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
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

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山东泰安
  • 出版时间: 2016-09-23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次论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刘英华主任将介绍临床营养的内涵以及老年慢性疾病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但是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仍然营养不良。刘英华主任将全面解读临床当中常用的营养疗法、效果以及成功案例,希望对更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带来健康的福晋。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我国中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约为30%,且发病的特点是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控制、危害性大、死亡率高,故对老年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是强调越早越好,以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同时还强调患者要注意生活中的预防保健及饮食调养,以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龄老人高血压具有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发生率增加,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年龄≥80岁,血压持续>3次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高龄患者治疗前,首先由接诊医师综合考虑其健康状况、并存疾病、多重用药风险以及依从性,继而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并关注降压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和耐受性,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暂不适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并监测血压,定期随访,再次评估。目前的证据支持对超过80岁且血压≥160/90mmHg的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在护理上提出运动要适量,睡眠要充足,饮食要合理,精神要愉快,情绪要稳定,重视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坚持服药,不得自行停药,穿戴要宽松。
  • 摘要:目前,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老年人群中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欧美国家VD是排在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的痴呆发病原因,而在亚洲VD则位居首位,已占到老年性痴呆的68.5%.VD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其发病周期较长,给预防或减缓这类痴呆的进展提供了可能,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是整个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目前,诸多的运用中医药治疗VD的报道发表,且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显示出了中医药防治的可行性和优势性,但具体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改进的拟VD造模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通过动物实验对VD进行基础研究,同时,对中药醒脑胶囊治疗VD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rn 研究表明,醒脑胶囊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VD大鼠的智能恢复,与其提高VD大鼠脑内GSH-PX活性及降低AchE活性密切相关。本实验为醒脑胶囊良好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验证了中医药在治疗VD上具有的独到优势,也为进一步新药开发推广提供了药效学基础。
  • 摘要:我国于2007年开始将延续性护理模式运用到临床实践,通过设计方案,为患者提供从住院到家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老年鼻饲患者实施了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增加患者、家属及照护者的主动性和治疗依从性,有效减少了老年患者长期鼻饲的并发症,增强了护患感情,提高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延续性护理开展使老年鼻饲患者的家庭照护者培训教育有了更好的保障。
  • 摘要: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的缺失,有效的家庭照护必须有良好的家庭功能做支持,而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周到细致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进行相关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指导极大地激励了家庭成员们的积极主动性,对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常识,不但有助于减轻患者病痛,缓解病情,还可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缩短其康复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率。出院前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引。结合改善家庭环境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绝不能代替患者能够自理的行为,同时强化患者和家属每天安排患者接近正常老人规律化的作息,以减少卧床时间;坚持“等待护理”的对策杜绝过度照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命意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两组的比较,实施家庭跟进照料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供优质的护理,最终使病人整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传统的重生轻死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深远,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采用非语言的,不直接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愿意开诚布公的讨论死亡,部分患者家属也不愿意讨论死亡,愿意采用一切医疗手段延长病人的生命,而不顾病人的生存是否有质量,否则,就会自责或埋怨医护人员没有尽力,开展临终关怀有一定的阻力‘引。部分医护人员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含义,对具体内容了解较少,还是认为使用药物、器械治疗才是治病,心理疏导、关爱、让病人情感的满足等不是治疗。对病人及家属的一些诉求认为麻烦、多事,而且还容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已经确诊的肿瘤晚期病人当病情暂时缓解时,家属会产生幻想或怀疑医生诊断是否错了.要求改变治疗方案或患更高级的药物、重复检查等,当病情加重,治疗无望时,家属则会产生绝望怨恨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临终关怀的普及。对此,提出了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适度的运用肢体语言,以医护人员为主导的家庭会议,干休所支持,尸体料理,加强自身学习等建议。
  • 摘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临床护理等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并被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有害因素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损害[1].老年病科是一个特殊专科,收治的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且基础病较多,护理工作繁重,琐碎,护理人员在这种职业环境中与患者接触最早,距离最近,频率最多,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6年3月,历时5年多时间,对我院老年病科护理人员进行了职业暴露的调查.提出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严守消毒隔离制度,小心谨慎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及器械,减少各种致病因子的传播,严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制度,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安全。
  • 摘要: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现有的临床检测指标如FEV1/FVC是COPD的一项敏感指标,但大量临床证据证实FEV1/FVC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且其仅仅是确立COPD临床诊断的一项参数,其他参数包括症状和危险因素。故仅依靠肺功能检查不能对COPD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而COPD评估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加重风险、肺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其目的是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程度,最终目的是指导治疗。然而目前应用COPD评估问卷评价COPD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报道并不多,特别是在军队离休老干部这个特殊群体中,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评价目前较常用的SCRQ、CAT、MMRC、CCQ四种问卷在这个特殊年龄群体中的应用情况,为超高龄老人COPD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信息,旨在寻找更有效的评估方法。rn 本研究表明,四种问卷中完成时间CAT、MMRC、CCQ显著短于SCR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协助比例上CAT、MMRC、CCQ优于SCRG,伹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由于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SGRQ评定COPD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并且评定结果与肺功能和临床症状相关性良好,是综合评价COPD对健康状况影响的标准化问卷,故本研究采用SGRQ分别与其它三种问卷结果之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较高的正相关性,提示上述四种问卷在评估COPD生活质量方面存在较高的一致性。FEVl/FVC与SCRQ、CAT、CCQ问卷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n 目前,COPD生活质量评估的研究中广泛应用的SCRQ条目设计比较复杂,统计方法繁琐,完成耗时较多,在临床实际操作中,80岁以上患者即使有看护人协助完成也存在明显欠缺,甚至在部分家庭中显示完成较困难。而CAT、MMRC、CCQ在完成时间上患者及其看护人均表示可接受,在完成难度上也明显轻松。但CAT、MMRC问卷在设计上也有其局限性,尤其在监测临床控制方面有欠缺,不能有效及时发现COPD临床控制不佳的患者,造成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治疗方案,而CCQ问卷是一种新型的生活质量评估问卷,正是基于这种临床实践需求研发而成。本研究表明CCQ问卷是评估干休所离休老年COPD患者生活质量一个敏感,有效、可行的方法,但其在调整治疗方面的具体指导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医养合一急切呼唤老年照护专业人才。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及时培养有志于从事老年人医养服务的人员。应尽快为老年照护提供坚实的专业人才保障。只要政策确保,多方重视,措施有力,老年照护专业人才一定会迅速填补目前人才不足的空间,满足老年人医养合一服务的需求。
  • 摘要:跌倒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就发生率、躯体功能及独立性的丧失、死亡率和卫生保健资源的占用这些方面来讲,一次摔伤的代价是高昂的.跌倒并不总是被当作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跌倒还被认为是一件不能够防止同样也不能够预测的事件.在过去的20年里,通过调查研究跌倒的发生和后果,显示跌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证明它们可以通过处理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因素而加以防止.有效的处理需要一个多学科的方法.也许正因为如此,除了专门的老年评估门诊,跌倒的预防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所以,跌倒仍是一个关注不足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讲述的是非晕厥造成的跌倒一这是一个无意识的事件:一个人躺倒在地板或地面上并不是由意识丧失、中风、癫痫、或压倒性的力量引起的。讨论跌倒发生的三个场景:社区、专业护理机构和医院。跌倒的原因不同,因而处置也是不同的。
  • 摘要:HAP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占首位,病死率高达33%—71%,目前已知老年人HAP危险因素包括:多种基础疾病共存、咽喉部寄植菌增加、误吸、呼吸道清除功能下降、防御机能减退和免疫功能下降,气管插管或留置胃管等。上述危险因素增加了老年痴呆患者HAP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HAP感染率为40. 4%。HAP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本研究结果显示:HAP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而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rn 本研究结果显示,卧床时间、吞咽困难、痴呆类型、并存基础疾病、住院病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年龄,均为HAP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痴呆患者晚期卧床为主,临床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再起的可能性很小,卧床导致肺部痰液引流不畅,易继发肺部感染。rn 因此,患者应减少卧床,可半卧位。患者有吞咽困难与无吞咽困难发生HAP的可能性分别是1.89倍和1.54倍,老年痴呆患者由于脑器质性病变导致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低下,吞咽时可发生误吸入性肺炎的几率明显增加,吞咽困难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此,应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血管性痴呆患者与非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HAP的可能性分别是1.85倍和1.39倍,血管性痴呆患者晚期卧床,吞咽困难容易发生HAP。患者并存基础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生HAP的风险是无基础病的1.18倍。针对这些患者应该改善患者的基础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住院病程超过12周与少于12周比较,发生HAP的可能性分别是2.00倍和1.26倍,由于病程长,病区采用封闭式管理,造成器官功能免疫力低下,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要缩短住院时间。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对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少数还出现粒细胞下降,粒细胞缺乏,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应避免或小剂量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此外,年龄≥70岁患者发生HAP的风险是年龄<70岁患者的0.23倍,提示高龄患者是HAP发生的易感人群。rn 综上所述,老年痴呆患者HAP发生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痴呆类型、并存基础疾病、住院病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高龄,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对于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 摘要:据统计,我国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达38%,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达49%,可见,睡眠问题是影响老年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一个老年人问题,而心理障碍则是导致老年睡眠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在心态及情绪上做调整,找到生活的新的关注点,发展有自我价值感的角色,培养兴趣,如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或者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掌握一门艺术,或书法或器乐或歌唱以派遣时间;学会正确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知足常乐,不追求完美;加强修养,避免劣性刺激,保持积极充实的生活状态。原朱铬基总理谈退休生活时说:“要切记,岁数大了不是本钱,心里不要那么多‘应该’‘不应该’。“想当年”不是人人爱听的话,“想当年”话题要适可而止。少管闲事,特别是家中的事,大事表个态,听不听别计较。自愿付出别老想着要回报,不要老想着改变别人,要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平共处。不要老想着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还要靠自己,广交朋友,储蓄友谊,才是老年人应当尽早做的事。”朱铬基同志的这些话才是老年人的正确心态,不失为治疗老年心理障碍的一剂良药。总之,对老年人来说,一切顺其自然,万事看轻看淡,只有达到真正心中无事境界才能瞌睡多多,当然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应通过专业心理医生及早干预治疗。其次,改变解决失眠的方法。如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睡眠空间;睡前不要服用让神经兴奋的药物,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包括光源,以防打乱生物钟;定时上床,每天相对固定睡眠时间:只在想睡的时候才躺下睡眠,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等。当然如果睡眠问题严重,就需要看医生,寻求专业的药物治疗。最后,希望全社会能提高对老年人睡眠问题的重视,让更多老年人尽早认识到心理障碍对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真正使老人群体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和满意的生活状态。
  • 摘要:颈椎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影响椎间盘和椎骨的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影像学数据显示,年龄是有助于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最新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发病率在中青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与之相反,在老年阶段则降低。rn 基于市级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所收集的1276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显示,颈椎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背部、颈部或手臂疼痛,影像学突出特点为C3-C4、C4-C5和C5-C6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高血压是与颈椎病发病密切度最高的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其余因素作用相对较小。以往许多研究均表明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发病率有所不同,在50岁之前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而50岁尤其是60岁以后相反则降低,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差异。rn 众多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导致纤维环出现裂口和空隙,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弹性丧失,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边缘骨质增生等,最终纤维环、髓核的膨隆、突出或脱出会累及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而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这个过程可能正是临床常见慢性颈椎病的发病基础。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病发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病情的慢慢变化,症状通常也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常见如头痛、颈部僵硬、颈背部或手臂疼痛、颈部或手臂麻木无力、头晕等,最常临床表观为颈部疼痛。众多影像学资料统计得出,60岁以后人群大多具备颈椎病特征性表现.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衰老逐渐发生的过程中,髓核逐渐失去水分、弹性和强度,容易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同时临床症状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显。然而,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却逐渐减少,尤其是60岁以后,尽管50岁之前的研究结果与大部分文献结果相一致。而且,进一步做的统计证明,颈椎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危险因素之间没有关系。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髓核逐渐萎缩退化的过程中,髓核的体积缩小,相应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来源于髓核突出或膨出的压力逐渐降低,纤维环破坏减少,所以在年龄增加尤其是60岁以后的病人,其颈椎病相应临床症逐渐减轻,发病率也相应下降。而在50岁之前的中青年患者中,鉴于炎症反应相对于椎间盘退化而言在发病中起到更主导的作用,才有了随着年龄增加颈椎病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的结果。rn 在人体逐渐衰老的过程中,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病的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大约90%以上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而年龄这个因素在颈椎病理改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双重作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颈椎病患者表现出相异的临床特征。鉴于研究发现在50岁前后,随着年龄变化颈椎病发病率截然相反,这给临床治疗方面带来了参考,或许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不再是最佳选择。若不是在神经和脊髓受压迫的紧急情况下,老年人颈椎病患者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措施,比如物理治疗、抑制疼痛的药物等。而老年患者颈椎受损常较严重,手术治疗往往并不能很好的改善其功能和预后。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髓核体积逐渐减小,从而遭到髓核膨出或突出所受压力也逐渐降低。本研究提示在没有急症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应该去康复中心进行治疗,而非手术科室。因此,本研究为不同年龄阶段的颈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这将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新的依据。
  • 摘要:骨代谢生化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骨代谢情况,而骨密度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反映骨量的状况、且相对保持恒定,也就是骨密度的改变比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要慢。因此早期检测血中骨代谢生化指标能较早发现骨代谢异常,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发现25(OH)D3、BGP、PINP、E2测定可以作为汉族、畲族健康人群早期检测指标,畲族的25(OH)D,水平普遍偏低,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维生素D基因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典型的带状疱疹诊断并不困难,但老年人对带状疱疹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加之初期疼痛不剧,老年人又对疼痛不太敏感,或者只有几个散在的小丘疹,如发生在夏秋季,常以为是蚊虫或螨虫等虫子叮咬所致,自己用绿药膏、皮炎平等涂擦,发生在胸部的易和肋间神经痛相混淆,自行贴贴膏药等等,直到疼痛加剧或皮疹骤然增多,甚至水泡糜烂化脓时才来就诊,造成病情控制不及时、变化快、病程延长,且易留后遗神经痛;27例中只有2例出现轻微低热,且为水泡糜烂化脓者,其余25例除局部症状外,无明显全身不适;2例疼痛明显始终无皮疹者,经按带状疱疹治疗后痊愈。所以在诊断老年人带状疱疹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注意鉴别诊断,以免误诊、漏诊,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n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减弱,基础疾病较多,体质各有差异,所以治疗方案和疗程不尽相同,除常规治疗外,还应做到个性化治疗,比如根据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根据疼痛及焦虑情况适当给予镇痛、抗焦虑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和疗程。rn 由于老年人带状疱疹大都初期症状不明显,自己不以为然,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加剧、皮疹成簇或糜烂感染,心理负担骤然加重,甚至出现焦虑状态,影响饮食、睡眠等,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这就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所以老年人带状疱疹除药物治疗外,还要做好心理治疗,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使他们分散精力,减轻压力,消除顾虑,配合治疗,这对于老年人带状疱疹的治疗与康复大有裨益。
  • 摘要:肺部感染是经常威胁高龄老人生命的危险因素,又常为多器官衰竭的始动因素,病死率高,因此掌握其易感因素、发病特点,并有效防治极为重要.现结合文献,总结高龄老人肺部感染的防治体会。rn 要注意均衡饮食,起居规律,戒烟限酒,养成多喝水的习惯;培养积极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活动,加强锻炼。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空气质量欠佳,或流感流行期间应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减少亲友的探视,外出时要戴好口罩。rn 监测血压、血糖、心电图,及时调整用药。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叩背,必要时备好吸痰器,及时吸出痰液;返流食管炎患者,夜间保持头高脚低体位,适当服用胃肠动力药及抗酸药;假性球麻痹患者应及时行鼻饲进食;行动不便,需协助进食的老人,要注意进食、进水时的体位和喂食方法,防止呛噎。rn 近年来每年春秋两季,为老年人注射胸腺肽,10mg/次,每周3次,每季注射4周;秋冬交替之际接种流感疫苗;每4年接种肺炎疫苗一次。rn 在干休所一旦确定高龄老人存在肺部感染,应立即进行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并积极对症处理。24小时无效立即送院,如果有效,疗程适当延长,一般为7—14天。rn 通过以上防治措施,今年我所高龄老人肺部感染的发生明显减少,没有因为肺部感染死亡,或诱发其他器官衰竭病例。
  • 摘要:COPD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而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调节剂通过调动人体免疫能力,使免疫因子作用于下呼吸道内壁上的炎性因子,抑制其活性,从而可有效地防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卡介菌多糖核酸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经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其可减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方便,作用持久,临床疗效确切。rn 核仁组成区(nucleoar organizer regions,NORs)为一系列蛋白的核仁组成成分,该类蛋白具有嗜银性,经过银染后可呈黑色斑点状定位于细胞核仁区的特定部位,显微镜下易被识别,被称为T淋巴细胞Ag-NORS。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及组装核糖体。T淋巴细胞Ag-NORs通过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的抑制作用,促使rDNA转录生成rRNA。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转录活性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标志,T淋巴细胞Ag-NORs的含量可以反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即rDNA转录活性的高低.其含量可以通过I/S%的高低来反映。rn COPD患者大多存在免疫功能缺陷,中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的减退,据研究证实,随着COPD病情进展,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浓度逐渐降低,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活性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下降。通过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浓度,可了解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是评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的可靠手段。rn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AECOPD及COPD稳定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浓度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但治疗后治疗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卡介菌多糖核酸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提高AECOPD及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浓度。通过增强COPD患者的细胞免疫及平衡体液免疫等功能,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由此推测出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在COPD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临床研究发现,1/4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症状减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保持有规律的生活。②保持稳定的情绪。③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④饮食宜清淡。⑤正确选择营养方式。经口进食者饮水易呛咳时,鼓励患者食用粘稠的食物,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如下颌内收、缓慢而仔细地咀嚼,吃饭时应坐起,少食多餐;进食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⑥减少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等)和酸性饮料及甜食(如糖果、巧克力等)的摄人,慎用抗精神病药及抗焦虑药物;⑦避免增大腹压,如紧束腰带、腹水、饱餐、便秘、咳嗽、负重、穿紧身衣等。⑧餐后2h内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头抬高≥30°),半卧位可减少胃食管反流而预防吸人性肺炎的发生:⑨需鼻饲患者可考虑应用鼻饲泵,定时定量供给饮食营养,帮助患者提前恢复消化系统功能。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给予鼻饲泵人,控制在70-150 ml/h,可以明显的减少胃食管反流,从而减少误吸。在治疗上:(1)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及促进胃肠动力(如莫沙比利)治疗。(2)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吸人性肺炎选择敏感抗生素,茌抗生素的选择上,采用降阶梯疗法策略,在获得细菌学培养结果之前,参考过去抗生素治疗的历史,早期使用广谱、足量抗生素以控制病原菌,力争早期控制感染、在病原学明确后,改用针对性强或窄谱抗生素实施降阶梯治疗,对于高龄、基础状况差,伴有严重慢性病者,尤应实施如此措施。(3)对于有呼吸衰竭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有效吸痰及机械通气。(4)病情允许时,给予支气管镜下吸痰及灌洗可做到事半功倍。(5)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应根据类型及症候选择不同的药物。肝胃不和证型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证型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气郁痰阻证型宜理气化痰、和胃降逆;胃阴亏虚证型宜养阴益胃、和中降逆;寒热错杂证型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 摘要:痴呆作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证据表明,处于痴呆阶段的中老年人已出现了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而药物干预无法有效的治疗或逆转病情。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入到痴呆发病前阶段,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迅速增加。MCI是正常脑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因其发展成为痴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远大于正常健康中老年人,被认为是痴呆发生的高危人群。在MCI状态下,患者虽然已经出现了认知功能的损伤,但还没有表现出脑的器质性损伤,也被认为是干预痴呆发生的良好节点。本研究在课题组原有工作基础之上,筛选患者采用ERP。技术寻找MCI认知功能改变的特征性变化,以加深对MCI发病的了解,为有效干预痴呆发生提供科学依据。rn 研究选择了三因素oddball范式,以考察MCI患者和正常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差异,主要考察失匹配负波(MMN)和新异P300(novelty P3或P3a)两种脑电成分。MMN反映了脑对偏差刺激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MMN成分的波幅及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尚不能认为MCI患者对新异刺激的早期分辨和注意能力发生了改变,患者仍然可以正常的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P3a反映大脑对新异刺激察觉后的注意朝向,结果显示MCI患者P3a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增加有边缘显著性,相信进一步增大样本含量可能能更好的反映出P3a波幅的变化,这表明MCI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新异刺激察觉之后的注意转向困难,使得老年人很难注意到外界的变化,因此对外界刺激不敏感表现淡漠。另外,因为难以注意到外界的变化,患者也就不易将这些变化转入长时记忆中,所以表现为患者记忆功能的减退。P3a的脑电地形图分布也存在显著不同,从地形图分布中可以看出,MCI患者P3a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者延长且电压较大。rn 结果显示,应用逍遥丸十二周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明显改善,MoCA得分升高。可以认为用疏肝解郁法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MMN反映脑对偏差刺激的自动加工过程,P3a潜伏期反映大脑对新异刺激察觉后的注意朝向,MCI患者P3a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老年人显著延长,提示MCI患者出现了注意力朝向困难,而用药后这种现象得以改善,虽然仍未达到正常老年人的水平,但较用药前已有了较大提高,该结果证实疏肝方药可以改善认知功能,而这种认知功能的改善应与条畅气机,纠正了患者注意力朝向困难有关。田昕等曾报道用益气活血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一例患者用加味逍遥丸与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三周后患者自述情绪好转、头昏头痛症状减轻,记忆力好转。但该研究中患者只有一例,且治疗后患者主要是肝气逆症状减轻,且均为患者自述,没有相关客观检查。研究用ERPs技术证实了MCI患者疏肝解郁方药提高了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朝向困难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 摘要:本研究前瞻性地探讨了生殖衰老分期转变中抑郁得分的变化、抑郁状态不同转归下激素水平和绝经相关症状的变化,发现了抑郁程度加重的关键阶段:绝经过渡早期和绝经后早期,印证了绝经相关躯体症状的加重和血清FSH水平的持续增高分别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和持续存在的相关性。但不足之处一是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具体到各生殖衰老阶段:二是随访时间较短。因此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
  • 摘要:多奈哌齐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临床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代表性药物,最近的研究显示多奈哌齐具有抗炎作用,但是在AD模型中多奈哌齐是否具有抗神经炎症的作用还不清楚.鉴于炎症因子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AD的发病进程,本项目拟在APP/PS1转基因鼠模型中研究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沉积所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新物体识别及Morris实验中,多奈哌齐能显著改善小鼠的认知障碍.我们进一步发现多奈哌齐能抑制CD68的表达(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的水平;免疫组化及刚果红共染色显示多奈哌齐能减少在β淀粉样蛋白周围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活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也证实了多奈哌齐能降低小鼠脑组织内不可溶性Ab40/Ab42及可溶性Ab40的含量.另外,还发现多奈哌齐能增加APP/PS1小鼠海马组织中胰岛素降解酶的含量.这些结果提示多奈哌齐改善认知的能力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 摘要:本研究以机械通气兔为研究对象,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对机械通气兔膈肌氧化应激状况和结构的影响.呼吸机诱导的膈肌功能不全(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VIDD)是指机械通气诱导的膈肌无力、膈肌萎缩和损伤的统称;可造成患者吸气能力显著降低.膈肌功能被认为是决定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成功撤机的关键性因素,有证据表明,VIDD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十分常见,这也导致了患者撤机困难.临床上撤机失败的发生率为24%~29%,其中31%的患者死亡风险极高.体外膈肌起搏(External diaphragm pacer,EDP,或称体外膈肌起搏器)是将起搏电极粘贴在颈部距膈神经最表浅部位的体表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提高膈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膈肌收缩,发挥功能性治疗作用.
  • 摘要: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所以,医养结合的重点是在社区和家与庭,并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或者是医院办养老院,因此,培养家庭康复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摘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医学因此而逐渐发展,并被重视.老年医学和老年共病管理新理念,是老年医学应对老龄化社会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是人文关怀与循证医学证据发展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老年医疗保健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老年医学和老年共病管理新理念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推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转变,更好地应对老年医疗保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老年患者的预期治疗效果,提高老年医疗保健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 摘要:健康体检是国家医疗保健惠民工程的重要一环,对治未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全民医疗保健中并未形成共识,有的对健康体检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参加体检.有的体检后不重视体检结论和预防保健的建议,将体检报告束之高阁,使健康体检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我院对149例退休人员的体检结果分析认为:做好体检后的综合统计,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筛选出有诊断意义的数据,提出结合实际的预防、保健、治疗建议,对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 摘要:委婉语的恰当使用对于改善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情绪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影响精神和心理的“语言疗法”是同药物和手术一样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医疗活动中,言语不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护人员在行医过程中若能恰当使用文明礼貌的医学委婉语言,能让病人感到温暖,并受到鼓舞,使之心情舒畅,达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的目的。
  •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人类不再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更注重的是健康与营养及自我保健,同时,生命科学与老年健康话题早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也是由于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生命科学与健康的本质就是造福人类,造福地球。rn 在生活中,老年人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早餐一定要吃好。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其次靠脂肪的分解氧化。早饭与头一天晚饭间隔时间比较长,胃处于空虚状态,不吃早餐会使人体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混乱、反应迟钝、精神不振。早餐也应包括主食,包括副食。主食最好以蒸、煮的食物为主。副食有肉、菜、蛋以及牛奶或者果汁。尽量少吃油炸的食物。如果早上不吃主食,光吃鸡蛋或者牛奶的话,可能会影响这些食物里蛋白质的吸收。所以早餐的时候必须要有主食。rn 同时。午餐要吃饱,人们一定要拿出充裕的时间来吃好午餐,并且应该注意提高饮食质量,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肉、瘦猪肉、牛肉、羊肉以及水产品和豆制品。因为这类食物中的优质高蛋白可使血液中酪氨酸增加,使头脑保持敏锐,对增强理解和记忆功能有重要作用。rn 晚餐饮食应避免吃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因这些食物不但能影晌夜间的睡眠,而且易引起发胖。还有就是晚餐一定要少吃,由于夜晚不运动,食物会转化为脂肪,容易发胖,而且人体的胃得不到休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会影响失眠质量。rn 老年人还要注意食品的粗细搭配,粮豆混食,粮蔬,粮果搭配,米面混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吃五谷杂粮,多喝水,多运动,保障睡眠质量,才会赢得更好的健康。
  • 摘要: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社区健康护理和居家养老的一项长期奋斗目标。根据老年人口的特点,继续发展和完善社区护理事业,提高护理人员教育程度和管理工作水平,普及老年健康护理,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 摘要:居家养老康复长期照护对延长老人独立的生活时间、实现高质量的长寿来说,居家长期照护要比机构养老有效得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老人自身自理能力、让老人真正的享受晚年生活,从而减少因病导致的终生卧床,降低老人失能率。虽然居家康复照护很重要,但目前为止我市尚未大力推行,这与主管部门的对居家照护的定义及重视度都有极大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医养结合角度来讲解居家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居家老年人的康复期照护需要的专业人员有家庭保健师、康复医师、护理师、康复治疗师、家政服务人员。
  • 摘要:中国的老龄化拥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二是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探讨如何让中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提出养老方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异地养老,田园式养老,以房养老,互助养老等。老年人通过实现“老有所为”,为国家、为社会和为人民创造了财富,再次展示了老年人的价值,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感到更充实更有意义,消除了孤独和苦闷,同时“老有所为”的合法所得,又能用于补充养老,这样不仅有得利于他们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延年益寿。当前,我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养老问题上,一直存在“积极养老”和“消极养老”两种不同观念。消极养老提倡居家安闲度日,无需再为国家、社会和家庭操劳,只求安度余生;而积极养老则倡导老年人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多做有益于国家、社会和邻里之事。实践表明,积极养老更受老年群体的欢迎。
  • 摘要: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服务,一个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方便老人的医养结合型产业一定会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广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定会得到有效的保护。
  • 摘要:目前慢病呈现三个"80%现象",即人群患病中,慢病占80%;85%以上死亡者都与慢病有关;疾病诊疗费中80%以上由慢病消耗.所以,慢病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严重疾病.防治慢病,促进健康,减轻经济负担是全社会和每个成员都重视的迫切任务.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利用自己的典型病例,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慢病防治,是个有效措施。
  • 摘要: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二者只有很好对接结合才能发挥医养结合在健康老龄化社会的作用,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中的预防保健的迫切需求,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目标。要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两张壳、两方面无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积极发展老年病医院、专业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符合实情的人才培养计划,推广合作办学模式,采取措施吸引人才。
  • 摘要:在异丙肾上腺素所致急性心肌细胞缺血损伤中,地塞米松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心肌损伤,而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则没有这种保护作用,其相关机制可能与地塞米松预处理导致T细胞亚群介导免疫应答功能改变,为DEX预处理治疗方法在不稳定性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超早期中应用提供依据。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次论坛上,李刘坤教授将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宫廷医学的渊源。揭示了真正的宫廷医学的内涵和宫廷医学的产生背景——宫廷病、宫廷医学与民间医学的关系。由于宫廷医学理论水平高,宫廷医生辨证论治水平高、选药道地、炮制严格,宫廷诊病注重脉诊,宫廷注重养生保健治未病,所以值得人们现代人借鉴的地方很多。为此,李刘坤教授将总结以往经验,为人们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如何将皇家养生经验服务现代大众的话题。
  • 摘要:出身十三代御医传承世家的王兴治,将在本次论坛上讲述自幼随爷爷、父亲学医的经历;以及他祖辈运用宫廷外治方法给皇帝、妃嫔、太后、皇亲国戚等治病保健的故事和成果;分析宫廷医学的优势,分享国内外对宫廷医学的报道和评价;讲述宫廷医学对造福现代人方面的贡献和应用价值:介绍他所掌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外治项目对老年慢病,如:脑血栓的康复、椎管狭窄、颈腰椎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 摘要: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倡议各国应把失智症列为公共卫生优先议题,各先进国家也先后各自制定失智症防治照护政策,并不断修正。rn 失智症主要是因脑部神经受损而造成的疾病,常见的成因是神经退化引起的阿兹海默症,约占50—60%: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约占20-30%。失智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目前只能减缓病程恶化的速度或改善神经行为症状,却无法治癒。非药物治疗如怀旧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现实导向治疗、体适能运动、饮食治疗等已成为照顾失智症的最重要的对策。rn 研究发现,失智病人经过某种程度有系统的认知训练,可产生神经新生或至少延缓退化的速度。失智症的预防已是各先进国家治疗失智症政策中的首要重点,努力推动增加大脑保健因子(如多动脑、多运动、多社会互动、采地中海饮食等等)和如何速离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三高控制,避免肥胖、避免头部外伤、养成不抽烟,不酗酒良好习惯等)的预防保健宣导教育。rn 台湾早于1998年,即由耕莘医院发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率先提出“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的失智老人照护宣言,并逐步建立了从预防保健、筛检、诊断以及治疗照顾的无缝接轨等结合的照护模式。rn 理想的失智老人的照顾,是如何连结医疗和照顾资源,让失智老人可以留在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在最熟识的亲友陪伴下,得到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让失智老人过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 摘要:健康自我管理可提高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改善其生存质。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时,应针对个体差异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其主观幸福感。
  •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已经成为庞大的高血压群体。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患者具备良好的服药依从性,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是取得理想降压效果极为重要的因素。如何通过门诊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的自我管理,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减少其住院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成为摆在基层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认为,应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详细讲解高血压病的危害以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严密观察患者自身的不适症状;其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使患者了解降压药的药理作用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以求平衡降低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提高用药依从性;第三,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心理支持,包括精神和物质双重层面的支持,以帮助患者克服困难,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第四,根据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随时与其家人或保姆保持联系,检查督促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提升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门诊医生、护士的细致工作,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个人徤康档案,指导合理用药、开出合理的饮食、运动处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可大大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说明在门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可充分调动患者自身潜能,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血压的理想控制。
  • 摘要:老年人的心功能保护关系到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而对其心脏基础病变和急性发病诱因的控制主要由院外社区基层医疗层面的工作来完成.通过对驻沈部队老干部220例心血管病病例汇总分析,男152例,女68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4.5±8.5)岁,基础心血管病诊断(WHO标准):高血压病16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8例,冠心病180例,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21例,有人同时患两种病.心功能分级标准(NYAH标准),Ⅰ级111例,Ⅱ级48例,Ⅲ级26例,Ⅳ级35例.基础病程<5年13例,5 ~10年76例,10~20年73例,>20年58例.保护心功能主要治疗:109例心功能不全者长期用药包括口服硝酸酯100%,其中38例用缓释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84例(77%),钙拮抗剂82例(75.2%),利尿剂66例(60.6%),地高辛38例(34.9%).随访监控方法:社区门诊医生记录症状、体征演变,心功能相关表现记录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尿量、静脉压.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急性发作者到医院调整治疗,慢性稳定者在基层门诊医护人员监控下用药.
  • 摘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组患者LAD明显增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伴随着增龄,从老年前期、年轻老人至老年人,LAD增大越明显,老年人组较老年前期、年轻老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房颤本身引起的心房结构的改变随着增龄加重了其相关的病理过程,由于增龄,心房肌细胞的溶解、凋亡增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重分布及纤维化等加速了心肌重塑,心房的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rn C反应蛋白是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期炎性因子.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机体内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中,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hsCRP水平在房颤患者中明显升高,CRP沉积在心房组织,可能粘附在炎症组织的心肌细胞膜上,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局部炎症。亚组分析亦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hsCRP水平逐渐升高,老年人组的hsCRP水平达到最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房颤的发生,由于增龄,心血管系统促炎细胞因子增多,打破了促炎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使靶器官发生局部慢性炎症,促进慢性心房颤动的发生。rn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房颤组年龄与LAD、hsCRP正相关,LAD与hsCRP正相关。由此推测增龄性改变引起的左房重构、炎症反应可能是老年房颤发生的重要机制。虽然房颤患者的LAD、CRP水平升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其与老年患者心房结构的变化,心房肌的重构以及心房组织本身的损伤与炎症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形成的可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互起协同作用,促进疾病的进展。rn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房颤发病率的增加,其并发的脑卒中、心衰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尝试从逆转左房重构、控制炎症来探寻老年房颤患者的早期临床干预及个体化治疗策略,为老年房颤的防治及房颤患者的上游药物治疗提供方向。
  • 摘要:糖尿病足是临床常见病,我院自2009年5月-2016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本组男28例,女30例;平均68岁.糖尿病病程1.5~32年,平均15年.我院采用控制血糖、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的措施,外加中药浸泡、熏蒸,局部换药治疗及支持疗法,治疗时间20~90d,平均31d,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临床治愈35例,症状消失,坏疽创面完全愈合,已经形成痂皮或瘢痕.好转20例,症状缓解,坏疽溃疡局部分泌物减少,坏疽组织大部分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显著缩小.无效3例,症状无改善,创面无明显缩小,分泌物无明显减少,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者.
  • 摘要: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曾逐年上升趋势,痛风已由以前的少见病、“富贵病”发展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中青年痛风患者进入老年阶段,老年痛风患者将逐渐增加。65岁以上首次发作痛风的患者,称为老年新发痛风,是美国老年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疾病,患病率达2.9%。近年来,老年痛风在国内的患病率也不断升高。痛风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可伴发肥胖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如果疾病得不到良好控制,可导致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尿酸性肾病甚至尿毒症等。rn 老年痛风有不同于中年痛风的自身特点,老年痛风起病较隐袭,常表现为多关节炎,对称或不对称的关节炎,任何关节均可能受累,起病时常见痛风石,常合并多种疾病,病情较复杂。老年性痛风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无特殊,但老年性痛风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假性痛风、骨性关节炎等需要鉴别的疾病发病率增高,使老年痛风的诊断难度增加,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老年痛风的鉴别诊断、病情评估。老午性痛风治疗的目的是避免关节、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和慢性化,治疗合并的相关疾病。老年患者合并症多、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多、依从性差等,尤其需要个体化治疗。老年痛风的镇痛治疗建议尽早,越早开始治疗,症状越容易控制。早期治疗可缩短疗程、减少药物剂量、减低并发症风险。建议老年痛风患者随身携带一剂口服药,一旦发作,及时治疗。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很大,可考虑使用冷敷、阿片类等镇痛药治疗,等待急性关节炎症状自行缓解。老年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时应注意根据肾功能调节药物剂量,使用噻嗪类利尿药和肾功能不全是别嘌醇严重超敏反应综合征(AHS)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别嘌呤醇初始剂量常50mg/d,肾功能损害时更应减低剂量。非布司他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控制血尿酸达标率更高,用于老年痛风治疗更有优势,但对慢性肾病(CKD)4期及以上的患者,目前非布司他缺乏安全性数据。苯溴马隆是老年患者首选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但该药禁忌用于合并肾结石、Ccr<20ml/min的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rn 老年痛风患者逐渐增多,老年痛风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诊断与治疗基本遵循经典痛风的原则,但老年痛风病情复杂,合并疾病较多,治疗上注意个体化,权衡利弊,合理选择药物。
  • 摘要:BPSD在多种痴呆类型中都会出现,绝大多数患者伴随着精神症状,进而导致社会活动能力下降,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导致痴呆患者残疾程度加重,是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或人住老人院的主要因素。因此,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在改善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同时,如何更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改善精神行为症状,安全性高于典型药物,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代谢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多,仍然有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等副作用。美金刚是NMD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已经广泛应用临床。美金刚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痴呆的药物。治疗的机制可能是:NMDA受体广泛参与大脑的功能,包括突触传递和记忆形成等。美金刚可非竞争性降低由兴奋性氨基酸引起的NMDA受体过度激活产生的突触“噪音”,从而抑制该受体介导的病理作用,同时抑制Ap的生成及其毒性作用,以及对抑制和兴奋平衡的重新调整。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美金刚对中重度AD均有一定的疗效,对损伤的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由炎症等原因引起的神经元丧失,且可减弱AD患者的临床恶化,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运用,美金刚被认为是安全和相对经济的一种治疗AD的一线药物。喹硫平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中枢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2受体均有较强拮抗,从而控制BPSD。本研究显示:美金刚和喹硫平均可显著改善BPSD,结果与相关研究有一致性。rn 本研究显示:美金刚组可明显改善BPSD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喹硫平组。喹硫平组所致椎体外系反应及嗜睡比较高,可能与喹硫平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和抗组织胺作用及α1受体阻断作用有关。但是,两组不良反应都比较轻微。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降低,其与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控制有关,而美金刚疗效更显著,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更少的不良反应有关。rn 总之,美金刚与喹硫平治疗BPSD均有肯定疗效,美金刚起效更快,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药物的安全性方面优于喹硫平。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少,已经时间短,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与遗传组分相关的公众的健康问题。VDR基因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以往研究表明:VDR基因上的Bsml、Apa1、Taq1和Fok1四个酶切位点与骨密度相关。rn 本研究分析中国汉族和畲族人群中VDR基因Bsml、Apa1、Taq1和Fok1酶切后的基因多态性,发现基因频率在O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和畲族人群中的骨质疏松患者相关,尤其是VDR基因的Fokl酶切位点。汉族和畲族的O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Bsml、Apa1和Taq1三个酶切位点的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无关,但是不能完全否定OP患者的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其他种族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国其他地区,不同种族的骨质疏松症和VDR基因遗传多样性相关。rn 在中国汉族和畲族O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bbaaTTff基因型在汉族的O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统计学中有显著差异(P=0.0060)。rn 比较基因型多态性和OP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发现,在畲族OP患者中BB基因型比Bb、bb基因型的ALP含量更高(P=0.0323)。在汉族OP患者中AA基因型比Aa、aa基因型的维生素D3含量更高(P=0.0225)。在畲族OP患者中Tt基因型比TT基因型的P值更高(P=0.0043)。rn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和畲族人群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Forkl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和畲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尤其对于畲族人群。bbaaTTff结合基因型对于汉族骨质疏松人群来说是敏感性的危险因素。基因多态性与OP患者的临床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摘要:内脏蛋白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它是反应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白蛋白的代谢tl/2为10~15 d,临床上通常不把它作为常规危重病的监测指标,但国外Vincent等,研究提出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病症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国内刘学花等,研究也提出低白蛋白血症是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病情严重的指标之一。在一个关于低血清白蛋白与病死率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中,低白蛋白被认为是危险指标,血清白蛋白与病死率呈负相关。笔者亦曾经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发现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贫血、严重感染、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清白蛋白浓度正常的人群。rn 廖福龙等研究发现,多种疾病均能使血清白蛋白降低,而同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下降,导致血液粘滞性降低,形成低粘滞综合征。在国内外,血液粘度已经逐渐被作为观察指标在不同的疾病研究方面进行应用。rn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对白蛋白浓度及血液粘滞度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全血粘度高切、血沉、血沉方程K值、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粘度低切是低白蛋白血症危险因素。由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和低切反映红细胞聚集性指标,而白蛋白对红细胞的聚集有相反作用,全血粘度高切下降提示机体白蛋白有下降。另外,血浆蛋白是影响血沉的一个因素,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相对增加,导致血沉加快。血沉方程K值是作为校正血球压积对血沉的影响,意义与血沉相同,所以,血沉的增快、血沉方程K值的升高提示机体血清白蛋白下降。再次,血液在高切变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得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成正比,结合全血粘度高切与白蛋白的关系,可以推断,红细胞刚性指数能提示血清白蛋白下降。rn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全血粘度高切、血沉、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为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研究病例数目仍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初步筛选出低白蛋白血症的血液粘滞度危险因素对提升住院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现率有一定意义。rn 综上所述,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于临床一线工作者,在重视白蛋白指标的同时,需同时注意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和纠正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期和减少住院费用有一定帮助。
  • 摘要:本文进行对老慢支急发并迁延不愈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老慢性支急发作并迁延不愈的原因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研究表明,老慢支急性发作并迁延不愈均有原因可查。最主要的是空气寒冷,有害气体的吸人,特别是继续吸烟,肺部真菌,染除此之外,尚有糖尿病,脑梗死和痰液阻塞等。在查明原因之后,我们努力予以纠正,老慢支急性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长期迁延不愈的情况明显缓解。
  • 摘要:胃食管反流是人类生活所共有的自身结构性的医疗问题,临床上因反流导致的临床综合症常常是被低估的,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常被医患双方完全忽视误解、误诊误治,最终造成很多身心疾患甚至病亡,确全然无知。高龄老年人CERD的主要危害在于频发的反流不仅会损伤食道及其毗邻器官,继而出现持久性的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临床病症,而其反流物所致的误吸或窒息更是始终困扰临床及老年照护的高风险难题,尤其对肺的损伤,严重时可直接导致脆弱高龄患者的迅速死亡。探讨研究高龄老年人GERD特点与保健对策,使医患双方对老年反流综合征危害形成共识,引导临床和基层医疗保健照护机构积极进行医学评估,以期共同寻求规范易行、满意有效的防治对策。
  • 摘要:有报道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行手术治疗6—18个月期间,病情极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情况,以肝脏和腹膜最为常见,复发与转移率为55.56%,即使是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其肿瘤复发率仍高达40%—90%。Ryan等报道,完全切除原发肿瘤者5年生存率为46%,不完全切除者为16%。由于老年人大多心肺功能差,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于一身,手术风险大,尤其耄耋之年的患者,很多医院不敢做手术,且患者或家属也大都愿意选择保守治疗。该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生存了3年余,不仅避免了手术后复发和转移导致的二次伤害,同时也保证了3年的生存质量。让耄耋患者带瘤存活,就需要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特点,不仅做好各期的疾病健康宣教及随访,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及处理并发症能力,并适时给予人文关怀,延长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据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至2014年年底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4386人,占总人口的10.5%。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几年我科全年耄耋患者占科室收治患者总数已达44%,有时单月可达53%,可见今后耄耋息者的护理将会成为一个严峻的护理科研课题,尤其是肿瘤患者的非手术保守治疗工作给护理人提出更高的护理要求和目标。
  • 摘要:过去阴道局部应用抗生素或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老年阴道炎,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治疗后病情易复发,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并能预防其复发的药物,是临床的迫切需要。通过采用雌三醇软膏与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根据统计结果发现;A组患者第一次治疗的近期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B组第二次复诊治疗效果比较好,3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提示雌三醇软膏配合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远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洁尔阴洗液配合甲硝唑栓。提示雌三醇软膏与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疗效较确切,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总之,在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过程中,雌三醇软膏与乳酸菌阴道胶囊配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阴道炎症,并能明显降低其复发率,两种药物属外用药,无明显副作用,对人体影响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慢性病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为了减少慢性病的社会负担,慢性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需进行全面管理,从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筛查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到疾病早诊断及优化治疗、慢性病康复等。其中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于危险因素的控制,积极实施WHO倡导的5项优先干预措施:烟草控制、减少食盐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和锻炼身体、减少危险的酒类摄入、必要的药物和技术。可以通过立法控烟,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尤其是进行膳食指导,鼓励运动。要开展健康教育,激发全民参与意识,要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建立三位一体(公共卫生机构、专科及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职责,互相协助。
  • 摘要: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其发病率已接近世界水平,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癌症预防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要控制体重,饮用洁净的自来水,合理饮食,衣服尽量少干洗等。针对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身体状况、恶性程度采取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治疗手段。
  • 摘要:开展保健工作的基础是要具备扎实而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具备健康指导及慢病管理服务的能力。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与艺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长期彼此信任的关系,也可以大大提高执行医嘱的依从性。在干部保健工作中不断思考、体会,以期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指导及慢病管理的方案与模式。即出具个性化的健康保健计划和慢病管理策略,建立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指导及慢病管理。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 摘要:随着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年限得以延长,恶性肿瘤逐渐成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在各种恶性肿瘤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40%—80%,其中20%—50%恶性肿瘤患者因营养不良死亡,而并非疾病本身。中国恶性肿瘤患者中以老年体弱者居多,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低下更明显。本研究对48例营养不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均按照饮食指导、肠内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的顺序,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营养干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营养咨询、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咨询是指由营养师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影响营养摄入的问题进行评价,应用正常的食物,帮助肿瘤患者改善进食,从而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前者更符合生理,肠内营养的消化、吸收过程能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消化道的激素分泌,为全身及胃肠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功能,这些对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要患者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应尽可能首选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的途径首选经口营养支持,其次是管饲。当胃肠道功能未恢复或有严重并发症时,则选用肠外营养。rn 本研究48例患者接受营养干预4周后,低蛋白血症、贫血均得到明显改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表明正确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营养不良带来的不良后果,虽然患者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变化不大,可能与干预时间短有关。作为老年科医师,应重视老年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筛查,及时给予有效地营养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具体模式有三种: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整合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护理往往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治疗的,康复时间久、护理周期长是老年病治疗护理的最重要特征。如果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既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弥补养老院就医不便的难题,又能够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实现多方受益的目的。要完善立法、配套政策制度保障,明确政府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定位,建立老年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新模式,利用大数据辅助改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能力。
  • 摘要: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过程中,存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等问题。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互不衔接的困境,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rn 首先,尽快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同时,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也会给医养结合发展养老提供法律保障,养老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我国的养老事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rn 其次,养老机构服务人群应该清晰定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人群定位模糊不清,尤其公立养老机构,作为国家补贴式的公益服务机构,应该面对高龄老人和失能、重度半失能老年人,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真正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料服务,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rn 再次,推进医养结合进入社区、进人家庭。居家养老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行家庭医生、照护服务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rn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情况下,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解决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有效方式。
  • 摘要:医养事业特别是老龄工作要加强养老设施《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更重要的是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线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医养服务业需要的医生和护士更是严重缺乏。因此培养医养服务业所需各种专业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事情。李立国部长说:“民政部和教育部在贯彻国务院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已经制定了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将利用高等院校,包括高等技术院校,来设计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进行人才的培养”。这个顶层设计是非常好的,只有把医养服务业也像工程技术、医生、护士、教师、幼师职业一样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进行招生,培养,就业,评职称,保证其合理的薪酬待遇,才能一方面解决就业的需求,一方面加快发展我国的医养服务业。另外,目前也可以开展医养护理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也是一个解决人才不足的途径。
  • 摘要:人类与癌症作斗争的历史已经很长了,虽然不断寻找中西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但是结果大多不尽人意,虽然在增效减毒、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癌症的治愈率还是很低,天下百病皆可治,只是需要好思路,遇到难题应该转变观念,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在祖国医学伟大的宝库中寻找,在科技发展新成果中寻找。癌症形成的原因复杂多变,治疗上采用整体治疗与诱导分化法既能够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最主要诱导分化肿瘤细胞成为正常细胞,或者带瘤长期生存,或者为我所用,甚至治愈癌症。
  • 摘要:跌倒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不良事件,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2.2%~ 18.0%[1],30%的住院跌倒患者会造成损伤,其中4%~6%的患者发生严重损伤[2].跌倒会对老年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预防患者发生院内跌倒是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是最常见的用于衡量患者是否有跌倒风险的评估工具,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是汉化版的国外量表,最常见的是Morse跌倒评估量表,由于种族文化及医疗环境的差异性,部分条目并不适用于我国人群[3].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适合我国人群的跌倒风险评估条目,并将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在内,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 摘要:把各方面人才培养,集聚到医养健康中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医养健康在促进人才培养,服务人才,繁荣人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以下简称城区)主动适应医养健康形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服务医养健康发展,使医养健康与人才培养出现了新局面.要确立医养健康与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综改推动医养健康与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以人才培养,推动医养健康发展,借医养健康与人才培养之力,实现互动促发展。
  • 摘要:物联网技术在老年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慢病管理从“被动医疗服务”向“主动健康服务”转变。基于物联网的慢病管理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一方面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了再人院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降低了大医院的负荷,减少了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缓解了医疗保健服务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信息安全性、远程费用、数据来源可靠性等方面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需结合目前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新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逐步完善和实现中国慢性病患者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 摘要:“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结合眉县资源现状,可在居家养老、集中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中寻求优势互配,因地制宜,创新切合实际的医养融合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重点在于资源融合,需要政府主导,推动医养融合信息化。
  • 摘要:大千世界充满矛盾,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尤其是老年人,体力渐衰,思想脆弱,一遇烦心事就想不开,就生气,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引起高血压、中风、瘫痪,甚至心肌梗塞,突然死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健康长寿呢?要想健康长寿,必须用和谐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家人,正确对待社会,只要天天心情好,确保活到百岁不显老。
  • 摘要:FAM3基因家族包括四个成员FAM3A/B/C/D。在胰岛β细胞中,FAM3B(PANDER)与胰岛素共分泌。胰岛素抵抗发生时,高血糖刺激PANDER随胰岛素异常分泌,其能抑制β细胞功能并加重肝脏胰岛素抵抗。此外,胰岛素抵抗时肝脏中PANDER表达增加,其抑制Akt及AMPK并激活FOX01,导致肝脏糖脂异生增加。PANDER是肝—胰岛组织对话轴的重要中介分子,在促使胰岛素抵抗向2型糖尿病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n 在糖尿病小鼠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中,FAM3A表达下调。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Akt并抑制FOX01活性,缓解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FAM3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并促使ATP合成分泌。分泌的ATP通过P2受体激活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细胞糖脂代谢。FAM3A-ATP-Akt通路是不依赖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新糖脂代谢调控通路。此外,FAM3A在促进ATP合成的同时,显著抑制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进而缓解氧化应激,也有利于纠正肝脏糖脂代谢异常。FAM3A是PPARgamma的靶基因,但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肝脏中PPARgamma表达及活性显著增加,而FAM3A表达却显著下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或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肝脏中转录因子NFE2被激活,其诱导miR423-5p表达。miR423-5p直接抑制FAM3A表达,进而抑制ATP-Akt信号通路,导致肝脏脂质沉积及糖异生增加,最终导致脂肪肝及糖尿病。rn 随后,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到了一种小分子Compound x,其能激活肝脏FAM3A表达及ATP-Akt信号通路,并显著缓解高脂喂养及db/db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肪肝及肥胖。相比较,罗格列酮虽能缓解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症状,但加重脂肪肝及肥胖。在经高脂喂养的FAM3A-/-小鼠体内,Compound x的降血糖、降体重、改善脂肪肝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完全丧失,表明其主要通过激活FAM3A及其信号通路发挥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rn FAM3A及PANDER是一对糖脂代谢的阴阳调节因子。它们表达及信号网络的失衡在Akt活性受抑制、FOX01异常激活及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激活FAM3A及或抑制FAM3B以纠正它们之间失衡的调控网络,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策略。
  • 摘要:曾祖父侍卫慈禧,练就一身功夫的张晓航,将以特殊的方式亮相本次论坛,张晓航始终觉得,“张三功夫”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应该广泛传播学习。“张三功夫”可以走进更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大家强身健体的一项技能,成为百姓修身养性的一个途径。一直以来,他坚持祖辈提出的“功夫重在传承,首先要推广普及”这一思想,始终将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张三功夫”推向了大众。张晓航表示,武术要传承的不仅是技巧,更有文化和内涵,他相信这是人人都需要的,除了强身健体之外,从武术里还能得到更多。本次论坛上,张晓航大师带领人们从传统的养生功法—易筋经中进行体会,同时张老师讲从饮食、起居细节、养肾功法、养肾穴位的自我保健、药膳的搭配和饮用方法等等各方面为大家进行讲解,亲身体验由易筋经带来的轻松体验。
  •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于"卡三五"规划期末(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48亿,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92亿,约占总人口的37.88%[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稳步上升,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会持续增加.因此,老年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而培养拥有先进医学理念的老年病科医生至关重要.尽管老年医学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经历了诸多改革,但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多病共存、发病隐匿、病情变化快等)以及不断更新的医学理念,需要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作者结合医学理念的变化和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将精准医学理念引入老年医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体会和收获.要选择案例及设计问题,采用PBL教学法授课,依托生物数据平台,加强精准医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化精准医学理念,形成临床诊疗新思路。
  • 摘要:目前全球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卒中、肾功能衰竭、外周动脉疾病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维生素D是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的一种激素,近年来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相关,但目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尤其是老年高血压人群.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维生素D与老年高血压及其心、肾和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rn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高血压3级患者更明显降低,提示25(OH)D水平低下可能与老年高血压及严重程度相关。目前已发表的NHANES Ⅲ研究提示血清25(OH)D浓度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HPFS)前瞻性研究提示,25(OH)D较低者的高血压发病危险显著增高。然而,部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Forman等]对超过20万人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显示维生素D摄取和高血压发病风险不相关。DAYLIGHT试验通过对534名平均年龄为38岁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未能降低血压。本研究针对老年人群设计,在维生素D与老年高血压相关性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提示25(OH)D水平低下可能与高血压,尤其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相关。在维生素D影响血压的机制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提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活性,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相应受体,进而影响血管功能,调节血管顺应性。血管顺应性改变等尤其是老年高血压重要发病机制之一。rn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维生素D缺乏组与非缺乏组比较,肾、外周血管、心脏结构损害等无明显差异(P>0.05)。而已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能引起尿蛋白风险增加、肾功能减退、心肌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大多数得到合理控制,最终研究得到维生素D缺乏组在肾脏、外周血管、心脏结构等靶器官损害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老年高血压的合理控制在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n 然而,在冠脉病变方面,本研究提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25(OH)D降低,多支冠脉病变者更为明显,提示25(OH)D水平可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相关。在维生素D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中,Framingham研究提示严重维生素D缺乏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高,在高血压患者中更为显著。本研究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所得结果与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已有不少研究在其可能机制方面进行了探讨,维生素D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RAS系统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活性等,帮助抑制斑块形成,稳定斑块,改善血管重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老年人群中的相关机制,以及维生素D对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预防与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仍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rn 本研究局限性:因样本量较小,同时为横断面研究,存在较多混杂因素,血压与维生素D的因果关系及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老年人群有待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及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cTnl浓度与其房性心律失常有关,表现为血清cTnⅠ阳性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复杂程度更高。动态心电图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大约10万次的心电信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发现很多慢性心衰患者以房扑、房颤初次就诊,慢性心衰有较高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机制在于:(1)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钾通道复极下调、心肌动作电位延长等电生理的变化,是产生其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2)同时慢性心衰患者造成心脏心房内压力高,心房重构,心脏自主神经不平衡,进而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多发。众所周知慢性心衰患者血清cTnⅠ水平升高。慢性心衰患者心肌细胞发生氧供应不足或发生变性、坏死时,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cTnⅠ能够早期从变性的心肌细胞中逸出,并且较长时间存在,进而其在血液中的含量逐渐升高。血清cTnⅠ阳性患者心肌损害的程度重、修复功能相对较差,大量心肌细胞凋亡,纤维化范围扩大,进一步将彼此联系的心肌细胞隔离,容易产生多部位折返环路,进而加重或者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rn 当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可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耗氧,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加重心衰的病情,对于cTnⅠ阳性慢性心衰患者应该积极给予药物干预,改善心脏重构,降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摘要:本研究通过观察冠心平治疗CHD心绞痛患者血浆SOD、LPO、hs-CRP、GSH-Px含量的变化及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评价冠心平对CHD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抗氧化、抗炎症反应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SOD、LPO、hs-CRP和GSH-PX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LPO、hs-CRP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浆SOD、GSH-PX水平升高,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GSH-PX、SOD水平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浆LPO、hs-CRP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SOD、LPO、hs-CRP和GSH-PX水平变化情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冠心平可以降低血浆LPO、hs-CRP水平,升高血浆SOD、GSH-PX水平,说明冠心平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反应作用。
  • 摘要:本文就国内学者运用基于微信平台对院外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用户基数大,传播迅速化,点对点传播,互动个性化,多媒体交流,成本低廉化。但权威度不高,公信力有待提高,特殊群体普及度不高,信息传播不规范,隐私安全亟待加强。
  • 摘要:90%的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本文的话题,就是居家养老的病患老人如何照顾和护理,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关社区患病老人胡木林的照护调查,说明对老年患病老人照护,需要社会多方面合作,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互相支持,全社会共同关爱每位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安详度过衰老和患病的最后时刻,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 摘要:养老护理员培养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了公众最为关注、呼声最为强烈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得到尽快而妥善地解决。任何事业,都需要专门人才的支撑,专门人才应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养老事业除急需养老护理员外,还需要富有经验的全科医生、善于经营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开发为老服务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的专门人才等。这些人才都是非常紧缺的,只有靠政府所制定的激励政策,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如果为老服务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那么我国的养老事业还愁不能顺利而健康地向前发展。
  • 摘要:本研究自2013年7月以来,探索一条医院、家庭无缝隙的护理路径,开展延续性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认识,增强患者、家属及照顾者压疮防范意识,降低老年卧床患者居家压疮发生率,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rn 延续护理是将患者、照顾者和医院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精神和生活上提供了大力支持,同时通过不断的评估,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正视自身现状,最大限度使用那些尚有运动功能的肌肉来代偿已丧失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减少了因卧床而导致的压疮发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国家医保政策中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原则。rn 虽然远程家庭护理在可以缓解面对面人文关怀的缺失,但传统服务方式的减少可能难以被人接受、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上目前陪护照顾市场仍不完善,缺乏社区的有效管理,个别患者出现反复更换照顾者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照顾质量,有待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完善制度。
  • 摘要: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4位原因,而在老年人中则居于首位.老年人一旦发生跌倒,无论是否发生有损伤发生,都将影响到老年人日后的生活.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探讨老年人的跌倒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相关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00例老年人进行研究。rn 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因素有:性别、助行器使用、卒中、帕金森、视觉障碍、关节炎、认知功能缺陷、镇静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平衡能力、up-go跌倒风险、老年人跌倒风险。卒中、帕金森、视觉障碍、关节炎和认知功能缺陷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某部分功能的缺陷将会导致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增加:助行器使用的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可能是使用助行器的老年人身体的平衡功能较差,较易发生跌倒;女性的跌倒风险大于男性,这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女性老年人卵巢分泌出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造成女性老年人易发生骨质疏松,跌倒风险也增加。rn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有性别和老年人跌倒风险量表分级的风险指数,男性跌倒的风险时女性的1.948倍,跌倒风险中危的跌倒概率是低危的9.258倍,跌倒风险高危的跌倒概率是低危的16.595倍。rn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平衡能力、up-go跌倒风险、老年人跌倒风险量表在评估老年人跌倒风险时存在相关(P<0.05),提示这4种量表在评估老年人跌倒风险都有警示作用。把上述4个量表单独和其他跌倒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跌倒风险的关键变量,性别、是否患帕金森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老年人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老年平衡能力作为跌倒风险的关键变量,性别、是否服用镇静药、是否患关节炎和老年平衡能力是老年人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up-go跌倒风险作为跌倒风险的关键变量,性别、是否患关节炎、是否患帕金森和up-go跌倒风险是老年人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进一步提示这4个量表也可以警示老年人跌倒发生的风险。rn 老年人跌倒风险量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平衡能力和up-go跌倒风险量表存在相关,而且老年人跌倒风险量表也包含了老年人是否患帕金森、关节炎疾病和是否服用镇静药物,所以所有因素做多因素回归的结果是,只有性别和老年人跌倒风险量可以提示老年人跌倒发生的风险,这也提示我们在对老年人评估跌倒风险时,可以选用老年人跌倒风险量表作为评估老年人跌倒发生风险的量表,此量表可以便捷的评估老年跌倒风险,而且经评估量表评估为中危以上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警示作用很显著。
  • 摘要:老年住院患者是医院跌倒预防的重点关注人群,照顾者承担着患者的基本照顾,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顾者的防跌倒知识做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对老年住院跌倒高危患者的照顾者进行预防跌倒系统、规范的培训,让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纠正预防跌倒的信念,才能转变为防跌倒的临床照顾行为。不但能减少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也能让患者回归家庭后减少社区跌倒的发生。
  • 摘要: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服药,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身体内各组织器官已发生了相应的衰退性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容易引起蓄积而产生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有所降低,每天过多又大剂量吃药也容易发生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可以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减少毒副作用,有利于慢性病病情的控制,降低、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再次住院率、致残率、病死率,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多数老年人存在文化程度低、身体素质差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等情况,使得他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用药。这些不合理用药不仅影响了其治疗的效果,还给其身体带来了损害。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既治病又不伤身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老年慢性病特点.对老年慢性病用药存在的的不合理现象及用药对策作一简要阐述。提出要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指导,用药个体化,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的药物剂量,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方法,合理联合用药,加强关怀照料。
  • 摘要:总之,老年人是社会的“成熟后”和“成功后”,也是社会的活性细胞,加之他们与世无争,其正能量和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预防和治疗好老年失眠及其它疾病,优化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实现老年人的幸福梦想,进而助推老龄事业发展,提升老人晚年生活的品位。提出要突出重点,强化保养知识宣传,进一步强化县级以下医院建设,配强医务人员,从经济上支持,传递真善美,增设文娱体育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乐。
  • 摘要: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等。它们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最新研究发现它们的ω-3脂肪酸和ψ-6脂肪酸比例严重失调,ω-6脂肪酸占主要的,ω-3很少。这是植物油存在的重大缺陷。吃进含ω-6脂肪酸多的植物油,进入人体通过花生四烯酸系统产生很多有害的体液因子,如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白三烯酸(LT)等,促进血栓形成、脑功能衰退、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等发生。而ω-3脂肪酸与ω-6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相反,是保护健康的“好脂肪酸”。但二者必须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吃的植物油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纠正植物油ω-6脂肪酸多,增加一定量的ω-3脂肪酸植物油,二者比例合适了,就吃出健康,防止疾病,保证健康,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避免了盲目的或错误的吃食用植物油的不健康习惯。
  •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衰老以及伴随衰老而至的各种躯体、精神卫生问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痴呆作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因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受到广泛关注。现有证据表明,处于痴呆阶段的中老年人已出现了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药物干预尚无法有效治疗。因此,筛选出认知功能下降过快的人群,对其及早干预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本研究拟在课题组原有工作基础之上,筛选合适的被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寻找认知功能加速下降的病变特点,以期加深对MCI和痴呆发病的了解,为有效干预痴呆发生提供科学依据。rn 记忆功能的下降始于中年(约40~50岁),并与其它认知功能老化的表现相互叠加。但认知功能的下降进程在不同个体却完全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认知能力会出现持续而缓慢的下降,但有些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却会因下降速度过快而成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rn MoCA是Nasreddine ZS等参考MMSE的项目设置及评分标准制定出的用于筛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筛查量表,MoCA能较好反映总体认知功能,可区别正常老人和MCI、正常老人和轻度AD,有较好特异度。虽然通过量表评估能够满足筛查认知损伤的需要,但量表调查中对被试的配合要求较高,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且各主要诊断标准中均未明确使用的测评量表及评分标准,导致实际应用中各家标准不一,难以得出有效结论。因此,寻找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客观检测指标,对于痴呆的发现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rn 本研究三刺激听觉oddball范式,以考察认知加工早期阶段对新异刺激的觉察及中晚期阶段对刺激的加工,反映患者的认知功能。该范式主要产生两种脑电成分:失匹配负波( MMN)和P3a。MMN反映对信息的自动加工和功能区分。P3a则反映了新异刺激出现后的注意力朝向反应,是感知觉注意、记忆、情感等高级神经心理过程的反映。MoCA得分与ERPs成分的相关分析显示,MMN成分的波幅与潜伏期与MoCA得分无关;而P3a潜伏期和P3a波幅与MoCA得分呈负相关,P3a潜伏期越长、波幅越大,则MoCA得分越低。Ferri R等的研究报道即使在自闭症等不能配合研究的被试,MMN和P3a仍然可以用来检测被试的认知功能,不受配合程度以及注意程度的影响,是很好的认知评价指标。对ERP结果和MoCA的分析也显示可以通过检测ERPs的P3a成分来反映被试的总体认知功能,作为MCI认知功能检查的客观指标。
  • 摘要:本次论坛上,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原主任张晔老师将介绍慢性疾病的内涵以及慢性疾病在中国急速蔓延的现状。目前,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面对这样的挑战,发展非药干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张晔老师将全面解读非药干预疗法的内涵、方法、效果以及临床多年积累的非药干预疗法案例,希望对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 摘要:本次论坛上,王国宝将为大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如何使用非药物干预的方法为老年慢病服务,王国宝认为,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中医药养生的概念,把中医药养生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慢病的防控当中,尤其是老年慢病的防控,有些老人患者身体虚弱,禁不起大补,所以这时候非药物干预的方法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食材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性味温和,对身体虚弱的老年患者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如何巧妙的运用这些药食同源的食材防病控病,才能更有效,这里面就需要运用王国宝教授所掌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了。本次论坛上,王国宝教授就将详细为您解读。
  •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在老龄人口中发病率极高,因其可以加速老人衰弱、增加骨折发生风险、增加卧床及感染、死亡等风险,而成为需要重点防治的老年慢性病。rn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大部分为原发性,少部分继发于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及药物。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仍沿用经典的双能X-线,但近年来一些反映骨形成/骨破坏的生化指标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rn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治疗在基础骨健康补充剂钙剂及维生素D的需求在剂量及种类上有别于普通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SERMs、雷奈酸锶、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植物雌激素、中药等。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当中,增加骨密度的药物备受关注。rn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还包括对老年综合征、尤其是老年肌少症的防治,该方面的诊疗手段及治疗仍未完全成熟。
  • 摘要: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can cause alcohol-related dementia and 50-75% of detoxified alcoholics have memory or cognition impairment.PDEs are a super family of 11 enzymes(PDE1-11) that hydrolyze cyclic nucleotides, including cyclic AMP (cAMP)and cyclic GMP (cGMP).Among them, PDE1, 4, and 10 are involved in alcohol drinking or alcohol drinking-related disorders, while PDE1,2, 4, 5, 7, 8, 9, 10, and 11 are involved in the mediation of memory and cognition.
  • 摘要:随着互联网十医疗的发展,吸引了很多非医务人员的关注并大量投资这一领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产生。将来医生借助智慧医疗网络平台,会更加全面、准确、实时获取患者及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人群的数据资料,进一步发现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实现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最终提高治疗效果,从线下封闭的服务模式发展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医疗保健生态发生重构,患者无论居家、工作、生活、学习,还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能享受到更加人性、便捷、适宜和合理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并将形成崭新的医患关系,提升现有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用智慧医疗平台服务模式促进医学发展。济南市中心医院借助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可穿戴设备为医疗终端的移动医疗疾病与健康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和获取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现患者与医院、患者与医生的互联、互通、互动,实现高效,安全、便捷、优质的新型诊疗服务,从根本上提高慢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善慢病管理现状。
  • 摘要:高血压是多发病、常见病,同时也是脑中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以说高血压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极大地危害老年患者的健康。但大医院医疗资源缺乏,从而在敦促老年患者有效的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中,社区医院起着关键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年龄和病种的关系,对地段医院的服务有其特殊的需求,笔者就其服务需求及社区医院所能提供的实际服务进行分析。rn 69.0%的老年人需要提供日间护理或者社区护理,89.8%的老年人需要安全保障,93.6%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焦虑,担心疾病或对今后的费用担忧,88.5%的老年人需要普及健康教育的知识。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都存在不重视对血压监测的状态,经常是门急诊量过几次血压后,至下一次就诊都不会再进行血压监测;不按医嘱服药,随意加减量或停服药物,只关注血压绝对值而不重视其他脏器的检查;只注重药物疗法、轻视非药物治疗;不改变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不懂得防治结合、标本兼治。老年高血压患者很多仍吸烟、喝酒、饮食以肉类为主、荤素搭配及其不合理:认为色拉油和豆油等是素油,炒菜时放油、盐过多。现有的资料显示,正在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比例在城市为17.1%,在农村仅为5.4%。这部分人口占据着我国居民的很大比例,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将扩大这部分比例。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药物治疗进行卫生宣教和行为干预,以达到提高对高血压控制率的目的,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 摘要:本文梳理澳大利亚通过全民医疗保险,促进以全科医学为协调人的多学科参与糖尿病团队管理模式。在澳大利亚糖尿病的care plan中,团队包括全科医生、糖尿病教育者、营养师、运动生理专家、内分泌专家、足病专家、药剂师、牙医、眼科专家/视光师、心理治疗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等。团队的核心是全科医生,Medicare的购买计划MBS要求,全科医生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在上面的八个专家里选至少2个,即全科医生加上至少2个专家组成care plan团队,提供个体化的糖尿病团队管理服务。care plan的服务周期为12个月,在这12个月的周期内,care plan需记录如下内容:检查和记录体重、检查和记录HbAlc、检查和记录血压、检查和记录血脂、检查和记录尿微量白蛋白、膳食搭配、用药评估。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根据care plan管理的质量付给全科医生酬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