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情性

情性

情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中州学刊、探索与争鸣、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情性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秦燕春、董志岩、储明星等。

情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97.24%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2.76%

总计:254篇

情性—发文趋势图

情性

-研究学者

  • 秦燕春
  • 董志岩
  • 储明星
  • 冯硕
  • 刘悦笛
  • 刘景
  • 刘秋月
  • 古东燕
  • 叶鼎承
  • 宋雪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冯硕
    • 摘要: 《不苟》的“养心致诚”思想和《中庸》论“致曲”文段相似,荀子对后者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改造,使之从德性品格转化为知性品格。荀子知性品格的致诚思想,其内核是以心知仁义为逻辑前提,强调在“志意”层面上加以诚笃和力行。《不苟》的养心致诚理论是和其性恶善伪的人性论思想高度一致的,其中“虚壹而静”的工夫作用于“知道”,而《不苟》的养心致诚则作用于“可道”,两者共同构成了荀子道德工夫论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荀子的致诚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材朴之性,而材朴之性就在《性恶》篇中“善伪”二字中,这是此前所常忽略的。
    • 李广洪
    • 摘要: 在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情性”的问题在学界存有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它与“性情”内涵相同。本文从“情性”与“性情”在《文心雕龙》中的上下文语境和出现次数,得出“情性”不同于“性情”。且大家之所以会将它与“性情”混淆,主要是“情性”在将感性化的情感与具有理性特征的“道”结合起来时,其中的理性成分容易造成一种“情性”具有的性格与气质等内容的误解。因此,对“情性”的内涵进行探究,并将其置于我国的诗歌理论中进行分析,对我们理解刘勰的诗论具有重要影响。
    • 楼弈
    • 摘要: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将“神妙能逸”这一品评标准用于品评绘画的文献。但由于观念的变迁,这一套品评方法的设准究竟何在,今人所知较少。该文作者通过观念史与语言哲学的分析方式解读《唐朝名画录》后发现,神、妙、能三品的标准恰恰可以用“情性”与“笔力”这两个关键词概括。在原文中,这两个关键词背后有着共同的意义:被画对象与作画者的精神气质、生命力,以及在情感意义上的本质特征。从绘画水平上说,神品高于妙品,妙品高于能品。如此划分等级的原因在于,神品画家比妙品和能品的画家更充分地表现了情性与笔力。通过对神妙能这一评判标准背后观念的还原,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情感在唐代画论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洞悉唐代的绘画思想。
    • 苗玥
    • 摘要: 本文通過梳理《莊子》外雜篇中涉及“孔子圍於陳蔡之間”的七則材料,意在探究儒道對話中的莊學窮通觀。首先,既不同於俗常語義中界定窮通的爵禄、功名標準,也不同於孔子以仁義爲對象的窮通觀念,莊學語境中的“窮通”針對情性而言;其次,孔子不自以爲窮,而莊書卻不僅以“窮”標記陳蔡之事,更指明孔子的“窮”一方面因爲禮樂制度與時變原則相悖,另一方面更由於儒家的外王理想本身,與屬於“天”的性命之情相比,外王之道則蔽於人而不知天;再者,《莊子》文本中陳蔡之事的反復引述,其最終的意圖在於提示“性命之情”的主題。當情性之真遭受殘損甚至毁傷時,莊子學派的詰責便不再停留於制度事功等外王層面,而是直接指向儒家仁義之道的内聖原則,而儒道的不同正是人、天視野的不同。
    • 陈雪梅
    • 摘要: 章太炎的诗作大量引经学入诗,其诗歌创作理论主张褒情性、贬学问入诗,引经学入诗是以学问入诗的一种方式。章太炎虽不主张以学问入诗,却大量引“经学”入诗的原因,与其扎实的经学功底、革命家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 张爱红
    • 摘要: 孙过庭的《书谱》不单为书法理论之作,更可视为一般艺术学理论之典籍.其艺术论以"情性"为要领,融艺术本体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发展论5个理论命题于一体,于个体情感之中"变"艺术之风格,"通"人生之真谛.基于"情性"脉络的艺术理论解读,对《书谱》经典理论的现代传承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汲取传统文化学养,丰富艺术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特色化发展以及艺术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冯硕
    • 摘要: "情性-知性"构成荀子人性论基本的二元结构,但当"伪"提出后,就过渡为"性-伪"结构.以心治性,即以知性对治情性,而这仅是荀子理论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向是情性和知性的合作、配合而成伪.荀子对情、欲均有正反两种看法,情性和知性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配合的一面.接着,我们集中分析了《正名》篇对"性""伪"的界定,考察了知性在经验层的特殊性.据此,我们重释了荀子《正名》的人性论结构.荀子提出"伪"是伟大的创造,荀子的"伪"是以先天人性为基础的伪,是人性先天所予性和后天完成性的统一,反映荀子天生人成的理论面向.
    • 杨宇菲; 张小军
    • 摘要: 通过近代北平冰雪运动在都市生活中流行的个案研究,可以思考西方冰雪文化如何在近代融入中国传统溜冰民俗,并通过大众文化对民众和社会进行文化塑造,了解如何造就新一代的"现代文化大众".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在社会秩序转型的文化阈限中,弱化了传统的等级、性别、精英与百姓、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等等之间的社会界限,同时强化和促进了社会大众共同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北平冰雪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流行的过程,正是"文化大众"打破各种文化区隔的过程,他们在冰雪文化中经历了(1)西风东渐的具身体验,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2)"冰场革命"中的妇女解放和情性释放,承载了传统与现代的过渡;(3)大众溜冰的国、民共嬉,促进了国家与民众共主体性的现代国家建构.
    • 王阳
    • 摘要: 初唐书论中较为重要的是孙过庭的《书谱》,其作为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第一部具有思辨精神的书法艺术理论专著,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孙过庭在《书谱》中建立了全新的艺术审美风尚,提出了众多的书法美学命题.该文从《书谱》的艺术性入手,重新思考中国书法作品.可以看到,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证强调书法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性的艺术形式,从而得出了书法中的情性审美观.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提出是符合审美理想的情性标准,这一观点对当下的艺术创作起着同样重要的启示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