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0年内共计83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6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新华文摘、高教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大学经营国际论坛、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等;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由577位作者贡献,包括古人、李均、李明忠等。
高等教育研究
-研究学者
- 古人
- 李均
- 李明忠
- 刘志忠
- 别敦荣
- 刘小强
- 李鹏虎
- 王洪才
- 田虎伟
- 高宝立
- 吴玫
- 周远清
- 李家新
- 李文兵
- 李硕豪
- 潘懋元
- 王建华
- 禹旭才
- 耿涓涓
- 胡弼成
- 蔡国春
- 赵映川
- 马杰
- 马陆亭
- 乔玉香
- 付八军
- 任林芳
- 伍醒
- 何雪莲
- 冯梅
- 刘克利
- 刘海峰
- 刘甜
- 刘自团
- 占侃
- 史志刚
- 叶桂仓
- 吴薇
- 周光礼
- 周国平
- 周川
- 周文虹
- 宋土顺
- 山子
- 崔艳丽
- 巴·苏和
- 席嘉骏
- 张伟远
- 张晓报
- 彭拥兵
-
-
赵婷婷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库恩的范式理论因关注科学研究的实际发生过程而凸显了其社会特性.从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对学术共同体的考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及其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不是从教育研究中分化出来的,而是源于社会实践变化的新兴研究,期间经历了批判性研究和调查研究盛行阶段,到今天以政策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概括起来,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即理念范式、行动范式和多学科范式,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的不同,因此其研究范式的特点也不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应跳出学科和研究领域之争,从自身学科范式特点出发进行学科建设.
-
-
王建华
- 《现代大学教育》
| 2020年
-
摘要: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面临三个主要的挑战,其一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经典文献所依赖的高等教育事实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依然难以更新;其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没有合适的理论为此提供引领;其三是受“中心—边缘”范式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将美国经验或模式理论化的风险.面对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从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出发,更新关于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知,基于新的事实对旧的理论进行检讨,并努力发展新理论.尤其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理论建构要摆脱美国中心主义的思维.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研究无法脱离“社会”而达致“科学”.
-
-
刘雪松
- 《高教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杂志》期刊2014至2018年间的刊发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选取作者与机构、引用指数、关键词、研究主题等分析指标,全面揭示近五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相比于私立大学,公立高校所作的研究更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关心不同种族、性别之间的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应该基础化、综合化、信息化;全球化战略下应考虑校园文化多样性与性别平等.
-
-
邬大光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0年
-
摘要:
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既是高等教育学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命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但高等教育研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研究价值大不相同。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强国,既是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
-
-
- 《高等教育评论》
| 2020年
-
摘要:
《高等教育评论》由“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主要致力于成为具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特色,兼顾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类集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知网收录,邮发代号2-2980)。1.征稿对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海内外知名学者、高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等。2.栏目设置:新文科教育研究、法学一流学科教育、财经一流学科教育、新时代思政教育、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治理等。出版时,根据稿件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
-
李均;
周奕
- 《教育探究》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发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中国学者自说自话的概念,而是首先活跃于西方学者的话语中。不过,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基本上只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而刻意回避中国模式的其他方面,甚至否认中国模式还有其他的内涵”。
-
-
-
-
-
-
余秀兰;
牟宗鑫;
叶章娟;
王娜
-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对《高等教育研究》十年的载文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还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话语结构,女性参与率低,论文被引率低,并且越往学术界的上层,女性越处于不利地位;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比男性低,女性学者的学术生涯周期也相对较短,并在生育年龄段有明显的下滑现象,男女学者在37至50岁之间发表论文数差距最大;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来看,男女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些差异。在学术界的社会分层中,虽然主要遵循的是普遍主义,但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仍会影响到学术界的判断以及女性的自我判断和努力程度,再加上学术工作的“男性工作模式”假定、学术评价的“劣势累积”效应、学术竞争的“锦标赛”制,以及女性承担生育职责和过多的家务劳动等原因,女性在“学术管道”中被更多“渗漏”,走向学术顶端更难。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并采取一些具体方法帮助女性提高学术成绩。
-
-
朱漪云;
陈燕;
张向凤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大学经营国际论坛》
| 2008年
-
摘要:
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存在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为基础和依托,同时,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又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教研究期刊的发展历史虽然很短,但速度很快,其期刊量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有明显的同步性;其主办群体对高等教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反映了与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互动性;其影响力突显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非均衡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