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9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等;黄老道家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旭、白延辉、曹峰等。

黄老道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71.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11%

专利文献>

论文:49 占比:27.22%

总计:180篇

黄老道家—发文趋势图

黄老道家

-研究学者

  • 高旭
  • 白延辉
  • 曹峰
  • 陈鼓应
  • 白奚
  • 米靖
  • 王晓毅
  • 高晨阳
  • 冯建辉
  • 史祎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抒漫; 齐义虎
    • 摘要: 在对《史记》中的黄老道家相关记载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王船山对黄老道家的界定包含如下四个要点:以老子、申不害、韩非为代表人物;以《老子》为代表性哲学著作;以清静无为为施政纲领;以权术、阴谋、酷政为派生物。通过批评《老子》中的“上善若水”和道论,船山分析论证了清静无为和道家形而上学如何导向申韩等人的阴术和酷政。误解和确解并存于船山对《老子》和黄老道家的分析中,因此,船山辟黄老道家的思想史意义主要包含两方面:消极影响为深化了黄老道家的负面形象;积极意义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黄老道家易被歪曲利用的原因,有助于后人辩证看待其思想,且借辟黄老而纯化天理与人欲之辨,彰明异端与儒门之别。
    • 曲禎朋
    • 摘要: 清華簡第八輯中的《心是謂中》一文被學者認爲是儒家文獻,究其所依據,簡文所論述的“心君”和“心中”等概念非儒家獨有,乃是戰國諸子所討論的公共資源,故學派歸屬仍可進一步討論。在論及心與四相、百體,天與心等關係時,簡文提出了“心静”、“因”和“無爲”等思想,這些觀念與《管子》四篇中的《内業》、《心術》以及《老子》第十六章内容關係十分密切,思想内涵也極爲相似。總體來看,《心是謂中》並非如整理者所言爲儒家相關文獻,而是屬於戰國道家,尤其是齊地黄老道家思想相關之文獻。這對推進戰國黄老思想研究以及戰國諸子之間關係討論具有重要意義。
    • 陳麗桂
    • 摘要: 司馬談説黄老道家“兼儒墨”,《淮南子》集黄老道家思想大成,自述選作宗旨,要“紀綱道德,以經緯人事”,《主術》、《脩務》兩篇清楚顯示了這樣的狀況。《主術》標舉治政的高境界是“太上神化”。所謂“神化”,指的是一種從《老子》致虚守静、《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精神專致工夫中提煉出來的高層次心靈狀態,結合儒家《中庸》精一執中、真實無妄的至“誠”心靈,去輻射感召群衆,達到不治而自化的效果。這是道家的虚静工夫加儒家的精一真誠結合而成的功效。又結合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法令制定的根源來自民心的需求,納人君於法令的管轄之中。其次,道家主張自然無爲、反智非學,《脩務》一方面推崇道家的自然無爲,另一方面在講求外王事功的大前提下,將“無爲”解釋爲:不是無所是適,而是因須自然條件以求發展,建立事功。只有胡亂耍弄心機智巧,强矯自然的操作,才是有爲。它並定義“學習”爲依順先天資質條件去開展後天,並不違反道家自然無爲的原則,仍然是“無爲”而非“有爲”。將道家的“自然無爲”與儒家的“勤學”糅合融通,建構其黄老道家有爲式的“無爲”。
    • 刘光胜
    • 摘要: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间剑拔弩张。而清华简《治政之道》让我们看到了诸子融合互鉴的另一面。当时的学术交融,可分为“学有所主”与“学无所主”两种类型。同为融合,由于采撷的内容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面向。早期国家治理理论的生成模式,不是诸子互相排斥与彼此否定,而是“百川归海”式的融汇。突破不同学派的藩篱,淡化对道体的考察,转向君人南面之术,为国君提供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是早期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建构的总体方向与理论趋势。
    • 曹峰
    • 摘要: 黄老道家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黄老学"与"黄老道家"的概念可以成立,这既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思想现象,也是一种对于共同思想倾向的概括.《史记》 所见"黄老"可以分为"清静无为""君道至上""黄老刑名""黄老道德""养生成仙"五类,探究这五类的性质,有助于上溯黄老思想的来源,下探黄老思想的去向.养生思想是黄老道家的底色,贯穿于黄老思想发生、 发展乃至转变的所有时期,不能将"道法"融合视为判定黄老道家的唯一标准.在黄老道家中,托名"黄帝"的知识思想系统和老子思想系统是互补关系,不能将黄老学说仅仅视为老子思想的转化.正是通过"黄帝"这个媒介,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 禁忌系统才得以导入黄老道家,使之具有实操性和权威性.
    • 刘子珍; 陈民镇
    • 摘要: "天-礼"模式与"道-法"模式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两大传统.儒家总体继承了"天-礼"模式的政治理想,设想了"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重视贤能政治以及圣贤身上所体现出的德性.黄老道家则创造了"道-法"模式,并提出了由天道而人道、以"法"制定人间秩序的设想.两种不同的治政理想,实际上是儒家和黄老道家面对社会转型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两者的冲突与融合对当下"德治"与"法治"的建设亦有启示意义.
    • 陈徽
    • 摘要: 先秦时期,无为之治至少为儒、道、法诸家所推崇,治主正名更是百家之通论.不过,对于无为的内涵与表现,儒、道、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至于正名的伦理政治意蕴及其功用,诸家虽皆有精辟之论,而尤以黄老道家之说为详备.在黄老道家那里,正名是无为之治的主要表现方式.其正名之说立足现实,以功利为导向,既对形名关系和正名的功用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也揭示了正名与"法治"的一体相关性.同时,借助正名之说,黄老道家也张君权、尚权谋,引发了道家无为内涵的重要转变.在关于君道的阐释中,黄老道家还揭示了无为概念的虚静、不为与因应的内涵.三者中,虚静为本,不为和因应为用.唯有人君持守君道,体现无为之治的"名正法备"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 吴全兰
    • 摘要: 汉武帝时期,黄老道家思想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儒家学说.但道家学说仍然以支流或潜流的方式对以儒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起着补充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以清静无为思想补充民本思想的不足;以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思想调节君为臣纲思想;以全身避害思想调节"修齐治平"思想.道家思想的补充、调节,使西汉时期以儒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更加完善、更有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