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免疫诱导

免疫诱导

免疫诱导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3591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昆虫学报、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成人胰岛移植国际高峰研讨会等;免疫诱导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堀光彦、宍户卓矢、松下恭平等。

免疫诱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591 占比:99.87%

总计:63673篇

免疫诱导—发文趋势图

免疫诱导

-研究学者

  • 堀光彦
  • 宍户卓矢
  • 松下恭平
  • 浅利大介
  • 王强
  • 石炳毅
  • 蔡明
  • 李州利
  • 王爽
  • 高兴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闻雨; 朱有华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器官分配政策、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儿童肾移植疗效逐渐提高,但免疫抑制管理对于儿童肾移植的长期预后仍十分重要。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免疫系统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不同于成人,其免疫抑制管理亦有特殊之处。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儿童肾移植受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并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本文从儿童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特点、免疫抑制剂的选择、糖皮质激素减撤、免疫监测以及用药依从性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儿童肾移植的免疫抑制管理,改善儿童肾移植受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 何跃; 郑瑾; 李杨; 田晓辉; 田普训; 丁小明; 薛武军; 康永明; 奉友刚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巴利昔单抗(BAS)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比较BAS和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分析BAS和ATG对肾移植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纳入10篇英文文献,共172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883例使用ATG,838例使用BAS。ATG组和BAS组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TG组术后1年内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B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使用ATG和BAS进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其术后1年有效性相当,但BAS安全性较好。未来应进行不同的免疫风险分层的临床研究,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 王卫; 周华; 贾志缃; 陈好雨; 武小桐
    • 摘要: 目的比较同时期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诱导和多克隆抗体免疫诱导治疗受者肾移植术后尿液及血液BK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肾移植术共298例患者术后尿液、血液BK病毒DNA检测结果。根据免疫诱导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克隆抗体免疫诱导治疗组85例和多克隆抗体免疫诱导治疗组213例,比较两组BK病毒感染情况,探讨不同免疫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尿BK病毒阳性率为50.00%(149/298),血BK病毒阳性率为3.69%(11/298),肾移植术后尿BK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血BK病毒阳性率(P0.05);单克隆抗体组血BK病毒阳性率为2.35%(2/85),多克隆抗体组血BK病毒阳性率为4.22%(9/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免疫诱导治疗组肾移植术后BK病毒的感染无明显差异,但两组BK病毒的感染率非常高,应加强肾移植术后BK病毒的监测,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 闫晓冬; 林俊; 张健; 徐俊楠; 刘志佳; 洪欣; 陈昌庆; 于涛; 王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再次肾移植受者尸体供肾移植免疫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1月应用ATG行免疫诱导的20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淋巴细胞亚群、肺部感染和骨髓抑制情况评估ATG诱导的临床安全性,根据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情况评估ATG诱导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5.7(25~71)岁;预存抗体阳性6例(30.0%);二次移植17例(85.0%),三次移植3例(15.0%).ATG诱导T淋巴细胞数在术后第1天下降70%以上,第3天逐渐恢复达总数的50%(P<0.01),术后2周可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NK细胞数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术后患者发生AR 5例(20.0%),DGF 1例(5.0%),肺部感染7例(35.0%),骨髓抑制6例(30.0%),无ATG过敏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7.6(6~53)个月,19例(95.0%)人肾存活,1例(5.0%)死亡.结论 ATG可明显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降低AR发生率,加速再次移植患者的移植肾短期功能恢复,且ATG诱导没有增高感染发生率,临床安全性好.
    • 摘要: 2021年6月22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生物防治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博采众长、融合发展”为主题,广邀农用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机构、生产及推广企业,剖析基因编辑、RNA干扰、免疫诱导、昆虫信息素等最前沿的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分析国内外生物防治技术最新进展、发展趋势,交流生物农药的国内外推广经验和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案例,分享国内外优秀生物农药产品的推广路径;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推动生物防治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 张胜男; 贾丹; 孙平辉; 滕昊林
    • 摘要: 目的 探究肾移植术后并发慢性移植肾失功(CRA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肾移植的1457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CRAD将其分为CRAD组和对照组.收集受者性别、年龄、术前体质指数(BMI)、原发病、术前透析方式、供肾类型、免疫诱导方案和免疫抑制方案等临床资料作为观察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CRAD组和对照组受者年龄和术前BMI.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受者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供肾类型、免疫诱导方案和免疫抑制方案.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457例受者中61例发生CRAD,CRAD发生率为4.19%(61/1457),其中59例恢复透析,2例因"间质肺"分别于肾移植术后8个月及10个月死亡;其余1396例受者均带肾存活.CRAD组和对照组受者年龄、术前BMI、术前透析方式、供肾类型及免疫诱导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5和-2.722,χ2=29.400、18.310和27.250,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者年龄、BMI、术前透析方式及免疫诱导方案均为影响CRA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严格控制肾移植受者年龄和BMI,在情况允许下应尽早进行肾移植,并予合理的免疫诱导方案,有利于减少CRAD的发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 朱焓; 徐鸿; 梁国标
    • 摘要: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 何龙; 王博谦
    • 摘要: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肾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是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糖皮质激素)仍无法有效控制移植肾排斥反应,因此提出在移植前进行免疫诱导方案.免疫诱导治疗可推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应用时间,降低其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短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受者中远期预后.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多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肾移植选择免疫诱导方案提供参考.
    • 方佳丽; 尹威; 姚仲鹏; 陈泺贝; 陈正; 郭予和; 马俊杰; 潘光辉; 李光辉; 徐璐; 张磊; 赖兴强
    • 摘要: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rituximab and ATG as induction therapy in highly sensitized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from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 in Organ Transplant Center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1st 2015 to December 31th 2016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Highly sensitized patients with over 30% active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30%) received rituximab,while non-sensitized recipients as controlled group.All selected pati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renal function,urine protein,hemogram and the variation of PRA at each time point.Acute rejection,infection required hospitalization,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primary nonfunction (PNF),graft dysfunction,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good allograft function and the graft survival rate were also observed.Results 46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to highly-sensitized group and non-sensitized group.In both group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renal function,urine protein and WBC (all P>0.05).Highly sensitized recipients at day 7 and day 14 following the surgery,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 counts and lymphocyte proportion compared to other groups,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all P<0.05).Both groups had a similar incidence of DGF(2.2%) and no occurrence of PNF.19.5% of highly sensitized recipients experienced acute rejection and 13% in control group.More specifically,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rate of infection required hospitalization(30.4% vs 22.2%),graft loss(2.2% vs 0)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good allograft function(4.3% vs 2.2%)(all P>0.05).The graft survival rate was 97.8% in the highly-sensitized group,while 10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ate of patient survival in these two groups was 95.7% and 97.8%,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all P>0.05).Conclusions Immune-induction therapy that combines Rituximab with ATG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It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reating hypersensitive patients.The survival rate of human/kidney of hypersensitive patients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term is comparable to those with low immune risk.%目的 总结利妥昔单抗联合抗人类胸腺球蛋白(ATG)的免疫诱导策略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的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30%的高致敏并使用利妥昔单抗的受者的临床资料,其对侧供肾的受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肾功能、尿蛋白、血象及PRA的变化差异;观察两组急性排斥反应、需住院的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移植肾原发无功能(PNF)、移植肾丢失、带功死亡的发生率,统计两组的人/肾生存曲线.结果 共46对患者入组观察,分为高致敏受者组及对照组,两组的肾功能、尿蛋白、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致敏受者组术后7d及14d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致敏受者组DGF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均为2.2%;两组无PNF发生;高致敏受者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9.5%,对照组为13.0%;高致敏受者组需住院的感染发生率为30.4%,对照组为22.2%;高致敏受者组移植肾丢失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高致敏受者组受者带功死亡率为4.3%,对照组为2.2%(均P>0.05).高致敏受者的肾存活率为97.8%,对照组为100%,高致敏受者组人生存率为95.7%,对照组为97.8%(均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ATG的免疫诱导方案可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在高致敏患者中应用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使高致敏受者短期及中期人/肾存活率与低免疫风险受者相当.
    •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 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31家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专家,从器官移植免疫诱导药物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维持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常用免疫抑制方案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规范、器官移植药物性肝肾损伤治疗技术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