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怀瑾

南怀瑾

南怀瑾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佛教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做人与处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南怀瑾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南怀瑾、南一鹏、周瑞金等。

南怀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7 占比:99.8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9%

总计:518篇

南怀瑾—发文趋势图

南怀瑾

-研究学者

  • 南怀瑾
  • 南一鹏
  • 周瑞金
  • 魏承思
  • 何旭
  • 佚名
  • 史飞翔
  • 强江海
  • 曾敏之
  • 林清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充闾
    • 摘要: 关于本诗的解读,有佛禅与世俗两种视角。前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怀瑾先生在《圆觉经略说》中所讲的:这是一种大彻大悟以后的境界。庐山风景太美了,钱塘潮非常壮观,这一辈子没有去的话,死了都不甘心,非去不可。
    • 曹艳艳
    •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小学语文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南怀瑾先生说:“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余鹏
    • 摘要: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弘扬赓续印证文化不朽的灵魂,开放进取赋予文化绵延的生命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揭示了文化于国运兴衰、民族兴亡的价值蕴涵。进入新时代,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瞻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 龚静染
    • 摘要: 多宝寺往事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五通桥盐大使牟思敬陪同泸州来的盐官余云墀,专门去了趟多宝寺。多宝寺是川南小城五通桥的早期丛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地处深山。如果要去多宝寺,只有沿茫溪坐船到山脚,然后攀援而上。他们为什么要到多宝寺去呢?"幽邃多宝寺,传闻万岭中"(牟思敬《偕余云墀司马游多宝寺》),深山古寺是诱惑他们登顶一游的主要原因,可能探幽访胜是人之常情。但在当时道路不通、人迹稀少的情况下,要上多宝寺,面临的是"高仄石级倾""攀援频少憩"的状况,崎岖之途或有登临之险。
    • 陶祝婉; 沈潜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大陆出现了"南怀瑾热"暨"南怀瑾现象".学界探讨这一现象,而在南怀瑾的著述、为学方法及其评价定位上褒贬不一.学界普遍认为,"南怀瑾热"顺应了转型期道德人心疗救的需要,南怀瑾著述的大众化释义符合文化普及的要求,但其解读方法往往缺乏学术严谨性,且存在诸多知识性错谬.这也造就了南怀瑾学术、文化意义的评价及定位的复杂性.
    • 陈立军
    • 摘要: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语出于《论语》。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1)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2)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仅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 徐建华
    • 摘要: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社会、整个人类文化。"
    • 易飞
    • 摘要: 读鸠摩罗什的图说版本《金刚经》,优美的汉语表达,矗立起另外一座语言的佛塔,后有人推荐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也读了大半部分。鸠摩罗什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但我更欣赏南怀瑾接地气的解读。说上面这一段,没别的意思,事有凑巧。因为《金刚经》的恒河之沙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并且我也一直想写一首《沙》的诗作,至今没着一字。
    • 刘鑫
    • 摘要: 家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重要纽带。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传承优秀家风是严于律己的行动,也是弘扬我国社会文化价值主旋律。有这样一位先生,他对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万千后人。
    • 许博渊
    • 摘要: 网.上流传着一些港台已故学者的演讲和文章,可见他们魅力犹存。我一向佩服他们的深厚学问,遇见了必定仔细地阅读,以吸取营养。但最近看到南怀瑾先生关于“经济”一词的议论,却很难认同。他说“经济”这个词是日本人发明的,是个很糟糕的发明。因为在中文里,这个词本是“经纶天下,济世救人”的意思。他说:“我严重地反对。‘经济’在中国文化里很严重啊!经纶济世,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这叫‘经济’”。他拎出两句古诗来印证他的话:“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