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初始浓度

初始浓度

初始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109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凯里学院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5年全国钙镁盐行业会议等;初始浓度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铁华、南宫桷、李英善等。

初始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109 占比:99.71%

总计:47244篇

初始浓度—发文趋势图

初始浓度

-研究学者

  • 王铁华
  • 南宫桷
  • 李英善
  • 金玲雅
  • 金珍泰
  • 吴峰
  • 嵇书伟
  • 周斌
  • 宋巍
  • 宣凯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江涛; 王桢钰; 闫炫冶; 张娟涛; 徐浩; 延卫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温度、pH值、吸附剂用量、共存离子、共存有机物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吸附剂、目标金属离子的性质,以及吸附过程所涉及的吸附机制有关。阐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中的影响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机理,不仅有助于吸附机理的确定,还能以此评价吸附剂的实际应用性能。吸附剂的选择是探讨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其物理性质影响到暴露的活性吸附位点数量和吸附质的传质扩散过程,化学性质不仅影响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平衡时间,还决定了吸附剂的吸附选择性能;溶液温度的影响与吸附的热力学性质有关;溶液pH值会改变吸附剂活性位点的化学状态和重金属离子在水中的赋存形态;不同的溶液初始浓度提供了不同的驱动力;更多的吸附剂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但吸附剂过多可能发生团聚现象,反而影响吸附效果;共存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与背景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相关。文中总结了各种因素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影响的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机理,以期为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吸附去除和水体净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勃宇; 卢定泽
    • 摘要: 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高炉矿渣进行改性,制备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吸附剂来处理染料废水,研究分析了吸附剂剂量、吸附时间、染料初始浓度和pH值因素对改性矿渣吸附活性艳蓝KN-R能力的影响以及改性矿渣表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改性矿渣用量为10 g/L,染料初始浓度为60 mg/L,pH值为2,以及吸附120 min时,改性矿渣对污水的处理后可达到较大脱色率96%,而在初始浓度为150mg/L时为较优溶度,该浓度下脱色率与吸附量均较高。通过XRD和FTIR实验对矿渣与改性矿渣的表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可以有效地对矿渣进行改性,改性后的矿渣吸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 刘宏芳; 连夏雨; 张静慧
    • 摘要: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铁锰氧化物复合吸附剂,探究在不同初始浓度和温度情况下,材料对水溶液中Se(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初始浓度越低,纳米铁锰氧化物对Se(Ⅳ)的去除效果越好;且随着温度升高,纳米铁锰氧化物对Se(Ⅳ)的去除速率会加快;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描述较好,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适合拟合纳米铁锰氧化物对Se(Ⅳ)的吸附.在温度为25°C,35°C和45°C时,其对Se(Ⅳ)的吸附量分别为79.28 mg/g,82.91 mg/g和84.66 mg/g.纳米铁锰氧化物吸附Se(Ⅳ)的机制包括静电吸附、物理-化学吸附等.
    • 李如梅; 闫雨龙; 王成; 徐扬; 李颖慧; 彭林
    • 摘要: 采集太原市城区夏季VOCs样品并分析其浓度特征,使用参数修正法得到VOCs初始浓度,分析其来源及对O3生成的贡献.结果显示:太原市城区总VOCs平均浓度为48.13μg/m3,烷烃(25.52μg/m3)为主要组分.VOCs浓度呈明显日变化特征,在日间(10:00~14:00)光化学产生O3的关键时段浓度最低.油品挥发、机动车排放、燃煤、植物排放与液化石油气/天燃气(LPG/NG)使用源对修正后环境VOCs的贡献分别为26.89%、25.55%、21.14%、14.99%、11.44%,对O3生成的贡献分别为21.44%、33.10%、24.07%、13.77%、7.62%.机动车为新鲜排放气团VOCs的重要来源,而油品挥发、燃煤的输送与本地积累是其他(混合、夜间与反应)气团VOCs的重要来源.机动车排放、油品挥发与燃煤为VOCs与O3生成的重要贡献源,控制此类源排放可减少太原市城区环境VOCs浓度并有效降低O3生成.
    • 段雨彤; 于海洋; 佀冬梅; 郭甜甜; 安文刚
    • 摘要: [目的]提出并验证一种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类物质蒽的微气泡处理方法.[方法]基于室内试验揭示了所制备微气泡的尺寸、浓度、传质系数和复氧效能等基本特征,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的气流量条件下蒽的降解效果及其动力学过程,并采用荧光指示法阐明了蒽去除的羟自由基氧化机理.[结果]微泡的平均粒径小于1μm,其标准氧体积传质系数比普通曝气高一个数量级.使用空气作为微泡源时,在3 h的试验期间观察到蒽减少93.5%.蒽降解的拟一级动力学常数k随蒽初始浓度增加而减少,随气体流量增加而增加,通过APF法验证坍塌的空气微泡会产生羟基自由基.[结论]微纳米气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蒽.
    • 王玉雪; 童菊秀; 李壁君
    • 摘要: 为了研究Cr(Ⅵ)在土壤不同初始pH和初始浓度条件下的吸附规律,以武汉东西湖蔬菜基地的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的动态吸附试验,调节初始溶液的pH和浓度,制备6种不同性质的土样进行动态吸附试验,选用Origin软件来拟合溶质的穿透曲线;并选用惰性离子Cl-进行示踪试验求取弥散系数,结合CXTFTI软件中的化学非平衡模型——两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求取Cr(Ⅵ)在该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参数,从而对在土壤中Cr(Ⅵ)的吸附过程进行分析及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吸附对pH值非常敏感,通入溶液的初始pH值越低,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越早;而初始浓度也会对Cr(Ⅵ)的吸附有一定影响,通入溶液的初始浓度越高,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越早.利用两点模型求取的Cr(Ⅵ)在该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参数能很好的解释土柱试验的结果,Cr(Ⅵ)在该土壤的吸附过程中大约60%都是瞬时完成的,40%是受到速率限制作用,满足一阶动力学方程.
    • 陈超; 朱君; 张艾明
    • 摘要: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滨海核设施排放90Sr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动力学、固体浓度(Cp)与初始浓度(C0)对吸附特性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p=100 g·L-1,C0=2.20×10-8 mol·L-1,吸附量随时间首先呈指数快速增长,该阶段吸附过程主要受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机制控制,5 d后吸附趋于平衡;当Cp在0.25~100 g·L-1之间时,90Sr分配系数随Cp增大明显降低,吸附体系随Cp升高吸附可逆性明显减弱;当C.在1.47×10-12~1.46×10-9mol·L-1时,体系满足Freundlich等温线性吸附,90 Sr在表层沉积物上吸附解吸分配系数随C0增大保持不变.
    • 王金山
    • 摘要: 针对当前工业生产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低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方法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电化学处理的低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方法,在分析氨氮废水来源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实验仪器、试剂,设计实验装置,采用电化学氧化脱氮方法,通过配置不同初始浓度的氨氮废水,测试不同初始浓度氨氮废水、不同电流密度以及不同氯离子浓度对工业废水中氨氮和总氮浓度降解效果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在废水初始氨氮浓度为20 mg/L时,电解能耗最小,降解废水中每克氨氮仅需要消耗0.87 kWh;废水中氨氮和总氮降解能耗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上升,电流效率则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电化学氧化脱氮过程中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降解基本符合反应动力学准零级标准.
    • 孙昱东; 韩忠祥; 陈洁
    • 摘要: 以甲苯为溶剂、塔河常压渣油的正庚烷沥青质为原料,在不同的扩散时间下考察了沥青质初始质量分率分别为0.002,0.003,0.010,0.020和0.030时沥青质聚集体在催化剂中的扩散受阻情况.结果 表明:①当沥青质溶液的初始质量分率从0.002增加到0.030时,扩散受阻因子F(λ)从0.453 6减小到0.4095,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溶液初始浓度对F(λ)影响较小.②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沥青质聚集体的动力学半径Rh增加;随着扩散时间的延长,催化剂孔半径r0减小,二者均可导致Rh与r0的比值λ增大,导致F(λ)降低,使得沥青质在渣油加氢催化剂中的扩散受阻程度增加,不利于沥青质的扩散和反应.
    • 章叶川; 冷文军; 赵俊涛; 施红旗; 苏洪涛
    • 摘要: 非金属材料的VOC初始浓度值是研究非金属材料VOC释放规律的关键参数之一,VOC的初始含量是整个释放过程的源头,有研究表明,VOC初始浓度的大小与释放量近似成线性关系,对材料的扩散传质系数和分配系数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于VOC初始浓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测定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同时也指出了现有测试方法的不足之处和进行改进的着力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