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龋菌

致龋菌

致龋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中国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425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北京口腔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口腔护理用品工业学术研讨会、2005年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学术研讨会、2003年中国牙膏工业学术研讨会等;致龋菌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蓝海、周学东、倪龙兴等。

致龋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250 占比:99.93%

总计:124342篇

致龋菌—发文趋势图

致龋菌

-研究学者

  • 蓝海
  • 周学东
  • 倪龙兴
  • 陶睿
  • 卢凯玲
  • 覃青云
  • 黄光伟
  • 李继遥
  • 王丽梅
  • 肖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凯歌; 严冬; 韩文睿; 厉松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早期成人患者菌斑指数和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变化,进而探索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体健康潜在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成年女性患者,分别接受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矫治前,开始矫治后第1、3个月检查患者菌斑指数并采集上颌6颗前牙唇侧的龈上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龈上菌斑样本中三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性乳酸杆菌)的绝对和相对含量,然后进行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与矫治前相比固定组患者矫治后菌斑指数发生显著增大,而隐形组患者菌斑指数无显著增大,两组患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发生显著增长,而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和其余两种致龋菌的数量及在总菌中的比例无显著增大。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固定矫治器更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护。两种正畸方式在早期阶段均可能引起患者龋易感性增大,但二者对患者牙体健康的影响在早期无明显差异。
    • 胡洋; 宇翔; 陶茜; 陶玉玲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连、金银花、厚朴、桔梗与大黄五种中药对常见致龋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按照标准方法分别提取5种中药的主要成分,观察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生长的影响,并测量抑菌圈直径,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厚朴、黄连、大黄对变形链球菌与粘性放线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厚朴提取物对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对粘性放线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3 mg/mL,抑菌作用强于黄连与大黄。结论厚朴、黄连、大黄对常见致龋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 徐磊; 李秋艳; 王丽梅; 蓝海
    • 摘要: 目的:研究紫地榆防龋牙膏对牛切牙釉质龋的生物矿化作用。方法:将紫地榆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加入牙膏基质制得紫地榆药物牙膏,测定其对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MIC值作为实验浓度,测脱矿前后以及再矿化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值,计算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恢复率;用扫描电镜观察牛切牙表面形貌。结果:乙酸乙酯部位牙膏组和正丁醇部位牙膏组的表面显微硬度恢复率分别为(97±45.61)%、(87±40.45)%,与去离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经紫地榆防龋牙膏稀释液处理后的牙釉质,结构平整光滑致密,表面无明显腔隙,存在少量的沉淀物。结论:紫地榆防龋牙膏能抑制口腔主要致龋菌的生长,对牛切牙釉质龋有明显的生物再矿化作用。
    • 李健; 王鸿儒; 平雅坤; 赵军伟; 周永川; 刘红心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材料充填乳前牙邻面龋对患儿口腔菌群及语言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 乳前牙邻面龋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3M玻璃离子充填,观察组则给予含氟复合体充填,追踪两组充填前(T0)、充填即刻(T1)及充填一个月(T2)后充填体周围1mm范围内菌群结构改变情况以评估其微环境、语言和咀嚼功能的改善状态.结果 T1、T2时两组充填体周围菌斑中的乳酸杆菌、放线菌及变形链球菌三种主要致龋菌的菌落数量均明显低于T0时刻(P<0.05);同时三种致龋菌各自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亦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三种主要致龋菌落的数量及占总菌落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接受填充治疗后的咀嚼和语言功能的评分情况,观察组患儿的咀嚼和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内观察组患牙发生松动脱落、牙龈炎、牙体变色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修复乳前牙邻面龋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填充均可有效改善口腔菌群的微生态环境及语言和咀嚼功能,但复合体充填体在短期内能够显著抑制充填体龋洞周围菌斑中的主要致龋菌的比例,更易于提升修复效果.
    • 宗华
    • 摘要: 医学专家提醒,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首先,大部分口香糖都是以蔗糖为甜味剂,咀嚼口香糖时,糖分会长时间在口腔内停留,口腔中的致龋菌就会利用蔗糖产生酸性物质,对牙齿产生腐蚀,致使牙齿脱耗,从而诱发龋齿。
    • 李玲; 胡继藤; 罗密; 郑丽云; 朱江华
    • 摘要: 目的 研究滇金石斛Flickingeria albopurpurea Seidenf中的化学成分,对分离得到的对映海松烷二萜类物质进行致龋相关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Sphe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Rp-HPLC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运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BECTM-Device考察分离到的化合物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乳杆菌等6种致龋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化合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细菌生物膜的最低清除浓度(MBEC).结果 从滇金石斛中分离鉴定出4个对映海松烷二萜化合物,它们对6种致龋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结论 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滇金石斛中分离得到,均具有抑制致龋菌的活性,是潜在的抗龋活性天然产物.
    • 李雅雯
    • 摘要: 目的:探讨并研究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某幼儿园进行口腔检查的22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这些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同时比较其中无龋病儿童、轻度龋病儿童和重度龋病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龋均(DMFT)及龋面均(DMFS),总结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DMFT及DMFS的相关性.结果:对这220例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有96例儿童患有龋病,其龋病的发病率为43.64%.在96例患有龋病的儿童中,患有轻度龋病的儿童有55例,患有重度龋病的儿童有41例.其中,重度龋病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高于无龋病儿童和轻度龋病儿童,P<0.05;轻度龋病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高于无龋病儿童,P<0.05;重度龋病儿童的DMFT和DMFS均高于轻度龋病儿童,P<0.05.以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为因变量,以DMFT和DMFS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DMFT和DMFS均呈正相关.结论: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徐磊; 王丽梅; 顾绍魁; 陈雨薇; 蓝海
    • 摘要: 目的:研究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两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生长和代谢产酸的影响。方法:通过二倍稀释法,以洗必泰为阳性对照组,测定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两种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低于MIC 4个浓度对两种致龋菌代谢产酸的影响。结果: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的MIC值分别为6.250、3.125 mg/mL,MBC值分别为12.500、6.250 mg/mL;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4个浓度对黏性放线菌代谢产酸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组对变形链球菌的产酸有抑制作用。结论:芦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黏性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变形链球菌;抑制产酸的作用和浓度成正相关,但效果均弱于阳性对照组。
    • 柴闻; 刘凯; 汤道芳; 汤道芳
    • 摘要: 龋病(dental 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龋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就比较难完全治愈,所以防治龋病是一个重要措施.中药,作为天然植物普遍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其中一种名叫厚朴的中药防龋作用强大.本文主要简述厚朴在防治龋病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