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东韶关
  • 出版时间: 2016-04-21

主办单位:;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江西省康复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视听觉综合提示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和步行等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本训练方法用于家庭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5例(Hoehn and Yahr分级1.5-3级),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23±10.79岁.接受1周的住院强化视听觉综合提示训练后,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处方,指导患者应用该方法家庭训练3个月.训练前、训练1周后、训练3月后分别进行站立位足底压力测定、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行走时间、6分钟步行试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评估以及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训练前后平衡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变化. 结果:训练1周后及训练3月后与训练前相比,患者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时间、6分钟步行距离、UPDRSⅡ、UPDRSⅢ及跨步长、步速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训练1周后及训练3月后与训练前相比,平衡能力分别提高9.21%和14.91%,跨步长分别提高13.41%和26.83%,步行速度分别提高14.86%和28.38%.此外,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分别提高10.08%和25.89%,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分别减少6.63%和14.90%.训练1周后与训练3月后相比,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视听觉综合提示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家庭视听觉综合训练简单易行,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中药硬膏热敷贴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国际神经源性膀胱障碍的间歇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采用间歇导尿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硬膏热敷贴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RU、MBC的变化、尿中白细胞数的变化和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变化及比较,评定其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发病特征及留置尿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的治疗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尿中白细胞数均减少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均有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道感染的机率.治疗后两组的RU减少、MBC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都能明显改善膀胱尿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硬膏热敷贴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能降低泌尿系感染机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 摘要:失语症(Aphasia)是由于语言相关脑功能区及功能区间连接受损而出现的语言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等症状的病症.失语与语义和语音的理解、加工、提取,表达损伤有密切联系,与认知、工作记忆等方面也有相关关系.近年来,血氧水平依赖成像技术在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血管内脱氧血红蛋白作为内源性对比剂,脱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在磁场中相对于其他物质的磁化率差会感应场畸变,这就成为BOLD对比度源,同时与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功能活动就被探测出来;当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耗氧量增加,血流速度及流量也显著增加,血流变化引起的氧化血红蛋白的增加显著大于大脑活动消耗的氧化血红蛋白,即活跃脑区检测到的信号比其他脑区高,这就是BLOD成像原理.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或者在没设任务状态下检测BLOD信号,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简单易行,且重复性较好,成为当下研究失语症神经机制的热点.
  • 摘要:目的:运用中药辨证治疗与传统认知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情景互动技术,对轻度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早期认知干预,观察其疗效. 材料与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例)和治疗组(n=34例),均予每周6天、连续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辨证论治结合传统认知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情景互动(Anokan-VR)技术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韦氏记忆测验修订版(WMS,199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 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MMSE评分、FIM评分、WMS评分,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传统认知训练结合中药辨证论治,可改善轻度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在此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情景互动技术,疗效更佳.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长的生存质量状况、心理反应,并提出专科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16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父母及160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评定.结果:1)精神发育迟滞组父母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正常父母组(P<0.01).2)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病情程度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及生存质量.3)个性化护理对改善MR患儿家庭的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有影响,需要针对家长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个性化护理.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痉挛痛特点及其与粗大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来自中国三个临床研究基地137名父母或看护人及120名具有上肢和、或下肢痉挛痛的脑瘫儿童及青少年(2-17岁),采用痉挛痛问卷(QPS)来评估脑瘫患儿痉挛痛状况,该问卷包括一个儿童及青少年自我报告版本、儿童及青少年访谈版本以及父母或看护人代填报告版本.采用GMFCS-E&R量表以及GMFM-66量表来评估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粗大运动功能状况,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痉挛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大部分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的痉挛痛程度在进行理疗及伸展运动时最严重.脑瘫儿童及青少年访谈报告组痉挛痛和GMFCS-E&R量表评估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正相关(上肢r=0.533,p<O.001;下肢h r=-0.644,p<O.013),而访谈报告组及父母报告组的某些项目的痉挛痛问卷分数和GMFM-66量表评估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脑瘫儿童和青少年痉挛痛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具有相关性.痉挛痛的严重程度可以影响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的运动功能,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和措施来管理和治疗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痉挛痛.
  • 摘要:背景:脑性瘫痪患儿的痉挛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脑性瘫痪的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痉挛痛的关系. 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的、观察性的多中心的研究.来自中国三个研究基地的137名患者和他们的父母、照顾者参与了研究,并完成痉挛痛问卷(QPS)及生存质量问卷(PedsQL). 结果:根据儿童PedsQL结果,V2和V3两次的生存质量的不同年龄组(5-7岁,8-12岁,13-16岁)没有统计意义(P>0.05).3周后,两人次调查结果变化不明显(P>O.05).伴痉挛痛的脑性瘫痪儿童的PedsQL的各个亚区域及总分皆低于正常儿童(P<0.05);总体来说,生存质量的各个区域及总分与QPS总分的相关性达到高度以上;PedsQL总分与QPS的分条目的相关性达到中度. 结论:伴痉挛痛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生存质量比正常儿童的差,他们的生存质量是一个稳态的过程.他们的生存质量与痉挛痛呈负相关,在父母的调查问卷中相关性更明显.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在基础康复的基础上,观察醒脑针刺法联合NGF穴位注射法的疗效情况,并与在基础康复的基础上联合单一的醒脑针刺法或单一的NGF穴位注射法相比较,以了解不种的干预方法在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防治中的作用.通过本研究以探讨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对提高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防治效果,为脑损伤患儿的防治探寻一条中西结合、针药结合的新途径. 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4个月-11个月大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120例,分成三组,每组40例,结果进入统计的共110例,第一组37例,第二组37例,第三组36例;三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早期教育、音乐心理治疗、视听教干预、中药相合的水疗、按摩),在此基础上分别第一组采用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第二组采用NGF穴位注射,第三组采用醒脑针刺法.一共是治疗三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时间是20天,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5-20天.分别在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进行北京盖泽尔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MAS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来评价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水平.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治疗结束后,三组患儿MAS(Modified-Ashworth-Scale)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的Gesell量表中的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三个能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组提高比较明显;语言DQ、个人-社交DQ分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GMFM-88量表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三组患儿的A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区和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组提最为明显.2、三组患儿的MAS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Gesell量表中的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语言DQ、个人-社交DQ、GMFM-88量表的A区、B区和总分的自身治疗前后的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早期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者的联合较单一应用有明显的优势.综上所述,基础干预加用醒脑针刺及NGF穴位注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情绪社会性的异常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段、精神发育迟滞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利用《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筛查量表》对47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康科住院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进行调查,由家长进行填写,调查人员进行解释,量表完成后收回,由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质量以及完整性进行核查.并将47名患儿的合格量表双次录入《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筛查量表》软件,导出结果. 结果:研究中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得分小于63分为正常,能力域大于37分为正常.外显行为域异常6例(12.76%),内隐行为域异常8例(17.02%),失调域异常11例(23.41%),能力域异常20例(42.55%).患儿的不同的年龄段和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对患儿的能力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3岁以前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情绪社会的问题是比较的严重的,应加强该年龄段患儿社会性与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并应联合社会心理教育干预进行综合干预.
  • 摘要: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神经细胞损伤,病理特征包括轴突病变、髓鞘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化等,临床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诊断上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均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但多数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且未结合相应的临床研究,未对治疗后神经行为发育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索高浓度镁镁离子(高镁)对神经发生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分化命运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从C57、BL6胎鼠大脑中分离神经干细胞,通过添加硫酸镁(MgSO4)调节培养基镁离子浓度并诱导分化,第6天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观察成熟神经元标记物β-III tubulin(Tuj1)和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阳性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检测Tuj1、GFAP及ERK1/2表达,qPCR检测Tuj1、GFAP的mRNA水平. 结果:高镁组(0.8和1.0mM)相比于对照组(0.6mM),Tuj1阳性细胞的比例增加,GFAP阳性细胞比例减少,Tuj1表达上调,GFAP表达下调,pERK/ERK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镁组添加ERK抑制剂PD0325901后,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高镁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其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其作用可能与ERK1/2的激活有关.
  •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仍无治愈的方法.AD的不断进展及其带来的沉重经济及社会负担,使其早期诊断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听力下降,同时也是年龄相关性疾病.据统计,年龄超过80岁,听力下降发病率可达50%-80%.自1980年以来,大量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听力下降与AD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亦有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不相关.听力下降能否作为AD的独立危险因素仍有争议.因此,试图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AD的早期诊断或预防提供新思路.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听力下降可以导致认知功能的减退。
  • 摘要:目的:功能性电刺激可以诱导产生运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神经支配完整,但失去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疾病,如脊髓损伤,脑损伤等.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可以促进认知功能.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下诱导的运动,能否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其改善认知的机制是否和脑内NMDAR1,GluR1,CaMKII通路相关. 方法:实验选用清洁级(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以10%水合氯醛按350mg/kg体重剂量行腹腔注射麻醉,应用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夹闭法模型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成功模型大鼠于双侧前臂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电极植入,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安慰刺激组),主动运动组,电刺激诱导运动组和强制运动组治疗14天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免疫组化和尼氏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DG区)的完整神经元和新生神经元的数目,应用Western方法测定GluR1,pGluR1,NMDAR1,CaMKⅡ,pCaMKⅡ的含量,应用Bcl-2和Bax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的数目.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软件(Image-Pro Plus Version6.0,IPP6.0)对western图片进行合成处理,计算各时间点平均灰度值; 结果:治疗14天后,低频电刺激组诱导的非自主运动组,主动运动组,强制运动组的水迷宫测试显示逃避潜伏期缩短,空间探索时间增加,均与安慰刺激组有明显差异;LTP结果显示三种运动组的LTP较安慰刺激组升高;海马齿状回区尼氏染色显示三种运动组的完整神经元数目较安慰刺激组明显升高,DCX染色显示三种运动组的神经元再生较安慰刺激组明显升高;海马区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luR1,pGluR1,NMDAR1,CaMKⅡ,pCaMKⅡ蛋白含量与安慰刺激组相比,含量明显升高;海马区的Bcl-2和Bax检测显示三种运动组的海马区细胞凋亡的数目较安慰刺激组明显减少,各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低频率电刺激引起的可塑性变化,上调GluR1,pGluR1,NMDAR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可塑性经典通路NMDAR1-pGluR1-pCaMKⅡ通路上的相关蛋白(NMDAR,pCaMKⅡ,pGluR1)的表达,增加学习和记忆,减少海马区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增高LTP的表达.
  • 摘要:探讨CD8+CD28-T淋巴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CD8+CD28-调节性T细胞可能不是MSCs促进EAE小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效应细胞,可能只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双侧上肢训练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利用BOLD-fMRI技术初步探讨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14例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病程1-3个月的初发皮质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n=7)、对照组(n=7).双侧上肢训练包括双侧上肢同时进行的、同向或反向的治疗性动作和功能性活动,如减重下双侧上肢水平内收外展动作、双侧肩关节上举动作、双侧上肢推拉动作、双侧腕背伸动作等.对照组的训练根据神经发育原则制定,主要为患侧上肢单侧的运动与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ugl-Meyer评估上肢部分(FMA-UE)、运动评估量表上肢部分(MAS-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及BOLD-fMRI扫描.fMRI扫描的运动模式依次为患侧、健侧被动肘关节屈伸运动.观察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的位置、形态和范围分布,并计算运动相关脑区激活频率以及M1的激活体积、激活强度和偏侧化指数. 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FMA-UE、MBI评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后两组患者激活的脑区增加,大部分是以SMC(M1和S1)区的激活为主,双侧训练组更明显;3.治疗后双侧训练组患者的双侧M1、S1、SMA激活频率增加;4.治疗后双侧训练组的中度残损患者呈M1对侧激活的趋势,重度残损患者呈M1同侧激活的趋势. 结论:双侧上肢训练和传统上肢训练都可以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双侧上肢训练促进脑功能重组的机制可能与两侧大脑皮质间抑制的正常化、同侧皮质脊髓通路开放有关.
  • 摘要: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原发性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国人约75%H型高血压的患者易并发脑梗死.目前认为高血压和HHcy这两个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加速了脑梗死的发生.国产脑血管功能检测仪采用多普勒血流探头和脉动压力探头,同时检测反映脑血管供血状况的运动学参数和反映脑血管弹性、阻力及微循环状况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年龄自动换算脑血管积分值(CVHS,范围1~100分),已用于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血管病因学研究等.作者利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研究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情况,以了解H型高血压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初步探索国人H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预警及预防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索针对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电遥测下强化训练的方法. 方法:选择40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遥测心电血压监测,附加步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训练.治疗5周后,分别记录训练完成前后下肢FMA评分、ADL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左心EF值. 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训练中,试验组未出现严重症状,对照组则有6人次出现肺水肿需要进一步治疗;完成5周训练后,两组下肢FMA评分、下肢ADL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比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左心EF值均未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结论: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心电遥测监护下常规运动训练附加步行训练,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运动训练效率及运动强度,并由此显著提高下肢功能和步行距离.
  • 摘要:目的:对颈脊髓损伤后呼吸功能障碍的处理是脊髓损伤康复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针对已经实现自主呼吸的颈脊髓损伤患者,系统开展肺功能康复训练,初步明确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65名颈脊髓损伤后气管插管的患者,其中,28名接受系统肺康复训练的患者入选为试验组,37名未进行系统肺康复训练的患者划为对照组.治疗30天后,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因肺部感染应用抗菌素的比率、因病情加重转入监护室的几率;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康复训练时最低血氧饱和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6分钟步行距离. 结果:两组对象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对照组21名患者(56.8%)因为肺部感染应用抗菌素治疗,明显多于试验组的8名(28.5%);因为治疗期间病情加重转入监护室的患者,试验组1名(3.5%),对照组4名(10.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训练时最低血氧饱和度看,试验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ADL的提高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组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气管插管患者接受系统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有利于降低抗菌素的使用率,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运动储能,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想象疗法配合间歇导尿等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2013~2015年我科收治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行想象疗法、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扳机点排尿;对照组常规留置尿管尿,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扳机点排尿.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每次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尿细菌培养检查结果. 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尿白细胞数、尿培养细菌数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每日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间歇导尿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能加速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促其恢复或接近正常生理性排尿,最大限度利用和发挥下尿路残存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方法:颈髓损伤住院患者24例,随机分为膈肌起搏治疗组14人和对照组10人,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各组呼吸困难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ale,MRC),生活质量评分及肺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膈肌起搏治疗组呼吸困难MR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肺功能均较训练前有改善(P<0.05),膈肌起搏治疗组在基础日常活动能力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增强(P<0.01). 结论: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能有效改善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或呼吸功能减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呼吸训练,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呼吸训练的干预后,不但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且肺部感染及呼吸功能也显著改善.结论:呼吸训练结合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还能减少和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本文综述了mheahh的发展以及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并归纳目前应用中面临的难题,为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脑卒中是众多脑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龄化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12年,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成果"脑卒中规范化三级康复体系",推广符合包括社区康复在内的三级康复网,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针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在三级康复基础上提出"三级医院门诊医技联合康复指导",旨在加强上下级医院康复协作,完善三级康复体系.
  • 摘要:中国小儿脑瘫康复事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尚缺乏一个合理、客观而又全面评定脑瘫儿童的康复评定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是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人群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理论性框架结构,小儿脑瘫的标准化评估应遵循ICF架构,现结合ICF的四个一级类目(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和环境因素),在ICF的架构下概述小儿脑瘫的多层面康复评定方法,以期完善现行的小儿脑瘫康复评定体系.
  •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历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并进行Meta分析. 结果:被纳入研究的7个RCT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x2=46%,P=0.09,证明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异质性,但存在临床同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后OR=2.68,95%可信区间(CI)为((1.89,3.80,P<0.00001),经Z检,Z=5.53,P<0.00001,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具有安全性,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进行验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