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竖向应力

竖向应力

竖向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8839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理工学院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福建省公路学会2007—2008年度学术交流年会等;竖向应力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晓庆、陈勇、丁三宝等。

竖向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8839 占比:99.84%

总计:58935篇

竖向应力—发文趋势图

竖向应力

-研究学者

  • 蒋晓庆
  • 陈勇
  • 丁三宝
  • 万程炜
  • 严可翔
  • 于敬海
  • 何文安
  • 余闯
  • 傅中志
  • 凌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延亿; 贾伟; 樊恒辉; 邓刚; 陈含; 张茵琪
    • 摘要: 堆石料遇水后产生的湿化变形对堆石坝的安全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但目前对降雨作用引起的堆石料非饱和湿化变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某工程软岩堆石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竖向应力条件下的降雨湿化变形试验,分析材料湿化变形基本规律及竖向应力对材料湿化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竖向应力条件下材料湿化变形发展规律相似,其湿化应变增长经历了快速、缓慢及稳定三个阶段,各阶段湿化变形量值、发展速率及稳定时间有所差异;竖向应力对初次降雨时材料湿化变形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大,湿化应变时程曲线呈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竖向应力对多次降雨循环下材料湿化变形的影响,发现低竖向应力时材料颗粒滑移、位置重排引起了大部分湿化变形,其应变增加幅值小;竖向应力较高时,颗粒破碎等加剧了湿化变形的发展,应变大幅增加;随着竖向应力的进一步增大,颗粒破碎率降低,试样密实度提高,颗粒间咬合约束作用凸显,湿化变形增幅减小。
    • 李想; 焦玉勇; 邹俊鹏; 张修峰; 王超
    • 摘要: 为揭示深部采煤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规律,以兖矿集团东滩煤矿6采区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采矿条件为背景,基于微震及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利用UDEC对深部采煤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沿工作面回采方向(z_(1)方向)的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开采宽度的增加,覆岩的破坏形式由大块整体垮落转变为覆岩大变形;大能量矿震逐渐减少,能量趋于平稳;导水裂隙带高度先迅速升高后基本不变,稳定在85 m,与经验公式计算相符,据此确定了覆岩的三带分布;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三角拉应力带,采空区边缘20~30 cm处形成了竖向峰值应力为50 MPa的超前支撑压力带。(2)垂直工作面回采方向(z_(2)方向)的模拟结果显示,紧邻采空区的存在、采空区间煤柱的破坏一定程度导致63_(上)06工作面回采后覆岩竖向位移迅速增大,并波及地表。(3)将模拟得到的地表沉降数据和实测数据绘制成地表沉降曲线图,地表沉降曲线呈“U”字形,且在煤层回采过程中,沉降速率逐渐增大;通过将模拟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其平均误差仅为8%,说明模拟结果真实可靠,可为同类煤矿地表沉降预测提供借鉴。
    • 向武松
    • 摘要: 为了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时围岩变形的稳定性,本文以某公路隧道锚喷支护开挖为对象,利用Midas/GTS数值模拟分析固定开挖进尺2m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总位移DT、水平应力S-XX及竖向应力S-ZZ的变化规律,得出软弱围岩隧道开挖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 刘金慧; 屈克军; 丁万涛; 王杨
    • 摘要: 硬塑状粉质黏土地层深埋马蹄形隧道开挖易出现土拱效应。以改进的太沙基围岩压力理论为基础,对上述马蹄形隧道开展了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试验,分析隧道开挖全过程中围岩竖向应力重分布及地层沉降变化情况,得出压力拱的形成及演化规律,并分析围岩力学参数大小变化对压力拱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拱内围岩应力及地层沉降变化显著,可作为压力拱高度和形状的判断依据;压力拱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掌子面前后约1倍隧道洞径的距离,它主要分布在隧道上方90°的区域;压力拱高度随围岩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呈明显的减小趋势,但宽度对围岩力学参数变化不敏感。研究成果为确定硬塑状粉质黏土地层深埋马蹄形隧道的超前支护参数提供了参考,对指导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 褚峰
    • 摘要: 利用非饱和土压缩仪对西安张家铺地区原状非饱和黄土进行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在试验中充分考虑到天然干密度和竖向应力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根据试验资料揭示出:在较低的含水量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走势比较平缓,而在较高的含水量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走势比较陡峭;较小的竖向应力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小,而较大的竖向应力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大;通过大量试验结果拟合出了考虑天然干密度和含水量影响的原状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用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的土—水特征曲线对实际工程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 金娟
    • 摘要: 针对来自西安市某工程基坑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侧限条件下的增湿变形试验,基于孔隙比、干密度、湿陷系数、净竖向应力等关键指标来分析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经实验研究发现,侧限条件下的原状黄土净竖向应力达到400 kPa的情况下,湿陷系数达到最高水平。
    • 孙世国; 胡哲; 高冰月
    • 摘要: 当隧道上覆土体的含水率达到饱和状态时,若降雨强度大于土体入渗率且降雨持续不断时,地表会产生积水,地表积水深度会相应增加.地表积水后引起土体承载力降低将造成土体下沉挤压隧道衬砌.以北京丰台某地铁隧道为例,利用原有勘察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地表积水对隧道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表积水深度增加时,竖向应力集中主要作用于拱腰,而沉降位移拱顶区域最大.
    • 金娟
    • 摘要: 针对来自西安市某工程基坑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侧限条件下的增湿变形试验,基于孔隙比、干密度、湿陷系数、净竖向应力等关键指标来分析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经实验研究发现,侧限条件下的原状黄土净竖向应力达到400 kPa的情况下,湿陷系数达到最高水平.
    • 阿拉腾布日固德; 汤荣平; 王永新
    • 摘要: 鉴于近年来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腹板沿桥长方向开裂案例较多,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竖向预应力筋的竖向预应力损失造成腹板裂缝.溜筒江大桥连续刚构腹板竖向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改为钢绞线,工程实际应用中从应力损失计算、价值计算分析、实际应用对比等方面对箱梁竖向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和预应力钢绞线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应用,进行了数据计算、比对分析及论述.
    • 陈勇; 严可翔; 苏剑; 王世梅; 谭建民
    • 摘要: 非饱和土的持水性能通常以土水特征曲线的变化规律来体现.荷载和温度等因素对土水特征曲线的重要影响已逐渐被认识,但综合考虑湿–载–热对土水特征曲线共同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对其主导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更为罕见.为了探究粉质黏土在湿–载–热共同作用下的持水性能,本文开展了在不同竖向应力和温度条件下粉质黏土的干湿循环实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机理、特征和重要性,并建立了反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加,非饱和土的进气值增加、减湿率降低、干湿循环过程的滞回效果变强,且在各个温度下皆表现出相同的特征.2)对比在相同的竖向应力、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曲线,发现在温度较高的状态下,土体的进气值相对略低.3)竖向应力对于土体持水性能的影响最大,但主要局限于低吸力阶段;干湿循环的作用排第2,且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会快速衰减;温度的影响较小,且在吸力值或密实度较高时可忽略不计.4)基于Logistic曲线改进后的L模型比常用的V–G模型更适用于巴东粉质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拟合.综合研究结果得出:竖向应力引起特征值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孔隙结构的改变,进而导致持水性能产生差异;温度主要影响土体处于低应力低吸力状态时的持水性能;3种赋存条件对粉质黏土持水性能的影响程度呈竖向应力>干湿循环>温度分布;改进后的L模型可以有效反映粉质黏土在湿–载–热共同作用下的持水性能演变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