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斑

菌斑

菌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9513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中国健康教育、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3年中国牙膏工业学术研讨会等;菌斑的相关文献由885位作者贡献,包括J·H·M·斯普瑞特、M·T·约翰森、M·W·J·普林斯等。

菌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9513 占比:99.58%

总计:89888篇

菌斑—发文趋势图

菌斑

-研究学者

  • J·H·M·斯普瑞特
  • M·T·约翰森
  • M·W·J·普林斯
  • O·奥宇维尔特杰斯
  • 石四箴
  • E·M·范古尔
  • 付玉明
  • 刘红
  • 周学东
  • 李文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问:从菜市场买回来的咸笋干需要放人冰箱巾冷藏吗?答:目前,市场上多数咸笋干含盐量并不高,常温条件下长期存放容易发霉变质,因此建议将买回的咸笋干放入冰箱中冷藏。此外,如果发现咸笋干发霉变质了,则不要食用。一般可通过以下三个方法辨别咸笋干是否变质发霉:(1)看表面。主要看咸笋干表面色泽及是否有菌丝、菌斑存在,正常的咸笋干为淡棕黄色,且表面有光泽;发霉变质的咸笋干则多为黑讷色,并伴生菌丝或菌斑
    • 黎凯歌; 严冬; 韩文睿; 厉松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早期成人患者菌斑指数和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变化,进而探索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体健康潜在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成年女性患者,分别接受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矫治前,开始矫治后第1、3个月检查患者菌斑指数并采集上颌6颗前牙唇侧的龈上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龈上菌斑样本中三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性乳酸杆菌)的绝对和相对含量,然后进行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与矫治前相比固定组患者矫治后菌斑指数发生显著增大,而隐形组患者菌斑指数无显著增大,两组患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发生显著增长,而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和其余两种致龋菌的数量及在总菌中的比例无显著增大。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固定矫治器更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护。两种正畸方式在早期阶段均可能引起患者龋易感性增大,但二者对患者牙体健康的影响在早期无明显差异。
    • 赵湘; 冯洁; 王潇潇; 葛化冰
    •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牙周炎患者唾液生物标志物和菌斑致病菌水平与牙周炎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12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口腔检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唾液,检测唾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收集研究对象的龈下菌斑,采用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福赛坦氏菌(T.forsyth ia)和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水平,进一步比较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牙周炎患者间的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IL-1β、IL-8、MMP-8、MMP-9水平均显著提高,且中重度组患者水平较轻度组患者更高;研究组患者P.gingivalis、T.forsythia和T.denticola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中重度牙周病患者菌量较轻度组患者更高。结论:老年牙周炎患者唾液生物标志物水平、菌斑致病菌水平显著提高,且与疾病程度呈正相关。
    • 李媛媛; 崔晓艺; 何宝杰
    • 摘要: 目的研究种植体周菌斑控制不同情况下种植体周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M)和牙周炎的相关性,同时评估P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召回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行种植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对其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及放射线检查,记录牙周炎的分期分级、种植体菌斑指数、是否患有PM等。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菌斑控制时牙周炎与PM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82名患者427颗种植体。结果共76名(41.8%)患者存在PM,152颗(35.6%)种植体存在PM。回归分析得出,重度牙周炎(牙周炎分期≥Ⅲ期)患者(P=0.049,OR=2.108,95%CI:1.003~4.429)、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2(P=0.001,OR=3.126,95%CI:1.566~6.238)患者患PM的风险更高。PLI<2时,PM与重度牙周炎无显著关系(P=0.645);PLI≥2时,PM与重度牙周炎显著相关(P=0.001)。结论种植体周菌斑控制良好时,重度牙周炎与PM关系不显著。种植体周菌斑控制较差时,重度牙周炎与PM显著相关。因此掌握种植体周菌斑控制方法,维护牙周健康,对预防种植体周黏膜炎有重要意义。
    • 陈新钊
    • 摘要: 作为一个在临床工作了十几年的口腔医生,我见过很多病人是因为牙齿松动造成的牙齿缺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牙结石。那么,牙结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结石的“先锋官”--菌斑,可以理解为一群细菌建立的村落,它们在口腔中十分活跃。生活中,清理菌斑最基础的方式就是刷牙。但只是刷牙还不够。
    • 何晓宇; 石晶
    •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重度牙周炎患者60例,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无辅助治疗),每组30例.用分口设计法将辅助治疗组患者两侧随机分为甘菊组和米诺组,基础治疗后于牙周袋内分别置入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12周临床牙周指标、采集龈下菌斑,PCR法检测致病菌Pg和Pi.结果:(1)甘菊组与米诺组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及临床牙周指标在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2)甘菊组和米诺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可作为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的局部用药,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有相同的抑菌作用和疗效.
    • 杨华瑾; 贺高美; 林志玲
    •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维护期护理中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对菌斑控制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菌斑指数变化、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后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模式可进一步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菌斑指数,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与满意度.
    • 徐典; 朱明慧
    • 摘要: 目的:探讨种植体植入后牙周致病菌定殖的基本规律,为预防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接受种植修复牙列缺损患者,分为非牙周病缺牙组和牙周病缺牙组,采集种植体及对照牙的龈沟液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在30例非牙周病缺牙组的患者中有2例次检出牙周致病菌,检出率1.67%,22例牙周病缺牙的患者牙周致病菌检出10例次,检出率为11.36%,两者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细菌来自口内天然牙牙周菌群,应严格菌斑控制,以降低种植体周围牙周致病菌的繁殖,提高种植体使用寿命.
    • 王敬雯; 姜颖; 栗璞
    • 摘要: 目的探讨压力喷雾式冲牙器在临床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牙周指标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牙周病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应用牙线治疗)和观察组(40例,应用压力喷雾式冲牙器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牙龈口卜咻单胞菌、福赛坦菌含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牙龈吓咻单胞菌、福赛坦菌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结论对牙周病患者应用压力喷雾式冲牙器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牙周相关指标,恢复牙周健康,减少牙龈吓咻单胞菌、福赛坦菌含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孔嘉敏; 胡睿; 张琰君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牙冠延长术对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修复效果,并分析影响修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珠海市口腔医院接受改良牙冠延长术治疗的38例(100颗患牙)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6个月时患者患牙修复效果、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果分为良好组(62颗)与欠佳组(38颗)。比较两组患者牙体修复效果;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比,术后6周~6个月两组患者出血指数(BI)、牙菌斑指数(PLI)评分及牙周探诊深度(PD)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良好组均低于欠佳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欠佳组患者断端深度、冠缘深度均深于良好组,去骨高度低于良好组,且欠佳组中断端形态为台阶状、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卫生习惯、吸烟、有术后残余断端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断端形态为台阶状、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卫生习惯、吸烟是影响改良牙冠延长术术后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患者修复效果的危险因素(OR=3.740、4.293、2.683、3.360,均P<0.05)。结论改良牙冠延长术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可发挥较好的修复效果,但其修复效果会受到台阶状断端形态、菌斑控制欠佳、有口腔不良卫生习惯、吸烟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制定针对性的治疗与干预措施,以提高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患者术后的修复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