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Ilizarov技术

Ilizarov技术

Ilizarov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51857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第九届北京骨科年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Ilizarov技术的相关文献由1033位作者贡献,包括秦泗河、臧建成、郑学建等。

Ilizarov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1857 占比:99.73%

总计:152269篇

Ilizarov技术—发文趋势图

Ilizarov技术

-研究学者

  • 秦泗河
  • 臧建成
  • 郑学建
  • 焦绍锋
  • 彭爱民
  • 张永红
  • 朱跃良
  • 郭保逢
  • 王振军
  • 杨华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康; 王斌; 涂振兴; 吕梓宸; 王子鑫; 许奥
    • 摘要: 背景:传统的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虽然疗效较好,但由于佩戴外固定时间长、骨弯曲畸形、延长区的回缩、再骨折等因素,影响了骨搬移的临床效果。而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有诸多优势。目的:对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大段骨缺损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3-50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重物砸伤3例;清创后皮肤缺损6.5 cm×1.3 cm-23.1 cm×9.7 cm,平均10.01 cm×5.51 cm;胫骨缺损长度6.8-12.1 cm,平均9.2cm。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2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中段,在胫骨近端及远端进行双平面截骨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两端骨块向中间进行搬运;6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远端,在胫骨近端进行双平面截骨,随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近端两骨块顺行搬运。记录患者的骨搬移时间、牵拉区固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及并发症;应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肢体功能。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3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治疗期间未发生感染及复发;②骨搬移时间36-62d,平均50.2d;牵拉区固化时间267-512d,平均366.9d;愈合指数1.18-1.41个月/cm,平均1.31个月/cm;外固定时间5.5-12.5个月,平均8.3个月;外固定指数0.73-0.99个月/cm,平均0.86个月/cm;③对接点不愈合患者有3例;④依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优5例(62%),差3例(38%);功能结果:优6例(75%),良2例(25%);⑤提示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可明显缩短外固定时间,降低针道感染、对位对线不良、延长区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涂振兴; 王斌; 卢爱东; 张顶顶; 杨焕友; 王辉; 王伟; 宫中平; 李力更
    • 摘要: 背景:骨搬移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外固定架佩戴时间长、延长骨长度丢失、弯曲畸形等并发症的存在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探索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与单纯单平面截骨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纳入15例进行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的患者(试验组)与30例进行单纯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治疗后以门诊随诊、电话、微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情况、针道感染、再骨折等情况,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评分标准进行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获得(31.0±7.3)个月随访,拆除外架后切口无红肿、疼痛,针道感染均被控制;②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再骨折率和对接点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外固定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进行清理骨端、植骨的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试验组患者ASAMI骨愈合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与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比较,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可缩短带架时间、降低术后清理骨端再植骨加压的概率、避免针道感染.
    • 张兴东; 张永红; 王栋
    • 摘要: 背景:由于下肢开放骨折所导致的骨髓炎、骨缺损及下肢畸形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使得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应用逐步增多。尽管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这类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缺陷。目的:文章就六轴外固定器在下肢畸形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通过检索2001年2月至2021年2月为止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hexapod external frame,taylor spatial frame,ortho-SUV,truelok-Hex",中文检索词:"六轴外固定、泰勒外固定支架、奥尔托夫架、taylor外固定支架"。最终纳入50篇文献,并以此对六轴外固定器在下肢畸形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应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不宜使用内固定的下肢开放骨折和肢体畸形等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可通过张力-应力法则牵拉骨及软组织再生,使许多传统骨科技术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治愈。(2)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存在治疗周期长、操作复杂及对医师经验要求高等缺陷。(3)六轴外固定器主要特点为通过六根可调节连接杆,形成虚拟铰链,以实现多维度畸形同时矫正,且在治疗过程中无需更换铰链;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矫正精度显著提高,畸形残留率大幅降低;(4)六轴外固定器已广泛应用于下肢骨不连、骨缺损、马蹄足及关节畸形等疾病的治疗,且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六轴外固定器存在稳定性较差、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习曲线复杂及价格高昂等缺陷,使其无法进一步推广使用。(6)今后需进一步改进处方软件,降低人为因素影响,逐步实现六轴外固定器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同时还需实现自主研发,降低使用成本,使其可以广泛地推广使用。
    • 张兴东; 张永红; 王栋
    • 摘要: 背景:由于下肢开放骨折所导致的骨髓炎、骨缺损及下肢畸形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使得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应用逐步增多.尽管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这类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缺陷.目的:文章就六轴外固定器在下肢畸形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通过检索2001年2月至2021年2月为止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hexapod external frame,taylor spatial frame,ortho-SUV,truelok-Hex",中文检索词:"六轴外固定、泰勒外固定支架、奥尔托夫架、taylor外固定支架".最终纳入50篇文献,并以此对六轴外固定器在下肢畸形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应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不宜使用内固定的下肢开放骨折和肢体畸形等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可通过张力-应力法则牵拉骨及软组织再生,使许多传统骨科技术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治愈.②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存在治疗周期长、操作复杂及对医师经验要求高等缺陷.③六轴外固定器主要特点为通过六根可调节连接杆,形成虚拟铰链,以实现多维度畸形同时矫正,且在治疗过程中无需更换铰链;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矫正精度显著提高,畸形残留率大幅降低;④六轴外固定器已广泛应用于下肢骨不连、骨缺损、马蹄足及关节畸形等疾病的治疗,且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⑤六轴外固定器存在稳定性较差、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习曲线复杂及价格高昂等缺陷,使其无法进一步推广使用.⑥今后需进一步改进处方软件,降低人为因素影响,逐步实现六轴外固定器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同时还需实现自主研发,降低使用成本,使其可以广泛地推广使用.
    • 张博凯; 陈炎; 林震迅; 高伟; 何立环; 邝晓聪; 花奇凯
    • 摘要: 目的:探讨腓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接受治疗的重度糖尿病足患者3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腓骨横向骨搬移组、胫骨横向骨搬移组和传统治疗组3组,每组10例,术后观察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情况,评估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症状等,并计算愈合率、保肢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19.1±2.3)个月。腓骨横向骨搬移组患者患足9例愈合,愈合率90.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5.4±4.3)周,全部保肢,保肢率100%;且患者治疗后的疼痛、麻木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所有已愈合的溃疡均未复发。腓骨横向骨搬移组、胫骨横向骨搬移组溃疡复发率和患者截肢率均优于传统治疗组(均P<0.05)。结论:腓骨横向骨搬移术对糖尿病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加速创面愈合,有效降低患者糖尿病足坏死截肢率。
    • 张洪剑; 杨华清; 章耀华; 杨云; 韩庆海; 彭爱民; 夏和桃
    •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351例(454足),Dimglio分型均为Ⅲ型及以上,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及优良率。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0±6.9)个月。患者治疗后ICFSG评分为(6.65±4.6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6.11±9.05)分,差异有显著性(t=18.791,P=0.000)。其中优292足,良112足,可42足,差8足,优良率88.99%。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疗效明确,针对不同年龄、发病原因以及足畸形情况的马蹄内翻足患者,需要权衡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畸形的特异性,针对性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保证治疗效果,特别是降低畸形的复发率和避免矫枉过正出现相反的畸形。
    • 周邦瑜; 刘飞飞; 任莉荣; 阮玉山; 李绍波
    • 摘要: 目前因为交通事故、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骨缺损越来越常见,骨缺损的治疗负担仍然很大,这些损伤具有重要深远的临床和经济社会影响。长期受到并发症和再手术发生率高以及功能结果差的限制,其治疗仍存在困难。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手段也是备受关注,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骨移植手术,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治疗技术,比如Masquelet技术、Ilizarov骨搬移技术、组织工程骨技术、基因疗法等。本篇文章就目前现有的一些治疗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治疗思路。
    • 甘辛; 苏颖; 王晶; 何康; 石卫星
    • 摘要: 目的探讨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外伤性拇指短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手外科治疗的28例外伤性拇指短缩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2例,年龄为38~57岁,平均45.6岁,右侧20例,左侧8例,均不符合再植条件。一期手术清创,残端修整,二期采用Ilizarov技术,安装外固定架,行掌指骨截骨延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手部关节活动范围。结果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掌骨延长18例,指骨延长10例,外固定架佩戴时间为120~360 d,骨延长的长度为1.4~4.5 cm,平均3.2 cm。至随访结束,延长区域的骨痂钙化良好。手部关节活动范围,优1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9%。结论应用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外伤性拇指短缩,能够重建骨缺损,有效延长残指,改善患指外观和功能。
    • 李金岭; 郭鹏程; 宋伟; 王帝元; 赵海金; 张贵山
    •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足患者(Wagner分级2~4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术后配合降糖、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踝肱指数(ABI)、双下肢CT血管造影(足背动脉管腔内径、平均血流速、血流量)、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ABI、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足背动脉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均<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ABI、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和血流量及CRP、IL-6、TNF-α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对照组为72.7%(2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足背动脉血液循环,降低血清CRP、IL-6、TNF-α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
    • 郭家幸; 孙官文; 包呼和; 白彬; 利德尔
    • 摘要: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12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队列研究,共1357例患者。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2篇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等级均为C级;NOS量表显示5篇队列研究文献均为高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截肢率低于对照组(SMD=-3.25,95%CI:-4.40~-2.09,P<0.00001;MD=-1.38,95%CI:-1.64~-1.13,P<0.00001;OR=0.12,95%CI:0.06~0.24,P<0.00001),同时在踝肱指数、踝部皮温、愈合率方面高于对照组(MD=0.12,95%CI:0.05~0.19,P<0.00001;MD=1.91,95%CI:1.02~2.81,P<0.00001;OR=28.65,95%CI:16.45~49.88,P<0.00001)。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较常规治疗优势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