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不连

骨不连

骨不连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4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9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46380篇;相关期刊564种,包括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等;骨不连的相关文献由53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等。

骨不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9 占比:4.64%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6380 占比:95.26%

总计:48689篇

骨不连—发文趋势图

骨不连

-研究学者

  • 张春才
  • 许硕贵
  • 王家林
  • 陈振光
  • 唐佩福
  • 苏佳灿
  • 张伟
  • 张发惠
  • 张长青
  • 曾炳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韬光; 聂少波; 陈华; 朱正国; 祁麟; 唐佩福
    • 摘要: 背景:新型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ulti-Dimensional Cross Locking Plate,MDC-LP-Ⅱ)作为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锁定螺钉和皮质层数的固定,但其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模型的力学稳定性尚不确定。目的:比较MDC-LP-Ⅱ与传统锁定加压钢板作为附加钢板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应用10根人工股骨模型建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结构,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并分别采用MDC-LP-Ⅱ和锁定加压钢板对骨不连断端进行固定后,进行静态扭转破坏试验,从0 N·m开始,以6(°)/min的速度进行加载,持续记录扭转角度-扭矩曲线,直至标本结构完全破坏;记录并计算两者的扭转刚度、标本屈服时的极限扭矩和破坏角度。结果与结论:MDC-LP-Ⅱ的扭转刚度为(3.56±0.19)N·m/(°),锁定加压钢板为(1.69±0.41)N·m/(°),MDC-LP-Ⅱ较锁定加压钢板提升了1.87 N·m/(°),是锁定加压钢板组的2.11倍(P<0.001);当MDC-LP-Ⅱ和锁定加压钢板发生屈服时,所承受的极限扭矩分别为(73.58±3.28)和(59.88±6.74)N·m,MDC-LP-Ⅱ较锁定加压钢板提升了13.7 N·m,是锁定加压钢板的1.23倍(P<0.05);当标本彻底破坏时,MDC-LP-Ⅱ的破坏角度为(22.50±1.58)°,锁定加压钢板的破坏角度为(31.00±2.85)°,MDC-LP-Ⅱ的破坏角度明显小于锁定加压钢板(P<0.001)。MDC-LP-Ⅱ的扭转刚度更强,不易发生形变,作为附加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是临床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可靠选择。
    • 谢彦丰; 刘英杰; 谢君恩
    • 摘要: 目的:观察接骨汤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骨折断端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接骨汤治疗。对两组的治疗优良率进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的HSS评分、Kofoed评分,并检测血清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优良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0.00%比较明显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SS评分、Kofoed评分在经过治疗后两组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血清CRP、IL-6以及TNF-α水平在经过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接骨汤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董方亮; 闫伟; 李广贤
    • 摘要: 目的探讨附加侧方钢板手术(ALPS)对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INF)后骨不连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安阳地区医院因下肢骨折行INF后骨不连患者15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LPS组和髓内钉置换术(INR)组,各75例。INR组接受INR治疗,ALPS组接受ALPS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不连愈合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膝关节功能(Johner-Wuh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结果与INR组比较,ALPS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不连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ALPS组下肢缩短畸形率[2.67%(2/75)]、成角畸形率(0)较INR组[22.67%(17/75)、21.33%(16/75)]低,骨不连愈合率[97.33%(73/75)]较INR组[56.00%(42/75)]高(P<0.05);ALPS组Johner-Wuhs评分结果优良率[84.00%(63/75)]较INR组[62.67%(47/75)]高(P<0.05);ALPS组并发症发生率[1.33%(1/75)]较INR组[10.67%(8/75)]低(P<0.05)。术后6个月,ALPS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较INR组高(P<0.05)。结论ALPS应用于下肢骨折行INF后骨不连患者中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手术创伤,加快骨不连愈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临床应用效果突出。
    • 陈明辉; 欧阳正晓; 邓件良
    • 摘要: 目的研究胫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频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胫骨干骨折影像学愈合评分系统(RUST)评分,将患者分为骨折正常愈合组45例,骨折骨不连组15例;另外纳入45例无骨折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各组外周静脉血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Treg细胞频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和术后1、4周,骨折正常愈合组及骨折骨不连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时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骨折正常愈合组Treg细胞频率显著高于骨折骨不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骨折后早期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低于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可能是造成骨折骨不连的原因之一。
    • 廖胜; 赖佳; 张忠荣; 叶峰; 陈辉; 周建红(综述); 张艺栋(审校)
    • 摘要: 腕舟骨骨折临床发生率高,由于舟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缺乏充足血液,一旦发生骨折,存在较高的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临床诊断以X线为主,但在对骨不连、骨坏死状况进行判断上,CT与MRI优势更明显。在腕关节塌陷及其退行性关节炎预防方面,核心在于骨不连的再愈合。现今应用舟骨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骨移植法(单纯骨移植、带血管蒂、需吻合血管)、血管植入、舟骨置换、舟骨切除、关节融合等。
    • 张鑫; 张艳锋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8年7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9例,治疗前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A)、脊柱矢状轴(sagittal axis of spine,SAS)和C_(7)椎体中心到骨折椎体中心的垂直线距离(DSVA)、腰椎骨盆匹配值(PI-LL)等指标。治疗6个月后,依据骨折愈合情况分为两组: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后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9例中,12例治疗6个月后出现骨不连,发生率为15.2%,均纳入不愈合组。不愈合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愈合组(P6.7 cm(OR=1.792)、PI-LL>31°(OR=2.651)是骨折不愈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治疗前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OVCF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的骨愈合结局有明显影响,尤其是PI-LL>31°和DSVA>6.7 cm将显著增加骨不连的风险。
    • 张贵雨; 王敏娟
    • 摘要: 目的研究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收治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应用加压钢板治疗)和观察组(35例,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骨钙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引流量、术中输血量更少,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升高、ADL、V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钙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14%)相比,观察组(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治疗中,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效果理想,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推广可行性较高。
    • 张凯(译); 王宁华(译); Wang D
    • 摘要: 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率约为5%~10%。在动物模型中,缺血预处理已被证明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因此本研究评估了重复性骨缺血(RBI)对骨折愈合的疗效。这项为期五年的前瞻性研究随机选择了32名年龄在18~65岁,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胫骨骨折患者。
    • 王太刚
    • 摘要: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25.50±10.50)min、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4.30±1.50)周、切口长度(14.50±1.05)cm短于对照组的(145.50±12.50)min、(18.20±1.60)周、(17.13±1.20)cm,术中出血量(355.50±30.50)ml、术后引流量(90.50±10.50)ml少于对照组的(455.80±35.50)、(170.50±2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 李强; 程斌; 李林
    • 摘要: 目的讨论分析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以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86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加压钢板治疗组(43例)使用加压钢板固定和带锁髓内钉治疗组(43例)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带锁髓内钉治疗组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均优于加压钢板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加压钢板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加压钢板治疗组低,上述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更为理想,不仅并发症发生频率更低,而且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也会更快,这在临床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