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3004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生产力研究、商业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青岛市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等;集聚经济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贺灿飞、杨开忠、刘修岩等。

集聚经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2.5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3004 占比:97.34%

总计:13360篇

集聚经济—发文趋势图

集聚经济

-研究学者

  • 贺灿飞
  • 杨开忠
  • 刘修岩
  • 孙久文
  • 余吉祥
  • 刘长全
  • 周光霞
  • 张雪梅
  • 潘峰华
  • 刘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艳华
    • 摘要: 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科创走廊正在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科创走廊建设,要抓住我国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制造业产业链集聚的优势,对标国际领先的科创走廊,在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强化产业链联动、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等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科创走廊的科学技术活跃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 曾慧萍; 黄晨昕
    •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表现形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本文以集聚经济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性,提出构建包含创新表现、类型、实现路径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系统,从产业联动和集聚的视角提出塑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环境和集聚下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社会文化环境等举措,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发展。
    • 陈丹丹
    • 摘要: 风险资本的狭义概念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对促进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显示:甘肃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滞后一期的企业或事业科技人员数对甘肃省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成果影响显著,提出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应引进高质量科技人才、发挥政府正向激励作用、增加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促进城市集聚,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 王媛玉; 杨开忠
    • 摘要: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 孟宏玮; 赵华平; 张所地
    • 摘要: 本文运用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从集聚经济角度研究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数字化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并运用FY分解法评估了其贡献度。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总体数字化创业活跃度,还对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创业活跃度产生促进作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仅促进了区域总体数字化创业活跃度和数字产品制造业创业活跃度提高;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总体数字化创业活跃度、数字产品制造业创业活跃度和数字产品服务业创业活跃度均产生了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数字化创业环境的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总体数字化创业活跃度以及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创业活跃度的促进作用会增强。作用渠道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型人力资本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提升了区域数字化创业活跃度;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仅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多样化集聚促进了区域数字化创业活跃度提高。
    • 王珺
    • 摘要: 近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运输成本、产业前后项的联系、聚焦三个因素方面的实践有明显的进展和成效。运输条件大幅度改善,运输能力明显提高;集聚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非常明显;产业的集聚;生产性的集聚或者是产业集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议,抓住叠加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园区建设为抓手,补强产业结构的短板;发挥支点作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 程广帅; 张赛
    • 摘要: 城市集聚经济包括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类型.从就业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3方面构建城市专业化集聚经济和多样化集聚经济影响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发现城市专业化、多样化确实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多样化的影响大于专业化.从城市规模和区域的异质性视角来看,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样本中的回归结果与总样本完全一样.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只有专业化变量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化、多样化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人口流动影响的差异,能够部分解释我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 孙玮
    • 摘要: 结合2002—2018年珠海、厦门、深圳3个经济特区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总出口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对特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对出口和实际外商投资利用额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启示。
    • 皮亚彬; 李超
    • 摘要: 本文将市政基础设施与区际基础设施同时纳入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分析了两类基础设施对城市体系规模格局的差异化作用机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区际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时,各城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效果更明显;而在区际基础设施处于中低水平时,小城市投资市政基础设施以吸引产业和人口的政策可能无效,大城市通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拥堵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研究对如何通过选择合理的基础设施投入组合优化城市体系有启示意义.
    • 张明志; 李兆丞; 刘红玉; 张英
    • 摘要: 近年来东北地区逐渐坠入经济发展质量的谷底,而集聚不经济是导致低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以东北地区集聚不经济的典型事实为研究起点,从理论上对集聚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体制机制、营商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东北地区集聚现象要引致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结构合理、发展优势持续、体制机制活跃、营商环境良好四类条件,具体可以通过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吸引结构短板类型产业、破除僵化低效体制藩篱、大兴工业企业改革发展集聚试验田,来实现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的转向,从而避免集聚不经济产生几何加速作用,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