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6-10-21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按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要求,实施评估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的手段,国内各大城市对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更加重视,年度评估逐渐成为评估工作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广州从2011年起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年度实施评估.广州年度实施评估探索出GIS评估平台体系、"市区联动"等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问题.在国家城市规 划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面对"多规合一"、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等规划工作新形势,广州年度实施评估应该如何做,引发再度关注和思考.广州提出以"一张图"平台为基础,以实施评估GIS平台体系为技术支撑,以"市区联动"、"部门联动"为工作机制,以"1+1+X+Y"为成果体系,构建"纵向分层,横向分级"的工作体系.
  • 摘要:规划评估是制定与实施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西方有关规划评估的相关概念,借鉴"理性工具"与定量的评估方法,建立评估体系与数学模型,以武穴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GIS软件平台,结合运用缓冲区、泰森多边形、网络分析等技术,基于保证教育设施利用的最大化以及最短学生出行距离的原则,分析出每所小学最佳的服务范围,依据计算结果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设定的小学规模进行评估分析.通过评估得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规划评估的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回顾了2014年以来厦门"多规合一"实践探索历程.分析三年来厦门"多规合一"分阶段、分领域的工作重点,总结其在推进的空间规划体系和治理体系方面的特点成效,着重检讨厦门"多规合一"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切实的经验借鉴.
  • 摘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以关天城市群7市1区为案例,在方法上选取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等指标计算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指数,以该指数平方根为权重生成基于Arcmap的加权Voronoi图,并结合经济隶属度分析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和范围.结论:西安是关天城市群的绝对中心,但西安市的这种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在关天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西安的腹地由内向外划分为3个圈层:内圈成阳,中圈渭南、宝鸡、铜川,外圈商洛、天水、杨凌.
  • 摘要: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一五"时期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各项建设的"蓝图",在总体上得到了良好的实现.但是,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也是不胜枚举的.制约规划实施的突出矛盾,包括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与建设实施的分散性之矛盾、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之矛盾、多部门配合与协调之矛盾以及工业和国民经济计划多变之矛盾.在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要素中,城市规划工作以外的因素,特别是计划多变和体制环境的制约,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高度重视规划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与科学总结,是保障规划实施及促进规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仅有一年半的时间,海绵城市规划实施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质量问题,也隐含极大的社会风险.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还存在学术之争,法规标准和配套技术还存在矛盾之处,运营管理和配套制度还需要建构完善,因此海绵城市应有序推进,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完善城市运营管理体制,建构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制度,建立基于社会参与的预警机制,促进城市安全、有序、健康运行.
  • 摘要:通过对城市活力和街道活力相关理论的研究,认为活力社区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街道多样性、社区功能混合以及街块适宜的高密度.围合院落式建筑形式对于街道界面连续、日照充分利用、开放社区营造、街块混合度和容积率提升都具有很好的适宜性.实践以呼和浩特团结社区为更新对象,考虑社区原有基本条件,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和文化,依据"窄马路、密路网"的基本理念,将地块划分为小街块,以围合院落为基本形式,建立统一秩序,形成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更新前后指标对比、功能混合模型和空间基质分布为评价标准,对更新前后进行对比,认为围合院落式的建筑形式是活力社区营造的一个可行途径.
  • 摘要:香港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战略规划—法定图则—发展蓝图"的规划体系,法定图则作为落实土地利用量与开发强度的强制性规划文件,不仅向上衔接"香港2030"战略规划,同时也是香港规划行政审批体系的依据和土地出让的条件.本文以香港为例,探讨"香港2030战略规划一远景与策略"在法定图则和2006~2015十年土地供给层面的实施机制.本文首先概述了香港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和规划行政审批体系.其次本文从土地地租组成和当今土地构成方面概述了香港土地供给的机制.再者本文从香港战略规划性质、香港战略规划定位、香港人居环境要求和区域要求、香港2030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趋势、香港土地需求和未来供给方案、多方案比选及最优方案提出、战略规划对开发容量的要求等方面深入剖析了"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的发展与控制的土地利用指标特点.随后本文从总用地指标解析、人口指标、高度控制、法定图则对各类用地区位和开发容量的限制、用地比例等方面解析了香港截至2016年4月143个法定图则的控制指标,并将其与"香港2030"土地控制上位要求进行实施评价.最后本文以居住、商业、工业用地指标为抓手,对比土地出让与战略规划与法定图则.总体得出结论为:法定图则在土地长远供给的区位控制和容量控制方面对战略规划保留了较好的衔接,但仍然以都会区和现有新镇及其扩展区为主;对于新界北的新发展区、乡郊地区,未来长期土地供给幅度较小.以此来衡量实施了10年的"香港2030"发展情况,表明香港城市发展在2006~2015的十年向"低人口增长—中度经济增长"情景倾斜,发展放缓;法定图则故根据每三年"假如"情景规划的评估作出土地储备和长远供给的动态调整.十年土地出让同样基本符合"香港2030"空间拓展要求,但商业和工业用地体现了"香港2030"中尽用建成区用地,再开发新发展区的要求.居住用地需求量大,出让较为平均.此外还反映出实际土地出让通过限制经营性土地供给来维持高地价.
  • 摘要:铁路客运系统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改善了城市间的联系,表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了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时间距离和连接性、可选择性两个拓扑指标以及入口、地区总产值等经济指标综合反映出山东半岛城镇群各个节点的可达性程度,综合得出客运铁路可达性的空间格局.经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将反映可达性综合指标录入GIS平台中,得出山东半岛城镇群分为一级优势区、二级优势区、未覆盖区三个分区的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根据GIS分析结果得出山东半岛城镇群沿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呈现明显的轴带状空间特征与梯度等级空间特征,并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潍坊和烟台为次中心,铁路为纽带的"潍坊-青岛-烟台"的轴带状空间格局,向外辐射延伸.
  • 摘要:广告牌与店铺牌匾是广告宣传手法中最普及、效果最强烈的方式,也是城市街道的"第二次轮廓线",对城市街道的美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又往往是城市街道规划设计时所容易忽略的问题.本文以西安市钟楼地区东大街西段街道户外广告牌为例,在实地调研与问卷采访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该区域广告牌设置的现状特征,并由此归纳出户外广告牌规划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 摘要: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完善关中—天水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能更好发挥城市群经济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潜力模型、断裂点模型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关中一天水城市群7市1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得出结论和建议:关中—天水城市群中西安的综合规模雄踞榜首,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应加强建设以渭南为中心的东部副中心和以宝鸡为中心的西部副中心,完善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在潜力分析方面,本文发现加权潜力模型在反映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客观格局方面作用有限,其具体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形式,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还是市民进行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过程中,应该关注使用者的体验感受,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出积极的历史街区空间.本文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PSPL调研方法(即公共空间一公共生活调研法),对该街区的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的活动行为特征从定性与定量角度进行调研与分析.以此为基础,从使用者对空间诉求的角度,提出空间设计与改造意见.以期为切实提升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使用价值、保证街区活力提供借鉴.
  • 摘要:撤制镇又称非建建制,即撤销行政建制的城镇功能服务区.在上海市实施"三个集中"战略背景下,浦东新区自正式建区以来,先后发生了28次街镇撤并,形成了32个撤制镇.梳理发现,撤并形式可分为一镇合并另外一镇、两镇合并为新镇以及其他形式.撤制镇区域内仍然有大量人口,占主镇区人口比例并未显著减少,但相对撤制前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因行政中心转移,发展重心随之转移,撤制镇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与主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指出,当前形势下应进一步明确撤制镇定位,创新管理体制,盘活既有资源,遏制撤制镇进一步衰落,需要评价各撤制镇的发展情况,分析它和主镇的关系,据此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再采取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 摘要:当前中国的乡村规划多属于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一些"模式化"的理论与方法常被不自觉地应用于乡村规划过程之中,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而中国乡村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和特色各异等特点,问题也十分复杂,本文基于分析乡村现状困境与当前乡村规划模式存在的问题,回归传统乡村治理理念,提出了村民自助式乡村规划模式,具体划分为"村民个体式自助、村民集体化自助和村庄一体化式自助"三个规划组织模式阶梯,并从村民自助权限、村民参与方式、规划弹性、动态规划以及成果表达形式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应对策略.努力探讨一种契合乡村实际、真正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方法.
  • 摘要: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然而随着中国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人口正在快速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带来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人居空间的衰败以及房屋空置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农村的建设规划将会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旨在结合国外的"精明收缩"理论,指出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未来农村人口还会大量的从农村流入城镇,相应的农村空间应是收缩发展,以达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重构。面对农村不可回避的衰退,借鉴国外“精明收缩”理论,变被动的衰退为主动培育新的增长活力点,带动农村人居空间的活力重新焕发。
  •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不少城市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行为,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空间品质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国绿道网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升温,但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绿道发展历程和构成元素的梳理,提出以绿道网络为框架的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提升和空间品质改善的重要意义,引出了绿道网络的层级构建模式和规划策略.同时以吉安高铁站前区城市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搭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层级递进、多元复合的绿道网络体系,并配套相关设施,构建开放社区,引导城市设计.由此改变了以往二维化、图形化的设计方式,推动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系统的紧密结合.
  • 摘要:通过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国内外部分城市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综合交通中的作用比较分析,总结部分城市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系统建设发展路径.即以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条件为基础,找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策略和模式,以相关规划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技术支撑为手段,加强政府综合协调机制和长期发展策略保障,才能推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存量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老旧社区.本文从兼顾不同城市社区的共性与特性角度出发,进行四川省域老旧社区的分类研究,结合省域规划行政部门管理的特点,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估的方式界定老旧社区,结合省域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省域老旧社区分类,并形成涵盖单一城市并结合省域差异的省域老旧社区二维分类体系,并针对分类特点提出图文结合的菜单式管理方式,为省域老旧社区的分类以及规划指引研究提供思路.
  • 摘要: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市2县6区85个街道533个社区的现状摸底调研,对于六大类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基础教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其他设施的现状,从设施配置水平、设施供给方式、设施服务能力以及设施配置属性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规划标准不成体系且不完善、实施机制尚未理顺、配套政策缺乏或存制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的三方面对策与建议,包括"多标合一"、建立分级分区的差异化配置地方标准,明晰政府与市场供给主体边界、完善实施机制以及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 摘要:在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快速转移至城市的农业人口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不能享受到与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为了实现城镇化的质量提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宜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的县级市,对宜城市探索的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行研究,为中国广大小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本文研究宜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分析宜城市人口市民化的特点,对其成本进行科学和严密测算,寻找成本分担机制的创新之处与推广的价值,以人为核心,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公平共享,相关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担创新机制,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都市区是一个大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本文通过研究都市区与都市区化现象,对城市未来发展态势进行探索.选取山东省济宁市市域内的都市区作为案例,研究影响该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并从"金三角复合中心"到"菱形结构城市",再到"1+2结构"及现在的"都市区中心组群结构"进行全面的演变阶段过程与空间结构分析.通过探究现有的都市区和市域空间发展结构,提出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指引.
  • 摘要:依照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为促进经济活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划建设水平,本研究根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吸取上海、青岛等地经验,在借鉴新加坡"白地"实践基础上,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简称"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引入混合用地概念,并对其适用范围、规划编制及管理要求、土地供应、土地使用年限、地价管理、权属登记及监督检查等进行了规范,提出了相关具体措施,探索土地开发与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的新模式.
  • 摘要:在增量规划的引领下,中国城市化率早在5年前已经突破50%,在大规模建设方面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面临从大面积的扩张转向紧凑型注重细节式发展.对于渝中区这样100%城市化的山地区域,步行体系断裂式规划,城市文化意识越发浅薄.结合渝中区桂花园路案例,并尝试引入"文道"理论.总结山地城市社区步行系统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演变关系,从而整合更便捷的山地城市社区步行系统布局.构建更丰富的城市生活性步行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造更便捷、更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生活.
  •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的物质载体,鉴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情况下,工业中却存在开发强度低的现象.工业用地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量快速增长,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与开发强度达不到城市建设的控制标准造成了工业用地集约度不高.本文概述了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并以商河县工业用地利用现状分析工业工地集约利用水平低的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水平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指出我国正处干城镇化最关键的阶段,在土地资源相对匾乏的时期,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尤其重要。作为城市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彻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政府未来的政策应该提高土地市场化率,减少制定造成土地不健康流转的干预政策,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经济,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程度,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 摘要:规划的作用是在规划实施的实践中发挥的,而规划师的作用除了编制规划的技术成果外,还包括使规划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师会面对多元的规划实施主体、各类的利益群体,规划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供技术服务,面对不同规划实施主体,在不同的规划编制和实施阶段,规划师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结合福州市螺洲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修编的案例分析,提出规划师在规划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 摘要: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面临结构性的调整.本文在分析了建设用地管控边界尤其是增长边界产生及发展的背景后,简单论述了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发展现状,通过对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边界和区域的对比,结合"多规合一"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管制体系的迫切要求,提出农村建设用地管控边界的内涵,并以莒南大店镇为例提出了基于生态保护的农村建设用地管控边界的划定内容,采取规模控制和边界引导两种方式对农村建设用地增长进行刚性与弹性的管控.
  •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国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宜城市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土地改革试点双试点的契机,从以下五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4)规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5)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抵押担保和有偿退出机制.
  • 摘要: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亟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只有与周边城镇联系协作,实现一体化发展,才能突破传统常规的规划思路,寻求创新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基于当前区域一体化的背景影响和对国内小城镇现状发展问题普遍研究,选取都市区边缘区域内的近郊紧邻型小城镇为案例,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一体化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根据区域产业现状,整合产业资源优势,提出区域产业总体策略;通过城镇空间演进过程分析,明确城镇未来发展方向,确定空间发展模式;结合区域现状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资源互通共享;运用GIS数据平台分析处理现状用地空间发展制约因子,基于特尔斐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体系,形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塌陷地治理和生态区划管制.以上对小城镇一体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的探索,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周边城镇环境带来的外部正效应,最终在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实现1+1>2的效果,同时也将对中国许多正处于发展瓶颈中的近郊紧邻型小城镇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 摘要: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与实施缺乏沟通、现有规划应变与弹性不足、不同规划难以衔接的困境.在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今天,如何协调各规划在建设用地上的矛盾,成为各规划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山东省两乡镇为例,以镇村建设用地优化为目的,以"多规合一"为优化方式,主要探讨了"多规合一"下镇村"多规"空间发展战略的整合内容,用地规模冲突的协调方法,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内涵以及划定内容和建设用地优化的优化思路,最终得出"多规合一"的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线体系.
  • 摘要:使用以《中国颜色体系》(GB/T15608-2006)为基础的《中国建筑色卡》来开展城市色彩调查,并使用《中国建筑色卡》电子软件处理调查所得的色彩数据,通过色彩取样调查,得到现状色谱,再融合增补色谱,得到色彩总谱.本文以安陆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为例,根据现状调查和色彩总谱确定城市色彩定位和城市主色调,并结合总体规划功能分区,确定城市色彩分区和色彩结构.通过确定分区色彩主色系及辅助色系,决定分区的用色范围、建筑的色彩引导,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审批依据,便于城市实施管理.
  • 摘要:厦门市选取十条溪流作为对象,分别从治污、景观、土地利用等方面开展了流域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和水系控制性规划等三个层面的规划.该项工程具有涉时长、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投资大等特点,规划实施中存在部门权责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健全、缺乏配套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资金来源不明确、民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厦门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领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投资机制、评估体系、经济补偿、长效运营机制、政策出台等七个方面对构建厦门市溪流综合治理政策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以期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休闲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使得居民更加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体育设施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目前城市体育设施配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本研究基于GIS的技术操作平台,提出了体育专项规划的必要性.以山东省莱芜市中心城区为例,应用GIS平台对其体育设施现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近期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大城市城乡接合部违法建设问题是困扰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国法律在治理违法建设上存在着严重冲突,制约了违法建设的有效治理.这种冲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现为不同法律之间的条文冲突,第二层次体现为行政法领域不同哲学理念的冲突,第三层次则是法律所依据的哲学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对控权论、管理论和平衡论这三种行政法哲学理念进行权衡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平衡论为哲学基础重构统一的违法建设治理法律体系的构想.
  • 摘要:今年来国家政策密集关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上述调整在2017年12月31日前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面对这样一次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本文从多方面系统梳理与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发展历程和意义,详细解析了为什么中国的集体土地长期无法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的根本原因,指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具有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促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农村土地合法市场,杜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非法与无序”流转使用,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应该要有规划,而且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工作.首先,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概念,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内容——编制成果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评价;然后,详细给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最后,对如何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包括组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执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
  • 摘要:十八大指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城中村作为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空间.城中村的发展体现了对市井文化、空间多样化、底层阶级的包容性.现行的城中村改造过程,由于缺乏包容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土地财政驱使政府逐利,大拆大建;粗暴拆迁破坏市井文化;片面追求城市形象,损害空间多样性;补偿策略单一短视,给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性带来巨大隐患.建议城中村的改造应当:优化现有制度环境;引入配额制管理;创新多元化的改造方式;增加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 摘要:文章首先对飞地型区域概念进行界定,以靖远县为典型案例,认为区域城乡空间体系主要面临城乡规模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公共设施与区域服务的矛盾、飞地形态与空间衔接的矛盾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基于区划调整重组的城乡规模优化、基于区域设施重建的城乡职能优化、基于板块内生重构的城乡空间优化的策略建议,以期对飞地型区域这类特殊地区城乡空间体系给予重视与反思,并能为此类地区城乡空间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途径.
  • 摘要:随着评估在中国城乡规划中法律地位的确立,其具体的组织方式、评估内容以及操作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当前中国规划评估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杭州城东新城规划建设评估项目的总体过程,分别从评估的目的、组织、内容、开展方式、分析手法、报告撰写以及经典评估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构,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讨论适合中国城市开发项目的规划评估操作机制.
  • 摘要: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和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关注的核心内容,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和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口预测和规划实施的巨大难度.本文从人口总量、人口增长来源和人口空间分布三方面系统评估了北京城市人口预测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发现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和人口规模控制政策都没有对流动人口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作为新增城市人口的核心主体,正是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与现实的脱节,也是流动人口对城市边缘区的区位偏好导致人口布局规划与现实的严重不符.文章认为,人口规划与现实的脱节是城市发展的政策和理念偏误、市场规律的不确定性、规划实施和反馈机制的缺乏以及城市规划自身功能限制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据此提出转变控制导向的城市人口规划理念、尊重城市和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区域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人口承载力、制定弹性规划策略、完善规划评估的反馈和响应机制等特大城市人口预测与规划的原则性建议.
  • 摘要:纽约第一部区划于1916年颁布,至今正好百年.纽约百年区划经历了由建筑高度与密度控制、容积率控制到弹性控制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建设强度管控方法:首先,建设强度的基准分区与土地用途分区一致,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住宅、商业和工业三大类用地,每类用地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容积率区间以及建筑密度、高度等指标数值;其次,对于同一类用地,包含若干可选择的规则,例如高度系数、优质居所规则等;最后,纽约区划包含丰富多彩的特别意图区,具体可以分为鼓励发展区、特色发展区、风貌保护区三个类别.本文以125大街、哈德逊庭院等作为案例,从现状情况,规划目标与措施,强度管控规则,实施后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纽约区划建设强度管控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提出了对国内城市开展强度管控的七项启示.
  • 摘要:本文从武汉市"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的进程、意义以及试点片的规划和实施情况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武汉市"三旧"改造从规划逐渐向落实阶段迈进提供了研究依据,百步亭丹水片改造单元规划目前已获得市政府审批通过,完成规划优化调整程序,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在规划和改造过程中的政策导向、衡量标淮都将为未来其他改造单元的工作推进起到借鉴作用。实现城市统筹发展,有机更新,开发商得利、老百姓受益的多赢局面,才是规划者和政府决策层面所真正期望的。
  • 摘要:城乡规划应当体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价值观,本文中通过分析国内规划实施评估内容与方法的现状,认为应当在评估过程中重视规划实施的社会公平问题;在探讨了公平的表达方式以及西方主要几种社会公平理论的观点后,提出规划实施应当同时考虑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两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从社会公平视角出发规划实施评估的内容.
  •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作用,以一定程度地减缓劳动人口红利快速下降带来的人力资源困境;另一方面,在职的社会公众无法全身投入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工作,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举步维艰.从参与意识、参与主体规划素养以及参与制度三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老年人参与城乡规划是应对此双重困境的可选路径.通过对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区与国家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参与策略、资金来源、参与模式、参与效果的考查,结合中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现状和发展的政策安排,提出推动老年人参与城乡规划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立足社区,建构平台;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依托第三方组织,培育参与意识;提供教育培训,提高规划素养.
  • 摘要:邻避设施规划中及其风险防护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容易使普通公众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进而产生抵制行为.知识是消解不确定性的关键,因此邻避设施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对话和沟通实现知识整合和新知识的生产,进而达成共识并成为下一步集体行动的基础.本文以认知和行为动机的"知识转向"为基础,以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为具体案例,从知识生产的视角系统阐述了"谁参与"、"为什么参与"和"怎样参与"等公众参与的基本问题,为解开中国邻避设施规划建设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摘要: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的有效途径和结合点,是践行"三规合一"规划理念的最佳平台.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国近期建设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提出在新形势下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面临的三大问题和四大要求;其次,以"三规合一"的角度切入,从土地和空间两个方面建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创新研究框架,包括与"总规"承继和发展、与"经规"的衔接和落实、与"土规"的协调和整合以及基于"三规合一"的土地供给四个方面1;最后以阳谷县为例具体阐述编制的四个主要创新要点,为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依据.
  • 摘要:自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颁布之后,规划实施评估在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各项公共政策如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等,均对规划内容的落实具有影响.因此在进行规划实施评估时涵盖规划实施相关政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探讨了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公共政策的选择与评估问题,并以商河县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评估中涉及的土地政策评估为例进行政策评估的试行.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与其他政策的依存关系等类似研究与探讨必然会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 摘要:随着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但现状综合开发实施效果有限.厦门市将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规划纳入到轨道交通规划体系中,对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介绍了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综合开发在总体策略、线路与站点功能结构整合、用地布局优化和交通一体化衔接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对沿线城市综合系统的优化与整合,有效利用资源,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落实,实现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融合.
  • 摘要:城市像个有机体有其出生与发展,也有停滞与衰败.改革开放后,城市用地在增长主义的发展理念下不断扩张,新城的开发成为主导,而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建设相对缓慢,沦为名副其实的"旧城",糟糕的居住环境,低劣的房屋质量,复杂社会问题成为旧城的标签.如何使紧缺的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创造出集约、宜居、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成为当下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分析,并介绍了英国和日本的社区更新方法,针对中国旧城社区更新模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公,公众缺乏有效参与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引导、规划师组织、居民自主参与的社区更新方式,以期能对新常态下中国旧城社区的改造更新方式方法提供思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