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酸

产酸

产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4781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数学会均匀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讨会等;产酸的相关文献由18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和、刘宏波、符波等。

产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4781 占比:99.85%

总计:134989篇

产酸—发文趋势图

产酸

-研究学者

  • 刘和
  • 刘宏波
  • 符波
  • 傅志伟
  • 钱晓春
  • 内海义之
  • 清水宏明
  • 羽田英夫
  • 方书农
  • 李嫚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晖琴; 张工; 张彦民; 迟焕荣; 李沛; 李兆飞; 赵国忠
    • 摘要: 该研究首先采用钙透明圈法从大红浙醋中分离筛选醋酸菌,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然后研究10种氮源对巴氏醋酸杆菌的生长及产酸量的影响,并对10种氮源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产酸代谢的关键氨基酸;最后挑出10种氨基酸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酸菌株,编号为SHQ-A,经鉴定为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该菌株利用10种氮源发酵的产酸量在8.8~34.5 g/L范围内,且以酵母抽提物为氮源的产酸量明显高于蛋白胨。当缺少丙氨酸和精氨酸时,产酸量仅为18.0 g/L和19.2 g/L,分别低于空白组62.5%和60%,表明丙氨酸和精氨酸是产酸代谢的关键积极氨基酸;当缺少脯氨酸时,产酸量为61.2 g/L,高于空白组27.1%,表明脯氨酸是产酸代谢的关键消极氨基酸。
    • 辛国芹; 汪祥燕; 曹斌; 兰江华; 徐海燕; 谷巍
    • 摘要: 从散养鸡肠道内容物分离到5株溶钙圈较大的芽孢菌,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筛选到一株产酸性能较好的菌株DPLY-7,综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特异性序列分析等手段,确定其分类归属,并对其耐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DPLY-7被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在37°C培养10 h发酵液pH最低为5.04,其乳酸、乙酸含量分别可达2.60 mg/mL、1.24 mg/mL。菌株DPLY-7在pH值2.5环境中的存活率为79.76%,胆盐浓度0.5%环境中存活率为42.86%,可以耐受人工胃肠液及85°C水浴处理,是一株耐受性能优越的益生菌。
    • 杨晓蕾; 李建宏; 姚拓; 梅丽娜; 李琦; 白洁; 朱青青; 赵晓倩; 赵树栋
    • 摘要: 功能特性和培养条件研究是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工业化潜力挖掘和开发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对菌株开发利用,选取前期研究中从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洽草(Koeleria glauc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及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根际获得的5株菌株为材料,测定菌株溶磷、固氮、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等特性,利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菌株分类学地位;测定菌株生长特性、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产气特性、产酸特性,确定菌株适宜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1溶有机磷量最高,为170.37μg·mL^(−1),菌株Y3溶无机磷量最高,为308.50μg·mL^(−1);菌株Y1、Y3、Y5、M1、M6均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分泌量在24.23~164.74μg·mL^(−1)。菌株Y1和Y3具有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分别为175.30和255.55 nmol·(h·mL)^(−1)(C_(2)H_(4))。通过对菌株生长特性测定,5株菌株在40 h均已进入生长稳定期,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31°C,适宜的生长pH范围为6.50~7.50,在LB培养基中生长无产气现象,生长过程中pH稳定在6.23~7.52,具有作为工业化发酵菌种的潜力。16S rDNA鉴定确定菌株Y5与Y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为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M1为产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nxantha),M6为猴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imiae)。本研究为菌株的工业化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鹏; 樊紫萱; 乔里; 代芸洁; 叶朝阳; 梁燕
    • 摘要: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临床变异链球菌株,并构建该临床菌株的412c基因缺陷菌株,比较两者生长速率和致龋性。方法随机收集无龋健康成人口腔牙菌斑样本,在唾液/变异链球菌杆菌肽琼脂(MSA)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和筛选,通过菌斑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细菌生化反应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对获得的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将线性化重组质粒转入临床变异链球菌中进行同源重组,获得412c(hit)基因缺陷菌株;在不同pH值脑心浸液(BHI)培养基中,比较两者的生长速率和耐酸特性;在含3%蔗糖的BHI培养基中,比较两者的产酸能力。结果无龋健康成人口腔牙釉质表面菌斑在MSA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形态均为深蓝色半球颗粒状突起、表面粗糙、边缘不齐;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油镜下可见革兰阳性蓝紫色球状菌体,呈长链状和短链状分散;生化反应和412c基因片段PCRSanger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临床变异链球菌为“等效变异链球菌UA159”菌株。将hit-UP-pFW5-Down重组质粒线性化后转入临床变异链球菌中进行同源重组并筛选出412c基因缺陷变异链球菌株,该缺陷菌株生长速率相较其亲本菌株异常快速(与模式菌株ATCC 25175的缺陷菌株相似),其产酸能力略弱于亲本菌株,耐酸性则显著强于亲本菌株。结论临床分离变异链球菌株为“等效变异链球菌UA159”菌株,其412c基因与细菌生长调控相关,而412c基因缺陷变异链球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亲本菌株,更具致龋潜力。
    • 缪羽; 王昭君; 祁安舒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地区蒙古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能力及其耐酸因子遗传多态性分析,评价蒙古族儿童致龋特点.方法:选取包头市蒙古族幼儿园3~5岁70名的蒙古族儿童(高龋40名,无龋30名)牙菌斑培养并鉴定的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40株(21株高龋菌株,19株无龋菌株)进行产酸耐酸实验.以培养前后的pH值变化(△pH)为产酸能力;以540nm处吸光度A值评定耐酸能力.对高龋组和无龋组的耐酸菌株DNA提取后,用特殊引物扩增耐酸因子F-Atpase的β亚基结构基因uncD,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和核酸测序比较突变位点.结果:(1)蒙古族高龋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和耐酸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pH值5.5和5时,高龋与无龋产酸能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4.5时,高龋和无龋菌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限制性内切酶Alu作用下蒙古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耐酸因子uncD存在A、B两组基因型,基因型构成比与高龋、无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蒙古族高龋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致龋性强;(2)蒙古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耐酸因子具有遗传多态性,高龋组B基因型居多,与龋病发生相关.
    • 熊开新; 邹玲
    • 摘要: 根面龋是老年人龋病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牙根部牙骨质及牙本质中相对更高的有机物组成和其表面特殊的微环境,根面龋的发生过程相对复杂.白色念珠菌和黏性放线菌作为口腔常驻共生菌群,具有产酸、耐酸和酵解有机物等性能,在根面龋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白色念珠菌、黏性放线菌与根面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从真菌-细菌控制的角度为根面龋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 王玉帛; 宋黎桥; 杨洁莹; 李敏; 刘斌
    • 摘要: 目的:探索甘草天然成分—甘草甜素(GL)对变形链球菌(SM)生长、产酸、黏附及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口腔龋病预防的机制.方法:采用液体梯度稀释法测定甘草甜素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ΔpH法测定甘草甜素对细菌的产酸抑制能力;使用比色法测定甘草甜素对细菌的黏附抑制能力;建立体外24h生物膜模型,通过荧光染色法观察甘草甜素对变形链球菌的影响.结果:甘草甜素的MIC值为75μg/mL,MBC值为150μg/mL,甘草甜素对变形链球菌产酸、黏附及生物膜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甘草甜素能够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产酸、黏附及生物膜形成,并有望成为一种龋病预防制剂.
    • 缪羽; 王昭君; 祁安舒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地区蒙古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能力及其耐酸因子遗传多态性分析,评价蒙古族儿童致龋特点。方法:选取包头市蒙古族幼儿园3~5岁70名的蒙古族儿童(高龋40名,无龋30名)牙菌斑培养并鉴定的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40株(21株高龋菌株,19株无龋菌株)进行产酸耐酸实验。以培养前后的pH值变化(△pH)为产酸能力;以540nm处吸光度A值评定耐酸能力。对高龋组和无龋组的耐酸菌株DNA提取后,用特殊引物扩增耐酸因子F-Atpase的β亚基结构基因uncD,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和核酸测序比较突变位点。结果:(1)蒙古族高龋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和耐酸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pH值5.5和5时,高龋与无龋产酸能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4.5时,高龋和无龋菌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限制性内切酶Alu作用下蒙古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耐酸因子uncD存在A、B两组基因型,基因型构成比与高龋、无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蒙古族高龋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致龋性强;(2)蒙古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耐酸因子具有遗传多态性,高龋组B基因型居多,与龋病发生相关。
    • 高哲丰; 孙宇; 雷雅燕; 李丹薇
    • 摘要: 目的:研究分别使用颊纤毛菌(L.buccalis)及其上清液与变异链球菌(S.m)共培养,观察S.m的产酸、黏附变化及乳酸脱氢酶(ldh)、葡糖基转移酶(gtfb、gtfc、gtfd)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首先从龈上菌斑中分离口腔L.buccalis,采用生化鉴定和测序鉴定;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L.buccalis与S.m共培养组和S.m加入L.buccalis上清液培养组均培养9 h,比较每小时各组细菌产酸能力的变化;再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菌液的S.m共培养组和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上清液的S.m菌液培养组,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各组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在S.m中分别加入50、100、150μL 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m黏附数量变化.结果:本实验成功分离L.buccalis,S.m中加入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后pH下降速率增快,细菌的黏附数量增多,且随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体积的增加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增高.结论:L.buccalis及其上清液对S.m的产酸及黏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 宗亚倩; 鲁洪智; 段新慧; 周凯; 单贵莲; 何承刚; 姜华
    • 摘要: [目的]从青贮玉米中分离和筛选乳酸菌并进行鉴定,为青贮饲料提供优良菌种,对改善青贮饲料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青贮60 d的全株青贮玉米为材料,采用MRS平板分离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产酸速率和生长曲线筛选优质乳酸菌,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7株乳酸菌(Z1~Z7).生理生化分析表明:Z2和Z4菌株产酸能力较低,Z5和Z6菌株虽然产酸能力强但菌株生长速率缓慢,而Z1、Z3和Z7菌株产酸能力强且生长速率快.16SrDNA序列分析显示:Z1、Z3和Z7菌株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相似度均达99%以上.[结论]Z1、Z3和Z7乳酸菌具有良好的青贮潜力,可作为制备青贮添加剂的备选菌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