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0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172873篇;相关期刊794种,包括西北人口、人口与经济、合作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文献由1888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士德、陆铭、蔡昉等。

劳动力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0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2873 占比:99.09%

总计:174459篇

劳动力流动—发文趋势图

劳动力流动

-研究学者

  • 樊士德
  • 陆铭
  • 蔡昉
  • 侯明利
  • 刘军
  • 周晓津
  • 朱云章
  • 蔡武
  • 连海萍
  • 严浩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天芸
    • 摘要: 基于2011—2018年中国2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探讨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的非线性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流动存在倒“U”型影响,其传导路径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改善要素市场,降低劳动力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提高城市拉力而吸引劳动力的净流入,但随着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进一步降低,则可能增加城市推力,从而抑制劳动力的净流入而出现反向扭曲,最终形成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倒“U”型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水平越好,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非线性影响则越显著,且影响力度也越大。
    • 虎琳; 侯冠宇
    • 摘要: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间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基于我国近二十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给周边地区带来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具体来看,东部地区虹吸效应导致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双重流失,“高低集聚”现象凸显,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距逐渐拉大。本研究认为: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提升我国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 田思远; 王孝松
    • 摘要: 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中间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是中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突出特征之一。采用2000—2013年微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中间品进口对就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能够增加劳动力跨部门流动,推动劳动力从国有企业流向非国有企业。机制检验表明,企业绩效和出口强度是中间品进口增加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可能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在东部地区和一般贸易企业更为明显。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由此提出扩大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辅相成,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才能充分释放贸易红利。
    • 尹玲; 刘生旺
    • 摘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户分离比例猛增,人户分离人口约4.93亿人,人口大规模流动已是主流趋势。本文将借助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及中国城市年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地方财政支出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为地方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来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供依据。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地方财政支出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在当地长期居留。
    • 邹於娟
    • 摘要: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打通劳动力流动的梗阻壁垒,实现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流动、高效集聚,既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应有之意,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梳理成渝两地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为成渝两地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提供决策支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牛子恒; 崔宝玉
    • 摘要: 高铁开通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格局的重塑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但从实证层面对该效应进行检验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基于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高铁开通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且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及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来实现;同时,高铁开通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应仅存在于大规模城市以及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对小规模城市和位于西部地区城市的劳动力错配无显著影响。此外,高铁开通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应具有明显的地理圈层特征和空间溢出特征:一方面,高铁开通加剧了距中心城市小于100公里圈层内城市的劳动力错配,但改善了距中心城市大于100公里圈层内城市的劳动力错配;另一方面,邻近城市开通高铁改善了本地城市的劳动力错配。
    • 苗智慧; 方前移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社会分工、产业融合及科学技术是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解决对于加深城乡融合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注重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分工,以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壁垒,以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是解决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有效路径。
    • 王家庭; 袁春来; 马宁
    • 摘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着区域塌陷问题的重大挑战。为了探究政府竞争对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而如何影响区域塌陷,在厘清三者之间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政府竞争显著缓解了区域塌陷,同时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在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下,政府竞争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2)分时期看,2000—2008年无论是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还是技术流动,均表现出负向的中介效应,缓解了区域塌陷,2009—2018年情况相同且负向效应更加明显;(3)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负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东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剧了区域塌陷,而中西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基于此,应防范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通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防范区域塌陷。
    • 张义; 黄寰
    • 摘要: 研究环境污染、健康冲击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构建污染对健康冲击的行业就业选择分析框架,剔除跨区就业变动因素,结合26省的29个工业行业健康冲击水平异质特征,研究空气污染对健康冲击的跨行业就业选择效应。结果表明:(1)空气污染对劳动力工业就业存在着显著的挤出效应,空气污染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工业就业净流入增量平均下降约0.158万人;(2)不同健康冲击水平行业的就业挤出效应有着明显差异,低水平的健康冲击行业就业的平均挤出弹性为0.135万人,主要由被动选择效应导致;高等水平的健康冲击行业就业的平均挤出弹性为0.016万人,主要由主动选择效应导致,中等水平的健康冲击行业的挤出效应不明显;(3)进一步基于同等健康冲击水平行业的异质特征分析发现,遭受污染对健康冲击而形成的不同的挤出效应也受到行业内工资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技术进步水平,行业国企就业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就业推力和拉力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 姚永玲; 赵倚仟
    • 摘要: 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吸引劳动力正成为各城市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铁路构建出的全新城市网络,对资源和要素重新进行配置,改变了城市经济格局。文章将铁路可达性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反映了空间结构总效应;同时将劳动力作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研究城市之间可达性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流入效应。研究认为,可达性对不同城市的作用途径存在明显异质性,中介效应较好地揭示了其中的差异。结论表明:铁路提速有利于高行政级别和大城市更多依靠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间接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低行政级别和中等城市突出体现了可达性带来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铁路提速对国家五大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结构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尤其是群内城市的劳动力流入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反映了城市群交通网络和要素一体化对经济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