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平流

冷平流

冷平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3424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等;冷平流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清华、王燕、周淑玲等。

冷平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3424 占比:99.81%

总计:83580篇

冷平流—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志丽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高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多源资料对2021年04月15—16日发生在内蒙古西中部地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沙尘过程,极地寒冷空气在新疆北部高压脊一侧偏北气流迫使下不断向南移动,冷平流的入侵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00 hPa等温线密集,为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高空槽与地面锋面之间水平距离较小,斜压作用不明显,使得内蒙古西中部地区在垂直方向上收到强烈的下沉运动与上升运动的作用,沙尘天气出现在冷锋附近。②沙尘暴发生过程中与逐时气压、逐时气温、逐时最大风速以及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逐时最大风速、气压与沙尘暴强度明显呈正相关,逐时气温、逐时大气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③沙尘暴发生时,大气层结为绝热状态,在500 hPa形成较为深厚的混合层,有利于促进对流的形成和发展。④700 hPa以下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沙尘污染物在混合层内混合均匀,700 hPa以上的下沉运动不利于沙尘污染物向更高层扩散,两者结合,有利于沙尘过程的维持。
    • 李婷; 谭志强; 葛森; 李强; 晁瑗
    • 摘要: 利用宁夏972个地面自动站的10 m风场、2 m温度及露点温度,银川、大武口、平罗、贺兰4个常规地面观测站的能见度、温度及相对湿度逐时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2018年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突发浓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逆温结构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浓雾发生在地面冷高压、高空暖脊及近地面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较为深厚的暖平流和近地面冷空气侵入所形成的稳定大气层结,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弱上升运动使混合层扩展至840 hPa左右,是该地区雾的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在本次过程中,深厚的弱水汽辐合较水汽自身的饱和与否更为重要,是大武口站浓雾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浓雾呈现平流—辐射雾特征,地面热通量在过程前期促进浓雾的发生,后期对浓雾起到抑制作用。
    • 晋亮亮
    • 摘要: 文章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站气象资料对2017年8月29日—30日赤峰市出现的初霜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初霜冻天气是典型高空槽后偏北气流型。2017年8月28日20时高空700 hPa形势为东亚大陆中高纬度呈现一槽一脊型,赤峰市处于冷涡底后部、高空锋区北侧的偏北气流里,关键区内45~50°N,110~120°E,等温线和等高线交角较大、形成了较强的冷平流,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赤峰市输送,是造成本次霜冻天气主要原因,晴空辐射降温以及特殊的东低西高地形也是本次霜冻天气重要因素。
    • 江友飞; 白婷
    • 摘要: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0.25˚ ×0.25˚、1.0˚ ×1.0˚)、FY-2G卫星相当黑体温度资料,综合分析2021年1月22日至25日伊犁的大风降雪降温天气过程。此次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为500 hPa黑海高压脊推动深厚的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压影响伊犁。地面冷高压以西方路径入侵伊犁,冷锋两侧较强的气压梯度、变压梯度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850 hPa强烈的冷平流利于气压梯度的加大与维持。强降雪期间,2 g∙kg−1比湿线伸至850 hPa以上,湿层较厚,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及以下。850 hPa强烈的冷平流和低空西风急流利于降雪增强并维持。FY-2G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BB演变分析表明,降雪最强时段,TBB在−48°C~−52°C之间,TBB梯度较大。
    • 苏洋; 杨银; 丁永红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2月13—15日宁夏寒潮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强降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典型的低西风指数型,环流经向度大。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由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南下,首先在西西伯利亚堆积,然后沿西北偏北路径分裂南下,影响宁夏。中亚脊与乌拉尔山脊同位相叠加后不断向东北方向加强发展,在寒潮关键区东部形成阻塞高压,高压脊前偏北气流显著增强,引导冷空气向宁夏寒潮关键区堆积。促使寒潮暴发的大气环流为横槽转竖。寒潮前回暖特征显著,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持续性降温的主要原因。ECMWF对这次寒潮过程的环流形势给出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是对冷空气的强度预报存在一定偏差。
    • 罗浩; 张亚男
    • 摘要: 本文利用卫星、雷达、高空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5月9日贵州一次春季飑线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飑线天气初发于高湿高能的暖区,边界层辐合线及中层弱冷平流的入侵共同触发了对流天气的产生;此次飑线天气的移动方向与700 hPa上的引导气流方向一致,而移动速度则受到中层气流(700 hPa~500 hPa)的合成影响;通过对较大范围内冷平流的溯源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并无明显的锋生特征,近地面强冷平流并非触发此次飑线天气的关键因素,而上游地区高空槽及切变线后部的偏北气流所携带的弱冷平流是触发对流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
    • 徐昝敏; 周舒佳; 何馨紫; 王春晖; 刘玲
    • 摘要: 2016年1月24日和2021年1月8日2次寒潮过程的最低温度打破了宝应地区在21世纪最低温度的历史记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比2次寒潮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冷平流和降水,分析了2次寒潮过程的降温原因。结果表明:(1)2016年寒潮宝应地区出现了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而2021年寒潮出现了降温和大风天气。(2)2次寒潮的最低温度都降至-12°C,但2021年寒潮的降温幅度大于2016年寒潮。虽然2次寒潮都是横槽转竖引导的冷空气,但是2021年寒潮强度强于2016年寒潮的主要原因包括:受暖高压脊的影响,2021年寒潮前期的回暖程度比2016年寒潮更高;2021年寒潮的冷平流中心相比2016年寒潮更强,且影响范围更广。
    • 穆玉娇; 孙羡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四川新津机场2017年8月25日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降水初期由台风"天鸽"外围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将南海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新津地区,降水后期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台风"帕卡"与副高输送南海东南暖湿气流.2)新津地区处于倒槽前部,对流层低层倒槽两侧有较强气流辐合;随着倒槽移动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沿着倒槽后部爬升,加强中层对流性不稳定和水汽辐合;3)冷空气从切变线北侧侵入产生弱冷平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雷暴和暴雨.
    • 张思涵; 董疆南; 高万泉; 马鸿青; 王志超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18日保定市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大风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地面冷高压以及冷锋;贝加尔湖冷高压分裂南下,河北地区气压梯度大,变压强;负涡度平流产生较强下沉运动,有利于槽后较高动量的冷空气向下传送;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使整层垂直运动加强,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加速了大气的上下交换,“漏斗”状北风强风速带向地面伸展,激发了地面大风的出现;锋区明显,冷平流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地面大风.
    • 穆玉娇; 孙羡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四川新津机场2017年8月25日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降水初期由台风“天鸽”外围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将南海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新津地区,降水后期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台风“帕卡”与副高输送南海东南暖湿气流。2)新津地区处于倒槽前部,对流层低层倒槽两侧有较强气流辐合;随着倒槽移动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沿着倒槽后部爬升,加强中层对流性不稳定和水汽辐合;3)冷空气从切变线北侧侵入产生弱冷平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雷暴和暴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