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平流
冷平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3424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等;冷平流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清华、王燕、周淑玲等。
冷平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3424篇
占比:99.81%
总计:83580篇
冷平流
-研究学者
- 张清华
- 王燕
- 周淑玲
- 拓砚军
- 白惠星
- 邵玲玲
- 马鸿青
- 高亭亭
- 鲁坦
- 黄宁立
- 全美兰
- 冯晓玲
- 刘多文
- 刘帅
- 刘德
- 刘春生
- 刘澈
- 卢建壮
- 叶东
- 叶树春
- 周武
- 周贺玲
- 姜殿荣
- 孙羡
- 宁大可
- 崔宜少
- 廖秋慧
- 徐海
- 徐玲玲
- 拓砚军1
- 易爱民
- 李周
- 李建华
- 李晓燕
- 林宝亭
- 段朝霞
- 汪丽
- 沈斌
- 王志超
- 王旭
- 王远超
- 石顺吉
- 秦贺
- 穆玉娇
- 罗晓玲
- 罗聪
- 肉孜·阿基
- 肖书君
- 苏尉宣
- 莫爱勰
-
-
霍志丽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高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多源资料对2021年04月15—16日发生在内蒙古西中部地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沙尘过程,极地寒冷空气在新疆北部高压脊一侧偏北气流迫使下不断向南移动,冷平流的入侵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00 hPa等温线密集,为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高空槽与地面锋面之间水平距离较小,斜压作用不明显,使得内蒙古西中部地区在垂直方向上收到强烈的下沉运动与上升运动的作用,沙尘天气出现在冷锋附近。②沙尘暴发生过程中与逐时气压、逐时气温、逐时最大风速以及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逐时最大风速、气压与沙尘暴强度明显呈正相关,逐时气温、逐时大气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③沙尘暴发生时,大气层结为绝热状态,在500 hPa形成较为深厚的混合层,有利于促进对流的形成和发展。④700 hPa以下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沙尘污染物在混合层内混合均匀,700 hPa以上的下沉运动不利于沙尘污染物向更高层扩散,两者结合,有利于沙尘过程的维持。
-
-
李婷;
谭志强;
葛森;
李强;
晁瑗
-
-
摘要:
利用宁夏972个地面自动站的10 m风场、2 m温度及露点温度,银川、大武口、平罗、贺兰4个常规地面观测站的能见度、温度及相对湿度逐时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2018年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突发浓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逆温结构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浓雾发生在地面冷高压、高空暖脊及近地面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较为深厚的暖平流和近地面冷空气侵入所形成的稳定大气层结,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弱上升运动使混合层扩展至840 hPa左右,是该地区雾的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在本次过程中,深厚的弱水汽辐合较水汽自身的饱和与否更为重要,是大武口站浓雾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浓雾呈现平流—辐射雾特征,地面热通量在过程前期促进浓雾的发生,后期对浓雾起到抑制作用。
-
-
晋亮亮
-
-
摘要:
文章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站气象资料对2017年8月29日—30日赤峰市出现的初霜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初霜冻天气是典型高空槽后偏北气流型。2017年8月28日20时高空700 hPa形势为东亚大陆中高纬度呈现一槽一脊型,赤峰市处于冷涡底后部、高空锋区北侧的偏北气流里,关键区内45~50°N,110~120°E,等温线和等高线交角较大、形成了较强的冷平流,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赤峰市输送,是造成本次霜冻天气主要原因,晴空辐射降温以及特殊的东低西高地形也是本次霜冻天气重要因素。
-
-
江友飞;
白婷
-
-
摘要: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0.25˚ ×0.25˚、1.0˚ ×1.0˚)、FY-2G卫星相当黑体温度资料,综合分析2021年1月22日至25日伊犁的大风降雪降温天气过程。此次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为500 hPa黑海高压脊推动深厚的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压影响伊犁。地面冷高压以西方路径入侵伊犁,冷锋两侧较强的气压梯度、变压梯度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850 hPa强烈的冷平流利于气压梯度的加大与维持。强降雪期间,2 g∙kg−1比湿线伸至850 hPa以上,湿层较厚,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及以下。850 hPa强烈的冷平流和低空西风急流利于降雪增强并维持。FY-2G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BB演变分析表明,降雪最强时段,TBB在−48°C~−52°C之间,TBB梯度较大。
-
-
苏洋;
杨银;
丁永红
-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2月13—15日宁夏寒潮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强降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典型的低西风指数型,环流经向度大。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由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南下,首先在西西伯利亚堆积,然后沿西北偏北路径分裂南下,影响宁夏。中亚脊与乌拉尔山脊同位相叠加后不断向东北方向加强发展,在寒潮关键区东部形成阻塞高压,高压脊前偏北气流显著增强,引导冷空气向宁夏寒潮关键区堆积。促使寒潮暴发的大气环流为横槽转竖。寒潮前回暖特征显著,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持续性降温的主要原因。ECMWF对这次寒潮过程的环流形势给出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是对冷空气的强度预报存在一定偏差。
-
-
罗浩;
张亚男
-
-
摘要:
本文利用卫星、雷达、高空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5月9日贵州一次春季飑线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飑线天气初发于高湿高能的暖区,边界层辐合线及中层弱冷平流的入侵共同触发了对流天气的产生;此次飑线天气的移动方向与700 hPa上的引导气流方向一致,而移动速度则受到中层气流(700 hPa~500 hPa)的合成影响;通过对较大范围内冷平流的溯源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并无明显的锋生特征,近地面强冷平流并非触发此次飑线天气的关键因素,而上游地区高空槽及切变线后部的偏北气流所携带的弱冷平流是触发对流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
-
-
徐昝敏;
周舒佳;
何馨紫;
王春晖;
刘玲
-
-
摘要:
2016年1月24日和2021年1月8日2次寒潮过程的最低温度打破了宝应地区在21世纪最低温度的历史记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比2次寒潮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冷平流和降水,分析了2次寒潮过程的降温原因。结果表明:(1)2016年寒潮宝应地区出现了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而2021年寒潮出现了降温和大风天气。(2)2次寒潮的最低温度都降至-12°C,但2021年寒潮的降温幅度大于2016年寒潮。虽然2次寒潮都是横槽转竖引导的冷空气,但是2021年寒潮强度强于2016年寒潮的主要原因包括:受暖高压脊的影响,2021年寒潮前期的回暖程度比2016年寒潮更高;2021年寒潮的冷平流中心相比2016年寒潮更强,且影响范围更广。
-
-
穆玉娇;
孙羡
-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四川新津机场2017年8月25日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降水初期由台风"天鸽"外围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将南海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新津地区,降水后期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台风"帕卡"与副高输送南海东南暖湿气流.2)新津地区处于倒槽前部,对流层低层倒槽两侧有较强气流辐合;随着倒槽移动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沿着倒槽后部爬升,加强中层对流性不稳定和水汽辐合;3)冷空气从切变线北侧侵入产生弱冷平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雷暴和暴雨.
-
-
张思涵;
董疆南;
高万泉;
马鸿青;
王志超
-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18日保定市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大风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地面冷高压以及冷锋;贝加尔湖冷高压分裂南下,河北地区气压梯度大,变压强;负涡度平流产生较强下沉运动,有利于槽后较高动量的冷空气向下传送;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使整层垂直运动加强,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加速了大气的上下交换,“漏斗”状北风强风速带向地面伸展,激发了地面大风的出现;锋区明显,冷平流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地面大风.
-
-
穆玉娇;
孙羡
-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四川新津机场2017年8月25日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降水初期由台风“天鸽”外围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将南海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新津地区,降水后期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台风“帕卡”与副高输送南海东南暖湿气流。2)新津地区处于倒槽前部,对流层低层倒槽两侧有较强气流辐合;随着倒槽移动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沿着倒槽后部爬升,加强中层对流性不稳定和水汽辐合;3)冷空气从切变线北侧侵入产生弱冷平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雷暴和暴雨。
-
-
高倩楠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中央气象台网站提供的冰雹监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年初夏和入秋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冰雹发生的中高纬环流形势都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涡配合高空急流是产生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背景条件.冰雹过程前期存在逆温层,低层积累的不稳定能量是冰雹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初夏产生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但在入秋以后,逆温层不明显的条件下,同样会出现强对流天气.高层为冷平流,低层为暖平流的垂直分布结构为冰雹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强温度差动平流加强了大气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并且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与冰雹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适宜的0°C层和-20°C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也影响冰雹直径的大小,初夏冰雹的0°C层和-20°C层高度高于入秋以后,但是两者的-20°C层与0°C层间的厚度相近.K指数值越大,不稳定层结越明显,水汽条件越好,容易产生强降水.SWEAT指数对强对流产生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从个例分析来看,SWEAT指数越大,降雹的范围越大.
-
-
李新华;
零绍珑;
苏珏林;
黄巾旗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2014年2月20日贵港市罕见的霜冻灾害性天气分析,找出此次霜冻过程的成因,并检验数值预报产品对此类霜冻天气的预报参考性.此次霜冻出现之前,气温有所回升,由于冷空气的补充贵港市温度再次下降,到19日20时低温降到5-6°C,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再加上夜间辐射降温,第二天极易出现霜冻灾害。此次霜冻过程是由于冷平流作用和辐射降温作用的双重结果。数值预报对由于平流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趋势掌握的比较好,而对由于辐射冷却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掌握的比较差,预报员应该根据预报经验,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对数值预报做出相应的订正。
-
-
-
-
冯晓玲;
姜殿荣;
廖秋慧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对2013年影响柳州市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知,除了乌山脊、东北冷涡、中高纬横槽之外,南支槽、110°E附近25°-45°N的锋区强度、925hPa冷平流南侵及其的强度变化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面冷高压南下过程中强度仍在不断增强的情况应引起特别关注;强冷空气影响前,江南静止锋的存在很可能导致冷空气的快速加强南压;冷空气前锋过境后,华南锋区的维持对寒潮天气的发生是极为有利的.
-
-
许方璐
- 《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对2013年4月18-20日洛阳一次强寒潮天气从实况、高低空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TlogP探空图上分析了嵩县冰粒形成的原因,另外从雷达回波图上观测到了零度层亮带.低空至地面强冷平流持续影响是造成洛阳强降温及地面大风的直接原因,低空急流及其有利位置对该地降水有较大贡献,零度层亮带现象造成了比实际偏强的回波.
-
-
吕林宜;
张霞
- 《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分析资料,对2011年4月1-2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强降温过程由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并与从高原上移来的短波槽同位相叠加,进一步发展为东亚大槽,引导冷空气南下暴发所致;过程前期受河套暖倒槽控制增温明显,850hPa强冷平流入侵使得地面气温降幅加大;强风的形成除与冷平流入侵有关外,还与高空动量下传有关.另外,地面冷锋前后3h变压对预报未来6-12h大风有重要参考意义.
-
-
李昕翼;
谢娜;
施娟;
李愉
- 《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利用NEC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结合四川地区春季寒潮预报指标,对2010年3月21日到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天气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500 hPa巴尔克什湖到贝加尔湖为一脊区,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2)地面冷高压范围大,进入我国后强锋区位于60°-90°E一带,中心强度达1043 hPa;(3)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500 hPa冷中心值达-50°C,700 hPa达-30°C,850 hPa冷平流强度-30×10-5°C/s.
-
-
吉惠敏;
傅朝;
狄潇泓;
程鹏
- 《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2010年8月7日夜间,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突降短时局地强降水,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物理量资料,从大尺度环境场、物理量场特征、中尺度分析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过程发生前,甘肃南部处于500 hPa青藏高压副热带大陆高压中,高空锋区偏北.高原及西北区东部暖区强盛,大气垂直层结稳定,对流抑制较强,能量充分积聚.过程发生前后,沿青藏高原东侧高空有冷平流侵入,使大气层结转为不稳定;地面切变线触发强迫抬升运动,突破对流抑制,引发短时局地强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