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状黄土
原状黄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042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非饱和土的应力— 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等;原状黄土的相关文献由535位作者贡献,包括骆亚生、张吾渝、王平等。
原状黄土
-研究学者
- 骆亚生
- 张吾渝
- 王平
- 柴少峰
- 陈存礼
- 倪万魁
- 卢玉东
- 卢阳春
- 王兰民
- 谢定义
- 邵生俊
- 刘华
- 张玉
- 王峻
- 王谦
- 胡再强
- 胡海军
- 蒲小武
- 陈正汉
- 刘保健
- 张晓周
- 文少杰
- 李鑫
- 王丽丽
- 王衍汇
- 王铁行
- 袁志辉
- 许世阳
- 车高凤
- 郭雯
- 于一帆
- 任建威
- 党进谦
- 冯永珍
- 刘增荣
- 刘慧
- 周康
- 平高权
- 张亮
- 张志毅
- 徐善常
- 徐舜华
- 曾垂青
- 李宝平
- 杨倩
- 梁庆国
- 王家鼎
- 王掌权
- 胡全
- 范文
-
-
刘华;
胡鹏飞;
王松鹤;
刘乃飞;
胡文乐;
谷宏全
-
-
摘要:
黄土受到污染后,土体的组分以及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土体抗拉强度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人工配置盐酸、硫酸和硝酸的4种不同浓度的污染液,对比蒸馏水和污染后的土样进行直接拉伸破坏试验,探讨酸污染黄土的拉应力拉应变特征及过程,进一步分析不同酸溶液种类、浓度对土体抗拉强度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污染液的侵入,黄土的抗拉强度均小于未污染状态;且随着污染液浓度的增大,盐酸和硝酸污染黄土的抗拉强度均呈减小态势,而硫酸污染英黄土的抗拉强度却逐步恢复,拟合后的污染液浓度与抗拉强度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基于黄土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探讨酸污染黄土的联合抗剪强度拟合关系。
-
-
何盛东;
关晓迪;
张明飞;
魏欢欢;
马迪
-
-
摘要:
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的邓肯-张本构模型无法准确地考虑黄土的抗拉强度,且不能合理地反映原状黄土的内摩擦角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的性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原状黄土的二次抛物线准则引入邓肯-张本构模型,通过修正土的强度与破坏应力比,重新确定了土的切线变形模量和切线泊松比,建立了基于黄土二次抛物线准则的邓肯-张本构模型。该模型较合理地反映了原状黄土的抗拉与抗剪强度特性,为邓肯-张本构模型准确地研究黄土边坡土体的力学性状以及边坡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
刘禹阳;
王耕;
来弘鹏;
谢门东;
安驰
-
-
摘要:
为探明不同干湿循环条件对原状Q2黄土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影响,明确宏观力学参数与微观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开展了干湿循环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了干湿循环过程中原状黄土宏观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基于综合结构势思想,利用宏观力学参数定义了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表达式,推导了用以描述黄土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孔隙特征参数,建立了原状黄土宏-微观参数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原状黄土孔隙面积比和分形维数呈增长趋势,黄土峰值偏应力和黏聚力持续减小,干湿循环幅度越大,下限含水率越高,黄土孔隙结构的扩张和宏观强度的衰减越快,但内摩擦角变化不大;原状黄土的可变性可用宏观峰值偏应力与土体黏聚力的比值表征,即可变性参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整体呈非单调增长趋势变化;原状黄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用孔隙面积比和孔隙分形维数的乘积表征,即孔隙特征参数,其与可变性参数的变化关系和三角函数接近;原状黄土峰值偏应力与孔隙特征参数的比值随黏聚力的变化规律服从指数函数关系,经验证,该函数关系可较为合理地描述原状黄土宏观和微观参数间的数量关系。
-
-
周豪;
毛雪松;
运志辉
-
-
摘要:
为了揭示强、弱结合水及其质量分数对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界定黄土中强、弱结合水的质量分数,结合三轴剪切试验和微观结构图像研究了结合水对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黄土强、弱结合水的临界相对湿度为90.0%,形成的强、弱结合水质量分数分别为3.07%、4.75%;当黄土中的水分以强结合水的形式存在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当黄土中的水分主要处于弱结合水至自由水范围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硬化;黄土的极限强度随着结合水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微观结构图像显示黄土中含有亲水性黏土矿物,随着结合水质量分数的增加,土颗粒的接触方式由以点-面接触为主逐渐向以面-面接触为主过渡。
-
-
王瑜川;
黄光靖;
刘鑫;
黄良;
兰恒星
-
-
摘要:
静止土压力系数(K_(0))是岩土工程中计算侧向土压力的关键参数,原状和重塑黄土的K_(0)系数在固结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明显区别于黏土或砂土。为研究围压和初始孔隙比对原状和重塑黄土的K_(0)系数的影响,采用加装高精度局部径向位移计(LVDT)的应力路径三轴仪开展了K_(0)固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重塑黄土的K_(0)系数受初始孔隙比(e0)的影响较为明显,当试样的初始孔隙比减小(从0.775变为0.503),其K_(0)系数的最大降幅为55%;然而原状黄土的K_(0)系数受有效围压(σ_(3)′)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在σ_(3)′350kPa时,K_(0)系数为0.46~0.51;(2)在固结过程中,原状黄土试样和重塑黄土试样的K_(0)系数均发生陡降,具体表现为重塑黄土密样(e0<0.6)的陡降发生在固结的起始阶段,重塑黄土松样(e0≈0.77)的陡降发生在有效围压接近100kPa,而原状黄土试样的陡降发生在有效围压为350kPa附近;(3)在相同的有效围压和密度条件下,原状黄土的K_(0)系数大于重塑黄土。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获取了重塑和原状黄土的孔隙分布,并辅以试样的超孔隙水压力、排水体积等数据进行了讨论,发现结构性是造成黄土K_(0)系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
-
苏立君;
赵茜;
刘华;
钱文君;
何江涛;
杨金熹
-
-
摘要:
为定量分析原状黄土的胀缩变形特性及裂隙形态演化规律,从黏黄土、黄土和砂黄土区域选择西安、延安和米脂黄土进行颗粒分析、电镜扫描(SEM)与干湿交替试验,量测干湿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径向变形,利用PCAS软件对裂隙照片进行矢量化处理并提取各项裂隙形态学参数.结果表明:干湿交替过程中三地黄土试样的体胀程度逐渐增大,胀缩变形均以轴向变化为主,尺寸效应及干湿条件是导致及加剧试样变形各向异性的重要条件.三地黄土表面裂隙的裂隙率、总长度、裂隙条数、块区面积及块区长宽比均随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地域由南向北延伸(西安—延安—米脂),黄土细粒含量逐渐减少,粗粒含量逐渐增多,骨架结构由集粒镶嵌排列向粗粒直接接触变化,各项裂隙参数逐渐减小,裂隙网络形态由多边类圆形向规则窄长的四边形变化,裂隙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缩短.楔体状裂隙由试样边缘向中心呈放射状生长,距边缘一定距离处近垂直向的裂隙开始横向延伸并相互连接,内部贯通成一分界面,导致表层破碎土体剥落.利用Boltzmann生长模型可描述裂隙缓慢发育、快速增长、滞缓发展的三阶段生长过程,为预测裂隙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
-
金娟
-
-
摘要:
针对来自西安市某工程基坑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侧限条件下的增湿变形试验,基于孔隙比、干密度、湿陷系数、净竖向应力等关键指标来分析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经实验研究发现,侧限条件下的原状黄土净竖向应力达到400 kPa的情况下,湿陷系数达到最高水平。
-
-
曾垂青;
张吾渝;
高义婷;
谷遇溪
-
-
摘要:
为了探究固结应力比、循环动应力比与加载频率对原状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海北地区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基于英国GDS双向动态三轴试验系统,考虑土体不同起始应力状态及交通荷载不同动力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固结应力比、循环动应力比与加载频率对原状黄土的轴向累积应变、回弹应变与回弹模量均有影响,且固结应力比相较于循环动应力比和加载频率其影响要更为显著,固结应力比K=1.0时土体的回弹应变大致为K=1.67时的2倍;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回弹模量均在加载初期变化较大,循环次数达到500次后,回弹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发展基本不变;当K=1.0,f=3.0,循环动应力比由0.1增加到0.7时,回弹模量衰减程度最大,能达到21.60%,当K=1.67,f=3.0时,回弹模量衰减达到10.52%;回弹模量随固结应力比与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循环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减小;轴向累积应变随固结应力比与循环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不同试验条件下,在循环次数N=500次时轴向累积应变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
-
李宝平;
平高权;
张玉;
杨倩
-
-
摘要:
以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平面应变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对原状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土样表面损伤越严重;在同含水率、同固结围压的条件下,原状黄土的偏应力轴向应变(σ1-σ3)-ε1曲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且冻融循环对原状黄土(σ1-σ3)-ε1曲线的劣化作用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减小;根据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得出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呈线性减小,黏聚力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内摩擦角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且在3°范围内变化。基于试验数据的合理性,拟合出原状黄土随冻融循环周期的劣化模型,该模型经试验验证可较好地描述原状黄土随冻融循环周期的劣化规律。
-
-
李宝平;
平高权;
张玉;
杨倩
-
-
摘要:
以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平面应变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对原状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土样表面损伤越严重;在同含水率、同固结围压的条件下,原状黄土的偏应力-轴向应变(σ1-63)-e1曲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且冻融循环对原状黄土(σ1-σ3)-ε1曲线的劣化作用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减小;根据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得出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呈线性减小,黏聚力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内摩擦角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且在3°范围内变化.基于试验数据的合理性,拟合出原状黄土随冻融循环周期的劣化模型,该模型经试验验证可较好地描述原状黄土随冻融循环周期的劣化规律.
-
-
WEN Shao-jie;
文少杰;
ZHANG Wu-yu;
张吾渝;
ZENG Cui-qing;
曾垂青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使用英国GDS双向动态三轴试验系统对青海省海东地区原状黄土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变εd<1%时,动剪切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加急剧减小;动应变εd>1%时,动剪切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加减小缓慢,后期基本趋于稳定.动剪切模量随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幅值随应变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动应变εd<0.5%时,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迅速增大;在动应变εd>0.5%时,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缓慢增大;在较小动应变时,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加载频率对阻尼比无明显的影响,随着动应变的增大,阻尼比随围压、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固结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
-
-
CUI Jing-yu;
崔靖俞;
ZHANG Wu-yu;
张吾渝;
XIE Bang-long;
解邦龙;
JI Xi;
纪曦;
JI Gang-ao;
季港澳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通过室内浸水压缩试验对不同深度西宁地区原状黄土的湿陷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颗粒及裂隙图像识别分析系统(PCAS),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上覆压力下的原状黄土湿陷性与内部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土体内部的大孔隙,架空结构及大量的直接点接触是本地区黄土具有湿陷性的内部条件;随着埋深的增大,在相同上覆压力及浸水条件下,湿陷性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相同埋深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加并给予浸水条件,黄土的湿陷性有着明显的提高,证明了外部荷载和浸水是黄土发生湿陷性的外部条件.
-
-
CHEN Cun-li;
陈存礼;
ZHANG Deng-fei;
张登飞;
ZHANG Jie;
张洁
- 《非饱和土的应力— 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用改装可浸水增湿的非饱和三轴仪,对原状黄土在等向应力条件下进行了常吸力压缩及常应力增湿试验,研究了压缩与增湿变形,增湿湿陷及屈服特性,推导得到了可描述增湿变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力对压缩变形的影响与应力大小有关,当应力较大时可忽略其影响;湿陷变形与应力大小有关且在初始屈服应力处最大;用单线与双线法确定的湿陷变形可近似相等,但所确定的增湿变形却差异显著;引入减损吸力来描述增湿变形特性,据此证实了加载湿陷(LC)屈服面不具有唯一性,存在着吸力减小(SD)屈服面,且LC与SD屈服面扩展具有明显的耦合效应;提出的等向应力条件下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预测常应力下增湿变形,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
HU Hai-jun;
胡海军;
ZHOU Kang;
周康;
LUO Ya-sheng;
骆亚生;
HU quan;
胡全;
ZHAO Wen-peng;
赵文鹏;
ZHANG Zhi-yi;
张志毅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研究不同区域黄土颗粒和孔隙大小、形状和排列的定量差异,针对甘肃兰州、陕西西安和山西运城的原状黄土的电镜照片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应用Autocad描绘获得颗粒和孔隙的边界,拉开各对象后填充,然后导入到图像分析软件中获得各对象的长轴,短轴、周长、面积和长轴方向角;其次,应用得到的参数计算反映对象大小、形状和定向排列的定量参数;最后比较不同区域原状黄土中颗粒和孔隙的定量参数差异.结果表明甘肃兰州黄土颗粒的平均直径最大,形状最偏离圆形,三个区域颗粒排布在空间分布均匀;甘肃兰州黄土的孔隙平均直径与陕西西安的接近,形状更偏离圆形;颗粒的平均直径接近于孔隙的平均直径,颗粒形状更接近于圆形.
-
-
-
YUAN Zhihui;
袁志辉;
NI Wankui;
倪万魁;
WANG Yanhui;
王衍汇;
DAI Lei;
戴磊
- 《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通过洛川黄土干湿循环试验,探讨了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含水率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关系,分析了抗拉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干湿循环条件下,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含水率的减小而增大,并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增大趋势,均为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含水率的情况下,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当经历1次干湿循环后,两者的值衰减最大;当经历2~3 次干湿循环后,衰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随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呈幂函数的关系.
-
-
SUN Chao;
孙超;
FAN Wen;
范文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黄土试样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泾河南岸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特性.研究表明,含水率对黄土的抗拉强度大小有重大的影响,它与抗拉强度之间满足负幂函数递减关系.黄土单轴抗拉试验中,黄土试样的极限拉应变只有万分之几,其极限抗拉强度在几千帕到几十千帕之间.因此,在雨水以及灌溉作用下,黄土的抗拉强度进一步降低,并促进黄土边坡后缘裂缝的进一步发育,这也是导致黄土滑坡发生的因素之一.
-
-
-
杨涛
- 《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黄土作为特殊土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季节性冻土地区.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用GDS三轴渗透仪测量不同干密度原状黄土竖直向及水平向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原状黄土水平向渗透系数大于竖直向渗透系数,水平向渗透系数和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原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强.在封闭系统下用冻融循环箱对干密度相同而初始含水率不同的原状黄土进行冻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后试样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后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弱.随着冻融次数增加,黄土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先增大然后趋于稳定;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次数增加而显著改变,表现在黄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与竖直向渗透系数比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后通过观测黄土的微观结构分析了其对黄土渗透性的重要影响.
-
-
张小辉
- 《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根据变形控制标准,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考虑桩身参数和土层情况的不同,对黄土地基中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现场单桩水平静荷试验揭示出:在桩项设置灰土垫层可有效提高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对黄土地基中水平受荷桩进行了全面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均质地层中当桩的长径比大于12时,增大桩长并不会有效地增加水平承载力.单桩水平承载力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大,其在硬黄土中的增幅明显要大于软黄土,土层越硬那么采用增大桩径的措施来增加水平承载力的效果就越明显.施工工法和泥皮厚度引起的桩土界面摩擦系数μ的变化对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随着桩顶下软黄土层厚度的增大,单桩水平承载力呈现非线性减小的趋势.然而随着桩顶下灰土垫层厚度的增加,单桩水平承载力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但增加梯度逐渐变小.当在软黄土场地设置灰土垫层时,灰土厚度增加引起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增幅要大于在硬黄土场地,灰土厚度较小时这一现象愈显著.桩顶灰土厚度越大,桩径变化引起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变化越大,在软黄土场地的变化幅度大于硬黄土.进而探明垫层有效外放比主要与垫层厚度和场地土质有关,提出灰土垫层外放尺寸可考虑场地土质和垫层厚度按3~5倍桩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