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外膈肌起搏

体外膈肌起搏

体外膈肌起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41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PUISEM2015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体外膈肌起搏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红璇、李文培、马德东等。

体外膈肌起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412 占比:99.17%

总计:16549篇

体外膈肌起搏—发文趋势图

体外膈肌起搏

-研究学者

  • 张红璇
  • 李文培
  • 马德东
  • 鹿洪秀
  • 刘庆
  • 方宗君
  • 曲仪庆
  • 林挺岩
  • 田辉
  • 詹文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丽; 龚墩; 赵家亮; 杨胜利; 柯冬芬; 江蕾; 胡娜; 魏蓉
    • 摘要: 目的:探讨膈肌起搏联合电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体外膈肌起搏(external diaphragm pacer,EDP)治疗及电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各组患者肺功能,同时采用使用经典呼吸问卷CAT(2009年SGRQ的创始人琼斯教授研发)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经4周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快速呼气量(FEV1)和FEV1与预期值比(FEV1%),1秒率(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4周治疗后,CAT总分等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肌起搏联合电针治疗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 闫静; 张莹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练习,观察组给予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干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氧代谢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咳痰、咳嗽、胸闷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应用于COPD患者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氧代谢水平,从而提高肺功能。
    • 李艳艳; 高志明; 唐媚; 郭丽; 钟建
    • 摘要: 目的研究说话瓣膜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在重症监护室(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从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6例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作联合组及常规组,每组3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脱机锻炼及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用说话瓣膜干预。对比两组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时间,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量以及潮气量,治疗前后膈肌厚度、活动度。结果联合组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0、0,均低于常规组的15.15%、15.15%,而脱机成功率为84.85%,高于常规组的60.61%(均P<0.05)。联合组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呼气峰流量以及潮气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膈肌厚度、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说话瓣膜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在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膈肌厚度和活动度的改善。
    • 朱金玲; 陈国微; 郑小英; 袁增红; 熊淑云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式呼吸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探讨此方法对COPD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呼吸内科2021年1~7月收治的COPD患者60例,将其中实施腹式呼吸训练配合体外膈肌起搏的30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30例为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采用临床症状评分、COPD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量表评分以及自制满意度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治疗后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变情况,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0%(29/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0%(25/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配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可以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样本量限制以及满意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等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陈娟娟; 田亮; 黄华; 邓森军
    • 摘要: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21年1—7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伴呼吸功能下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试验组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吸气肌训练。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检测两组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流量峰值(PIF)评估吸气肌功能,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IP、PIF、FVC、FEV1、PEF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吸气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与仅加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相比较,前者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吸气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王雨
    •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入的8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其中观察组采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HFNC治疗,对照组采用HFN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饱和度(SaO_(2))]、肺功能指标[第1 s用力呼气量与所有呼气量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呼吸力学指标[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膈肌活动幅度、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_(2)、SaO_(2),FEV1/FVC、MVV、FVC,Cdyn及膈肌活动幅度、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aCO_(2),Raw、PIP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HFNC可有效提高氧合,促使肺功能显著增强,改善呼气压力及吸气压力,降低患者气流受限,增强膈肌肌力及耐力,提高膈肌活动幅度,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颜彬邑; 陈志新; 张发炀; 李思会
    • 摘要: 目的: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其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山市中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膈肌功能,观察其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及再插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膈肌厚度变异率、膈肌呼吸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住院病死率和再插管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体外膈肌起搏能显著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缩短康复时间,降低病死率和再插管事件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
    • 李琴; 罗晓庆
    • 摘要: 目的:通过梳理分析我国近30年关于体外膈肌起搏的研究,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体外膈肌起搏”为主题词,检索1990年1月—2021年1月体外膈肌起搏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V软件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共检索有效相关文献212篇,近30年体外膈肌起搏相关研究呈现崎岖发展态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起搏方法的改进和适用范围的扩展,研究前沿包括体外膈肌起搏在“肺康复”及“脑卒中”中的应用。结论:当前体外膈肌起搏适应证在扩展,但整体临床研究质量偏低;未来还需加强团队合作,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改进应用方法,与远程医疗接轨。
    • 徐路; 李刚; 干益敏; 张娟; 李雪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人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病人中随机选择满足研究条件的AECOPD住院病人13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44例.A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吸气肌训练,每日早晚各1次,30分钟/次.C组在常规治疗及吸气肌训练的基础上加以体外膈肌起搏,30分钟/次,2次/日,B组与C组病人康复疗程均为20 d.对比3组病人临床疗效、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C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A组与B组的61.36%及81.82%,且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PaCO2(53.19±7.94)比(49.06±7.71)比(45.58±6.84)mmHg水平呈A组>B组>C组趋势,PaO2(59.16±8.90)比(63.04±8.41)比(66.58±7.93)mmHg水平呈A组0.05),治疗后3组气道峰压(31.68±8.11)比(28.15±7.82比(24.83±6.91)cmH2O、呼吸压力(23.26±6.29)比(20.52±5.83)比(18.06±4.71)cmH2O及气道阻力(34.19±5.58)比(31.25±5.39)比(29.04±4.91)cmH2O·L-1·s-1均呈A组>B组>C组趋势(P0.05),治疗后血清丙二醛(MDA)(5.81±1.29)比(5.23±1.30)比(4.68±1.14)μmol/L水平呈A组>B组>C组趋势,SOD(76.84±5.94)比79.39±5.88)比(82.19±6.21)Nu/mL及GSH(229.21±17.65)比(237.04±18.30)比(245.07±19.18)mg/L水平呈A组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吸气肌训练较单独使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提高AECOPD病人临床疗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参数,缓解氧化应激反应.
    • 陈王峰; 张春梅; 林孝文; 张帆
    • 摘要: 目的:对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在ICU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12月收住ICU的符合纳入标准脱机困难患者60例,使用SPSS随机数字法分为EDP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康复治疗,EDP组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ED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有无显著性差异,并采用超声观察其膈肌移动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对照组的撤机失败和撤机成功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均比EDP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30d撤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E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EDP组撤机失败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DP组撤机成功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治疗能增加膈肌移动度,提高膈肌肌力和耐力,一定程度改善脱机困难患者的膈肌功能,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满足自身需求,尽早恢复自主通气,撤除机械通气支持,可应用于ICU脱机困难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