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6462篇,会议文献有165篇,学位文献有1356篇等,基督教的主要作者有刘国芳、房赢、邓文龙,基督教的主要机构有金陵协和神学院、华东神学院、浙江神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本文以库切的"耶稣三部曲"(《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耶稣的死亡》)为研究对象,从身体、时间和工具理性角度考察小说中呈现的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
2.[期刊]
摘要: 耶稣会在华传教时期,即明朝许可传教士在内地居住至清朝全面禁止天主教的这段时间(1583-1724),可称为“文明的对话”的时代。学识渊博的东西方精英们怀瑞着理...
3.[期刊]
摘要: 17世纪以来,伦敦煤烟污染日趋严重。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用司法手段严厉惩罚排放煤烟的酿酒作坊,严格执行国王不准出租教会房屋的命令。他治理煤烟污染的目的在于...
4.[期刊]
摘要: 中国人有信仰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人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没个准;你看,基督教...
5.[期刊]
摘要: 2月24日,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持续许久的紧张局势走到了“高潮”——战争。有关战争的许多情况来自报道员现场发回的信息,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报道员米罗诺娃在...
6.[期刊]
摘要: 祭司巫师是古埃及宗教中最重要的巫师群体,他们来自神庙的秘密场所——“生命之屋”。祭司巫师包括“生命之屋”的书吏、诵经祭司及塞赫迈特女神的祭司等。他们积极地参与...
7.[期刊]
摘要: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
8.[期刊]
摘要: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
9.[期刊]
摘要: 比利时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著,陈妍蓉译《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
10.[期刊]
摘要: 通远坊天主堂由意大利方济各会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创建,曾为天主教陕西代牧区主教座堂,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包括主教堂在内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仅存主教堂、小...
11.[期刊]
摘要: 巴黎遣使会总部档案馆收藏了大量与浙江传教事务相关的史料,其中一则关于宁波仁慈堂的中法文对照的“大赦公告”,由教宗庇护十世在1906年谕准颁发,经由当时的浙江主...
12.[期刊]
摘要: 自布莱克斯通爵士始,学界对1215年大宪章的版本、文本与影响做了诸多探索,但其缮写与颁行方面仍存诸多疑点,如四份存世正本文书为何字体迥然不同,它们是否为权威的...
13.[期刊]
摘要: 俄罗斯东正教传入日本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对日本的文学、建筑艺术、宗教艺术、旅游业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艰辛起...
14.[期刊]
摘要: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开始在东亚国家之间进行传教活动。琉球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的开教情形相似,传教士在琉球的活动一开始也是采...
15.[期刊]
摘要: "攻战之际,马功居多",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力量的强弱具有决定战争胜负的能力。明朝建立后对马政格外重视,一度实现了繁盛,但随后又走向了衰败,形成"马政莫详于明,...
16.[期刊]
摘要: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不仅主导了其宗教改革运动,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哲学。他的神学思想通过否定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神职阶层对属灵阶层的垄断,在确立了每个个人在属灵...
17.[期刊]
“他者”与“自我”的双向互利:试析1917年前俄国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的“东正教化”
摘要: 19世纪60年代,朝鲜移民开始向俄国大批迁移,与朝鲜毗邻的南乌苏里边区成为朝鲜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在俄国对边区“朝鲜化”的隐忧之下,朝鲜移民的“他者”身份被逐步...
18.[期刊]
摘要: 自明后期以来,基督教逐渐深入中国民间,教士们试图通过一系列慈善救济活动拉近与中国民众间的关系,舒解由于东西文化观念冲突而带来的传教压力。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的实...
19.[期刊]
论“译名之争”对《尚书》西传的影响——19世纪中西文化争与合的一个案例
摘要: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仪之争”与“译名之争”对中西文化...
20.[期刊]
摘要: 2022年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建交30周年。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中斯两国交流的友谊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30年代。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之间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
1.[会议]
摘要: 1877年,英国浸礼会参与了丁戊奇荒期间在青州府境内的赈灾活动.赈灾结束之后,英国浸礼会的信徒人数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在青州的宣教环境也未发生过多的改善.188...
2.[会议]
摘要: 奥古斯丁在《论说谎》、《驳说谎》和《信望爱教义手册》中明确否定一切说谎的正义性,并且明确肯定每一个说谎都是罪.但是,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绝对主义的说谎理论与圣经...
3.[会议]
摘要: 理性基督徒林语堂对基督教信仰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阐释.这套阐释带有较强的文化输出意味,主要表现为以“天”、“道”观念解释上帝内涵;以中式感性标准与传统哲学论证耶稣...
4.[会议]
摘要: 19世纪末,基督教宣道会选取甘肃汉藏族群边界为突破口,意图渐进式地向藏区传教.传教士学习本地族群交往中的主客关系互惠模式,通过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提高传教效力.1...
5.[会议]
摘要: 发生在1936-1946年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地方的两次“五年运动”,是苗族基督教会自我设计、自主实施的社会运动,旨在促进教会发展、提高教徒的文化程度、改变传统...
6.[会议]
摘要: 1624年到1662年,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的时期,同时也是基督教(新教)开始在台湾传播的时期.为了控制台湾民众的思想,令其顺从荷方,东印度公司...
7.[会议]
摘要: 田德能(Alfred Liétard)是清代入滇的法国传教士,他在云南彝区传教,牵涉彝汉争端,著有不少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章,留下人类学专著《云南倮倮...
8.[会议]
摘要: 本文以三位在广州湾的传教士为经,教会事工为纬,夹叙夹议记述传教士从1930年至1943年在广州湾传教工作。1930年是传教士有计划地在广州湾传教的日期,194...
9.[会议]
摘要: 本文阐释了14世纪方济各传教士孟高维诺来到北京后面临的各种挑战。是什么将意大利传教士尤其是方济会传教士吸引到中国?方济会如何能与土地广裹、人口庞杂的中国相适应...
10.[会议]
历史名人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信仰问题——读《刘子如研究与史料选集》的学术思考
摘要: 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先生于1924年环游世界,根据篇幅虽然有限但确凿无误的历史文献显示,这不是刘先生计划的世界现代化专程考察,而主要是一个虔诚的中国基督徒环球"...
11.[会议]
摘要: 本文试图从基督教史学传统对西方希罗多德研究所可能产生的误识这一角度出发,检视某些后世逐渐成形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学科标准和规则能否直接运用于古代史学及史家,追...
12.[会议]
摘要: 作为古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是一部兼具神学、文学、史学和社会学等百科全书式品质的经典文本.圣经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延续千年、迄今亦非常活跃,可谓卷帙浩繁...
13.[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1400-1535年间的赫里福德主教区主教文件汇编,来统计和归纳“外来”教士所持有的异地授职信的数量和来源地,以及本地教士获得异地授职信的数量和某...
14.[会议]
摘要: 适应性传教策略是明末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制定下的令其在华顺利传教的重要策略,然而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统治者内部矛盾及危机一再显露,而不幸的是耶稣会士却卷入了其...
15.[会议]
儒耶合一,中西交融:泰安耶稣家庭的规训与惩戒(1921-1952)
摘要: 泰安耶稣家庭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兴起的一个宗教组织,它虽以西方基督教为信仰,但却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本文所阐述的就是这个宗...
16.[会议]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来在欧美访学的见闻和新出版的相关工具书,钩沉索隐,对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等学术单位所藏的相关档案进行检索,并予以简要的说明。同时...
17.[会议]
斯宾诺莎是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吗?——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对犹太教的批判
摘要: 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思想酝酿己久。《神学政治论》中的一些思想在他年轻时就己萌芽和发生,甚至已经表达出来,他因此受到犹太教会革除教籍的惩罚。后来,随着阅历和知识的...
18.[会议]
摘要: 在本研究中,将在汉语文化域发生的基督教艺术称之为"中国圣经艺术",这是因为,中国上古文化与圣经文化有着发生学上的联系,准确地说,是轴心时代中华昆仑神话与犹太旧...
19.[会议]
摘要: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历史源远流长,传播之广、信徒之多让人慨叹.在漫长的基督教历史当中,东方一直是其传教过程当中的“软肋”.东方,尤其是中国,在漫长的...
20.[会议]
摘要: 聂斯托利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在中国被称为“景教”.景教于7世纪早期传入中国后,在中原地区保持了200余年较好的发展态势。会昌五年(845年)四月,唐武宗颁布...
1.[学位]
摘要: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在不断地发展自身,与中国本土的儒学、道教文化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三教并立的局面。到了明代,天主教在中国扩展教区,并以澳门为起始...
2.[学位]
摘要: 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熔炉中,吴耀宗属于基督教自由派,与他同时代的基督教界人士相比较而言,他更具有爱国的热情,...
3.[学位]
摘要: 在埃塞俄比亚,宗教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定为埃塞俄比亚的国教后,它的发展变迁便贯穿着整个国家的历史长河。然而,基督教官方宗教地位的确立...
4.[学位]
摘要: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在迫害中渐渐发展壮大。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又将新教从天主教中分...
5.[学位]
摘要: 从西元一世纪的使徒时代进入二世纪的教父时代,基督教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基督教而言,二世纪被称为是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的世纪,这群人在教会拥有巨...
6.[学位]
摘要: 莫尔特曼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和学术造诣的基督教神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之一。他以“终末的盼望”为神学的出发点和方向,对传统基督教进行了创新性的神学研究。莫尔特曼...
7.[学位]
摘要: 章力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法政学家,也是海外华人教会公认的重要神学家,他的神学著作引领诸多华人慕道者皈依基督教。近年来,伴随其主要的神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
8.[学位]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靠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西方来华基督教教会纷纷将传教的触须进一步伸向华北和中国腹地,美以美会女布道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该会成立于1869年,是...
9.[学位]
摘要: 北欧人以维京人为主。维京人属日耳曼人的一支,根据地域的不同被划分为挪威人、丹麦人及瑞典人。公元8-11世纪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人的海盗行径几乎侵扰了整个欧...
10.[学位]
洋教与土民:义和团运动前后的华北公理会研究(1860-1911)
摘要: 依靠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动荡,晚清与教案相关的社会动荡多与传教士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义和团运动等反教活动的爆发是中国地...
11.[学位]
摘要: 休·拉蒂默作为英国宗教改革中最重要的传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英国的使徒”。他本是一位坚定的天主教徒,在各方新教思想的影响下转向新教,通过与新教人士的交流,与天主教...
12.[学位]
摘要: 1558年,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去世,都铎王位由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承袭。新女王上任伊始不仅要维护其王位的合法性,更需要应对来自国内外天主教势力的威胁,以稳...
13.[学位]
摘要: 1553年,玛丽一世继任英王后,废除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时期的相关法案,中断了都铎宗教改革的进程,恢复了英国的天主教信仰;同时,她还采取极端手段,大肆迫害新...
14.[学位]
摘要: 16世纪20年代后期,亨利八世因离婚案激化了与罗马教皇的矛盾,直接诱发了英国宗教改革。都铎宗教改革伊始,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英王的宠臣,雷金纳德·波尔挑战...
15.[学位]
摘要: 马礼逊作为基督新教首位来华传教士,在清政府教禁森严的背景下,借助文字传教、教育传教、医药传教等多种方法开展对华传播。其中,他探索开创了新闻传教,先后创办或者推...
16.[学位]
摘要: 直到10世纪初,挪威对于西欧基督教文明来说仍属于异教世界的范畴。但是随着与基督教文明的接触加深、传教士的劝化以及国王的推动,挪威逐渐转向基督教。挪威皈依基督教...
17.[学位]
摘要: 基督教自一进入中国便开始了其本色化的历程,华人基督徒作为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的主体,在基督教本色化历程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当基督教在中国经历种种冲击之后,...
18.[学位]
民国时期中国天主教知识人的国家观——以《圣教杂志》(1923-1938)为中心
摘要: 1923-1938年,中国天主教知识人以《圣教杂志》为中心集中地阐释了他们的国家观,说明天主教与国家的融合、冲突的关系。《圣教杂志》1912年由中国神父潘谷声...
19.[学位]
摘要: 乐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基督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今蒙古国处在剧烈社会转型期,基督教信仰者成为一个新兴群体,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宗教信仰与乐观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