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侧向变形

侧向变形

侧向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0888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震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青年华人岩土工程论坛等;侧向变形的相关文献由9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维、魏焕卫、李忠诚等。

侧向变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0888 占比:99.54%

总计:61169篇

侧向变形—发文趋势图

侧向变形

-研究学者

  • 李国维
  • 魏焕卫
  • 李忠诚
  • 杨敏
  • 刘忠
  • 刘松玉
  • 史自立
  • 常芳芳
  • 张建民
  • 李楠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梁; 王宁; 康华; 万波; 李建
    • 摘要: 准确分析围堰的受力因素及变形特性是确保围堰工程设计合理及工后稳定的前提。以某城市快速路跨河大桥桥墩锁扣式钢管桩围堰施工为背景,利用Plaxis 3D三维建模,模拟了围堰分步施工过程,研究了仅静水压力及考虑静水、流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围堰侧向变形空间效应。基于此,分析了不同流速、钢桩直径、嵌入深度及围护结构形式对侧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水与流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围护结构迎水面侧向变形远大于仅考虑静水压力,最大变形出现在中心线处;迎水面侧向变形分布与明渠流垂向流速分布规律一致,最大变形点位于流速最大对应深度处;增大钢桩直径可有效减弱围堰侧向变形程度,当钢桩嵌入中风化砂岩后,嵌入深度对侧向变形影响不大;采用圆形围护结构形式可极大地降低水流力对围堰侧向变形的影响,且整体受荷情况与变形分布较矩形更为均匀。
    • 陈金铭; 狄宏规; 吴强; 陈杰; 林定雄; 周晓宇; 林如辉
    • 摘要: 基于宁波轨道交通某车站基坑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伺服钢支撑与普通钢支撑的支撑效果。通过建模,对伺服支撑设计方案及施工工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普通钢支撑段相比,伺服钢支撑段地下连续墙的最大累计水平变形更小;将基坑施工工序调整为先开挖伺服钢支撑段后开挖普通钢支撑段,普通钢支撑段和伺服钢支撑段地下连续墙的最大累计水平变形平均值分别减小了2.36 mm和2.19 mm;在施工工序优化的基础上,将伺服钢支撑由原来的三、五道相隔布置分别调整为四、五道相邻布置和三、四道相邻布置后,地下连续墙的最大水平累计变形分别减小了2.92%、22.44%。
    • 刘文琪; 刘军生; 程亮; 张伟
    • 摘要: 低路堤路基因占地少、造价低、便于养护维修等诸多优点,在交通干线路基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低路堤因填筑荷载相对较小,一般地基处治的程度偏弱,因此对周边建筑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偏高。为揭示临近既有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修建地下综合管廊对其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依托某地下管廊近距并线路基工程实例,建立数值模型系统研究了地下管廊开挖路基的稳定问题,具体包括地基侧向变形、路基竖向沉降两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临近地下管廊一侧路基地基侧向变形有明显增加现象,增幅约为12-14%;低路堤整体竖向沉降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综合考虑运营安全,工程实践中建议采用旋喷隔离桩进行处治。
    • 王晓华; 杨光; 贾文彪; 林成; 张凤鸣
    • 摘要: 以西安地铁6号线钟楼站基坑工程为例,分析坑内、外含水层未完全隔离,存在水力联系时,基坑内潜水不完整井抽降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基于Dupuit假设,以弹性半无限体理论和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简化浸润曲线,从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上定量推导出能计算饱和区内任意一点附加应力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绕渗区内渗流力在水平向的分量,修正推导出的降水引起坑外地表沉降计算方法,最终将理论计算值与工程案例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规范算法,该方法可更精准地预测不同深度处由抽降水引起的坑外不同距离处地面沉降量,且能综合考虑浸润曲线形状和水位下降深度等影响因素。
    • 李锋; 姬淑艳; 姜宝龙; 冯力强; 牛昌林; 陈鸷坤
    • 摘要: 对外挂式ALC条形墙板与传统钩头螺栓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受力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针对上述连接方式不足,提出了在ALC墙板内部节点周围布置加密钢筋网的抗震措施,对加强墙板节点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此设计了不开窗洞墙板钢框架、开窗洞墙板钢框架、节点加强墙板钢框架、节点加强开窗洞墙板钢框架四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实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洞口是墙体的薄弱环节,洞口周围墙体最容易先出现破坏,窗墙比对框架整体的滞回性能影响很小.对于采用传统钩头螺栓连接的试件,当层间位移角在1/250 rad以内,墙板之间的灌浆勾缝处出现竖向裂缝,连接节点周围出现少量的水平裂缝,基本可以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75 rad,墙板连接节点处裂缝斜向发展,周围混凝土逐步挤压破碎,墙板不能适应主体框架的变形,罕遇地震下有掉落、坍塌的风险.钢筋加密网是一种可靠的抗震措施,对墙板受力贡献较大,可以有效延缓墙板开裂时的层间位移,减轻墙板的损伤程度,使墙板满足钢结构较大的层间变形的需求,满足规范中对非结构构件层次的抗震设防要求.
    • 屈宏录; 王旭; 牛亚强
    • 摘要: 分析路基产生侧向变形的力学机理,采用弹性理论法和有限元法对路基坡脚处的侧向变形进行计算,并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地基的侧向约束结构进行模型试验,监测地基不同深度处的侧向变形。结果表明:弹性理论法的计算结果偏小,但同时说明路基的沉降计算不应忽视侧向变形的影响,路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工后沉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侧向变形是路基产生塑性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试验得出,地下连续墙作为地基的侧向约束结构能够有效限制地基土的侧向变形,减小地基沉降。
    • 任东兴; 黄海; 邵康; 刘欢欢; 罗东林; 薛鹏
    • 摘要: 以上海地区采用顺作法施工开挖深度为20.8m的建筑基坑为研究对象,对五个施工阶段的地下连续墙侧向和竖向位移,立柱竖向位移和混凝土支撑轴力进行监测,以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随深度、位置和施工阶段的差异分析基坑变形呈现的空间效应与深度效应,以立柱和地下连续墙的竖向变形规律分析基坑回弹特征,以混凝土轴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支撑在各施工阶段的关键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在远离坑角位置比靠近坑角位置侧向位移更大,最大侧移范围为开挖深度的0.12%~0.41%,其侧向位移沿深度呈现“肚胀”形曲线,最大侧向位移发生在开挖深度以上4m到以下2m范围内;地下连续墙和立柱竖向位移主要以隆起为主,地下连续墙最大隆起位移为9.14mm,立柱最大隆起位移为地下连续墙的4倍;混凝土支撑对于下一阶段开挖起着关键作用,但对更深处土层开挖影响较小,混凝土支撑轴力最大值与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密切相关。
    • 赵腾跃; 梁胜; 候捷; 张晨; 卞海丁; 姚伟伟
    • 摘要: 为研究基坑开挖施工时邻近桩基的力学特性及变形,基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下综合管廊下穿共构桥梁工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在验证所建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坑开挖施工时桩顶自由与固定时的桩身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开挖深度、桩与围护结构距离、开挖土体参数以及桩径等因素对邻近桩基侧向变形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桩顶固定时,桩基最大侧向位移会大幅度减小;桩基侧向变形受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较大,北京地区基坑采用悬臂式支护开挖时,建议深度不超过6.2m;桩基最大位移和桩与围护结构的距离呈负指数关系;邻近桩基的侧移随着土体弹性模量和黏聚力增大而减小;桩径与桩身柔度密切相关,桩身最大侧向位移与桩径的平方(即柔度)呈负线性关系。
    • 王强; 张建富; 姜莉; 王云龙; 惠盛峰
    • 摘要: 为了有效提高翻新轮胎的使用性能,利用ANSYS软件对12R22.5翻新轮胎承载变形特性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利用承载变形试验系统对翻新轮胎承载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胎压为530~830 kPa、径向载荷为10~35 kN多种工况下的翻新轮胎和同型号新轮胎的径向变形、侧向变形、接地形状及接地面积等承载特性变化规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原理,提出了翻新轮胎承载径向变形数学模型计算公式,并对比分析了翻新轮胎与新轮胎的承载变形特性、接地面积特性的差异性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翻新轮胎与同型号新轮胎承载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胎压一定时,翻新轮胎及新轮胎径向变形、侧向变形及接地面积均随着径向载荷的增加增大,其中变形增大趋势近似线性规律,接地面积增大趋势近似非线性规律;在相同胎压及径向载荷工况下,翻新轮胎的径向变形、侧向变形及接地面积均比同型号新轮胎小;在胎压一定、低载工况下,翻新轮胎的径向刚度和新轮胎径向刚度相近;在胎压一定、高载工况下,翻新轮胎径向刚度比新轮胎径向刚度大,且随着载荷的不断加大,径向刚度差异性越来越大;即废旧轮胎胎体橡胶老化程度越严重,其翻新后的轮胎承载变形特性越差,翻新轮胎剩余使用寿命将会越短。
    • 尹骥
    • 摘要: 通过上海青浦区两种地质条件下的现场1∶1足尺试验,研究分析了PHC-500-AB-125型管桩以及土体在侧边堆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模式,同时,研究了桩顶侧向刚度对管桩变形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邻近堆载的作用下,土体侧向变形可近似为“抛物线形”或“倒三角形”分布模式,并且侧向变形主要集中于浅层软弱土层,自4~5m深度左右向下迅速衰减。在邻近堆载的作用下,桩身侧向变形规律如下:当桩顶自由时,主要为“倒三角形”分布模式,而当桩顶受到水平约束时,桩身浅层侧向变形主要表现为“顶部小、中部大”的“梯形”分布模式。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带相连的方式以提高桩顶侧向支撑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管桩的侧向变形,采用群桩方式相较于单桩方式,可减少约10 mm的侧向位移,但仍然不能确保桩身侧向变形不超过10 mm,为了减轻堆载对桩基的影响应采取其他地基处理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