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形象
鲁迅形象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5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学术探索?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鲁迅形象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禹权恒、吴翔宇、陈国恩等。
鲁迅形象
-研究学者
- 禹权恒
- 吴翔宇
- 陈国恩
- 孔庆东
- 封建华
- 岳洪治
- 沈伟棠1
- 温立三
- 王丽鹃
- 高信
- 仇志琴
- 任慧群
- 优游1
- 何满子
- 佚名
- 刘思
- 刘方政
- 刘欣
- 卓光平(指导)1
- 单元
- 吴为山
- 吴恒
- 吴海天
- 周文
- 周海婴
- 周筱华
- 唐东堰
- 孔超琼
- 孙梦醒
- 孙玉石
- 尚辉
- 尹奇岭
- 尹彦平1
- 岑雪苇
- 崔文骏
- 常川玉
- 彭定安
- 徐妍
- 必飞
- 摩罗
- 方锐忻
- 曹培会
- 朱维明
- 朱蕾
- 李亮花
- 李存煜
- 李广益
- 李旭东
- 李玉杰
- 李瑞兆
-
-
邱焕星
-
-
摘要: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
-
杨文清
-
-
摘要:
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向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先生面容瘦削,嘿嘿地笑,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出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
-
-
温立三
-
-
摘要:
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美等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形象的塑造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他们共同认定鲁迅作为文学家或作家的身份,有的甚至认为鲁迅是政论家和翻译家,却有意淡化或忽略鲁迅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角色。境外中学生对鲁迅的接受状况可谓喜忧参半,当下境外学生对鲁迅的接受面临挑战,国家应加大力度推进境外青少年鲁迅教育。
-
-
温立三
-
-
摘要:
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美等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形象的塑造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他们共同认定鲁迅作为文学家或作家的身份,有的甚至认为鲁迅是政论家和翻译家,却有意淡化或忽略鲁迅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角色.境外中学生对鲁迅的接受状况可谓喜忧参半,当下境外学生对鲁迅的接受面临挑战,国家应加大力度推进境外青少年鲁迅教育.
-
-
吴翔宇
-
-
摘要:
"鲁迅形象"是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缺乏历史烛照的"鲁迅形象"研究是不得其法的,难以真正"回到鲁迅那里去"。依循这一思路,我们在探究鲁迅形象生成、建构、嬗变和传播等议题时,都无法析离"历史"这面镜子的观照。因之,镜里镜外"两种生态"的参照揭示了百年中国和鲁迅本身的复杂性。从这种意义上说,陈国恩新著《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正是基于上述思路来重审鲁迅、鲁迅形象的力作。
-
-
禹权恒
-
-
摘要:
回顾百年鲁迅研究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象论两种思路。前者重点围绕着鲁迅的经典文本、精神人格、思想蕴涵等进行阐释,尝试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作出评价,目前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后者即转向考察现象学意义上的鲁迅,属于鲁迅研究之研究,试图建构鲁迅形象的多副面孔,努力挖掘其背后潜藏的深层原因。事实上,鲁迅研究早已溢出文学研究范畴,成为透视20世纪中国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参照。2021年初陈国恩等所著的《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下文简称“陈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颇受学术界关注。
-
-
李玉杰
-
-
摘要:
在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鲁迅章节虽然都是重点内容,却并没有因此使鲁迅深入人心.原因在于很多文学史依旧喜欢沿袭陈陈相因的意识形态思维,对鲁迅进行神圣化处理.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一是过滤异质声音,以"赞美修辞学"将鲁迅完美化;一是遮蔽日常温情,以战争文化思维将鲁迅战士化.面对这种置于神坛上的政治战士,读者或许尊重,或许恭谨,或许崇拜,却不一定亲近,不一定亲密,不一定亲热,甚至日益畏惧鲁迅,反感鲁迅,憎恶鲁迅.而这种现象所折射的其实是整个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
袁铭嵘
-
-
摘要:
围绕鲁迅的历史记忆和研究书写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鲁迅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氛围,读者需要回到历史现场,了解特定时代的“阅读场域”,才有可能抵达他的艺术境界。而将鲁迅形象“可视化”,最早可追溯到1941年萧红创作的话剧《民族魂鲁迅》。总体上说,通过影像来记录和表现鲁迅形象并不多见,其中呈现出的片段化解读和情真意切的塑造,却也承载着价值观念和集体记忆。
-
-
仇志琴
-
-
摘要:
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至今七十年了,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无论是鲁迅纪念馆抑或是鲁迅形象、鲁迅精神,却没有暮气的感觉,相反更显活力和朝气,这底气来源于与国家一级博物馆相称的藏品架构,以及由丰富藏品而生发开去的大力研究、宣传和推广,乃至来自社会的多方认可、接受和互动。博物馆姓"博",以"物"见长,靠"物"盘活,活化了的藏品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大众共享文化精髓。
-
-
郭跃辉
-
-
摘要:
―、问题的提出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课后的“阅读提示”写道:“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真实、细腻、真挚,一向被认为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风格特征,大部分读者或评论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也都没有超出这样的阐释范围。
-
-
赵学勇;
田文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从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到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再到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其演绎着文学史批评观念由社会历史批评到思想文化批评再到文化与文学审美综合批评的撰史观念的演变,它同时也构成了鲁迅形象的不断被重构,当然也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不断深化、丰富的过程.从文学史重写中鲁迅形象的不断阐释和重构中,可以真切触摸到被多元描述的鲁迅形象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的对话与冲突,折射出时代发展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文化思潮的跌宕起伏.文学史书写中鲁迅形象的演变与鲁迅研究成果的吸收程度,反映了文学史的建构理念及模式对鲁迅书写的影响,及至目前文学史"重写"所达到的可能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