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折,闭合性

骨折,闭合性

骨折,闭合性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455000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法医学杂志、河北中医、中国骨伤等; 骨折,闭合性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满宜、蒋协远、于兰先等。

骨折,闭合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55000 占比:99.98%

总计:455105篇

骨折,闭合性—发文趋势图

骨折,闭合性

-研究学者

  • 王满宜
  • 蒋协远
  • 于兰先
  • 卢铃铨
  • 吴前芝
  • 周星帆
  • 孙林
  • 张俐
  • 张敏
  • 张英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杨训; 陈芒芒; 杨雷
    • 摘要: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 MIPPO)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65~85岁,中位数72岁。均为闭合性长斜形骨折;左侧28例,右侧14例;中上段骨折30例,中下段骨折12例。根据AO骨折分型标准,A型9例、B型26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d,中位数3.5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肩、肘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 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7.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中位数3.5个月。术后1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150.0°±7.5°、外展活动度135.0°±5.3°、外展外旋活动度50.5°±2.2°、外展内旋活动度59.5°±4.2°,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05.0°±3.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172.5°±5.5°、外展活动度169.0°±4.2°、外展外旋活动度62.5°±3.7°、外展内旋活动度70.5°±2.1°,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36.5°±7.2°。末次随访时,患侧握力(223±15)N、健侧握力(231±11)N,肘关节内外翻畸形3.2°±0.7°、前后成角3.4°±0.5°;UCLA肩关节评分(32.1±1.5)分,优35例、良7例;Mayo肘关节评分(93.5±1.7)分,均为优。2例术中复位失败,行骨折端有限切开辅助复位。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骨不连、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MIPPO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 肖丹; 陈辰; 李庭; 蒋协远; 公茂琪; 查晔军; 孙伟桐; 花克涵
    • 摘要: 目的 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Gustilo Ⅰ、Ⅱ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 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 ~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13.0)d、8.5(6.0,11.0)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137.8°)、128.5°(110.0°,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155.0°)、155.0°(155,0°,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100.0)、95.0(80.0,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9.2)、1.7(0.0,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 (8/22) vs.33.3% (16/48)]、尺神经症状[54.5% (12/22) vs.60.4% (29/48)]、内固定激惹[9.1% (2/22)vs.6.3% (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 (3/22) vs.10.4% (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TA/AO-C型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 张玉科; 陈永洪; 谢东波; 莫玉富; 张鹏翼; 郭世涛
    • 摘要: 目的:探讨敏感性皮肤与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常规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aumann敏感性-耐受性皮肤分类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敏感性皮肤组和耐受性皮肤组。随访记录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以及2组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共纳入32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敏感性皮肤组115例,耐受性皮肤组206例。敏感性皮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皮肤坏死发生率均高于耐受性皮肤组(χ^(2)=5.716,P=0.017;χ^(2)=16.759,P=0.000);敏感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大于(或长于)耐受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12.29±6.81)cm2,(8.35±3.39)cm2,t=2.189,P=0.037;(12.67±4.91)d,(6.50±2.17)d,t=4.915,P=0.000;(19.80±6.93)d,(12.50±3.74)d,t=3.693,P=0.002]。结论:敏感性皮肤患者与耐受性皮肤患者相比,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均较高,且坏死皮肤面积更大、愈合更加困难。
    • 杜志军
    • 摘要: 目的:观察三七散外敷在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对38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采用三七散外敷治疗。男32例,女6例。年龄29~55岁,中位数42岁。踝关节骨折的AO分型为A型11例、B型15例、C型12例。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受伤至入院时间5~15h,中位数10h。三七散外敷患肢,每次2h,每日2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肢疼痛程度,于内踝尖近端2cm处测量患肢周径,计算患肢肿胀率,记录手术等待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等待时间6~9d,中位数8d。患肢肿胀率,治疗前(7.94±0.80)%,治疗开始后1d(9.55±1.15)%、治疗开始后3d(8.08±0.82)%、治疗开始后5d(4.92±0.81)%。患肢疼痛VAS评分,治疗前(7.76±0.71)分,治疗开始后1d(6.05±0.80)分、治疗开始后3d(4.97±0.88)分、治疗开始后5d(4.08±0.85)分。结论:对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采用三七散外敷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有利于缩短手术等待时间。
    • 彭亮; 刘双; 魏国华; 巫宗德; 刘亮; 张强; 刘然
    • 摘要: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22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36~65岁,中位数48.5岁。根据Essex-Lopresti分型,舌型骨折6例、关节压缩型骨折16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ⅡC型2例)、Ⅲ型8例(ⅢAC型4例、ⅢAB型3例、ⅢBC型1例)。所有患者均合并2型糖尿病,1例合并同侧闭塞性下肢动脉硬化,2例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均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在X线片上测量患者的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标准评定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总体疗效。观察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7个月,中位数13个月。术后3d拍摄的X线片显示,患侧的跟骨长度、跟骨高度、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增大[(73.41±4.51)mm,(81.21±2.20)mm,t=2.121,P=0.031;(32.34±3.60)mm,(41.21±3.20)mm,t=1.945,P=0.021;8.3°±2.1°,24.8°±3.2°,t=3.931,P=0.008;91.1°±4.7°,112.2°±1.4°,t=2.224,P=0.040],跟骨宽度较术前减小[(44.25±2.50)mm,(34.21±2.10)mm,t=-3.112,P=0.011]。术后1周时,按照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6例(SandersⅡ型13例、Ⅲ型3例),复位一般5例(SandersⅡ型1例、Ⅲ型4例),复位差1例(SandersⅢ型);复位评定为差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骨关节炎表现,未进行处理。末次随访时所有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0.00±2.18)分;20例糖化血红蛋白7%,但均无糖尿病足表现。所有手术切口均愈合,其中21例3周内甲级愈合,1例术后6周时乙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跟骨骨髓炎、跟腱挛缩、创伤性马蹄内翻足、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跟骨骨折,可实现骨折的精准复位和有效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段星星; 马奇翰; 高锋; 李宇卫; 张志刚
    • 摘要: 目的:观察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手法复位后,联合固定组采用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组采用管形石膏固定。测量患侧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腕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腕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1±1.24)分,(8.27±1.41)分,t=1.415,P=0.257];治疗结束后7 d,联合固定组患者腕部疼痛VAS评分低于石膏固定组[(2.54±0.53)分,(4.27±0.42)分,t=6.132,P=0.01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5个月。骨折均愈合,联合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石膏固定组[(59.58±4.74)d,(70.73±6.37)d,t=8.555,P=0.021]。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固定组的患侧桡骨高度高于石膏固定组、掌倾角及尺偏角均大于石膏固定组[(6.15±0.37)mm,(3.93±2.14)mm,t=7.564,P=0.035;7.52°±2.25°,3.53°±1.94°,t=9.682,P=0.018;16.44°±3.15°,10.76°±2.58°,t=9.877,P=0.016];综合疗效评价,联合固定组优14例、良12例、可4例,石膏固定组优6例、良15例、可8例、差1例,联合固定组的综合疗效优于石膏固定组(Z=-2.322,P=0.020)。结论: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减轻腕部疼痛、纠正腕部畸形、促进骨折愈合,疗效优于管形石膏固定治疗。
    • 罗建; 高志朝; 孟永骏; 郑国富; 鲍昌珅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3~62岁,中位数42岁;左侧7例,右侧9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下胫腓联合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中位数1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下胫腓联合复位和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内踝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中位数11周。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92.32±2.51)分,优13例、良3例。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足踝麻木、踝关节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下胫腓联合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韦宜山; 孙超; 娜木罕; 杨德文; 马国洋; 刘万林; 王国强; 郝强; 白锐; 李岱鹤; 赵振群; 王勇; 孙亮
    • 摘要: 目的 对比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和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39例分别进行CRPP和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的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68±2.52)岁(范围2.17~13.75岁).23例(58.97%)单纯采用CRPP治疗(CRPP组);16例(41.03%)采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下CRPP治疗(操纵杆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术后16周和末次随访时与健侧相比较,患侧Baumann角、提携角、侧位肱头角、肘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结果 39例随访时间(1.98±1.43)年;术后4~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CRPP组手术时间(48.59±15.75) min,透视次数(49.65±23.83)次,操纵杆组为(27.17±9.68) min和(24.25±5.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侧位肱头角均恢复正常.CRPP组术后16周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70°±2.16.,健侧73.78°±4.04°,操纵杆组分别为73.06°±1.81°和72.81.±3.45°;末次随访时CRPP组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13°±2.20°,健侧74.17°±4.17°,操纵杆组分别为72.69°±1.70°和73.38°±3.48.,操纵杆组冠状面复位质量明显优于CRPP组(P<0.05).术后16周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2.61%,肘关节屈曲134.13°±8.61°,肘关节伸直-3.48.±6.47.,操纵杆组分别为81.25%,132.19°±9.48°和-3.44°±4.37°;末次随访时,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1.30%,肘关节屈曲140.14°±5.76°,肘关节伸直-0.65°±3.79°,操纵杆组分别为93.75%,141.88°±5.12°和-0.31°±3.86°,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结论 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该技术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透视频率和提高复位质量.
    • 马超; 王成伟; 唐国柱
    • 摘要: 目的 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 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t=0.414,P=0.68)和Bohler角(t=0.292,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 冉小烽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不同体位牵引架牵引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康定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两组A组43例行仰卧位牵引架牵引;B组43例行侧卧位牵引架牵引。对比2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Neer评分和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26.9±50.3)ml、手术时间(128.4±20.2)min、术中透视时间(201.0±50.3)s、住院时间(14.5±3.5)d、骨折愈合时间(10.4±2.3)个月;B组依次为(123.6±36.2)ml、(110.1±16.8)min、(101.4±35.2)s、(13.1±2.2)d、(8.8±1.7)个月,A组均显著长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的Neer评分及Harris评分优良率均为100.0%;B组均为97.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中应用侧卧位牵引架较仰卧位牵引架具有更高的复位成功率,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快捷,更有利于术后康复,且骨折愈合时间相对提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