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关节角度

关节角度

关节角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1845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湖北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等;关节角度的相关文献由92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庆文、王勇、王昊奇等。

关节角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1845 占比:99.90%

总计:141989篇

关节角度—发文趋势图

关节角度

-研究学者

  • 吴庆文
  • 王勇
  • 王昊奇
  • 杜明家
  • 万柏坤
  • 余竹生
  • 刘国荣
  • 刘广天
  • 卢涛
  • 崔建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雅萍; 刘红; 高真; 陈晓琳; 黄武杰; 江征
    • 摘要: 背景:太极拳练习出现膝关节疼痛者不在少数,而目前关于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行拳特征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目的:运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比较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与健康练习者在太极拳习练时下肢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选择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6例为试验组,健康练习者6例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两组受试者进行“搂膝拗步”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比较在地面反作用力特征时刻下的动作特征。地面反作用力特征时刻包括左、右搂膝拗步推进期波峰时刻(T1、T5),右搂膝拗步后坐转向期波谷时刻(T2),右搂膝拗步单足支撑期第一、第二波峰时刻(T3、T4)。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学参数:两组的步长、步宽和质心高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1和T5时,后支撑腿髋外展角度更大(P<0.05);T2、T3的左膝关节及T5的右膝关节内收(P<0.05);在T2和T4的右膝关节外展角度更小(P<0.05);②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3、T4和T5的垂直轴地面反作用力更小(P<0.05);在T1和T5的前支撑腿髋后伸力矩更小(P<0.05);在T5的前支撑腿伴更小的髋外旋力矩(P<0.05);在T1时左膝关节的总支撑力矩贡献度更大(P<0.01);③结果表明,相对于健康练习者,练习时伴膝关节疼痛者减少了对地面的作用力;两组训练者运动学动力学的不同主要集中在髋关节和膝关节,伴膝关节疼痛练习者的膝关节呈较大的内收,且弓步推进期的前支撑腿表现出髋关节伸展旋转不足、膝关节总支撑力矩贡献度更大;伴膝关节疼痛的训练者进行太极拳再训练时,需考虑从练习者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模式进行调整。
    • 李莹; 申丽芳
    • 摘要: 为提高机器人关节的运动灵活性,使其具有更快、更稳的步行能力,设计基于大数据聚类的机器人步态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设备为主处理器元件、舵机控制板提供足量的传输电信号,完成机器人步态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定义关键的关节节点,通过建立适应度函数的方式,实现基于大数据聚类的步态节点安排;分别从支撑腿运动规划、摆动腿运动规划两方面着手,收集大量的步态运动信息,再联合已知函数条件,对机器人关节角度进行求解,完成机器人行进步态的规划与处理,实现基于大数据聚类机器人步态控制系统的应用;实验将所得关节弯曲次数、角度值与理想数值对比可知,所设计系统位姿标定情况下关节弯曲次数值大、角度值小,机器人关节的运动灵活性水平高,具有相对稳定的步行运动能力。
    • 卜雷
    • 摘要: 常规方法将伺服电机的驱动力矩直接作用于机械臂关节,关节角速度受扰动力负面影响,使得跟踪轨迹调节时间较长、稳态跟踪误差较大。提出生产线机械制造设备机械臂自动化控制方法。建立机械臂运动学模型,将关节角度作为改变机械臂位置姿态的参量,分析关节角度时间变化规律,得到机械臂位置姿态集合,规划机械臂运动轨迹,利用运动控制处理器,控制伺服电机输出力矩,通过前馈补偿,增益施加给关节的控制力矩,消除扰动力负面影响,由驱动力矩调节关节角速度,使关节角度达到期望值,令机械臂沿着运动轨迹完成作业。以串联连杆型机械臂为例,模拟生产线机械制造设备作业场景,设置初始关节角度和机械臂期望轨迹,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两种常规方法,设计方法关节角度调节时间缩短了0.18s、0.384s,稳态跟踪误差减小了0.407rad、0.849rad,提高了机械臂对期望轨迹的跟踪精度。
    • 石永杰; 高学山; 罗定吉; 吕佳乐; 吕鹏飞; 刘欢; 车红娟; 赵鹏; 牛军道; 郝亮超
    • 摘要: 为判断下肢障碍患者的运动意图,通过外骨骼进行康复训练,分析表面肌电信号与下肢关节运动的关系。提取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绝对值均值(mean absolute value,MAV)、波形长度(waveform length,WL)和方差(variance,VAR)作为特征输入信号,采用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建立表面肌电信号与下肢关节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输出结果进行优化滤波以降低模型的误差,实现对下肢膝关节角度连续变化的预测。与传统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极限学习机在通过表面肌电信号预测下肢关节角度变化中有更高的精度。
    • 庄陈; 屠文展
    • 摘要: 扁平足(flatfoot,FF)畸形是一种常见足部畸形,指伴有后足外翻、前足外展的三维畸形内侧纵弓下降的足部疾病[1-2].有学者认为,扁平足是一种由于杠杆臂异常导致的疾病,杠杆臂由于前足外展而缩短,杠杆变得更加灵活,进而导致杠杆臂功能障碍[3-5].Harris和Beath根据解剖学标准,将扁平足分为柔韧性平足(Flexible flatfoot,FFF)与僵硬性平足(Rigid flatfoot,RFF)[6],其中柔韧性平足约占2/3.目前,对于柔韧性平足的真实发病率缺乏明确的统计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对柔韧性平足的诊断与治疗常取决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前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一方面由于年龄变化会影响内侧纵弓高度,导致内侧纵弓的高度缺乏普遍认可的标准,同时由于柔韧性平足是一种杠杆臂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影像学表现只能体现骨骼间的静态关系,不能提供有关柔韧性或功能的信息,导致存在影像学异常但无临床症状的现象.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收集的步态参数主要包括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等,常见的时空参数主要包括步频、步幅、步长、步态周期及支撑期百分比,运动学参数包括各个平面、各个关节角度的参数等,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地反力、力矩等.本文对步态分析在柔韧性平足诊疗作如下综述.
    • 张文艳; 曹乐; 阚秀; 汪新坤; 杨诞
    • 摘要: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控制假肢手臂大范围关节角度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肌肉激活度的大范围关节运动角度分层预测。第一层使用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PNN)搭建三分类器,对关节角度进行低、中、高3个级别的初步划分;第二层使用粒子群(PSO)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算法自动寻参,并采用3个PSO-SVR模型对不同级别的关节角度进行精确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种策略下关节角度的预测值与真实值有较高的一致性,角度预测误差不超过7°,有助于提高仿生假肢手臂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 张文彦; 陶庆; 李兆波; 康金胜
    • 摘要: 提出一种采用人体动作捕捉技术与JACK软件仿真结合的坐姿舒适度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坐在座椅前后端的舒适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实验选用美国Motion Analysis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用EVART软件获取22名受试者分别坐在座椅前后端进行试验动作时各关节的空间点位信,通过MATLAB进行关节角度与关节力矩的计算,结合人机工程理论进行不同坐姿下的舒适度分析;将人体动作实验获取的人体点位信息导入JACK软件,进行实验动作仿真回放,建立人体三维模型求解关节平均强度等相关参数,验证舒适度结果的正确性。通过MATLAB计算与JACK软件运动仿真均得出了坐在座椅后端比坐在座椅前端更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这一结果,研究方法提高了结论的可靠度,为研究坐姿舒适度评价与座椅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 张妮灵; 黄雪琳; 刘峻辰; 花启文
    • 摘要: 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是乒乓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最具杀伤力的进攻技术之一。本文对正手拉下旋高吊弧圈球技术动作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动作角度和速度进行运动力学分析,为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分层教学提供实践指导依据。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专业与非专业运动员正手拉下旋高吊弧圈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力学数据,对两组人群下肢动作的关节角度、速度进行运动学对比分析。相关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专业运动员:(1)下肢运动模式按照用力方向和髋—膝—踝对位对线模式的协调发力。(2)身体重心位移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从后下方往前上方的运行轨迹。(2)非专业运动员:(1)下肢运动模式是按照以左脚为支撑的右脚转动发力模式,且缺乏引拍的重心转换。(2)身体重心位移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从下往上的运行轨迹。专业与非专业运动员下肢运动学的比较主要是协调运动模式的差异,在基本动作阶段的掌握无显著差异。
    • 倪娜; 薛晓敏; 王垠
    • 摘要: 针对柔性传感器用于手指关节弯曲角度测量范围有限和线性度不高的问题,制备了一种透明的离子皮肤手指关节弯曲角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具有拉伸率大、保水性高的氯化锂离子凝胶电极和硅橡胶薄膜构成.建立传感器的角度传感理论模型,测试传感器电容信号与手指关节弯曲角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测量手指关节全运动范围内的角度,线性度为4.84%.相比其它柔性传感器,该离子皮肤手指关节弯曲角度传感器角度测量范围广、线性度更优.此外,该传感器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在康复工程和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倪娜; 薛晓敏; 张陵; 王垠
    • 摘要: 为解决柔性传感器监测手指关节运动时灵敏度、测量范围及阈值有限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多介电层(3层)结构形式的离子皮肤手指关节角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多个硅橡胶薄膜和高保水性的离子凝胶电极构成,当穿戴传感器的手指关节弯曲时,根据应变引起其电容信号的变化,可测得手指关节弯曲角度.构建多介电层结构形式的离子皮肤应变传感理论模型;推导多介电层离子皮肤手指关节角度传感器的角度传感理论模型;测试传感器输出与手指关节角度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角度传感理论模型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传感器灵敏度为单介电层离子皮肤手指关节角度传感器的3.5倍,测量范围囊括手指关节从展平到完全弯曲状态角度,阈值小于1°,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和阈值低的特性.离子皮肤多介电层的结构形式及理论模型对康复训练患者及微操纵机械手的精准测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