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酶催化

酶催化

酶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82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266725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化工进展、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全国手性药物研究开发与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酶催化的相关文献由37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杜理华、罗锡平、何国庆等。

酶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6725 占比:99.80%

总计:267269篇

酶催化—发文趋势图

酶催化

-研究学者

  • 杜理华
  • 罗锡平
  • 何国庆
  • 阮晖
  • 周陈伟
  • 徐娟
  • 林吉恒
  • 王睿之
  • 何锋
  • 凌慧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于跃; 杨兴; 韩志跃; 刘欢; 王芳; 邓利
    • 摘要: 近年来,酶催化合成聚酯由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无需保护-脱保护、环境友好、产物易降解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脂肪酶催化缩聚合成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脂肪酶以及饱和脂肪族聚酯、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总结了酶催化聚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李璐; 亓正良; 刘新利
    • 摘要: 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对环境中的天然物质具有强大的酶转化能力,因而可利用微生物转化中药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促进其机体吸收、减毒增效的目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来源的药效成分,在抗肿瘤、抗炎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整理文献对微生物转化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生物碱类中药成分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及其液相检测方法,可为生物碱类中药的生物转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为实现我国的生物碱类中药现代化做出贡献。
    • OSIRE Tolbert; 杨套伟; 乔郅钠; 孙杨; 徐美娟; 张显; 邵明龙; 饶志明
    • 摘要: 1,5-戊二胺(戊二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在农业、医药以及工业等领域。赖氨酸脱羧酶可以催化L-赖氨酸生产戊二胺,为了提高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效率,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了粘质沙雷氏菌来源的赖氨酸脱羧酶(SmcadA)。生化特征表明,SmcadA最适催化pH为6.0,最适催化温度约为40°C。随后对SmcadA的第348位氨基酸进行了突变研究,筛选获得了催化效率显著提高的突变体Gly348Ala,主要原因是该突变导致蛋白中氨基酸残基和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氢键数增加,从而影响其催化效率。最后,对重组菌株细胞进行了戊二胺合成研究,催化反应25 h,含有突变体Gly348Ala的重组菌细胞可以催化合成218.2 g/L戊二胺,野生型SmcadA重组菌仅能催化合成159.2 g/L戊二胺。该研究结果为工业化酶催化合成戊二胺提供了借鉴。
    • 王盼盼; 于洪巍
    • 摘要: 酶是一种天然的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相比,酶往往具有独特而卓越的催化性能。对酶的挖掘、改造和应用一直是生物工程重要研究方向。随着酶的挖掘和改造技术不断发展进步,酶催化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维生素工业生产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_(12)早已实现发酵法生产,而维生素B_(2)在21世纪初也由化学合成转向发酵法生产。除上述维生素外,其他维生素均主要采用化学路线合成。而在维生素的化学合成路径中,酶催化替代化学催化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维生素B_(3)、维生素B_(5)和维生素D_(3)的合成,以及维生素酯类和糖苷类衍生物的合成。所涉及的酶种类包括酯水解酶、天冬氨酸酶、P450酶和脂肪酶等。本文对酶的筛选和改造方法做了总结,综述了酶催化技术在维生素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随着对酶催化机制的深入理解,化学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酶催化技术将在维生素及其他天然产物的合成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 刘书松; 张博禹; 吴振华; 赵熙瑶; 石家福
    •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统筹国内外局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作为传统的CO_(2)治理方法存在潜在的泄漏风险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由于可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附加值产品以实现资源化利用,被认为是CCS的有效替代和补充方案。发展高效的CO_(2)资源化技术是CCUS的关键。酶催化技术作为典型的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在CO_(2)资源化利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构建以酶催化为基础的耦合催化系统为CO_(2)到高值化学品或燃料的资源化转化创造了丰富的路径网络。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生物酶介导的“酶+X”耦合催化CO_(2)资源化转化系统,包括“酶+酶”耦合催化系统、“酶+化学”耦合催化系统、“酶+光”耦合催化系统和“酶+电”耦合催化系统。对不同耦合催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解析,明确了系统特点及催化反应过程。在结构解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系统模块设计与性能强化的关键。阐述了“酶+X”耦合催化系统应用于CO_(2)资源化转化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议。“酶+酶”耦合催化系统较单酶催化系统丰富了CO_(2)转化为目标产物的路径可设计性,可通过多步反应促使CO_(2)还原产物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化,极大提升CO_(2)资源化转化的经济效益。“酶+化学”耦合催化系统利用化学催化过程对CO_(2)进行预先转化,后续的酶催化过程可直接以C_( 1)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在催化CO_(2)转化为C_(2)/C_(2+)等多碳化合物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酶+光”耦合催化系统模拟自然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实现辅酶循环再生,避免了辅酶依赖型酶催化反应对外源性还原当量的消耗。“酶+电”耦合催化系统可通过施加外部偏压直接或间接实现电极与酶活性中心之间的有效电子迁移,继而驱动酶催化CO_(2)加氢转化为载能化合物。“酶+X”耦合催化系统弥补了单一的酶催化系统催化CO_(2)资源化转化驱动力不足的弊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不同催化系统的耦合增加了体系复杂性,需对耦合系统进行精密构筑,且酶催化剂的蛋白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酶+X”耦合系统催化CO_(2)资源化转化的应用场景。今后一段时间,CO_(2)捕集与封存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策略,但包括“酶+X”耦合催化CO_(2)资源化转化技术在内的CO_(2)利用技术将逐渐成为趋势,有望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
    • 赵莹; 曾佳裕; 刘小敏; 聂华
    • 摘要: 以胆固醇和已二酸二乙烯酯为原料在脂肪酶PS IM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己二酸胆固醇基单乙烯基酯,并进行了合成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胆固醇20 mg,已二酸二乙烯酯100 mg,4分子筛50 mg,脱水正已烷5 mL,PS IM 5 U,温度45°C,反应时间4 h,在上述反应条件下重复3次实验,己二酸胆固醇基单乙烯基酯的平均产率为99.2%。
    • 刘亚男; 刘念丽; 姚洪; 刘沙; 王红星
    • 摘要: 提出了背包式酶催化反应精馏的新工艺,将酶催化反应转移到塔外,选取正丁醇与丁酸乙酯的酯交换体系,对其过程进行模拟与实验验证。首先,利用Aspen Plus对背包式反应精馏新工艺进行了流程模拟,确定较为合适的模拟操作条件。然后建立一套背包式酶催化反应精馏实验装置,利用此装置开展了酶催化的背包反应精馏实验,对摩尔比、回流比等多种因素下的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数据变化规律基础一致,且相对误差控制在8%以内,有效地提高了反应转化率,证明背包式反应精馏实验操作可行,利于后续的工业化。
    • 唐玉静; 胡敏; 王霞; 王启刚
    • 摘要: 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的催化剂,可在细胞器中通过复杂有序的生化反应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受细胞区隔化结构的启发,仿生设计纳米酶催化体系、构筑限域酶催化微环境从而提高酶催化活性的研究为酶催化应用开辟了新思路.纳米催化体系保留了小尺寸、大比表面积、肿瘤部位选择性富集等优势,在疾病的诊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本文首先总结了天然酶、模拟酶和级联酶体系的催化机理,对仿生构筑的纳米酶催化材料的载体体系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纳米酶催化体系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其在相关代谢类疾病的作用途径,并对纳米酶催化体系用于生物诊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赵婧; 王盼; 刘彦楠; 傅荣湛; 段志广; 范代娣
    • 摘要: 稀有人参皂苷是人参的重要活性成分,但其含量极低或需经过肠道转化才能产生,工业生产中常通过去糖基、脱水等方法将常见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人参皂苷的构效关系及常用转化方法,总结了微生物、酶法定向转化人参皂苷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益生菌、食药用真菌转化人参皂苷制备功能食品,以及糖苷酶筛选和组合在提高人参总皂苷转化效率及产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基因工程、溶剂工程、固定化酶等技术对人参皂苷转化效率、产率的影响,展望了蛋白质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方法在人参皂苷转化及合成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为稀有人参皂苷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
    • 董建树
    • 摘要: 含有锌指的TiaS (tRNAIle2 agmatidine synthetase)蛋白是来自古菌的酶,具有四个结构域,功能是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在tRNAIle2反密码子CAU的简并碱基胞嘧啶Cyt34的2’碳原子上面加上胍基丁胺Agmatine修饰,从而让tRNAIle2成熟不识别AUG,而正确识别AUA密码子。单独TiaS蛋白,TiaS蛋白与tRNA复合物结构已经解析,酶催化修饰的分子机制获得了较深入解读。生化实验表明,TiaS蛋白N端三个结构域具有催化活性,TiaS为焦磷酸酶,可以水解ATP。并且TiaS蛋白的N端结构域可以起到激酶的作用,自磷酸化Thr18氨基酸残基。C端锌指距离酶核心较远,对于识别结合底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TiaS蛋白研究进展。对于TiaS蛋白的深入研究,将为深入理解酶催化机制,为酶的工程改造,为锌指的工程改造开辟思路。包括锌指与CRISPR/Cas在内的靶向核酸元件在生命医药和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TiaS蛋白锌指结构新特性的研究也为基于锌指的靶向核酸组件设计打下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