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伯峻

杨伯峻

杨伯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03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天中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等;杨伯峻的相关文献由2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伯峻、关序华、劉光等。

杨伯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 占比:8.5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03 占比:91.45%

总计:3612篇

杨伯峻—发文趋势图

杨伯峻

-研究学者

  • 杨伯峻
  • 关序华
  • 劉光
  • 周乾溁
  • 汪贞干
  • 刘卫宁
  • 唐钰明
  • 單周堯
  • 崔海东
  • 张世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立军
    • 摘要: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语出于《论语》。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1)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2)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仅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 徐建华
    • 摘要: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社会、整个人类文化。"
    • 黄聖松
    • 摘要: 本文考訂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以下簡稱《左傳注》),以《左傳》成公二年爲範圍,討論"無能爲役""詰朝"、"朝食"、"大户"四則。經詞例分析,"無能爲役"之"役"當爲名詞,應從《左傳》襄公十七年《春秋左傳集解》(以下簡稱《集解》)釋爲"役事",較《左傳注》解作"僕役"適洽。《左傳》四見"詰朝",《集解》於三處釋"平旦"、一處釋"明朝",《左傳注》解作明日早晨。本文讀"詰"爲"佶"而訓爲"正",先秦典籍"正"字常有"平"義;至於"朝"與"旦"皆有"早"義,故"詰朝"即"平旦"。《左傳注》謂"朝食"爲早上進食,《史記》則將"朝食"寫爲"會食"。然就《左傳》載齊頃公"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語,顯是自認可在早上結束戰争,故"朝食"仍應解爲在早上進食。《集解》釋"大户"爲"閲民户口"而《左傳注》解作"清理户口","大户"之"大"應讀爲"汏"。《説文》謂"汏"字本義爲"淅㶕",即後世所謂淘洗,沙汏、淘汏皆自"汏"字本義引申。從另一角度言,"淅㶕"亦有清理、計算義;且《左傳》"閲"字亦有"計算"義,故《集解》釋"大户"爲"閲民户口"即計算户籍,乃讀"大"爲"汏"。
    • 刘光
    • 摘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是当代学者研读《左传》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也存在不少引文上的疏误。文章在仔细研读《春秋左传注》的基础上,择其引文疏误之处九则进行勘误与考证,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春秋左传注》的学术价值。
    • 劉光
    • 摘要: 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是學者研究《左傳》的重要參考,該書最大特色是對甲骨文材料的使用。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楊注”在使用甲骨文材料方面存在引書之誤、“無中生有”、觀點有誤等不足,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主要是未審核原書以及不當使用“二重證據法”。對“楊注”所引甲骨文材料進行勘誤及考證,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楊注”的學術價值。
    • 許子濱
    •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左傳》“凡去其國”一例,既嘗試釋讀凡例文字,結合出土簡帛異文説明此例關涉的語言現象,也通過考察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的應用情況,尤其是對杜預《注》、孔穎達《疏》的取捨,窺探《傳》例的來源及其解《經》的效能。全文主體共分四個章節,包括:《左傳》“凡去其國”例釋義——兼從出土文獻異文現象看《傳》例文字;楊伯峻“凡去其國”例總注辨證——兼駁安井衡《傳》例文字訛誤説;從楊《注》對杜《注》孔《疏》引《傳》例解《經》的取捨看其注釋策略;“史之書策,必有舊法”——據《傳》“凡去其國”例證“五十凡”實有自來。杜預從《傳》例解《經》事,有根有據。於若干例外《經》文,杜説亦甚通達,但有時過於執著,委曲牽合,難免招人詬病。楊伯峻注以舊注疏爲鑒,於其説有取有捨,其注釋策略及説解《經》、《傳》之用心,無疑值得審視與借鏡。楊注未爲“凡去其國”例文字釋義,以“凡去其國,復歸其位曰復歸”解《經》,實有未安。凡杜《注》於例外説義,楊注均避而不談,有意擺脱前人束縛。安井衡認爲,“凡去其國”例中“入”與“歸”二字爲誤换,論證粗疏,並不可取。純從文字訓詁論,《傳》所見“入”“復入”“歸”“復歸”與“納”“復”“反”“還”,取義相通,故每每互用。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傳世與出土的各種《老子》版本中。古策書法式應有如《傳》例的規條,後史或依或違。借鑒楊伯峻的實踐經驗,引《傳》例説《經》,須審慎行事,於兩者之相合處,固可據《傳》例並書法解讀《經》文義理,於其不合處,不能一概而論,以免委曲牽合、膠柱鼓瑟。
    • 王学蕊
    • 摘要: 杨伯峻《论语译注》是现今较为通行的《论语》译本,其中注释还有可商榷之处.文章在分析对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贤贤易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里仁为美"的阐释与《论语译注》商榷.
    • 董秋成
    • 摘要: "子",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罗竹风主编,1989年11月1版,第四卷,第163页)中,在指称上只列了四个义项:①古人对老师的尊称。《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邢昺疏:‘古人称师曰子。’"②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左传·昭公十二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杨伯峻注:‘子为男子之美称,意为顺从我者不失为男子汉。’"③泛称人。《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石毓智
    • 摘要: 如何与智慧不及自己的人谈话打交道?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做。题目这句话出自《论语》开篇第一段,原文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确切意思到底是什么?从古到今罕有人真正领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知”字词义的发展,后人大都以自己时代的词义来理解。下面是杨伯峻《论语译注》对这句话的白话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