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骨瓣减压术
去大骨瓣减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225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广西医学、河南医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年会暨第二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等;去大骨瓣减压术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应明、刘中涛、赖润龙等。
去大骨瓣减压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2258篇
占比:99.95%
总计:272381篇
去大骨瓣减压术
-研究学者
- 杨应明
- 刘中涛
- 赖润龙
- 于汉昌
- 侯文仲
- 关北漩
- 冯光
- 姚兴军
- 庞增林
- 张秀斌
- 彭峰
- 曾敏敏
- 李国峰
- 杨启英
- 段继新
- 沈才锋
- 王岳华
- 邓光策
- 丁飞
- 严旭
- 付正刚
- 任启福
- 伍小峰
- 伍颖光
- 何明方
- 何桂荣
- 何海勇
- 何秋平
- 何骏
- 侯宗刚
- 傅小君
- 全建波
- 兰伟
- 兰佩钦
- 兰胡翔
- 冯斌
- 冯爱平
- 刘东
- 刘佰运
- 刘冲
- 刘宏
- 刘思宏
- 刘斌
- 刘春莹
- 刘晓
- 刘智
- 刘来兴
- 刘涛
- 刘福增
- 刘维田
-
-
陈红政
-
-
摘要:
目的分析颧弓上耳屏边缘小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封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STBI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接受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46例)接受颧弓上耳屏边缘小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两组颅内压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观察组PCT、IL-2、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52%)较对照组(30.95%)低(P<0.05)。结论颧弓上耳屏边缘小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可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运动、认知功能,对炎症因子水平影响小,且安全性高。
-
-
王水
-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选择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颅内压及昏迷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颅内压(10.78±3.05)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20.73±2.82)mm Hg,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2.67±1.96)分高于对照组的(9.24±1.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应用价值高.
-
-
王文庆;
杨应明
-
-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急性反常性脑疝(acute paradoxical herniation,APH)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标准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治疗的63例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19例。年龄13~74岁,平均(52.4±13.2)岁。按去大骨瓣术后是否并发APH分为APH组(29例)和对照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透明隔偏移值、脑脊液引流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APH组患者脑脊液引流量、术后透明隔偏移值和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APH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透明隔偏移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APH组内4例患者术后体位由高坡位降为平卧位后,GCS评分有改善(P<0.05)。结论:脑脊液的丢失、术后透明隔的过度偏移、发病至手术时间过长、头位升高可能是APH形成的促进因素。
-
-
张秀斌
-
-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天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21例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5年4月~2018年5月实施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6月~2020年5月在对照组手术基础上实施镜下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的2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在良好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脑组织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脑积水、应激性溃疡、大脑后动脉闭塞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并脑疝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实施镜下天幕裂孔切开术,能有效缓解脑干及周围组织受压,通畅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有效改善预后.
-
-
张秀斌
-
-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天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21例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5年4月~2018年5月实施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6月~2020年5月在对照组手术基础上实施镜下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的2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在良好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脑组织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脑积水、应激性溃疡、大脑后动脉闭塞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并脑疝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实施镜下天幕裂孔切开术,能有效缓解脑干及周围组织受压,通畅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有效改善预后。
-
-
赵艳艳;
庞明明
-
-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24 h内均行头颅CT复查,统计其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率,并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其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 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率为12.86%(9/70).经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对侧颅骨骨折、有对侧脑挫裂伤、中线结构异位>10 mm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血肿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率较高,对侧颅骨骨折、对侧脑挫裂伤、中线结构异位是发生对侧迟发性血肿的影响因素,临床需早发现、早关注,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期降低对侧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
-
-
冯爱平;
王文;
杜陈
-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LDC)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风险模型构建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5例行单侧LDC的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DTICH发生情况分为DTICH组(n=40)和非DTICH组(n=8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GOS)标准评定患者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DT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危险因素预测DTICH发生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区分度进行验证评价;GiViTI校准带及Hosmer Lemeshow检验对校准度进行验证评价.结果:非DTICH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分级优于DTICH组(P0.05;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DCA曲线中阈概率值设定为30.4%的临床净获益为35%.结论:DTICH会影响sTBI患者LDC手术预后,若术前Rotterdam CT≥4分、合并颅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9.73 h、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82 g/L时,应提前告知患者LDC术后有发生DTICH的风险,并考虑早期干预.
-
-
孙吉庆
-
-
摘要: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并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GC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0%,比对照组的60%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均比治疗前高,并且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4%,比对照组的20%低(P<0.05).结论: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昏迷程度得到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
吴政俊;
刘宏;
涂小龙;
何明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少量(20~4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n=45)、B组(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n=57),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周、2周复查颅内残留血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2周)、中期(6个月)、晚期(12个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次日、术后1周颅内残余血肿量差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建议采用联合去大骨瓣减压术,有助于缓解颅内高压,减少手术创伤,改善脑组织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
-
傅小君;
许信龙;
汤崇辉;
方战舰
- 《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和严重脑挫裂伤等原因造成的恶性颅高压常用术式.迅速、有效的降低颅内压.获得较大的骨窗,充分暴露额、颞、顶叶及颅前窝和颅中窝,清除额颞顶部血肿及坏死的脑组织,还可较彻底止血,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氧分压.去大骨瓣减压术往往有手术后脑脊液切口漏:与术中头皮及皮下缝合不严密、切口处张力过高、负氮平衡等原因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有关.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脑脊液切口漏、是否开放性颅脑创伤、手术时间的长短、创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防治方法:术中硬膜减张缝合,严密缝合帽状腱膜、头皮.术后注意患者的营养情况。CSF切口漏者可以适当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腰穿确认白细胞数高者,得到CSF培养结果前经验性使用BBB透过率较高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并在得到培养结果后及时调整抗生素。术后CSF切口漏者,首先试行漏口清创缝合术,术后必须非常注意保持漏口处敷料的干洁,同时及时排除可能合并的颅内感染,必要时行腰穿检查及腰大池置管CSF引流术。缝合后仍然存在CSF漏者,应行清创术。
-
-
沈罡;
陈海;
陈茂送;
孙成丰
- 《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发现并治疗脑积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1月期间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8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定期通过CT以及腰穿检查发现颅内压以及脑室变化情况,并对于出现硬膜下、皮下积液、纵裂积液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明确脑积水的患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腰穿持续外引流术.结果:86例经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中,在2-10周的不同时间段内,有6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其中65例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对于39例早期发现外部性脑积水的患者,及时行皮下穿刺或腰穿持续外引流,其GCS评分明显升高.其中32例患者转为内部性脑积水后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另7例仅行腰穿持续引流或皮下穿刺的患者也有明显好转.结论:由于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组织发生移位、挤压,加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因素引起的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脑脊液循环更易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脑积水.尤其是术后早期发生硬膜下、皮下积液、纵裂积液的患者更易出现迟发性脑积水.早期发现并对脑积水进行积极治疗和处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对颅脑创伤以及脑内血中的患者恢复有重大意义.
-
-
田润发;
侯宗刚;
郝淑煜;
茆翔;
边立衡;
张莹;
吴伟川;
李欢;
刘佰运
- 《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年会暨第二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发生率高、残死率高、后遗症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是一种治疗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手术,并长期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后恶性脑水肿.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基础研究证据,临床上对于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效果仍然存在争议.颅脑原发性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水肿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能分解血管外膜基质,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被破坏,最终导致严重脑水肿。因此,颅脑创伤后脑组织内产生的MMP-9含量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脑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本研究目的即为通过分析严重TBI去骨瓣减压后动物行为学表现、脑组织中MMP-9含量和皮质含水量的变化,探讨去骨瓣减压对于创伤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为DC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应用液压打击损伤装置建立大鼠重度颅脑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十去骨瓣组(DC+)、损伤+保留骨瓣组(DC-),分别于24h,48h及72h三个时间点对三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然后断头取脑,测定损伤皮层的含水量,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MMP-9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C-组行为学评分、脑组织的含水量在三个时间点均分别低于及高于DC+组,但24h及48h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72 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显示脑损伤后伤灶及其周围有多量MMP-9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持续增加,至48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72h时阳性细胞数仍高于24h水平。DC-组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C+组MMP-9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DC-组为低,48h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至72h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证实单侧液压打击致大鼠颅脑损伤后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可减少损伤脑组织内MMP-9的表达,改善脑水肿的程度,提高重型脑损伤大鼠的行为学评分,降低其死亡率。
-
-
- 《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对脑损伤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的手术,应维持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气道通畅,先做耳前上直切口小骨窗开颅,快速降颅压、缓解脑疝;从容做额颞顶骨瓣;切口原则上在发际内,额颞顶骨瓣大小可依据脑损伤范围适当调整,损伤较局限者,可不过顶结节;较广泛者,宜过顶结节.对挫伤失活脑组织应予清除;术毕颅内压仍偏高时,应果断切除额、颞极,行有效内减压。硬膜宜扩大成形缝合,硬膜下和皮肌瓣下宜置外引流。术中遇急性脑膨出或脑肿胀等并发症,应及时排查原因,异位迟发血肿最常见,其次为气道不畅和氧交换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血管麻痹扩张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对损伤相对局限,术毕脑压不高者,不要冒然将骨瓣去除,可实施浮动骨瓣,以减少颅骨缺陷综合症。
-
-
- 《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对脑损伤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的手术,应维持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气道通畅,先做耳前上直切口小骨窗开颅,快速降颅压、缓解脑疝;从容做额颞顶骨瓣;切口原则上在发际内,额颞顶骨瓣大小可依据脑损伤范围适当调整,损伤较局限者,可不过顶结节;较广泛者,宜过顶结节.对挫伤失活脑组织应予清除;术毕颅内压仍偏高时,应果断切除额、颞极,行有效内减压。硬膜宜扩大成形缝合,硬膜下和皮肌瓣下宜置外引流。术中遇急性脑膨出或脑肿胀等并发症,应及时排查原因,异位迟发血肿最常见,其次为气道不畅和氧交换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血管麻痹扩张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对损伤相对局限,术毕脑压不高者,不要冒然将骨瓣去除,可实施浮动骨瓣,以减少颅骨缺陷综合症。
-
-
- 《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对脑损伤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的手术,应维持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气道通畅,先做耳前上直切口小骨窗开颅,快速降颅压、缓解脑疝;从容做额颞顶骨瓣;切口原则上在发际内,额颞顶骨瓣大小可依据脑损伤范围适当调整,损伤较局限者,可不过顶结节;较广泛者,宜过顶结节.对挫伤失活脑组织应予清除;术毕颅内压仍偏高时,应果断切除额、颞极,行有效内减压。硬膜宜扩大成形缝合,硬膜下和皮肌瓣下宜置外引流。术中遇急性脑膨出或脑肿胀等并发症,应及时排查原因,异位迟发血肿最常见,其次为气道不畅和氧交换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血管麻痹扩张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对损伤相对局限,术毕脑压不高者,不要冒然将骨瓣去除,可实施浮动骨瓣,以减少颅骨缺陷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