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唑替尼

克唑替尼

克唑替尼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677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循证医学、临床肺科杂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克唑替尼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鹏程、李浩源、谢卫锋等。

克唑替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6771 占比:99.59%

总计:46963篇

克唑替尼—发文趋势图

克唑替尼

-研究学者

  • 吴鹏程
  • 李浩源
  • 谢卫锋
  • 何智健
  • 蔡亮亮
  • 刘宝瑞
  • 周韶璋
  • 宋向群
  • 魏嘉
  • 于忠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蕾; 陈平钰; 马爱霞
    • 摘要: 目的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劳拉替尼对比克唑替尼一线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经济性,为该药在我国除香港以外其他地区的产品定价及相关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ROWN试验数据同时构建Markov模型和分区生存模型(模拟时限为10年,循环周期为4周),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作为效果指标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基于Markov模型的基础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克唑替尼组,劳拉替尼组人均成本增加了17867588.63元,人均效用增加了1.76 QALYs,ICER为10152038.99元/QALY;基于分区生存模型的基础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克唑替尼组,劳拉替尼组人均成本增加了18009592.54元,人均效用增加了1.74 QALYs,ICER为10350340.54元/QALY。2种模型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进展生存状态效用值、疾病进展状态效用值及劳拉替尼成本等参数对结果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1~3倍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意愿支付阈值时,劳拉替尼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0。建议劳拉替尼每100 mg的单价为657.10~815.60元。结论对于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劳拉替尼相对于克唑替尼的疗效更好,但以当前药价而言在我国并不具有经济性;合理降低药价可增加其具有经济性的概率。
    • 赵青; 张哲; 杨雨佳; 蔡鑫翼; 廖天天; 祝朝富
    • 摘要: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对于存在驱动基因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对其进行靶向治疗。但存在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患者使用常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在克唑替尼尚未上市之前,大多数存在MET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只能选择化疗来延缓病情的进展。本文主要是介绍1例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的MET突变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
    • 孙蕾; 周大创; 陈平钰; 马爱霞
    • 摘要: 目的评价恩沙替尼一线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经济性,为我国医保决策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基于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eXalt3研究)数据构建三状态分区生存模型,模拟时限为10年,循环周期为30 d。比较恩沙替尼相对于克唑替尼(标准治疗方案)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经济性,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作为效用指标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再通过不确定性分析来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克唑替尼组,恩沙替尼组患者的人均增量成本为-343370.36元,人均增量效用为0.76 QALYs,ICER为-454292.25元/QALY,远低于1倍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即80976元)这一意愿支付(WTP)阈值。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进展生存状态效用值、疾病进展状态效用值、克唑替尼后续治疗成本等参数对ICER的影响较大,但这些参数均不能导致基础分析结果翻转。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以1倍2021年我国人均GDP作为WTP阈值的前提下,恩沙替尼组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情境分析结果显示,改变恩沙替尼组后续治疗方案所得的ICER为-217671.43元/QALY,仍远低于WTP阈值。结论针对我国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相对于目前应用较多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克唑替尼),恩沙替尼更具经济性且为绝对优势方案。
    • 杨凯珍; 范永强
    • 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合并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全身治疗的一种方式,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阳性,其中ALK基因融合阳性是NSCLC治疗的另一个关键靶点[1]。肺癌靶向药物治疗可能导致的毒副反应也不容忽视。谢晓红等曾报告1例口服克唑替尼34天后出现急性严重的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肺炎[2]。
    • 梁剑毅; 卢志文; 黄宪平; 陈佐耀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克唑替尼或吉非替尼联合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在采用GP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患者在采用GP方案治疗基础上联合克唑替尼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卡氏行为能力状况量表(KPS)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0 d,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SF-36、KP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或克唑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安全有效,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调控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 摘要: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近期对克唑替尼(crizotinib,商品名:赛可瑞Xalkori)的视觉损害风险进行了讨论。PRAC建议针对这一重要风险发布直接面向医务人员的沟通材料(direc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s,DHPC),告知医务人员克唑替尼的眼毒性可导致严重视觉减退,应对儿童用药患者进行监测。
    • 桂再欢; 冷哲枫; 戴元荣
    • 摘要: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肺癌中有80%~9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而肺黏液腺癌则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肺腺癌,其年轻患者更为罕见。由于肺腺癌对化疗敏感性较差以及化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众多,使得人们不断探索更多肺癌治疗的可能方法。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发现分子靶向治疗作为驱动基因指导下的治疗,具有“个体化”和“精准化”的优点,相比于传统化疗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 李海燕
    • 摘要: 目的:探究临床应用克唑替尼、沙利度胺的价值,分析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 方法:文章为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不同效果,将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内容阐述。 以我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老年患者为例,从中进行选取,人数共计 60 名,均为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老年患者,均于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 月入院,分组方式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纳入至对照组的 30 例将接受单一的克唑替尼治疗,而观察组的 30 例将接受克唑替尼+沙利度胺治疗。 结果:文章所观察的三项指标中,虽然治疗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两组对比无差异性(P>0.05),但治疗后三项指标的对比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其中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较高、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而对照组则与观察组相比,对比结果 P<0.05。 结论:临床应用克唑替尼+沙利度胺治疗的价值较高,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老年患者实施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钟炜祥; 韦晰凤
    • 摘要: 患者女性,53岁。无吸烟史,因右上肺肿物于2019年10月23日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占位(42 mm×41 mm×40 mm),考虑周围型肺癌并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完善相关检查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诊断:右肺上叶恶性肿瘤(腺癌ⅢA期,cT2N2M0),见图1,合并频发室性早搏,不宜手术治疗。外送活检组织切片进行二代测序发现EZRROS1融合突变,经患方知情同意后于2019年11月13日开始仅给予克唑替尼靶向治疗至2020年7月10日,期间复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癌灶和纵隔淋巴结呈进行性缩小(图2)。
    • 任晓辉; 张霞; 于剑飞; 田瑞芬; 宋霞
    • 摘要: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科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诊断为晚期(ⅢA~Ⅳ期)NSCLC的患者,男60例,女40例,年龄(58.94±12.33)岁,年龄范围为35~72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依据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分为EGFR-TKI组(n=48)、克唑替尼组(n=7)与联合治疗组(n=45),EGFR-TKI组采用EGFR-TKI治疗,克唑替尼组采用克唑替尼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淋巴细胞亚群[表面抗原分化簇3(CD3^(+))、表面抗原分化簇4(CD4^(+))、表面抗原分化簇8(CD8^(+))、CD4^(+)/CD8^(+)]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卡氏行为能力状况量表(KPS)评分]。结果 EGFR-TKI组的有效率(68.8%)、疾病控制率(87.5%)和克唑替尼组的有效率(71.4%)、疾病控制率(85.7%)高于联合治疗组[(31.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GFR-TKI组CD3^(+)[(49.67±7.35)%]、CD4^(+)[(42.00±5.17)%]、CD4^(+)/CD8^(+)(1.97±0.51)高于治疗前[(28.73±4.92)%]、[(24.16±3.90)%、(1.30±0.49)],克唑替尼组CD3^(+)[(51.21±7.72)%]、CD4^(+)[(40.79±4.37)%]、CD4^(+)/CD8^(+)(2.01±0.48)高于治疗前[(28.42±4.52)%]、[(23.85±3.73)%、(1.30±0.52)],联合治疗组CD3^(+)[(41.05±6.37)%]、CD4^(+)[(34.52±4.41)%]、CD4^(+)/CD8^(+)(1.67±0.45)高于治疗前[(28.62±5.36)%]、[(23.65±3.66)%、(1.28±0.53)],三组患者的CD8^(+)[(16.71±1.79)%、(15.90±1.93)%、(21.28±2.40)%]均低于治疗前[(26.44±3.20)%、(26.42±3.11)%、(26.32±3.05)%];治疗后,EGFR-TKI组的SF-36评分[(84.26±6.70)分]、卡氏评分[(86.29±7.92)分]和克唑替尼组的SF-36评分[(82.85±5.72)分]、卡氏评分[(87.84±7.28)分]均高于联合治疗组[(67.19±6.33)分、(73.56±8.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