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道

儒道

儒道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管子学刊、齐鲁学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创立25周年大会等;儒道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骏翚、袁青、云龙等。

儒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99.6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2%

总计:313篇

儒道—发文趋势图

儒道

-研究学者

  • 张骏翚
  • 袁青
  • 云龙
  • 刘辉
  • 刘雷
  • 劉强
  • 寇养厚
  • 弋朝乐
  • 张卓霖
  • 张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陳成吒
    • 摘要: 春秋晚期,儒道原本交融。孔子弟子也是老子的再傳弟子,他們對老學思想皆有研習與發展。子夏之學駁雜,受業於孔子的同時,也高尊老子,並用獨特的思想體系融通了儒道:以易理爲依據接受和轉化老子道論,以詩教爲途徑,形成由禮樂而詩,由詩而明志見心,進而知德悟道的道德歸返體系,最終以此爲核心踐行禮樂修身治國論。曾子也吸收了老學的“天道”觀,繼承了其“修齊治平”的修德架構,且尤重視吸收其喪禮思想,將之作爲自己思想的基石。他們對老學的研習也直接影響了此後儒道兩家老學的發展。
    • 苗玥
    • 摘要: 本文通過梳理《莊子》外雜篇中涉及“孔子圍於陳蔡之間”的七則材料,意在探究儒道對話中的莊學窮通觀。首先,既不同於俗常語義中界定窮通的爵禄、功名標準,也不同於孔子以仁義爲對象的窮通觀念,莊學語境中的“窮通”針對情性而言;其次,孔子不自以爲窮,而莊書卻不僅以“窮”標記陳蔡之事,更指明孔子的“窮”一方面因爲禮樂制度與時變原則相悖,另一方面更由於儒家的外王理想本身,與屬於“天”的性命之情相比,外王之道則蔽於人而不知天;再者,《莊子》文本中陳蔡之事的反復引述,其最終的意圖在於提示“性命之情”的主題。當情性之真遭受殘損甚至毁傷時,莊子學派的詰責便不再停留於制度事功等外王層面,而是直接指向儒家仁義之道的内聖原則,而儒道的不同正是人、天視野的不同。
    • 赵麦茹; 付志宇
    • 摘要: 在生态学视角下,先秦儒道生产思想的同质性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两者都有异常清醒的生态认知,看到“天行有常”的内在规律,强调“知常曰明”之生态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两者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理念,坚持“无夺农时”的时令响应、放弃违背自然之道的“伎巧”、坚守羞而不为的实践立场。知行合一也成为先秦儒道生态生产思想的突出特点。先秦儒道生态生产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同质性,背后的缘由有三:两者皆秉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维模式;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站在微弱个体的立场,两者都采取了相同的理性抉择;较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两者的直觉式体验实践方式相同。先秦儒道生态生产思想对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唯有知行合一,把坚持清醒理念认知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方可事半功倍。
    • 王飞阳
    • 摘要: 《庄子》有大量篇幅写到孔子,且形象不一。在《庄子》中,孔子不被理解,好学善思,持守固执,真诚有趣。显然,这是一个庄子化了的孔子。《庄子》借孔子扬道抑儒,这与孔子的学术地位、儒道互通以及《庄子》对孔子的矛盾情感相关。《庄子》一方面否定孔子学说,另一方面又肯定孔子为人。这种矛盾的情感,根源于《庄子》一书构成的复杂性。
    • 李峰
    • 摘要: 儒家性情论重“道德”,强调道德情感;道家性情论重“自然”,强调自然情感。儒道性情论对先秦诗学影响深远,儒家性情论使“情性”说注入诗学,“言情”观得以强化;道家性情论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丰富并发展了“言情”观。
    • 韩守明
    • 摘要: 《世说新语》因为精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受到了后世的推崇.特别是其中体现魏晋士人精神风度的儒家操守,还有士人对于自身身体关注的柔情.既有家国层面的观照,又有对自身内在的审视,让学生在品读经典后,可以受到优质文化精髓的熏陶.
    • 刘敏艳
    • 摘要: 儒家与道家思想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影响深远。而在其中,儒道二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思想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总结并阐释了儒道两家对"爱"的不同解读,将其分为仁爱与慈爱,并指出二者在实现途径、目的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基础、可操控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点,对此作出结论与评价,如此一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道德伦理氛围的理论与实践途径也能清晰明了。
    • 唐佳红
    • 摘要: 在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哲学中,同时存在一个统合万物的哲学范畴,即“和”理念,这使得中国哲学充满互系性及统一性.儒道两家对“和”思想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和”在儒家的视野里主要关注政治伦理(礼乐),兼及宇宙自然观,而在道家视野里则反之,即人道与天道的“和”理念.孔、老、庄三家的“和”思想又各有不同,即孔子主阳,老子主阴,而庄子则混同阴阳,基本取消了事物的阴阳边际.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反合”之关系.
    • 李元元
    • 摘要: 在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儒、释、道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他们之间通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在与儒、道的相互碰撞中逐步本土化、中国化。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与中国文化相互借鉴与影响,而且不断调适自身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 吴思增
    • 摘要: 许缵曾是清初西学东渐思潮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以许缵曾诗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思想构成及治学风格,以观传统文化、西学交织背景下清初部分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儒学本位"仍是云间士人的思想基础,西学对许缵曾治学研究的影响是显性的,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是隐性的.在人生困境中,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成为调节情绪的良好资源,为其提供精神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