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系统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81188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城市问题、现代商贸工业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钟明、罗建宇、董红召等。
公共自行车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11880篇
占比:100.00%
总计:3812004篇
公共自行车系统
-研究学者
- 钟明
- 罗建宇
- 董红召
- 刘冬旭
- 黄得云
- 李福伟
- 胡军辉
- 代宝刚
- 刘学敏
- 刘富远
- 史彩霞
- 吴满金
- 张利强
- 张昱
- 张红
- 李卅卅
- 李天客
- 李梭
- 李永利
- 林菲
- 栾晓静
- 梁晓宏
- 汪婷
- 王兰迪
- 申兴发
- 童国林
- 郭杉
- 韦危
- 丁秋实
- 何江
- 何玉婷
- 俞振海
- 倪康康
- 刘庚
- 史晓颖
- 吴东东
- 吴元锡
- 周杰
- 唐妍
- 夏曙东
- 姚霞文
- 孙小华
- 宋佳
- 尹雅敏
- 崔国民
- 崔竞松
- 崔金星
- 庞双双
- 张先春
- 张朝阳
-
-
朱才华;
李岩;
孙晓黎;
徐金华;
付泽坤
-
-
摘要:
针对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使用需求进行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修正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单位时间节点需求生成与可达性间的关系。改进的模型以路网距离作为限制条件,获取基于泰森多边形的站点吸引重叠区域。同时,为减小用地区位导致的预测误差,改进的模型增添用地混合度和建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利用所提出的模型对西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类用地最大需求生成率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并在以天为周期的循环中具有各异的变化规律。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需求生成率随着起点/终点与目标停靠站点之间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表现为早高峰时期的线性衰减,晚高峰时期的指数衰减以及非高峰时期的立方衰减。研究成果可用于确定西安市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位置和规模,并预测其相应的使用需求率。
-
-
邵卿;
陈清化;
王熙杰;
田宇璐
-
-
摘要:
为了寻找公共自行车系统最优布局,将公共自行车系统选址同系统调度结合起来,本文从居民出行需求的发生与吸引量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外部供给及内部满足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有调度存在的情况,每个时段初,租赁点拥有的自行车数等中间变量的影响因素及函数关系,建立有调度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布局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布局方案使得区域出行时间和调度车辆运输成本最小,并通过算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
-
申江龙
-
-
摘要:
对网络结构特征研究是理解复杂系统功能的关键.文章针对公共交通网络,理解网络的拓扑特征,可以为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现有的公共交通网络建模集中在公交和地铁网络,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缺乏关注.为了说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演化机制,构建了流量加权有向网络、时间加权有向网络、时效网络三种网络模型,提出了强度差分布与单位强度分布,结合度分布、强度分布、边权分布等拓扑指标来分析网络的拓扑特征;针对时效网络,揭示了其统计特征的演化过程;利用纽约Citi Bike系统的数据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拓扑参数的有效性.
-
-
齐博
-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在互联网技术盛行的时代,先进的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技术,使共享经济被赋予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预期.共享经济的兴起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资本家的注意,但他们的介入也让共享经济进入了未成熟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让共享经济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违背初衷的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本文根据共享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单车产业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力求探究处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必然性.
-
-
万圆圆
-
-
摘要:
在公共自行车系统中,用户借还车行为的不确定性导致各租赁点的车辆分布不均,需要通过人工进行调度.所研究的问题就是通过推荐用户到车辆较少的区域还车来改变部分用户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自我平衡,减少需要调度的自行车数量.采用排队论对推荐方案进行了建模研究,发现当用户还车行为改变后,租赁点实际的还车用户到达率与借车用户到达率相等时,需要进行调度的概率最小.基于这一结论对无推荐的初始方案、无距离限制的理想推荐方案以及考虑距离因素的合理推荐方案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最终证明推荐用户到邻近的站点还车可以有效减少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度数量.
-
-
-
刘冬旭;
董红召;
张珏
-
-
摘要:
为了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点布局,科学制定公共自行车调配运送方案,需要获取公共自行车运行移动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在公共自行车流动性分类为自流动和它流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自行车自流动特性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典型服务点的自行车租还行为空间分布特性、时间演变特性和OD关联特性等的分析,获取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出行规律及各服务点宏/微观运营规律.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根据近5年的运行数据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自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在获取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租赁服务点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它流动调度介入的决策参考方案并进行了实践验证.
-
-
王鹏涛;
韩晓明;
贺敏
-
-
摘要:
针对自行车需求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时变性和非线性,传统的自行车需求量短期单点预测模型具有预测精度低,无法给出合适的需求量区间等问题,提出一种有助于解决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之间需求平衡问题的非线性RBF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算法.首先,通过利用统计学习方法和RBF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对辅助变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筛选出核心特征;然后,使用筛选的特征构建基于RBF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的公共自行车站点需求量预测模型;最后,使用所建模型对未来一天中不同站点各个时段的自行车需求量进行了区间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可以挖掘各个影响因子对自行车需求量的关联关系,还可以较高精度的给出自行车需求区间,可为实际车辆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
-
许四化;
鞠小颖
-
-
摘要:
从佛山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现状出发,结合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实施的TOD发展模式,通过典型代表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梳理出佛山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特点.根据目前佛山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公共自行车"合理并存的建议及对策,从而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使其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最终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
-
时中朝;
郝伟娜;
董红召
-
-
摘要:
针对公共自行车没有安装车载检测传感器、流动及停放区域较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发现自行车故障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自行车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分析公共自行车系统(PBS)租用记录、维修记录和用户评价,选取15个状态分类特征作为自行车故障检测的特征向量;根据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后验概率,获取每个状态分类特征对类的贡献率;以召回率作为评价指标来预测诊断故障自行车.采用杭州市PBS 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践验证,通过预测模型输入特征值的优化,测试样本的召回率达85.79%,精度较为理想.
-
-
张晶
- 《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国内外部分城市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综合交通中的作用比较分析,总结部分城市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系统建设发展路径.即以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条件为基础,找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策略和模式,以相关规划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技术支撑为手段,加强政府综合协调机制和长期发展策略保障,才能推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
-
-
陈锐;
应婉云;
张晓伟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有超过50个城市掀起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热潮.既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顺利,也有城市步履难行.公共自行车是否真正适合于所有的城市,城市在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前是否需要对其是否适宜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推广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公共自行车推广需要考虑的各种要素,建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适性评价框架.该框架由自然环境、城市特征、道路交通、实施机制四方面要素构成,并通过对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分析,从定性总结建设策略、定量评价适宜建设程度两方面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可适性建设指引.
-
-
鞠世广
-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并制定整体流程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出行方式比例,增加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构建低碳环保城市.本文提出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点规划设计原则,并根据相关原则,从服务点总量控制、服务点布局、服务点选址落实、服务点功能与设施规模规划、服务点具体设计等五个步骤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进行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点具体规划设计,为建立适合中国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
-
-
黄伟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一种可持续型公共交通工具,拥有零排放、灵活易存取、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无缝衔接等优点,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缓解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等问题方面得广泛认可.中国现有接近300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在运营,但其普遍存在租赁点布局不合理,租赁点规模与需求不匹配,租赁点覆盖区域的自行车骑行环境不佳等问题.本文以宜兴市宜城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刷卡数据,评估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和运营现状,分析租赁点覆盖区域的自行车骑行环境,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提升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率、便捷度和舒适性做出有益探索,促进绿色出行.
-
-
闫蔚东;
刘鹏;
刘超平
- 《2017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小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为了引导城市交通向集约化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出行率,缓解、预防中小型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综合快速公交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构建B+R公共交通模型,利用改进的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加以验证.以昆山市为例构建公共交通模型,结果表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增加2%~4%,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增加0.5%~1.5%.B+R绿色交通系统能有效减少小汽车出行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
董志强
- 《四川省地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依靠2015年《成都市统计年鉴》中关于人口的数据,采用出行分析法,对2017年成都市主城区的公共自行车的数量进行了计算,并与现状成都市主城区的公共自行车数目进行了对比,分析2017年成都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规模.由于在主城区内,城市公共自行车主要分布在高新区以及金牛区,因此本文以高新区(南片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缺失部分地区采用密度分析法计算区域内租赁点的租赁数量,并对其布点进行建议.
-
-
邓俊;
王中源;
朱勇辉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结合松山湖慢行规划的实际问题,分析了松山湖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现状和共享单车运营情况.对主要共享单车品牌及其在全国特别是我市的发展和运营情况以及面对的政策和管理环境进行了说明.同时分析了公共自行车不同模式的优劣,概括了公共自行车发展趋势与所遇到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公共自行车模式选择和管理建议,以及政府针对共享单车应采取的措施.
-
-
刘树斌;
过文魁
- 《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发展“绿色交通”的呼声日益高涨,杭州等城市建成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具有一定代表性.作为我国城市中的新生事物,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定位,对于如何更好地焕发其生命力至关重要.文章以杭州为例,通过政策解读、数据对比和实例分析,求证公共自行车系统初期定位和实际效果,剖析经济投入和社会效益,得出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定位应该结合自身规模、发展阶段和交通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并建议将绿色交通、公益事业作为定位的必选项,通过政府主导、市民共享、社会共识的途径推行;将公共交通、旅游产品、健身工具和展示窗口作为定位的可选项,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
-
陈君娴;
杨家文
-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在“低碳城市”理念的引领下,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不同运营模式下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所发挥的效用有显著不同.为明确不同运营模式的运营效果.首先,本文从组织结构、所有权关系以及合同类型三个方面,提出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架构;在此基础上,以深圳市盐田区、南山区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规模、系统效率两个因素衡量两种运营模式,即“企业所有、企业运营”模式和“政府所有、政府运营”模式,所产生的不同运营效果,可以发现盐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更为高效;最后,针对不同运营模式可能面对的问题,指出选择政府所有企业运营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问题,更有利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长远发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我国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提高其运营使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