,日给药剂量按q6h、q12h间隔给药,用Sigmoid Emax模型分析实验结果,计算达到稳态效应的日给药剂量(SD)和AUC24h/MIC比值. 结果:盐酸安妥沙星在粒细胞减少小鼠感染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小鼠给药10、40、80 mg/kg后,消除半衰期(t1/2β)近似,分别为(1.50±0.68)h、(1.76±0.82)h、(1.48±0.33)h,AUC24h/dose(0.34-0.48)和Cmax/dose(0.26-0.44)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盐酸安妥沙星对金葡菌ATCC29213和临床分离菌03-229的抗菌活性与3个PK/PD参数AUC24h/MIC、Cmax/MIC和T>MIC(%)的相关分析表明,AUC24h/MIC与细菌学疗效最相关,决定系数R2分别为92.3、90.8%,Cmax/MIC和T>MIC(%)的R2分别为63.4%、63.2%和78.1、64.2%.盐酸安妥沙星对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范围0.125-1 μg/ml,治疗初小鼠大腿感染菌量为106.36-107.14 CFU.Sigmoid Emax模型分析得到达到稳态效应的24 h给药剂量(SD)为34.3-153.7mg/kg(均值:81.2±44.2 mg/kg),AUC24h/MIC为31.7-122.5(均值:65.7±30.6). 结论:研究数据表明,盐酸安妥沙星对本研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疗效最为相关的PK/PD参数为AUC24h/MIC(R2>90%),达到稳态效应的比值为65.7±30.6,与其他氟喹诺酮类研究结果近似.
  • 摘要:重视临床药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临床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决策、督导、参谋、宣传和教育作用,开展抗菌合理应用,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感染已由70年代的6%增至90年代的13%至今已达到20%,这一上升趋势与各种微创技术的不断应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是分不开的,怎样确保血培养的质量是当前微生物实验室急待考虑的,只有正确采集标本,在正确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结果,才能为临床提供最直接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就要求有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本文就我院的情况谈谈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考察合理用药干预研究的后续效应和探讨持续影响合理使用预防抗菌药物的主要因素. 方法:运用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对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干预前、干预中(0年)和干预后追踪(干预后1年)的围手术期的同种手术病历进行前瞻性的同期对比调查研究.纳入的手术病种为Ⅰ类切口(甲状腺、乳腺)和Ⅱ类切口(腹腔镜胆囊、子宫肌瘤)4种病种.干预前、中和干预后追踪的调查病例数分别为118、122和120例.数据用SPSS11.1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结果:3次调研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为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比例从干预前22.9%增加到干预中的80.3%(P<0.01),但干预后追踪又降为35.0%(P<0.05);平均药费从干预前1601.27元降低为干预中的1489.59元,但又升为1778.54元;平均抗菌药费从干预前740.20元降低为352.03(P<0.01),干预后追踪又升为560.69元(P<0.05).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为疗程长、品种选择不当以及相应的用法用量不正确. 结论:采取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行政干预等相结合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对于推进合理用药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1年后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后效应".应建立一个合理用药制度,长期坚持,不断地进行宣传教育,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加强管理.
  • 摘要:目的:研究两年来我院药品销售金额位于前15位药品及药品应用频度(DDDs),考察用药情况. 方法:以销售量、限定日剂量(DDD)值、DDDs、金额排序进行分析. 结果:两年来销售金额位于前15位的药品都是注射剂;喹诺酮类药物的DDDs排序靠前,日均费用较低,头孢菌素类药物日均费用较高. 结论:2005年与2004年比较售金额位于前15位药品中,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所占百分比减少了9.98%,使用量所占百分比增加了0.96%,泰能的使用量减少了317支,使用品种2005年为9种,2004年为8种.心血管药物销售金额及使用所占百分比分别减少了7.52%、7.81%.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人均使用量在下降.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 方法:对2005年每个季度抽取1个月出院病历共4517份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73%,手术科室、呼吸科、儿科、SICU构成抗菌药物使用的81.59%(2459/3014);手术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率为93.69%,其中≤72小时使用率37.52%,用药4~7天者占47.92%;单联用药者占79.69%;只用一种药物者占66.66%;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者为头孢曲松(27.07%)、头孢呋辛(15.53%)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5.36%);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率为23.08%. 结论: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管理重点为:①控制手术科室围术期预防用药,特别是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针对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要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②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努力控制在72小时以内;③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三代头孢菌素等高级抗菌药物使用;④提高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率,减少经验性用药和盲目性用药.
  •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已经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逐渐扩展到社区,与艾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并列成为世界三大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03上海的数据显示,9所医院的MRSA在49.4%~80.4%之间,李家泰报道中国14家医院在2003年,MRSA的发生率为60.7%.2005年中国5家教学医院的数据显示,MRSA的发生率为51.3%,并且MRSA的发生率有地域差别(33.3%~78.4%),以上海最高.上海与其它医院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SCCmec分型以Ⅲ型为主(66.7%,范围64.3%-90.3%),而沈阳是Ⅱ型为主(85%),沈阳与其它四家医院分型存在显著差异(P<0.005).未检测到SCCmecⅠ、Ⅳ、Ⅴ型.杀白细胞毒素(PVL)阳性菌株的平均分离率是6.8%,武汉(15.8%)>北京(7.1%)>沈阳(5%)>上海(2.6%)>浙江(2.5%),武汉检出率与其它医院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PVL+菌株在MRSA中的分离率(5.0%)高于MSSA(9.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分离率(8.9%)高于住院(6.6%),有显著差异(P<0.05). 上面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大型教学医院MRSA的发生率较高,应当采用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和抗菌药物的干预政策,以降低MRSA的发生率.当然不同的感染类型,MRSA发生率有所差异,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严重(87.2%),血行感染为48.9%,高于外科伤口感染.这些数据为不同感染类型的经验用药提供了依据.
  • 摘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极大多数由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都有较高的稳定性,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亲和力强,导致细菌细胞的延长和溶解,能有效渗透细菌外膜进入周质间隙,并且存在抗生素后效应,是目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具有快速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使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陆续被分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已引起全球的关注.
  •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难治性感染已构成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原因是细菌的天然耐药谱是相对稳定的而获得性耐药谱是多变的,按传统的经验治疗常常失败.文献报道,8h内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可降低30天的死亡率.用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推测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各临床实验室开展耐药监测,用回顾性的细菌耐药资料总结出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规律作为初始治疗的参考,以此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但临床实践的事实证明体外的药敏报告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临床医生和细菌室都为之困扰,因此正确理解药敏试验的临床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及合理评价药敏试验的价值十分必要.
  •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头孢吡肟与进口注射用头孢吡肟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平行对照、多中心、单盲试验设计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国产头孢吡肟每次2g,每日2次,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进口头孢吡肟每次2g,每日2次,静脉点滴,疗程均为7-14天. 结果:本试验中共入选154例,FAS人群154例,其中试验药国产头孢吡肟组77例,对照药进口头孢吡肟组77例;有129例进入PP人群,其中国产头孢吡肟组63例,进口头孢吡肟组66例.治疗结束后第1天,PP分析人群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痊愈率分别为65.08%和65.15%,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和89.3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16%与93.22%,上述结果CMH检验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154例进入安全性分析人群,共报告不良事件18例(23例次),试验组8例(10例次),对照组10例(13例次),其中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共14例(18例次),试验组8例(10例次),对照组6例(8例次),两组与试验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39%和7.79%,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国产与进口注射用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均有效、安全.
  •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1.0g/支)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进口盐酸头孢吡肟(马斯平1.0g/支)为对照药.两组的用量、用法、疗程均为1.0-2.0 g溶解于NS100ml中,Q12h静脉滴注,疗程7-10天.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1例,其中国产头孢吡肟组纳入FAS分析109例,PPS分析104例,进口头孢吡肟组纳入FAS分析108例,纳入PPS分析107例.疗程结束时国产头孢吡肟组和进口头孢吡肟组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2.30%与84.61%和48.59%与79.43%,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1.3%和86.7%.以上结果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国产头孢吡肟组和进口头孢吡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3%和5.41%,主要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一过性增高及轻度转氨酶升高等. 结论:国产注射用头孢吡肟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静脉用普通两性霉素B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81例免疫功能低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普通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mg/d,用药天数5~66天,平均24.5天,累积平均剂量605 mg. 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83.8%,真菌清除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战、发热58.0%,低血钾44.4%,消化道反应18.5%,肾功能损害14.8%. 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较广,且疗效好,为治疗IFI的疗效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使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该药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 摘要:目的:研究替考拉宁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试验中共入选了8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男女各半,其中呼吸系统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皮肤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后并发院内呼吸系统感染1例(7天后合用左氧沙星),受试者每次静脉给予替考拉宁400mg半小时滴入,头三剂每12小时一次;第四剂间隔24小时,此后每三天给药一次,共给药7次或以上.第4天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样,用微生物法测定替考拉宁的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采集血样测定最后一次给药后48、72、96(4例)小时替考拉宁的血药浓度. 结果:连续给药后替考拉宁消除半衰期(t1/2)为76.89±21.06h;稳态药时曲线下面积(AUCss)921.51±147.22 mg/1h;血药稳态时平均分布容积(Vss)40.16±9.101;给药0.5小时达峰浓度(Cmax)63.57±16.90mg/l;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12.69±1.82mg/l;总体清除率(CLT)为7.69±0.61ml/h/kg;腹透对药物的清除率(CLPD)为1.20±0.41 ml/h/kg;末次给药后48小时平均血药浓度10.03±2.41 mg/l,72小时平均血药浓度9.05±3.81 mg/l,96小时平均血药浓度7.70±0.87 mg/l.全部病例临床显效,细菌清除.整个试验期间,仅1例受试者食欲下降,余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应用赛诺菲-安万特推荐的替考拉宁治疗重症感染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剂量,药代动力学研究没有显示超量蓄积现象,临床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成年人、老年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试验中共入选了44名健康受试者,其中成年人24名,男女各半,老年男性20名,受试者每次静脉给予2g舒普深(含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各1g),每日2次,连续给药3天,第4天首次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样,分离血清,用HPLC方法分别测定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舒巴坦:与稳态时的成年人结果相比,老年男性受试者舒巴坦的清除率从29.9 L/h下降为13.7L/h,达峰浓度从27.7 mg/L上升为54.7mg/L,AUC从34.2 mg/L.h上升为81.8mg/L.h,而体内消除半衰期并没有明显变化;稳态时,每次给药8小时后,体内的药物浓度已经在最低定量限以下.头孢哌酮: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男性受试者的消除半衰期略有上升;成年人的分布容积、清除率比老年人的值略高;成年男性的峰浓度值低于成年女性和老年男性的值;成年女性的AUC比成年男性高出20%,老年男性比成年男性的AUC高出近30%.连续给药后,头孢哌酮在体内没有出现蓄积现象.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对所试验的药物耐受性良好. 结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舒巴坦药代动力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头孢哌酮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不明显;两种药物中,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也很小.
  • 摘要:根据新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的定义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国外通常称之为"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国内则习惯用"医院感染监控",这是由于医院感染管理主要涉及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两大内容. 的确,很多国家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常始于医院感染的监测.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医院感染管理的大部分人力和时间资源均投入于对医院感染的监测.而在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当然,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并取得的不少进展.本文就过去二十年我国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领域所走过的历程,作一简单回顾.
  • 摘要: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为临床提供各种先进的导管和植入性装置,其中静脉导管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替代的最常用的手段.特别是在ICU病房,普遍用于提供静脉通路、监测血流动力学及血液透析等.由于导管的放置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皮肤、粘膜屏障;长期留置导管患者常拥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不规范的导管放置操作;消毒措施不够完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CRI)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包括局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以及其他迁徙性感染(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眼内炎),其中CRBSI最严重.感染一旦发生,不仅加重病情,而且还会给患者本人、医院乃至社会带来经济损失.本文介绍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的进展.
  • 摘要:目的:在中国志愿者中评价单剂量应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按照体重指数,采用分层随机、三交叉、拉丁方设计、空腹给药的试验方法. 结果:受试者静脉点滴250mg,500mg,750mg的甲磺酸帕珠沙星,Cmax分别是5.81±1.14,11.85±2.40,17.92±2.78 mg/L;AUC(0-∞)分别15.23±1.74,30.24±7.41,47.11±9.588 mg/L·h;T1/2β分别是2.48±0.48,2.38±0.53,2.36±0.32h;CL分别是16.63±1.97,17.88±6.38,11.05±2.36 L/h/kg;V1分别是59.11±11.83,61.64±28.34,36.95±6.01.除Cmax和AUC(0-∞)外,其他参数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Cmax和AUC(0-∞)增大,与给药剂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但T1/2和CL没有明显改变,说明药物剂量的增加,并不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过程.
  • 摘要:目的:在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中评价硫酸威替米星注射剂单次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方法:采用自低向高剂量递增方法依次给健康男性志愿者静脉单次给予25毫克(6人)、50毫克(8人)、100毫克(8人)、200毫克(8人)、300毫克(12人)的硫酸威替米星,每人只使用一个剂量.给药前、24h、72h、7天和14天分别进行各项指标的观察和检查. 结果:共42名受试者入选并完成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除300毫克组外,其他组受试者对硫酸威替米星的耐受性良好,受试者无任何不适主诉,未出现过敏反应,血尿常规、生化检查绝大多数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虽个别指标在正常范围以外,但无临床意义,心电图、脑电图结果全部正常.300mg组12名受试者中有7名受试者用药后1-2小时内出现面部或/和舌尖麻木,个别受试者出现肾功能早期损伤倾向. 结论:在试验用药剂量200mg范围内单次应用硫酸威替米星是安全的,超过200mg剂量时应谨慎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 方法:筛选健康受试者12名,单次及多次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药浓度及尿药浓度,用DASver1.0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单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47±0.09h,Cmax为13.71±1.81 mg/L,AUC0-t为24.60±4.15 mgh/L,T1/2为1.46±0.64h,MRT、CL和Vd分别为2.14±0.33 h、0.09±0.04 L/h·kg和0.17±0.03 L/kg.Q12h静滴帕珠沙星500 mg连续5日,第2、3、4、5日晨测得的谷浓度分别为0.13、0.16、0.17、0.14 mg/L,提示血药浓度已达稳态.末剂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48±0.10h,Cmax为15.41±1.67 mg/L,AUC0-t为28.42±4.90 mg·h/L,T1/2为1.33±0.49 h,Cl为0.09±0.06 L/h,(Css)av为2.34±0.43 mg/L,DF为99.48±0.38%,以上参数与单次给药比较除Cmax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累积系数小,说明本品多次给药无体内蓄积.女性和男性受试者主要药动学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本品对临床大多数常见致病菌的AUC0~24 h/MIC>100且Cmax/MIC>8.受试者给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500mgQ12h静滴,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可作为临床应用的推荐方案.
  •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注射用的比阿培南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临床提供合理给药方案. 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静脉注射300mg和连续6天,每12小时静脉注射300mg比阿培南,取血和尿样,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和尿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受试者静滴比阿培南单剂和多剂后体内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17.57±1.175)mg/L和(18.511±1.942)mg/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0.436±2.86(mg/L*h,38.11±3.902(mg/L)*h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分别(1.66±0.033)h,(1.772±0.053)h,Vss稳态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17.047±3.648(L);18.75±4.221(L);12小时尿中药物平均累积回收率为62.053%±5.879,24小时平均累积尿排出率64.97%±5.616. 结论:比阿培南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特征.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血药峰浓度高,血浆消除半衰期短等药代动力学特点.
  • 摘要:目的:建立了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清中威替米星的含量. 方法:将血清的乙腈沉淀上清液,与邻苯二甲醛在60℃碱性条件下反应15min,然后用甲醇-乙酸-0.005mol/L已烷磺酸钠水溶液(75∶5∶20)在Alltima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在330nm检测衍生物. 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4~100 μg/ml(r=0.9961),最低定量限为0.14 μg/ml,绝对回收率106~116%,相对标准差小于10%. 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适用于威替米星在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阴沟肠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耐药情况、危险因素以及目前我院流行病学特点等因素,为减少临床发生率及合理用药提供有用的信息. 方法:首先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存储数据中,调查从2002年到2005年6月血培养为阴沟肠杆菌阳性的病例,回顾性调查相关的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着重总结和分析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微生物资料和治疗. 结果:共有52例被纳入,其中25例是泌尿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共有45例.继发感染的感染灶依次为:泌尿道、腹腔和胆道系统、呼吸道、输液液体、肠道、口腔.但也有6例患者为原发感染.抗生素敏感性方面,仅一株对泰能耐药,但约三分之二的临床分离株对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经治疗,多数患者生存,仅两例患者因败血症死亡. 结论:阴沟肠杆菌败血症仍相对少见,但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我院,泌尿科患者最多见,泌尿外科手术和导尿管的安置是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有肾移植、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以及败血症之前应用抗生素等.广谱头孢菌素的应用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培养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菌株多呈多重耐药性,尤其对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值得临床警惕.经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获生存.
  •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改进的时间攻击疗法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的效果,并考究其与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治疗及传统时间攻击疗法的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比. 方法:将38例明确诊断为产ESBLs阴沟肠杆菌感染且药敏结果皆为: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皆耐药,而对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敏感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对照组、传统组.改进组患者先与磷霉素4g+5%葡萄糖100 ml于30 min静脉滴注完毕后,再过30 min立即给予阿米卡星0.4g+0.9%NS 250ml静脉滴注,上述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拉司丁1 g+0.9%NS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3次.传统组患者先与磷霉素2g+5%葡萄糖50ml静脉给予1h完毕后,立即给予阿米卡星0.2g+0.9%NS 100ml静脉滴注,上述治疗每日2次.疗程最长限为10天,其余检查治疗三组相同.考察三组的细菌清除率以及细菌清除所需的药物费用、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果:改进组细菌清除率与对照组、传统组无显著差异,并且改进组、传统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二重感染;而且改进组与对照组、传统组的细菌清除药物治疗费用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利用磷霉素+阿米卡星的改进时间攻击差疗法能很好的治疗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并且与采用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治疗方案及传统的时间攻击疗法相比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 摘要: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12岁,静脉滴注10 mg/kg.qd,用药3-5天,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后,改为口服干糖浆或片剂,q.d连续服用3天,视病情决定是否继续服药. 结果: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总有效率95.23%. 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
  •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五个不同地区医院中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的基因型分布及其基因定位,推测耐药基因的来源及传播机制. 方法:收集国内五个地区临床分离的14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Etest法检测其对常用十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双纸片法进行金属酶筛选,PCR法扩增金属酶基因型和整合子;采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对产金属酶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接合试验、质粒的提取及电转化、DNAsouthern杂交确定基因定位. 结果:金属酶筛选试验共检测出产金属酶表型阳性菌株12株.PCR扩增出13株VIM-2阳性菌株,其中12株扩增出两种不同长度的整合子,分别携带aacA4、VIM-2及aacA4、VIM-2、aadB基因盒.Southern杂交证实VIM-2基因位于XbaI酶切染色体PFGE大约50kb大小的片段上. 讨论:我国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分离率较低,主要流行的金属酶基因型为VIM-2型,其基因盒散布在位于染色体上的不同整合子中.
  •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伯克霍尔德菌属、金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不常见非发酵糖菌的耐药性. 方法: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 结果:两年中我院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118株.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47株,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41株;金色杆菌属44株,其中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17株、产吲哚金黄杆菌23株;产碱杆菌属27株,其中粪产碱杆菌13株,木糖氧化无色杆菌12株.96.6%的菌株来源于痰标本.对伯克霍尔德菌属有较强体外抗菌活性的依次为:复方新诺明(87.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7.0%)、左旋氧氟沙星(85.3%)、头孢吡肟(83.0%)、头孢他啶(78.6%)和头孢哌酮/舒巴坦(78.3%).对金色杆菌属有较强体外抗菌活性以复方新诺明(87.5%)最高.对产碱杆菌属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84.6%)和美洛培南(77.8%). 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三种非发酵菌都有较高体外抗菌活性.常规实验室鉴定方法易将三种菌相互混淆,甚至与氧化酶阴性的非发酵菌混淆,这可能是造成各地报道药敏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摩根菌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到2005年6月临床分离的91株摩氏摩根菌的来源和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多种临床标本中均可分离到摩根菌,其中较多来自痰液(37.4%)及分泌物标本(27.5%).住院及门诊病人均可发生摩根菌感染,以老年科(15株,16.5%)、骨科(11株,12.1%)居多.所有摩氏摩根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均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77.8%)、头孢呋肟(87.2%)及磺胺甲噁唑(72.2%)耐药率也较高,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好,敏感率分别为92.2%、85.7%、83.5%和94.5%.此外随年份增长摩根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无下降的趋势. 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不常见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等可作为临床治疗摩根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 摘要:本研究对中国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4个城市的五家儿童专科医院,2000-2005连续6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流行进行大规模、多中心、回顾性资料分析,旨在阐明儿科临床常见院内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及变化,了解不同地区该病原菌耐药流行特点.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对五家医院临床分离出的9082株大肠埃希氏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4970株、铜绿假单胞菌3151株进行9-10种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大肠埃希氏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产ESBLs率分别为35.02%和47.2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1.20%和95.60%;头孢西丁抗菌活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11.02%和16.10%;分离株产ESBLs及对多数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耐药流行呈逐年增高趋势(P<0.001).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最敏感,耐药率为3.53%;对亚胺培南耐药率10.18%,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率随年代不同波动.五种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北京和重庆地区对9种抗生素耐药率高于上海地区(P<0.001).总之,在中国儿科常见院内感染大肠埃希氏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产ESBLs率和对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呈逐年增高,但对除头孢噻肟外的头孢类药物仍较敏感(耐药率<20%).肺炎克雷白杆菌对头孢类耐药性高于大肠埃希氏杆菌,但对头酶素类、氨基糖苷类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低但随年变化.各地区耐药流行差异很大.儿科医生更应严密把握适应症,掌握各地区、各医院儿科常见病原耐药流行特点,对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流行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5771份尿培养结果及其体外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三年多临床尿标本的培养和药敏情况回顾分析. 结果:培养阳性率29.2%,分离阳性率较高的科室是外科(42.4%)和老年科(39.0%).病原细菌中81.1%为G-菌(857株),大肠埃希菌占绝对优势且17.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三四代头孢菌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25%),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1%、85.5%、72.2%和72.2%.三年来大肠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χ2分别为12.5及12.1,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50%,同时真菌性尿路感染也不容忽视. 结论: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仍是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疗效; 方法:常规细菌培养,采用Kerby-Baner纸片扩散法行耐药性监测[1]; 结果:348例烧伤病人送标本849份,检出720株病原菌;其中G-399株(55.42%),G+菌303株(42.08%),MRSA 142株(19.72%),霉菌18株(2.2.5%);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是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和替考拉宁; 结论:烧伤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且耐药性强.
  • 摘要:为了解本院近3年来的细菌分离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本院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及药敏结果.
  •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与盐湖中的嗜盐性细菌,海产品中常有此菌,它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和夏季腹泻的重要病原.由于我国物流频率迅速增加,内地省份也与沿海地区一样,频繁报告由VP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造成经济财产的巨大损失.副溶血弧菌是成人急性腹泻的致病菌,其临床表现易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相混淆.本文将我院2003-2004年收治的54例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报告.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的特征. 方法:血液培养采用BD 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利用复星公司FOUTUNE IMS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结果:病原菌构成比中G阴性杆菌处于优势,G阳性球菌次之,真菌约占构成比的16.2%,喹诺酮类耐药性呈76%以上,对G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敏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加酶抑制剂和万古霉素. 结论:近两年败血症病原菌以阴性杆菌为主,真菌占一定的比例,病原菌对临床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