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残余强度

残余强度

残余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25263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11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等;残余强度的相关文献由98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志全、刘慧、刘长武等。

残余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5263 占比:99.74%

总计:125588篇

残余强度—发文趋势图

残余强度

-研究学者

  • 黄志全
  • 刘慧
  • 刘长武
  • 叶万军
  • 周葆春
  • 张慧梅
  • 曹文贵
  • 杨更社
  • 洪勇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继良; 蔡美峰; 李鹏; 郭奇峰
    • 摘要: 为了描述腐蚀后含单裂隙类岩石材料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提出了一种水化学损伤与微裂纹和宏观单裂隙耦合损伤相结合的损伤本构模型。首先,基于唯象理论,得到了类岩石试件在水环境侵蚀和化学腐蚀共同作用下的损伤变量。其次,基于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结合微裂纹的Weibull分布统计损伤模型和宏观单裂隙的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含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的耦合损伤变量。然后,考虑类岩石材料的残余强度特性,通过引入修正系数对损伤变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单轴压缩作用下含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的损伤本构模型。通过由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后,对本文所提出的损伤变量修正系数进行了讨论。本文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为描述含单裂隙腐蚀类岩石材料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残余强度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
    • 马全国; 易先达; 郎梦婷; 赵鑫鑫; 李颖; 周葆春
    • 摘要: 为加深对信阳原状黏土岩土工程特性的认知,对取自信阳师范学院主校区的原状土样开展系统全面的物理、化学、力学等岩土工程特性测试,主要结论如下:(1)土样粉粒含量57.0%,黏粒含量42.4%,为细粒土;液限41.6%,塑限18.8%,为低液限黏土。天然状态下液性指数0.19,处于硬塑状态。最优含水率14.7%,最大干密度1.88 g/cm^(3)。(2)阳离子交换量206 mmol/kg,自由膨胀率40%,膨胀潜势为弱。膨胀含水率26.6%,体膨胀率0.2%;体缩率3.4%,收缩系数0.12,缩限11.9%;胀缩变形较小。(3)原生矿物包括石英、斜长石和铁白云石,占比69.7%;黏土矿物包括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占比30.3%。(4)先期固结压力454.1 kPa,超固结比7.7,为重超固结土。压缩指数0.283,回弹指数0.038,压力100~200 kPa范围内压缩系数0.166,为中等压缩性土。(5)原状样峰值抗剪强度有效黏聚力33.6 kPa、有效内摩擦角25.5°,残余强度有效内摩擦角23.7°。(6)采用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得其渗透系数为5.97×10^(-7)cm/s。
    • 赵帆程; 苗发盛; 吴益平; 薛阳; 孟佳佳
    • 摘要: 研究不同环剪条件下库岸堆积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在库岸堆积层滑坡滑带土力学特性方面研究薄弱的问题,以三峡库区童家坪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ARS-E2环剪仪开展了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剪切试验,研究了等速剪切、加速剪切以及减速剪切作用下滑带土强度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滑带土试样在恒定的低速剪切条件下更容易得到稳定的残余强度,并且达到峰值强度后易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在相同剪切应力条件下,滑带土加速环剪和减速环剪的剪应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法向应力均呈正相关关系;剪切速率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滑带土峰值黏聚力的大小。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环剪条件下滑带土力学特性,可以为揭示库岸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杨庆光; 陈小巍; 肖立权; 柳雄; 刘海媚; 谭杰
    • 摘要: 桩周土体因卸载或上部堆载使桩-土界面应力发生变化,并导致桩-土界面峰值剪切强度受损而下降为残余强度。为研究法向应力、压实度、含水率及预压力等多因素对桩-土界面的残余强度影响,利用自制的剪切试验装置对桩-土界面试件进行了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剪切应力达峰值强度后出现软化,法向应力越大软化越明显。残余强度随压实度和法向应力提高而增大,随含水率的提高先增后减,且在最优含水率附近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的法向应力情况下,受含水率和压实度的影响下,残余强度表现为山峰型,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和压实度最大处达峰值,且预压对法向应力较小情况下残余强度提高比例更高。对不同压实度下的法向应力-残余强度、法向应力-残余应力比进行了讨论,得知有无预压界面残余强度与法向应力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符合莫尔-库伦剪切破坏准则,不同压实度下残余应力比均随着法向应力的增长而衰减,而有预压影响时,这种现象会更明显。
    • 胡世英
    • 摘要: 基于库区顺层滑带土样进行滑坡滑带土残余强度变化机制研究。研究利用新疆某库区顺层滑坡滑带土重塑样进行环剪试验,通过试验中所表现的现象对滑带土受剪特征、滑带土粒度与滑带土残余强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给出细粒含量与滑带土残余强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通过试验研究表明:(1)库区顺层滑坡滑带土细粒含量小于55.0%时,滑带土残余强度与细粒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2)在75~300 kPa的法向应力且滑带土中细粒含量大于60.0%时,土体强度逐渐减小,破坏面较为光滑;(3)当细粒含量超过64.7%且法向应力大于600 kPa时,细粒含量与残余强度负相关,且剪切破坏面整体光滑顺直。
    • 缪海波; 王功辉
    • 摘要: 强对流或台风等极端天气下乔木坡地发生浅层滑坡灾害往往是暴雨和强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皖南山区一处暴雨型浅层滑坡——畈章组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除暴雨外风荷载也有可能促进滑坡的启动。为揭示该滑坡启动与破坏后这一完整运动过程的演化机制,首先基于无限斜坡模型分析了实际降雨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然后对取自于滑坡体内乔木根系周围和滑动面附近的两种土样利用DPRI型环剪仪,分别开展了不排水循环剪切试验和自然排水残余剪切试验。结果表明:①降雨入渗引起滑动面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并导致稳定性的降低是畈章组滑坡启动的直接原因;②乔木根系周围的饱和土在风振作用产生的动剪切荷载下易形成高的超孔隙水压力,并导致浅表层的局部失稳滑动,增加了畈章组滑坡整体破坏的可能性;③滑动面土体的残余强度具有强烈的“正速率效应”,从而控制了畈章组滑坡启动后不会表现出高速远程的运动特征,与现场调查结论一致。研究结果可以为暴雨协同风振作用下富乔木坡地浅层滑坡的预警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 周葆春; 李颖; 马全国; 郎梦婷; 赵鑫鑫; 王少奇; 韩灵灵; 张斌; 卢承东; 陈翔宇; 梁维云
    • 摘要: 以相同初始密度和含水率的荆门弱膨胀土原状样和压实样及其泥浆固结样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压缩-卸荷试验(0~4000 kPa)获得压缩行为,采用覆盖低(≤50 kPa)、中(50~400 kPa)、高(400~800 kPa)应力水平的直剪试验获得峰值、完全软化与残余强度。结果表明:(1)原状、压实、泥浆固结样压缩曲线相交于压力1200 kPa对应点;压实样压缩曲线总位于原状样与泥浆固结样之间。泥浆固结样压缩曲线与固有压缩线ICL经验公式几乎重合;原状与压实样压缩曲线均穿越ICL,并向下弯曲;原状样膨胀敏感性大于压实样,表明原状样颗粒间胶结更强。(2)低应力下原状样峰值强度主要受土体结构性控制。峰值与残余强度比可作为反映土体结构性强弱的一个显性指标。整个低中高应力水平,原状、压实、泥浆固结样峰值强度线均为线性,且有效内摩擦角基本一致(25.0°~25.7°)。原状与压实样的结构性体现于峰值强度有效凝聚力,分别为29.6 kPa与15.2 kPa。整个低中高应力水平原状与压实样残余强度基本相同;低应力水平下残余强度线表现出强烈非线性;采用幂函数可很好描述低中高应力水平下的残余强度特征。
    • 王中强; 刘政怡
    • 摘要: 混凝土在经受高温后残余强度、抗渗透性和抗碳化能力变化显著,耐久性能降低,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结构的使用安全性。浅述了高温后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及试验方法,部分学者通过试验数据拟合推断了计算公式,为经高温后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鉴定修复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
    • 甘旭东; 龚壁卫; 胡波; 李波; 刘明华
    • 摘要: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分水岭局部存在顺坡向缓倾角夹层,施工期部分深挖方河渠因开挖时间长,已经出现了局部滑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与夹层岩土体在大变形条件下强度已接近残余状态有关。为了分析夹层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对滑坡渠段的原状地层进行了取样,分析了渠坡软弱夹层的强度特性,并结合实际工程断面开展边坡稳定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建议。研究表明,本工程渠坡稳定性取决于渠坡软弱夹层的位置、倾向和力学指标,滑坡部位软弱夹层在大变形的持续作用下已处于残余强度状态,并引发了局部滑坡。为此,对本工程深挖方渠段应结合渠坡岩土的分层结构及强度特性,采用抗滑桩和锚固等支档措施进行加固,同时应做好渠坡排水。
    • 刘兰勇; 魏春城; 段翔瀚; 马雪飞; 张忠亚
    • 摘要: ZrB2基超高温陶瓷是一种抗氧化、抗烧蚀以及耐高温的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陶瓷材料自身的脆性断裂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层状结构陶瓷表现出明显的裂纹扩展特性,被认为是提高韧性的一种有效途径。采用流延、热压的方法制备了层状ZrB_(2)-SiC/SiC_(w)超高温陶瓷,研究其在1500°C下的氧化行为,探究了不同氧化时间对残余强度和增重量的影响,并对其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状ZrB_(2)-SiC/SiC_(w)超高温陶瓷,室温弯曲强度为607 MPa,断裂韧性为12.5 MPa·m^(1/2),氧化10 h后弯曲强度仍达510 MPa,断裂韧性为7.8 MPa·m^(1/2),这是因为表面形成了致密的SiO_(2)玻璃层而阻止了材料内部被氧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